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中国发展的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1-04 03:05:09 作者:曼珠 毕业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发展的论文大全(21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

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超过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23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

业内专家表示,从价格的形成机制看,全球粮食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期末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此轮粮食市场动荡并非供求失衡所致,而与资本投资炒作等因素相关。

“目前,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不单纯是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导致减产,还因粮食金融化、能源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更为复杂的世界经济政治因素叠加造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

面对风险挑战,我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自力更生,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不仅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还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节粮减损等技术和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了解到,自1979年开始的40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用了粮食和饲料储藏及加工设备,大米、杂粮、茶叶、果蔬分级等农产品智能分选设备,码垛机器人、自动装车等智能装备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向多个国家进行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至70%,超过150万户小农户从中受益。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倡导多边、双边贸易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例如,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努力推动履行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呼吁各国保持全球粮食贸易开放,敦促取消单边制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呼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政策空间。

“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协力应对。”程国强说,中国始终坚持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合作和治理。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我们对中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赞赏。我们期待中国在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和实现‘零饥饿’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在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线上宣传活动视频致辞中说。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

斯里兰卡总理古纳瓦德纳在视频致辞中说,提高水稻产量对于解决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品种,将其推广到其他国家,这有助于这些国家实现水稻自给自足,从而实现粮食安全。

“包括莫桑比克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受益于杂交水稻技术。”莫桑比克驻华大使古斯塔瓦说,中国通过与非洲国家共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持续助力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力,帮助当地民众摆脱贫困。这种援助模式注重实效,增强了农民自身的生产能力。

“中国在数十年间一直致力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杂交水稻技术,这一做法得到全球赞誉。”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援助已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标志性项目,是真挚情谊和良好互信关系的体现。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持续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各国加强农业能力建设。“中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成立农业示范中心,开展农业人才培训,提供大量粮食援助。”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介绍说。

“粮食与营养安全不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在视频致辞中说,中方在农业灌溉方面的投入和对订单农业的推动等使津方持续受益,增加了津巴布韦农业生产总产量。他表示,津方愿与中方及其他国家继续加强农业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世界粮食安全。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中方将在提升国内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推动农业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把杂交水稻国际合作作为共促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本次论坛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同主办。来自约6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国援外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内媒体代表等170余人出席论坛。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熟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粮食,如今是一个节约型社会,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相当有必要的。一年级我们就学过《锄禾》,我们明白农民伯伯的辛劳。

我们国家不知有多少人在挨饿,有多少人在为食物而烦脑。我们应该贡献一份力量。当然不一定要去捐款,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以。每天吃饭不掉一粒米,好好珍惜粮食,保证不浪费。哪怕一天节约一粒米,一年之后也有半碗米饭呀。

妈妈常常教导我,吃饭别掉米,吃完后也要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每次我刚放下筷子,迫不及待地要跑出去玩时,但背后总是传来妈妈严肃的声音,叫我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还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一天少浪费几粒米,日久天长就能节省好多米。这一粒米都是农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在你吃饱的同时,还有好多人在挨饿呢。听了妈妈的话我很惭愧,赶忙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了。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些地区遭遇大旱。田地里的秧苗全都旱死了,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成了问题。还有汶川、玉树地区发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吃住方面成了问题。作为同胞,我们难道不要为他们贡献一点力量吗?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多人,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可以解决灾区的同胞们挨饿的问题。

让我们都贡献出一份力量吧,团结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生活在蓝天、白云、绿水、阳光下吧!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_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我们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我们党设立了二者的过渡期。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1年是过渡期的第一年,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总体仍然比较薄弱,部分脱贫农民存在返贫风险。

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对脱贫地区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接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我们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目前,我国面临整体经济下行的形势,筹资问题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金融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高效配置。加强筹资模式和风险控制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拓展筹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直面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获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筹资渠道分为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筹资方式包括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吸收直接投资等。一直以来,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企业筹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间接融资成为大多数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大小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单一的渠道不仅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也给银行资金运转埋下风险隐患。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一些企业为解资金渴求,采取过度负债、过度融资来进行扩张,导致杠杆过大,财务成本过高,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可见,优化筹资模式已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当前,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为企业筹资提供了更多渠道与方式,网络金融正以一股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此举无疑拓宽了公司筹资渠道。民间借贷规范化之后,将成为企业筹资的又一种选择。同时,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金融市场与企业实现了双向互动的新发展。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加速了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政策及时调整,国债融资市场日益健全,债券发行规模逐步扩大,产权交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企业面临众多的筹资选择,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市场的多元化也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的重要地位被重新定位,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环境日益规范,同时加大了抵押担保拆借比重,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使得企业筹资能力大幅度提高。

