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优秀21篇)

时间:2023-12-29 13:32:32 作者:笔砚 文秘知识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说一说一副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3、任意画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想知道大多少,要怎么办?

(二)快乐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

3、小组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

我知道这样量角的: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即:“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4、思考:量角器上的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

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通过预习,我们班学生总结出了新授课的预习方法:“看图文、找信息;看算式、想道理;有想法、记一记;见空白,填上去、”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有序表达思维的能力,又为学生以后学习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针对学生当天或近阶段学习的知识,分别布置与之匹配的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或应用性作业,使学生系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品质、如:

富于“生活性”、返璞归真的现实性作业,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萌动、例如:

2、巧置“趣味性”、呈现新意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新奇中带着探究的愿望,拓展了视野、例如:

(1)“苹果核里有角吗?”请你找一找、

(2)“猫胡子也能当尺子吗?”请你查一查、

(3)1升水是多少千克?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一测、

3、折射“价值性”,引领应用的应用性作业,让应用意识贯穿于作业之中。例如:

(1)“果汁含量不达10%不能叫果汁饮料”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3.借助多媒体,演示量角方法,使学生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建立表象。这样,在量角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不对,第二个角大。”

“都错了,两个角一样大。”

课堂内,三种声音响个不停!

“老师,我有办法”,一个学生的手高高的举着!哈哈!我要的答案出现了!

“我用眼睛看。”唉,当头一棒呀!我正犹豫不决。

“可以把两个角剪了下来,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老师,我们用三角尺的一个角分别去比,也能比出来”。

还有学生手高高的举着……。

学生们的发言让我惊叹不已!

看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我想,时机成熟了!

角的度量数学课堂教案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4点)。

三、具体内容。

1.线段、直线、射线。

有的教材是先讲直线、再讲线段和射线,这里的编排是从学生已有的关于线段的认知经验出发,先讲线段,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再认识直线和射线。关于线段的编排,先直观呈现拉直的线、绷紧的弦等,再语言描述、最后给出符号表示。虽然直线和射线的概念比较抽象,还是结合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体会“无限”“延伸”等特点。如手电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最后,教材提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清楚地呈现了比较的3个维度。

2.角。

教材从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出发,结合刚刚所学射线特征说明角的含义,既是“角”的概念归纳,又是角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角的度量编排的重点是引出角的单位,因为量角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角的单位。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1°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就介绍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从而也说明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为学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时,更好掌握操作方法提供了帮助。

4.量角。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不但给出了量角的直观图,而且还强调对操作步骤的梳理。后面“做一做”第1题两个角的开口方向不同,需要依据起始边认读角的度数,是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的技能训练;第2题则意在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强化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5.角的分类。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直角,通过测量,让学生发现直角等于90°。关于“平角”和“周角”的认识,从角的'动态定义引出的,有两个优势,一是通过动态的角度就容易看出它们的形成过程,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而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让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二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度数,也与角的单位是把一个圆周平均分成360份这一定义相呼应。与此同时,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同样需要从角的单位出发,利用度数范围来重新定义这两种角。

后面的例5则教学5种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核心是从度数出发,从大小排序和倍数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6.画角。

与量角一样,教材仍然关注画角的步骤的整理,分三步:第一步,定线;第二步,定点;第三步,连线。并且,图示与文字对应,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画角技能。

四、课后练习。

五、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二年级上册已经涉及到“角的认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已经知道的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关系,如关于“线段”的认识,以此为基础,进行直线、射线的特征认识教学。只有恰当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新的收获。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本单元内容的一大特点是操作活动多,也可先让学生尝试,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直观经验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归纳,提炼出一般的操作要点,形成一定的操作程序。

3.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如在理解直线、射线的特性时,“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等,便隐含了极限的思想。

4.强调基本内容的掌握,适度拓展提升。

比如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这是画角的一般方法)之外,可适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比如画30°、45°、60°、90°、120°等。这样处理已不仅仅停留在画角的层面上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特殊三角形间角的关系。此外,还可引导学生量一些超过180°的角的度数,拓展对“角”的认识(例如教材第46页第14题)。

数学教案角的度量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基础训练。

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24÷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600÷50×90。

143—45—57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1、课本p5做一做。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七册p83―8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学重点: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我们先来聊聊两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3、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就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来说,我们也必须准备好合适的工具――量角器。

说明:通过成语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1、请先独自思考,再看书自学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1)自学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1、填空

量角器是一个xx,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各有一条xx。

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角的大小是xx,记作xx。

2、独立完成书p71的第1、2、3、4、5题。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结。

说明: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更明确量角的方法。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学重点: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我们先来聊聊两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3.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就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来说,我们也必须准备好合适的工具——量角器。

说明:通过成语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三、自学课本,尝试操作。

1、请先独自思考,再看书自学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1)自学。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四、分层练习,及时巩固。

1、填空。

量角器是一个,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各有一条。

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角的大小是,记作。

2、独立完成书p71的第1、2、3、4、5题。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结。

说明: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更明确量角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收获评价。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数学教案-角的度量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

89°160°58°100°。

角的度量数学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度量数学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正确理解什么情况下读内圈或外圈的刻度。

教学工具:白板课件、白板内的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回忆一下什么叫做角?

