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优质8篇)

时间:2023-10-12 23:07:13 作者:笔砚 工作总结 2023年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优质8篇)

通过知识点总结,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军训总结范文] 军训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个人无法取代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这使我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种经验:

当一列鸣着汽笛的火车经过某观察者时,他会发现火车汽笛的声调由高变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声调的高低是由声波振动频率的不同决定的,如果频率高,声调听起来就高;反之声调听起来就低、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它是用发现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doppler,1803-1853)的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和物理家、他于1842年首先发现了这种效应、为了理解这一现象,就需要考察火车以恒定速度驶近时,汽笛发出的声波在传播时的规律、其结果是声波的波长缩短,好象波被压缩了、因此,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传播的波数就增加了,这就是观察者为什么会感受到声调变高的原因;相反,当火车驶向远方时,声波的波长变大,好象波被拉伸了、因此,声音听起来就显得低沉、定量分析得到f1=(u+v0)/(u-vs)f,其中vs为波源相对于介质的速度,v0为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频率,u表示波在静止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当观察者朝波源运动时,v0取正号;当观察者背离波源(即顺着波源)运动时,v0取负号、当波源朝观察者运动时vs前面取负号;前波源背离观察者运动时vs取正号、从上式易知,当观察者与声源相互靠近时,f1当观察者与声源相互远离时。

二、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三、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多普勒-斐索效应使人们对距地球任意远的天体的运动的研究成为可能,这只要分析一下接收到的光的频谱就行了、1868年,英国天文学家w、哈金斯用这种办法测量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即物体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得出了46km/s的速度值。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二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

(2)周期性;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1、振幅用a表示;

2、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1、t=t/n (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2)确定任一时刻振动物体的位移;

(4)判断某一时刻振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质点必然向相邻的后一时刻所在位置运动

1、当单摆的摆角很小(小于5度)时,所作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1/2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有波源;

(2)有介质;

3、波在传播时,各质点所作的运动形式: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作往复运动,并不随波的前进而前移。

4、波的'作用:

(1)传播能量;

(2)传播信息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三

丹麦开文学家开普勒信奉日心说,对天文学家有极大的兴趣,并有出众的数学才华,开普勒在其导师弟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的数据研究的基楚上,通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最终发现了三个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则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过程中,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定律是在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大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的,给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引力方向沿两个物体的连线方向。

引力常量,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179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卡文迪许扭秤

实验原理是力矩平衡。

实验中的方法有力学放大(借助于力矩将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放大)和光学放大(借助于平面境将微小的运动效果放大)。

定律的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无限靠近时,不能再视为质点,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不能依公式算出f近为无穷大。

注意: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式中引力恒量g的物理意义是:g在数值上等于质量均为1kg的两个质点相距1m时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

重力大小:两个极点处最大,等于万有引力;赤道上最小,其他地方介于两者之间,但差别很小。

重力方向:在赤道上和两极点的时候指向地心,其地方都不指向地心,但与万有引力的夹角很小。

怎样学好物理

学物理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在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清楚的基础上,然后再去做题,才能理清做题思路,独立做会物理难题。学物理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懂得推理与分析、学会总结。

物理g是什么意思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一定是指向地心的(只有在赤道和两极指向地心)。地面上同一点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同样,当m一定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重力加速度g成正比,用关系式g=mg表示。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9.8n是一个平均值;在赤道上g最小,g=9.79n/kg;在两极上g最大,g=9.83n/kg。n是力的单位,字母表示为n,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的力)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四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测体积——量筒(量杯)

5、测固体的密度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五

(一)行星的运动

1、地心说、日心说:内容区别、正误判断

(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表达式、适用范围

2、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成就

(1)计算中心天体质量

(2)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

(三)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单位,物理意义(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环绕速度;脱离地球引力绕太阳运动;脱离太阳系)

(四)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宏观(相对普朗克常量)低速(相对光速)

1、地心说、日心说:了解内容及其区别,能够判断其科学性(选择)

2、开普勒定律:熟知其内容,第三定律考察尤多;适用范围(选择)

3、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成就:计算中心天体质量、发现未知天体(选择)

4、计算中心天体质量、密度: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或者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万有引力的表达式、向心力的几种表达式(选择、填空、计算)

5、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物理意义(选择、填空);计算第一宇宙速度: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或重力提供向心力(计算)

6、计算重力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与航天结合(或求周期)、平抛运动与航天结合(或求高度、时间)、受力分析(计算)

7、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了解其局限性所在,适用范围(选择)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六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七

其大小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相对量。

1.反映了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引起变化的原因力对物体所做功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增加,物体克服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小.所以正功是加号,负功是减号。

0表示动能增加,ek0表示动能减小。

3、动能定理适用单个物体,对于物体系统尤其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不能盲目的应用动能定理.由于此时内力的功也可引起物体动能向其他形式能(比如内能)的转化.在动能定理中.总功指各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这里我们所说的外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篇八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