四、新的经济形势下不同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1、不同规模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首先,大型企业经营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一般需要大量资金,且资金需求期限都较长,所以选择筹资模式时应当更多地考虑股票、债券等长期筹资方式,亦或借助其良好的社会影响、知名度和信誉度,通过信用借贷、银行保理等进行资金的筹集。其次,中小型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借贷量少且常用于短期投入,应当首选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借贷,例如银行借款、租赁筹资等,应尽量避免门槛高、标准高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另外,对于金融市场上一些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新金融产品,应当给予更多关注,以尽可能减少筹资成本,实现效率高、成本低的筹资目标。

2、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企业可以选择权益性筹资或债务性筹资,前者筹集的资金归属于企业的资本,后者筹集的资金归属于企业的负债,两种资金的比重就是资本结构。对于发展不稳定的公司,即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或上升期的公司,负债还款压力将是这类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故在此时应当更多倾向选择权益性筹资,即内部筹资或发行股票等,把还款转化为分红形式,以缓解负债带来的巨大资金偿还压力。对于发展较稳定的公司,其资本结构就可以偏向于负债化,诸如借款、发行债券等,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其核心竞争力强、市场保有率高等愿景,以求在维护金融市场债权人利益的同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3、不同风险承受力企业的筹资模式选择。

首先,保守型企业可以选择保守型筹资策略,即企业筹集的长期资金不仅要满足长期资产管理需要,还要满足部分短期资产的资金需求,这种选择能够有效降低筹资风险,避免了筹资短期资金所带来的巨大还款压力。不过,长期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将增加企业筹资成本。其次,稳定型企业可以选择将长期与短期筹资方式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一方面选择市场上较为成熟的筹资渠道,借以实现长期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将临时的、应急性的短期借款用于满足短期资产需求,这样既可以满足筹资需求,又能够避免长期资金闲置。另外,针对激进型企业,通常激进型筹资组合较为大胆,与保守型截然相反,企业筹集的短期资金既用于企业需要的短期资产,又用以满足一部分长期资产的需要。所以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资本成本,但同时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将倍增。

五、结语。

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给企业选择筹资模式带来了更多选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与经营实力,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为设备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从战略上认识筹资管理,以提高筹资决策的科学性和筹资方案的可行性,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展望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是指我国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秉承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而做出的应对政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话语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大议题和主要内容。当前中国既面临着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机遇,也肩负着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使命,同时受到西方话语的打压和国际社会的质疑,迫切需要转变话语权薄弱的不利局面,从内外两个层面解决对话话语传播困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以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向世界推广,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把握外交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从软硬件上提高传播能力、搭建有利平台。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话语平台本土话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并将提升国际话语权摆在了内政外交的突出位置。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尤其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和关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诉求,也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中国方案,对新形势下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本文将其与国际话语权研究相结合,探索新时代提升国际话语权之路。

话语权的本质不仅是发声的“权利”(right),更是说话的“效力与威力”(power),即说话者通过言语或其他方式对议程设置及其结果进行影响、控制,谋取舆论的主动,从而达到既定目的。国际话语权指一国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包含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对国际事件的裁定能力、对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能力以及市场定价权与利益分配权等。回顾历史,近代遭受“百年屈辱”的半殖民地旧中国话语权基本被剥夺,新中国成立后受制于当时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在国际上发出的声音也很难获得西方认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在话语实践方面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主动塑造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构建新时代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

一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硬实力为基础、软实力为保障。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1.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均显著增强,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稳居全球第二位。我国已经在很多领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近五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约30%,享有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主要对外投资国等多个头衔,是唯一拥有525个门类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网和移动宽带网,在上天下海的尖端技术上实现多项突破,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些成就向世人昭示,中国不仅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且将更有能力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随之大幅提升,国际角色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我国全面参与全球事务,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主场外交精彩纷呈,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我国凸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发起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诸多新理念和新倡议,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加。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大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响应,国际舞台上一个更有作为的中国时代正在开启。