生: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追问,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顶点)这两条射线就是这个角的什么?(边)。

(二)、白板出示两个角。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2比1大.

生:1比2大。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测只是凭眼睛看,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

生:利用活动角比一比。

生:可以把两个角重合比一比。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两个角重合比一比。

(强调,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也重合,观察,哪个角大?)。

生: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也重合,2的另一条边在1的外部,所以,2比1的大。

师:2比1大多少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而度量工具就是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生:量角器上有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

生: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

生:量角器上还有一个中心点。

(3)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荧光笔边画边补充并小结归纳。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字想一想把量角器平均分成多少份?

生:平均分成180份.

师: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一度,(从白板工具栏中取出笔在白板中的量角器上边说边画1角)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计作1(板书)。

追问:5份所对的角是几度?10份呢?

(二)、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1、在准备好的纸量角器上找出内圈刻度150的角和外圈刻度。

100的角。

2、说一说量角器上的这几个角各是几度?(白板出示指名读出度数)。

(三)、量角。

引入:同学们对量角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了,我们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呢?请看演示。(示范量角的过程)。

1、同桌交流讨论量角的步骤。

2、指名上白板操作量角(边操作边说一说量角的步骤)。

生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刻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生2:要分清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角的一条边如果和量角器的内圈刻度重合,角的另外一条边所指的刻度就要读内圈的刻度。

3、教师小结量角的步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方便记忆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成一首儿歌:中心对顶点,零线压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板书)。

4、利用儿歌练习量一量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儿歌,根据儿歌量一量角。

(白板出示一个角)。

5、(解决质疑问题)角2比角1大多少呢?

师:我们已经学会量角了,你们会不会利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402=50所以2比1大10。

(四)、研究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

利用白板的功能直观且形象演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三、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角我们能不能用今天的知识量出它们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量一量钟面上2时整,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度1。

中心对顶点,

零线压一边,

它边看度数,

内外要分辨。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也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刚刚接触这内容,比较抽象,对量角器的认识不够深入,部分学生量角器内外圈的读数会混淆,而且学生在量角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了白板强大的功能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利用白板,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性。

角的度量比较抽象,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电子白板可随意放大缩小、拖动、复制、粘贴、即写、即画、即擦等多种教学功能,不仅让学生的目光始终集中在白板上,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变得易操作,可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知识。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白板,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

以往的课堂,因为受所用媒体的限制,有些环节中的互动性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现在有了电子白板的引进,学生有很多操作活动可以在白板上清楚地展示出来,提高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如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角,学生亲自到白板上操作等。这样的教学带给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互动机会。

三、利用白板,增强了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性。

电子白板的介入,让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很多环节变得更加直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总之,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白板中的量角器可以旋转、拖拉、缩放、复制、粘贴等强大的处理功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教案

1、知识与技能。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板书:角、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3)2230(4)176523、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答案:76、5、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将上右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

34。

bcaabc。

3、()=_____=_____6000=______=_______、

4、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a、150b、165c、135d、120。

5、下列各角中,不可能是钝角的角是()、

a、周角b、平角c、钝角d、直角。

6、计算:

(3)1524(4)31425(精确到1)、

7、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8、想一想,做一做、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在下图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一、1、ade,bde,ced,b,aed。

2、5bcebacbad。

3、7、5450100()。

二、4、c5、d。

三、6、(1)101(2)1423(3)77(4)62024。

7、30,0,120,908、略。

《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目标: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本节内容属于平面几何图形范畴,是在学生认识角、会画角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估计角的.大小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角的单位的必要性;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来比较不同角的大小,能否正确使用量角器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

1、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正确使用量角器的环节掌握不好,尤其对里圈、外圈两个0°线混淆,导致角度写错。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对于角度相差大的角,学生可直观比较角的大小,但要准确量出角的度数,学生对量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量角时,没有做到“两重合,一对齐”(中心点与基点重合,0°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与刻度线对齐。)导致所量的角的度数与实际度数出现错误。

1、情感目标: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2、认知目标: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3、能力目标:正确使用量角器,能用量角器,准确量出任意角的度数。

重点: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准确量出任意角的度数。

数学度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

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供大家......

