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美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8 20:38:49 作者:曼珠 评语寄语 2023年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美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优秀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美篇篇一

《不跪着读书》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虽然还没读完,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教师就是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人;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一个说平凡而又不平凡,说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汲取教育智慧。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智慧、教育活力、教育创新,一句话: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终生的姿态。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美篇篇二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当我开始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题目下方的这段话深深地撼动了我。

参加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培示范项目的培训和周丽蓉老师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么多年来,忙着工作,书读少了,思考少了。正如吴非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是啊,语文老师要读书,读大量的有价值的书。所有的名师都读过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过像余映潮老师那样的读书笔记。我所接触到的周丽蓉老师、魏光虹老师都是读书不倦的老师。可是在生活的忙忙碌碌中,很多时候我只读一点杂志,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书,忘记应该读一读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了。我和昆明市教科院、云大附中、昆十中、新迎中学的几位老师成立了“丑小鸭”读书小组,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读一点有意义的书。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展一次活动,检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心得。现在已经开展了两次活动,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因为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因此不觉得是负担,还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吴非说:教师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自哪里?我以为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底气。二是不盲从。

先说要有底气。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教参的传声筒。离开大学走上讲台后,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就成了教参、考试的奴隶,不再读书,不再写文章,不再看月亮、嗅花香,失去了自己。可见如果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应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途径。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教学生学习的能力。简单说,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会读、会写、会教,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真正成为吴非认为的一个合格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是不盲从。各具特色的著名教师、铺天盖地的教育思想、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面对这些,有的选择了跟从,选择了失去自我;清醒的教师则一种审视和思考在前行。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让我们从读书和思考做起,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给昆明语文教学带去一缕清新的风。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美篇篇三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当我开始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题目下方的这段话深深地撼动了我。

参加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培示范项目的培训和周丽蓉老师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么多年来,忙着工作,书读少了,思考少了。正如吴非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是啊,语文老师要读书,读大量的有价值的书。所有的名师都读过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过像余映潮老师那样的读书笔记。我所接触到的周丽蓉老师、魏光虹老师都是读书不倦的老师。可是在生活的忙忙碌碌中,很多时候我只读一点杂志,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书,忘记应该读一读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了。我和昆明市教科院、云大附中、昆十中、新迎中学的几位老师成立了"丑小鸭"读书小组,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读一点有意义的书。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展一次活动,检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心得。现在已经开展了两次活动,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因为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因此不觉得是负担,还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吴非说:教师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自哪里?我以为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底气。二是不盲从。

先说要有底气。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教参的传声筒。离开大学走上讲台后,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就成了教参、考试的奴隶,不再读书,不再写文章,不再看月亮、嗅花香,失去了自己。可见如果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应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途径。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教学生学习的能力。简单说,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会读、会写、会教,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真正成为吴非认为的一个合格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是不盲从。各具特色的著名教师、铺天盖地的教育思想、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面对这些,有的选择了跟从,选择了失去自我;清醒的教师则一种审视和思考在前行。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让我们从读书和思考做起,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给昆明语文教学带去一缕清新的风。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美篇篇四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什么蜡烛、园丁。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坐下沉思,回过头来再想想身边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光环,那些平日里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折断了一只翅膀的天使。但他们往往又是体育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榜样,守信的楷模………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习好的同学还要好。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平日生活中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培养小孩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不期望我的小孩成绩有多么优秀,但是我希望她是一个开心健康的孩子,凡事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也许孩子调皮捣蛋,但是换一个方向,他就是聪明伶俐,勇于冒险;也许孩子喜欢狡辩,凡事据理力争,但这正说明孩子富有辩才,口才一流;也许孩子沉默寡言,内敛含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有一颗心思细腻凡事都会替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也许孩子确定表现倔强,凡事唯我独尊,但是你能否定将来做大事者不正是这样勇于坚持自我,执着唯一的人么?我表达的并不是说完全顺着孩子的个性随波逐流,我想说的是,顺着孩子的个性去引导孩子成长。比如还是一团泥巴,那你就按照泥巴的特性帮他塑造成一个精美的陶具,而不是光亮的玻璃;如果孩子是一株小草,就不要拔苗助长逼迫孩子成为参天大树,而是让他自由生长,感受小草的快乐,实现小草的梦想。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

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美篇篇五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我读完《不跪着教书》一书后,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一句话。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真实的笑话——《船长几岁了》: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1998年,用这则笑话测验我国沿海某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到75—32=43岁的答案。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十分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而同一道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是“糊涂”蛋。

无独有偶,我身边一些有心的老师也在自己班作过同样的测验,结果情况也一样不容乐观。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敢怀疑题目有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相信自己?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正如林华民老师所提出的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是我们老师当务之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