放眼全球大格局,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复杂的调整,各国角力纵横捭阖,多重风险交错堆积,重塑新的国际秩序的要求更为迫切。一方面,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诉求和共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西方世界的整体下滑和世界权力的加速东移说明,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消长变化,冲击着既有全球治理体系,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突出。各国对于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充满争议,关注焦点在于国际秩序的转型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未来的国际秩序将是什么样子、由谁来领导、依照什么规则、遵循哪种价值。[1]在上述背景下,中国通过打造全新的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成为必然。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根据这一理念,中国将在发展自身、为本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应按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明确日益强大的中国未来如何定位自身、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核心任务就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愈发紧密和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国际话语权的争夺、碰撞也更加激烈,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国将中国视为威胁,对我们做了大量错误和负面的解读,甚至营造负面话语恶意攻击诋毁,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给我国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可见,提升新时代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当下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紧迫任务,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外交空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为我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通过时代话语得以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首倡的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新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当今世界的新特征、新挑战,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出发,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国内多达百余个重要场合提及并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外交高频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体系的顶层设计,已写入《党章》、《宪法》和联合国决议,成为引领中国对外工作的核心理念与行动指南并进入国际话语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科学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要求人类既顺应历史又立足当下,不断超越国界、超越文明,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总的来说,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1.持久和平的外交观。追求和平、永无战争是人们的企盼,习近平着眼于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的实际,呼吁大国小国之间要平等相待、不恃强凌弱,出现矛盾分歧要平等协商处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共同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2.普遍安全的安全观。当前全球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客观上日益形成一个安全共同体,而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一国绝对安全等做法注定不再行得通。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安全关切,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3.共同繁荣的发展观。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这把双刃剑也拉大了国际社会的贫富差距。而今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整体不足,各国更要同舟共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与协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4.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狭隘的文明中心主义只会给人类带来冲突和灾难。各国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文明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5.清洁美丽的生态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等已严重威胁人类的未来。面对严峻现实,各国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根本上看,习近平同志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世界秩序观和共同价值论,回应了中国强起来后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的疑问,表达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也为人类社会破解旧难题、找到新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特征。1.鲜明的中国特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精华和思想要义,尤其以“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和“协和万邦”的仁礼之道等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理念,正是这些思想精髓启发习近平同志对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的思考,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之魂去构建一种建设新世界的蓝图。这一新理念也继承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展现了拥有悠久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国新时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因而是中国对外理念的本土话语表达。2.广泛的全球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全球化时代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与挑战,给出了携手解决疑难杂症的答案,为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的世界指出了发展方向。中国理念正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引起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乎各国的根本利益,合国际社会现实之需。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具有广泛通识性的话语表达诠释世界人民向往,展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诉求并引发全人类共鸣,真正完成了中国与世界在利益、责任、情感、话语上的高度融通。3.重大的价值超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变化需要新的价值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往外交理念的简单重复,其“五位一体”内涵本身就体现了新外交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和新生态观的统一。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权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不同于旧的普世价值观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也不同于旧的国际规则服务于少数大国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出一种整体性思维,不仅涵盖全人类,不以部分人对抗另一部分人为目的,也包括社会的各个问题领域,既尊重了各国的差异性,又超越了狭隘的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纷争和地缘文明差异,是全人类最长远福祉、最根本利益的联合体。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道路的历史超越、对全球治理体系霸权化道路的系统超越以及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辩证超越[2],必将书写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抓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在引领各国人民实现美好蓝图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一些国家的质疑、制度间的竞争、自身的局限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看,深层次的困难有以下几方面。1.国家利益的阻碍。如果唯本国利益独尊,就容易陷入零和博弈思维,进而损害他国甚至国际社会整体利益,诸如近期的逆全球化现象。2.国家实力的阻碍。如果奉行极端权力政治,就难以处理好国家主权与共同体权利的关系,存在强国欺负弱国、削弱国际组织效力等现象。3.意识形态的阻碍。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仍十分尖锐,不同文明碰撞和宗教分歧仍是棘手的难题。4.历史因素的阻碍。历史积累下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会导致深层次民族矛盾和利益冲突一时难以化解,使得中东地区等依旧处于不稳定中。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从国内层面反思,突出的问题是话语能力偏弱。1.缺乏丰富的话语主体。真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话语在国际上传播与发展的,仍然是以首脑外交、主场外交、官媒党报等官方性质的话语主体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其他各类话语主体的优势。2.缺乏有效的话语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国际议题为西方国家所提议设置,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导致我国话语的说服力受压制。即便我们提出了“合作共赢”等体现美好愿景的新倡议,也被认为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和逻辑论述而不能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4]3.缺乏过硬的话语平台。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凭借自身优势,形成了一整套强大而稳固的话语平台,掌控了世界的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而我国在信息覆盖面、装备技术性、记者活跃度等方面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4.缺乏灵活的话语方式。我国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思维,对于国内所特有的文本、表述风格未能予以有效的话语转换,在国际学术话语层面也鲜有接受度高的成果,造成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佳,受众不易被吸引反而产生排斥心理。