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教师用的活动角和量角器各1个,为学生每人印制120°。

和50°的两个角,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1个,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角,提问: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学生讨论,明确: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我们以前学习量线段,是用厘米、分米、米来度量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认识量角器:走迷宫,找城堡。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你看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看到些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量角器像个大迷宫不容易看明白,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出示教师用的量角器,请同学们一起走走迷宫,把你找到的4大城堡指给同学看。并指出内刻度线的0°刻度线、外刻度线的0°刻度线,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观察1°角的.大小。

三、学习量角、编儿歌。

1、我们认识了量角器,了解了4大城堡,你们会量角了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照书上的样子试着量角。

2、组织学生交流量角的感受。

提问:有没有兴趣把量角的过程编成儿歌呢?

3、用量角器量印在练习纸上的角(50°的),把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发挥集体智慧。

提问:拿着量角器量角,第一步干什么?

用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师生共同操作,这一操作过程简单点怎么说?

学生议:(点对点)板书。

第二步干什么?怎么编儿歌?

再用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学生初议(线对线或线对边)。

师生依次分步操作,找关键字编儿歌: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追问:这另一边的度线上有两个刻度,应该读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儿歌怎么补充?全班讨论,把儿歌板书完整。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外数外,0在内数内”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试着量出练习纸上的另一个角(120°的),先估计,再边读儿歌边度量。让学生说说怎样量角,怎样读出度数的。

文档为doc格式。

角的度量教案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正确理解什么情况下读内圈或外圈的刻度。

教学工具:白板课件、白板内的量角器等。

(一)、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回忆一下什么叫做角?

生: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追问,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顶点)这两条射线就是这个角的什么?(边)

(二)、白板出示两个角。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2比1大.

生:1比2大。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测只是凭眼睛看,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

生:利用活动角比一比。

生:可以把两个角重合比一比。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两个角重合比一比。

(强调,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也重合,观察,哪个角大?)

生: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一条边也重合,2的另一条边在1的外部,所以,2比1的大。

师:2比1大多少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而度量工具就是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一)、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生:量角器上有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

生: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

生:量角器上还有一个中心点。

(3)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荧光笔边画边补充并小结归纳。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字想一想把量角器平均分成多少份?

生:平均分成180份.

师: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一度,(从白板工具栏中取出笔在白板中的量角器上边说边画1角)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计作1(板书)。

追问:5份所对的角是几度?10份呢?

(二)、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1、在准备好的纸量角器上找出内圈刻度150的角和外圈刻度

100的角

2、说一说量角器上的这几个角各是几度?(白板出示指名读出度数)

(三)、量角

引入:同学们对量角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了,我们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呢?请看演示。(示范量角的过程)

1、同桌交流讨论量角的步骤。

2、指名上白板操作量角(边操作边说一说量角的步骤)。

生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刻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生2:要分清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角的一条边如果和量角器的内圈刻度重合,角的另外一条边所指的刻度就要读内圈的刻度。

3、教师小结量角的步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方便记忆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成一首儿歌:中心对顶点,零线压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板书)

4、利用儿歌练习量一量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儿歌,根据儿歌量一量角。

(白板出示一个角)

5、(解决质疑问题)角2比角1大多少呢?

师:我们已经学会量角了,你们会不会利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402=50 所以2比1大10

(四)、研究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

利用白板的功能直观且形象演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角我们能不能用今天的知识量出它们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量一量钟面上2时整,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角 的 度 量

度 1

中 心 对 顶 点,

零 线 压 一 边,

它 边 看 度 数,

内 外 要 分 辨。

角的度量是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也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刚刚接触这内容,比较抽象,对量角器的认识不够深入,部分学生量角器内外圈的读数会混淆,而且学生在量角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了白板强大的功能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角的度量比较抽象,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电子白板可随意放大缩小、拖动、复制、粘贴、即写、即画、即擦等多种教学功能,不仅让学生的目光始终集中在白板上,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变得易操作,可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知识。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课堂,因为受所用媒体的限制,有些环节中的互动性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现在有了电子白板的引进,学生有很多操作活动可以在白板上清楚地展示出来,提高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如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角,学生亲自到白板上操作等。这样的教学带给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互动机会。

电子白板的介入,让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很多环节变得更加直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总之,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白板中的量角器可以旋转、拖拉、缩放、复制、粘贴等强大的处理功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教案

1.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使学生经历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运用量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每个角相应的度数。

量角器、课件

打炮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学生游戏。

思考:要准确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角度)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课件出示一个角。看大屏幕,这是一个(角)。

(1)、仔细观察,角怎么样了?(从中变小,然后在变大。)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系)

2.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直角、钝角、锐角4个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这就是我们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请同学们独立仔细观察,看看一量角器上有什么?我们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观察完后,把你观察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汇报交流。找1~2名同学介绍

(3)、了解量角器的构造,揭示名称。

课件出示:1度角的由来。

请看大屏幕,最初的量角器是由18个小角组成的半圆图形,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也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后来人们为了更精确的量出每个角的大小,又把半圆里的每一个小角平均分成了10份,变成了10小小角,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看上去怎么样啊?密密麻麻的,突出显示,这样的一个小角就是1度,显示两个。在后来人们为了使它简洁和美观,又进行改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课件出示量角器图)。

(6)、加深认识。拿着量角器和你同桌说说吧,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二)、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师小结:在角的大小比较接近时,用量角器量一量才能精确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演示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2个角的测量方式,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测量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说明: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就要从外圈0刻度数起。

3、总结方法

同学们真的会量角了吗?

