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丰收了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3-10-11 00:44:32 作者:HT书生 毕业论文 数学丰收了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丰收了教案篇一

在《买球》这节课教学中,我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在1——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已有经验上理解8、9的乘法口诀,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实践,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识记”,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主学习”。

而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

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8、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学生找到了表面的规律,如:9的口诀前后2句相差9、十位依次增加1、个位依次减少1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生熟练地应用8、9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而导入填表格的教学中,根据表格中的数写出乘法算式,进而让学生自己编出9的乘法口诀。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口诀的目的。最后,通过“手指记忆法”、“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9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在教学中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我说你对”“开火车”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

1、在教师评价的语言上,我还需再仔细斟酌,力求让评价的语言再灵活一些,更有针对性。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期待更多动态生成的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充盈、鲜活。

相信,在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努力做得更好!

改进。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潜能,多注重学生自为性的培养,该放手就得放手,教师不要过分包办,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数学丰收了教案篇二

《平均数》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

《平均数》这一堂课,我磨课过好几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都有数次的提高,但是由于自身的水平较低,再加上对学生把握不够,而且,平均数是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整节课我以阅读贯穿,以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入。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想评选优胜组,是第一组还是第二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第一组,有的认为第二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哪组获胜必须先求出“每组平均读了几本”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读了几本”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表格呈现数据到变成一幅图,并利用图中书本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再将表格呈现为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更加明了。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第一道题目,学校里捐书活动对算法的巩固,以及在过程中的算法优化;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进一步理解。冬冬去河里游泳是不是有危险,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解决。第三题是班级阅读量引导整个温州市、全国的阅读量,从小到大的延伸。这个过程中对班级阅读量那么大的鼓励,对我们处在阅读危机中该做什么给予建议。这几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听取多位前辈的评价和建议后,对平均数这一堂课感悟更深。现总结如下:

(一)平均数的理解不够。

这是一堂概念性的课,而这一个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平均数方法的计算,而忽视了或者说少重视了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悟的时间不够。

在第三环节的第2题的练习中,让学生思考冬冬是不是有危险的题目中,让学生说的不透彻,而且没有深入说说平均数的意义。仔细考虑,终其原因是对“平均数意义”的不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人的实际水平。

(三)语言过于抽象。

平均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教师抽象的语言去描述抽象,那学生如何理解?是的,在本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反复琢磨,使学生有易于接受理解。

(四)课堂内容不扎实。

这一节课,上下来的总体感觉是太过于粗糙,走马光花,该深入时没有透。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吃透教材。

一堂好的课必须反复磨练,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记者问一位数学老师,您的课为什么上得这么出色。这位数学老师只是浅浅地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备这堂课。是啊!每一堂课,都是一场演出,台下多少工夫都是进步,台上的表演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演绎。

数学丰收了教案篇三

1.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2.在原有基础上独立编制8,9的乘法口诀,探索规律记忆8,9的乘法口诀。

3.培养观察、迁移、类推等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已经掌握2~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编制口诀的基础,教材在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一些现实情境。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捕捉有用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材在编制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了学生的探索空间。从师生共同编制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编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在记忆口诀时,要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乘法口诀,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教学时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形式,为学生创造各种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所在地比较偏僻,学生较少,流动人口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学习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校实验教师都是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学定教。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采购体育用品,咱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画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体育商店的体育用品真丰富。

生2:我知道买一个足球需要8元,买一个篮球需要9元。

生3:学校想买8个足球,9个篮球。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1个足球8元,买9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2:1个篮球9元,买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3:买9个足球和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 解决问题一。

师:那我们先来研究“买9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我能列一个乘法算式8×9。

生2:还可列式9×8。(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的算式都对,那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有办法来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买足球的钱数的?

小组1:1个8是8,2个8是16…

小组2:我是用加法,1个球是8,2个球是8+8=16,3个球再加上8是24…

小组3:我们小组是用填表格的方法来计算的。

个数123456789足球的钱数81624324048566472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独立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编口诀。)

师: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所编的8的乘法口诀。(学生交流,师板书。)

师生一起把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填上得数,8×9=72(元)。

2.解决问题二。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来解决“买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买篮球的钱数的?

生1:1个9是9,2个9是18…

生2:我是通过摆小圆片发现的。

1个9比10少1是9,

2个9比20少2是18,

3个9比30少3是27…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计算来整理一下吧。

个数123456789篮球的钱数 口诀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请你们观察8,9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在

小组内讨论一下。(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下面,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

生1:我们小组发现,8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8,9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9。

师:对,这是所有乘法口诀都存在的规律,谁还发现了其他的规律?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哪个小组还有别的发现?

生3:我们小组也发现了9的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的和都是9。

师:你们真了不起,也发现了9的口诀的一种特殊规律。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5:我们组还发现二九的结果和九九的结果是反着的。三九的结果和八九的结果是反着的。四九的结果和七九的结果是反着的。五九的结果和六九的结果是反着的。

师:对,我们可以说这几组口诀的结果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

(师演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 学校要把买来的球进行编号,你能接着把号贴上吗?