面对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我们首先要把握国际话语权的生成规律,这是制定有效对策的依据。国际话语权的效用首先体现在合目的性上,是由各国普遍需求转化成的共同话语通过利益融合获取认同,通过话语主导引领群聚力量发声。而话语权的现实影响力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托举,即支撑国家按照自身的利益标准传播观点、引领舆论、评判事务的实力资源,以权力保证权利的实现,才能促进综合国力更高效地转化为国际话语权。[6]另外,任何国际话语都由民族愿景升华而来,在充满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全球化舞台上,能否异中求同、达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依靠的是在国内理念转化为世界通用表达的过程中做好话语转化工作,推动话语创新转化为传播优势。也就是说,国际话语权构建要完成三件事:一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二是动员各种资源、建立多种渠道来最大限度地吸引听众,让多数国家都能理解并相信,这两点可以归纳为理念贡献能力;三是通过意见表达和提供理念影响甚至主导国际规则制定,这指的是政治操作能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远景目标,也是规划纲要,更是解决方法。[7]这一全新话语本身就是基于中华文明的全球公共理念,是用中国话语表达的价值追求和对外立场,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实践过程又必将加速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进度。1.“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国际形势时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振兴”两大国际热点议题,这样的声音符合人类发展特性,必然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为国际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国际社会认同基础。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积极的实际行动塑造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包括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更公平合理的新模式,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促进各国平衡普惠发展,承担越来越多同自身国力和地位相符的国际责任,为我国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奠定了现实基础。3.“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发展注入了“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以合作为路径、共赢为目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反映出中国正为更好地促进国际合作积极贡献新思路,为凝聚国际社会共同奋斗的共识、激励各国共创美好未来做出重要贡献。

(一)持续推动发展,厚植话语根基。国际话语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改变话语权薄弱局面最主要的是靠自身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繁荣与真正的全面强大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软实力上的短板制约了国际影响力的发挥。要做强中国实力,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以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话语基础的首要前提。

(二)弘扬文化精髓,展现话语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因出自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加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凝聚成话语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信心,发掘出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推而广之,才能充实有吸引力的话语内容,进而形成诸如“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等一批体现东方文化的国际新概念,实现话语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更有效推动中国理念的海外传播。

(三)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要让世界客观了解中国,需要提高信息开放程度;让外人全面地看,更需要自己生动准确地说,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以故事打动人、说服人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做到“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我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好的素材要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反映成就、暗藏道理。既要讲好中华儿女奋斗圆梦的点滴瞬间,也要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还要讲好中国与各国百姓之间真诚相处的小故事[9],这才能吸引西方民众的关注。以“自塑”增强传播效果,修正长期“他塑”形象造成的偏差,向世界传递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积极形象。

(四)参与国际事务,塑造制度权力。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把握外交议程设置的主动,促使国际传播格局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转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重塑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要勇于承担起大国敢做善为的国际责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增进与其他国家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增加国际话语权的认同基础。在参与国际机制的过程中,要提高我们的投票权、决策权,学会将影响力转化为制度性话语权,尤其在网络、极地、空天等新领域要抢抓议程引导力和规则制定权,必要时创立类似亚投行这样的由我国主导的国际新机构,推动新老国际合作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从战略制高点上争取话语主动权。