课件出示: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看谁量的又准又快!

(1)、独立测量。

(2)、集体订正

2、坡度练习

课件出示:例1的两个角。

(1)、请你估计一下,这两个角一样吗?

(2)、量一量。请你量一下38页上面的两个角。

结论:角的大小和这两条边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组成的,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设计意图:训练设计的量不在多,而在精。重复、机械的量角活动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注意误差知识的介绍)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提高量角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角的什么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度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角的度量教案

的度数,再用量角器画出一个角,等于你所量的这个角。

请两名学生板演画图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一人主讲,一人补充)

3、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除用量角器外,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索一下画角的新方法。

1、教师不用量角器和三角尺,而用直尺和圆规来画

一个角等于已知aob.

分组讨论:角的顶点和角的一边如何确定?角的另一边怎样画出?画图的关键是什么?

2、教师按课本131页的步骤边讲边画,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画。

3、请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 与aob相等吗?

4、请学生将所画的 与aob分别剪下,看一看这两个角是否完全重合?

(1)在数学中,把只用直尺(没有刻度的)和圆规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2)在画图中间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点、直线、弧线

等),也叫做画图痕迹。这些痕迹可画轻一些、淡一些。在初学画图时,通常要求保留画图痕迹。

(3)图画好后,要写出画图结论。

角的度量教案

1.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使学生经历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运用量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每个角相应的度数。

量角器、课件。

打炮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学生游戏。

思考:要准确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角度)。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课件出示一个角。看大屏幕,这是一个(角)。

(1)仔细观察,角怎么样了?(从中变小,然后在变大。)。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系)。

2.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直角、钝角、锐角4个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这就是我们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请同学们独立仔细观察,看看一量角器上有什么?我们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观察完后,把你观察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汇报交流。找1~2名同学介绍。

(3)了解量角器的构造,揭示名称。

课件出示:1度角的由来。

请看大屏幕,最初的量角器是由18个小角组成的半圆图形,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也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后来人们为了更精确的量出每个角的大小,又把半圆里的每一个小角平均分成了10份,变成了10小小角,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看上去怎么样啊?密密麻麻的,突出显示,这样的一个小角就是1度,显示两个。在后来人们为了使它简洁和美观,又进行改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课件出示量角器图)。

(6)加深认识。拿着量角器和你同桌说说吧,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二)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师小结:在角的大小比较接近时,用量角器量一量才能精确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演示。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2个角的测量方式,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测量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说明: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就要从外圈0刻度数起。

3、总结方法。

同学们真的会量角了吗?

课件出示: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看谁量的又准又快!

(1)独立测量。

(2)集体订正。

2、坡度练习。

课件出示:例1的两个角。

(1)请你估计一下,这两个角一样吗?

(2)量一量。请你量一下38页上面的两个角。

结论:角的大小和这两条边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组成的,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设计意图:训练设计的量不在多,而在精。重复、机械的量角活动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注意误差知识的介绍)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提高量角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角的什么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度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角的度量》教案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教学工具有:

多媒体课件、红领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图片、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周末,海尔兄弟决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课件出示海尔兄弟的对话),此时,摆在海尔兄弟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平缓,一个陡峭。

2、师问:如果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研究的实际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个山坡比第二个山坡大,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3、质疑:你知道第一个角比第二角大多少吗?

引入: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1、观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

3、课件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课件出示)。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5、练习: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的练习,同时强调在书写角的度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作铺垫。

(二)“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角图片(50度),先让学生猜这个角的度数,再照样子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用课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种画法,让同桌相互汇报自己量出的结果。总结:我们读角时要注意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度量,选择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度量的角,让学生示范,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收集到多方面信息后,自己总结归纳出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三)“收”(学生接受,概括的过程)。

课件形象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量角的一般步骤: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书:量角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力求使数学知识化、情趣化,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实用数学”。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2、要求学生拿出红领巾图片,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作好记录。

3、量一量。

4、出示两种角,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说一说它们哪个大?很多同学采用平移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通过活动,学生发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质疑反馈,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五、板书设计。

量角器。

中心重合顶点。

方法:0刻度对齐一边。

度数读另一边。

角的度量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3、4.4时=4时40分。()。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计算。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2、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1(个)5.40元5.40元。

酱油1(瓶)4.5元4.5元。

醋1(代)1.5元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