足球 8,16,24,( )( )( )( )( )( )

篮球 9,18,27,( )( )( )( )( )( )

2.连一连。

4×8 54  7×9-9

3. 1个毽子5元,1个皮球8元,1个羽毛球3元,1个网球9元。

(1)6个皮球多少元?

(2)9个网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花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个九是9天,请你算一算“九九加一九”共是多少天。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交流。)

〖教学反思〗

听着同学们用充满稚气的语言描绘他们的发现,谁能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民主”意识的感召下,个性得以自由、充分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爱想,敢做、爱做,敢说、爱说,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长为拥有健康人格、渊博知识、卓越才能的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案例点评〗

本节课在设计上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分析、解决。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自由,学生在探索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点评人:王玉珠(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大岚寺小学)

〖编者点评〗

8的乘法口诀有6句前面学过,只有3句是新的;9的乘法口诀只有2句没学过。探究新的乘法口诀,同时也应该是复习和应用旧乘法口诀的过程。为什么学生在交流8×9的算法时,没有人用7×9=63(七九六十三)来算8×9=63+9=72呢?同样也没有人用7×8=56(七八五十六)推算出8×8=56+8=64。这是值得反思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已知寻求未知,是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引导的。

数学丰收了教案篇四

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难在对“权”的理解。从小时侯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的特点是并没出现所有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只是给了权数,这就引起学生的困惑,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巧引“权”字。从特例入手。举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试成绩,有些成绩多次出现,让学生求平均成绩。此时会出现方法的不同,教师继续引导,若两个班级人数相同,各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有了,如何求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若两个班级人数不相同,怎样求?再举学生身边的几个例子。

这样,很自然引导学生从计算方法的不同上升为两种平均数的定义。

二、重析“权”字。从三个角度,(1)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已理解)(2)表示数据所占的比数;(3)表示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由已举的例子各个数据的次数引导学生将它们改写成比、百分比的形式加以分析)

这样,将“权”的三个角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权”的实质。

三、多练“权”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好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能够总结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个数据的权数相同。

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数学丰收了教案篇五

通过三位老师投篮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3个成员的平均成绩和4个成员的平均成绩,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河流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课堂小结时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四是平均水深和平均寿命这两道说理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有形成问题,但教师未给予充足的讨论交流时间,教授得不够深刻。

数学丰收了教案篇六

《求复杂的平均数》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实现知识迁移上有较多的关注。教学中本着立足生活数学的角度,上好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课堂为目标,设计并认真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师生、生生讲的互动交流及互动评价比较充分。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简便的算法,优化了算法;并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能够引导学生间、小组间的针对性评价,同时比较注重对于各类学生的不同评价。

2、活用并改用了教材。在问题情境不变的前提下,将情景图中的信息,有小教练的红、蓝运动员的22名队员,均变为12人,但是平均数依然与课本一致人。这样的改用给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计算较快了,并且能够进行更为充分的比较和交流。

3、有效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落实到位。合作有较严谨的要求,探究方法、计算(有分工、合作)。本节课中共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分别是探究红队队员的平均升高和从学生的体重、身高、年龄等项目中选一项计算出组内同学该项目的平均数,两次活动都是比较顺利的。其中第一次合作探究算法、合作计算、交流;第二次合作全员参与性强,选择项目、各成员交流、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重统计过程化、活动化、生活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学的有用性。

4、分层练习的设计题型丰富(填一填、判一判、选一选、算一算),生活化较强,学生的练习效果理想。不足之处是:

1、前面探究、尝试及交流时间充分,以至于分层练习的处理时间不够充分,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中c类学生出错较多,原因理解能力较差,需进行针对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以后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应作出更多的努力。

数学丰收了教案篇七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创设了具体情境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分析、比较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上课伊始,创设四个同学摆的珠子数量不等,颜色也不相同,引发学生思考:“在总数不变的基础下,你们能使四人的珠子同样多吗?”,旨在让学生过一把“移多补少”瘾,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经历从“不相等”到“同样多”的过程,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正如预设所想,由于每人珠子的颜色不同,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原来每人珠子的个数,并清晰地意识到平均数5个并不是每人珠子的实际个数,而是他们珠子个数的平均数量,这个平均数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处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之间。这不仅没有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构建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二是建构“平均数” 的概念,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是学习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把平均数与原来每个数进行大小比较,凸显平均数的本质特征。由于课件形象生动,清晰明了,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指向这组数据从“不相等”到“同样多”,强化认识到“原来大的数移出一部分补给小的数,变小了;原来小的数补上一部分,变大了。”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这节课只设计了两道练习题,但结合一题多变,多练的方式,其实解决了 “求平均分数”、“全年平均每月(每季度、每天)的用水量”等多个数学问题。通过练习题一,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意识到两人考试次数不同,这样比总分数不合理,从而凸显平均数的“代表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解开学生心中“为什么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不用总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的疑惑。通过练习题二“求出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提供3个算式供你选择。”,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是由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使(1)、(3)成为正确的话,可以将问题怎样改变?”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反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我感受到在凸显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意义时,还不够充分、丰富、饱满,如果能在“练习题一”中引导学生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敏感性,就更能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了。

2.评价时,激励语言的运用还不太丰富,自己的教学视野还需开阔,教学行为还需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