(五)提高传播能力,搭建有利平台。有力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媒介是提升话语影响力的硬件基础,主要体现为传媒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软硬件能力,包括采集、组编、播发和宣传评论。当今亟待扭转传统媒体时代我国话语传播范围不广、效果不佳的处境,研究国际信息传播规律,以“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为方向不断拓展综合性传媒,充分发挥包括互联网、广播电视、出版物、国际会议等在内的话语平台作用。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特别是要支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等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它们硬件网络建设、信号频道、记者站建设、编导队伍的质量,做好传播受众分析,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在与西方媒体的竞争中提高中国声音的播送度,延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辐射范围。要积极开拓公共外交传播新路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寻求联合发声的方式,通过主场外交、首脑外交、智库交流等特色方式,发出自己的倡议,传播自己的话语,把握机会掌握话语主动权。

作者:何良,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讲师。

“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如果自己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其会面临着无生动话语可说,干巴词穷的尴尬局面,学生随时会退出网络课堂,让教师难以继续进行教学。当然,教师手中还有“考勤”这把“尚方宝剑”,学生应当不会不请假就退出课堂,但对于教师一旦有了不良印象,学生会选择静默老师的声音,自己干其它的事情,这样就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当前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数教师操作电脑和手机相关教学技术设备能力有待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依然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重要障碍。在脱贫攻坚时期,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形势与政策”云课堂,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体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责任,每位教师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学中结合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件开展教学,弘扬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为下一步本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高校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方面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却显得比较薄弱;二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这对老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四是任课教师数量得不到根本保证,而且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相关教材,相关的课程培训来获得信息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能力,比如脱贫攻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表现差异极大,教师应重点钻研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得出富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原来我们自己讲中国的制度优势,某些国人不以为然,尤其是极个别“公知”对此不屑一顾,甚至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一套精英与平民迥异的双重标准。而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大考”中,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考了个不及格,可见,民生工程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西方所谓“人权”等价值观的虚伪本质。因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等专题,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期网络教学为契机,通过精心设计,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脱贫攻坚等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等重要事例融入教学各专题,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合格公民,鼓励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应善用和乐用现代媒体手段,扎实高效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通过发布话题、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以脱分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专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并坚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

新时期带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变革和机遇。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考”,“考”出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课程的自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该门课将会越来越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魅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我们看世界世界看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北约东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

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斗争的主线。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近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西方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冷战后一度减弱的军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世界非拉国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洲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失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是全世界人民的焦点,已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是冉冉而升。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每一步就关系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又被全世界人民给予厚望。

然而,中国现阶段还处在自我发展阶段,尽管在此次的金融风暴中我们相对较为成熟,中国所面临的敌对势力任然存在。如何在激流中勇于前行,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人会比我们想的更好更远,我们有信心!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应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_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为我国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审视和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底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党的_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了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但风险和挑战仍在。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粮食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国内看,粮食生产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方位系统性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有效应对重大风险考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推动粮食生产从拼人力畜力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突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南方生产地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着力破解粮食生产结构性、区域性等矛盾,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针对粮食生产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例如,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等主产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从“大粮仓”变身“大厨房”,从粮食生产大省迈向粮食经济强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针对粮食市场频繁波动等情况,应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国推动形成了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格局,储备实力不断增强,储备布局结构优化,严惩涉粮腐败,守护管好“大国粮仓”,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地和品种多元化,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既要防止“谷贱伤民”,也要避免“米贵伤民”,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我国粮食安全的蓝图已经绘就。只要坚定信心、笃行不怠,党政同责、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经济金融问题的冲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冲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才持久。在实际中,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采用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中国近年的经济情况:

自20xx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慢的趋势,2011年,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一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长有所下滑,但经济平均或者累计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长速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近来,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人们不愿看到的通胀趋势。2011年,一项面向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占73%)或已经非常严重(占15%左右)。这折射出当前大家对通胀有着相当普遍的感受和担忧。该调查同时显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认为,明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胀已经是个严重问题,但并不主张将抑制通胀放在首位。

