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的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07:06:04 作者:文锋 行政公文 竭泽而渔的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竭泽而渔的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竭泽而渔》这个故事,它讲的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后再捕鱼的故事。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了珠江渔民们捕鱼的事。他们并非用传统方式捕鱼,而是用另一种“聪明”的`方法。他们在江中放下连接着船上的发电机的铁网,利用水和铁是导电体这一特性,将铁网通上电,把来往的鱼群全部电死或电晕。就这样,成百上千的可怜的鱼儿们,便一个个死在了渔民们“聪明的计谋”下。

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鱼的确是渔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但是,在捕鱼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资源的循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否则终有一天,人们将会无鱼可捉,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竭泽而渔》虽然只是一个历史故事,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一个含义——不能只顾着眼前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长久之计!

竭泽而渔的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们学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这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刚读《竭泽而渔》这个小故事时以为这是一片历史故事,后来才知道它是一篇成语故事,当我读第一遍时我知道了孤偃他只做眼前的利益,不顾大局为重,不做长远打算。雍季很聪明而且他不只图眼前的利益,他做长远打算。

我还知道了晋文公也是一个赏识分明的人,他也明白雍季的做法,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我的感受是:做人不要只图眼前的利益,要做长远的打算。

竭泽而渔的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竭泽而渔》这一个成语小故事,竭泽而渔是什么意思呢?竭泽而渔是比喻这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

在这则小故事里,晋楚交战,楚国国力强盛,晋文公听了狐偃的欺诈手段,转告了雍季,但雍季说这种方法只能用一次,不是长远之计,晋文公采用了狐偃的计策,大获全胜,但行赏上雍季在狐偃之上,大家很疑惑,但晋文公说:“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而雍季所说关系到百年大计,我们怎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读了这则小故事,我认为我们做事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而不做长远打算,不如朱元璋肃贪,因为朱元璋小时候经常受元朝官府欺压,所以就很痛恨官府,他当上皇帝时,就开始大力肃贪,在他看来,那些官员都是不可信的,有的甚至白天刚受贿,晚上就被告发了,致使当时的六部,每个部除了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两人其他办事官员都被杀掉了,当时的部长真成了光杆司令。这样,虽然贪污案少了很多,但是官员陷入恐慌,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今天死了几个?”使当时的官员对皇帝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不光是文官,他还将开国武将杀光,如:徐达、冯胜等只留下一个善于防守的耿炳文,他在张士诚的`猛烈攻击下,城池仍固若金汤,即使造反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朱元璋真是有两手准备),但朱元璋万万想不到,这才致使后来朱棣(朱元璋的儿子)谋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个皇帝)的反成功。这就是例子。

同学们,历史的例子摆在眼前,但还是有很多人重蹈覆辙,让我们警醒历史的教训,做一个有远见的人!

竭泽而渔的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门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作《竭泽而渔》。

它的意思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竭泽而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只贪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的打算。也就是说把河里面的水都捞干了再捞鱼。这样做是得到鱼了,但是我们没有水喝了。

所以,如我们不贪图眼前利益,有长久打算,就会收获一笔无价的`财富!

竭泽而渔的读后感篇五

竭泽而渔的故事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竭泽而渔这个故事中,晋文公虽然用了狐偃的办法,赢了楚军,但是,一时之利却没有百年大计重要,晋文公所以才对雍季的奖赏比狐偃的高。竭泽而渔,现在用于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事。那是一节语文课,我们组王东泽在说话,老师让记分组长给他扣三分,当时的记分组长正是我。下课后,他苦苦求哀不让我给他扣这三分(因为他已经负分了),并且他拿东西来贿赂我,我想:虽然我放过他,但是纸究竟包不住火,迟早这件事会暴露的,到时候我也会成为犯错的一部分了,我断然拒绝了他。所以呢,我是当然扣下了他这三分,要不然,这事被告发,我也会为他承担一些责任的,不过幸好我没收下这份“好礼”。

是啊,一时之利,恐怕就没有余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