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10-10 23:25:09 作者:BW笔侠 讲话稿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称完后让学生高举自己所称物品并当众读出自己该物品的质量,看似既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实际上意义重大。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轻重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轻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每当他们遇到同自己称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时候,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参考量。在后面的练习中遇到判断到底用千克还是用克做单位时,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可见当堂称一称并没有浪费时间,该有的体验式学习就必须要有,不能嫌麻烦。正所谓体验一次胜过讲解千百次!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和二年级时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一些相似,但在教学上又有很大不同。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用眼,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学到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要依靠学生的手,用手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准备大量实物教具和学具。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有充分感受的机会,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1枚2分硬币和2袋500克的盐,结果,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500克的盐较少,所以我改为布置每个学生到超市买一千克的物品。正好,孩子准备的物品五花八门,也拓宽了他们学习的空间。而我自己则准备了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称。还准备了很多如苹果、糖等不同的物品。

再次,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让他们通过掂、比、猜、说、称等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再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千克的认识,学生都很想上台来称称自己带的物品。在称的过程中,学生们知道了如何读台秤上表示的数,知道了“1千克”大约多重。最后,我让学生一手托着一枚两分的硬币,一手托着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食品比1克的硬币重得多。有的说:拿硬币的这只手好像没拿东西,而拿1千克物品的这只手快拿不动了。这时,再出示1千克=1000克,学生感受更深。所以,我觉得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感受,“做数学”比“学数学”更为重要。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