二、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金融问题时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在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在20xx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后果是,在保持了gdp增速同时,也带来货币存量的过快增长。20xx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74%,增幅比上年末高11.92个,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4.63%。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长率。面对通胀压力,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主张,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那么如何认识通胀预期,如何认识预期对现实通胀的传导机制,以及用什么政策工具来管理通胀预期,就显得尤为重要。20xx年7月份以后,中央人民银行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适时调整了纺织品、服装等出口的退税率。10月下旬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不断加重的情况,又及时地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为坚持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并连续出台了扶持稳定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增加保障民生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二)在制度改革方面。

20xx年,我国全国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了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被认为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标志性的一项改革内容。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在进一步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在继续深化,电信业通过合并调整,形成了三家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启动实施,铁路投资趋向多元化,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方面,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暂用条例,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改革稳步进行,修订了外汇管理条例,外汇管理制度得劲一部完善。调整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对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发挥了作用。

三、建议和结论。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有条件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外需减弱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多年来,面对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矛盾,面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承载压力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中央一直希望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适度放慢中国的经济增长节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11年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正是中央宏观调控所预期的。

其次,应该看到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和抗击各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够利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具有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调动和组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最后,我国人口多,市场大,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潜力还十分巨大。无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还是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奠定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或者较快增长的基础,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广阔的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很好的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困难,更好的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结合起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使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情况下,有一个股权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的结合点,使得企业总的资金成本最小。

3.2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确定要进行融资进行新项目的投产时,应当科学、合理地评价分析各个项目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及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融多少资,以何种方式、何种比率进行融资。在所能筹得资金的范围内,分析项目的收益率以及可分割性,确定各项目投入资金,从而实现企业受益的最大化。

3.3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通过举债经营,都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为企业确定合理的财务预警指标及其数值。常用的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做到实时监控,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及时为企业经营融资活动作出调整改进,为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做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长期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对自己的负债经营有良好的把握。合理的规划自己资金的来源与用途,方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食品安全一直倍受关注,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食品。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又总一些人,让我们担心,我们的食品是否安全,是否卫生。

最近的孔雀石绿、苏丹红等这些是已经被“消灭”了还有红心鸭蛋等还没完全被解决的。不过就算它们现在已经给解决了,可是我们还要担心“它们”还会不会在不就的将来卷土重来呢?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想到了在幕后不断“制造”这一些危害人生安全的食品的人。于是我就发出了这样的疑惑这些人是为了什么?我想还是为了一个字——钱,钱是魔鬼得意的诱饵。因为钱,这世界上发生过多少次的谋杀、抢劫和盗窃?谁能想到这么一张张的钱币,竟是想监狱和法庭输送罪犯的“供应商”。

也就是因为了钱产生了: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因此,我十分的想些人明不明白,他们的“产品”危害了多少人?有许多的人因为吃了这些所谓的“卫生、安全食品”而上吐下泻乃至丢了性命的!

不过,我想,除了批评那些只知道赚钱而不顾及他们身体健康、安全的人以外,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如:苹果过于的发亮说明苹果可能打过蜡。葡萄上的白斑过多可能就是农药使用过量。

这些说明,防御食品中人为的添加化学物质、有害物质有些是可是用肉眼或简单的方法检验出来的。

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要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努力,要为了我们的文明而努力。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

雁飞千里靠头雁。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2019年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部规范农村工作的专门党内法规。条例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细化成具体的规定,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机制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了“三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县以上各级党委要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我们要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认真学习“三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得靠基层干部来落实。我国有几百万农村基层干部,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同农民直接打交道,是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上要信任,工作上要依靠,生活上要关心。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乡镇领导干部力度,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充实新生力量。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力度,引导他们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强化廉洁履职意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将召开党的_,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各地全力夺取秋粮丰收,成果来之不易,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是基础,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生态安全是底线,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是红线,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要加强战略布局、突出重点环节,加快构建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确保食物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更好树立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一定能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撑。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摘要在当前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领域的违法活动在几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及时进行治理和打击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违法活动经济安全。

当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给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出口明显放缓,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大数量倒闭,失业人口猛增。同时,能源、矿产、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这些因素对宏观经济和国家财政税收具有较大的影响。据中国人民大学最近发布的有关统计报告预测,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直接经济损失将高达3600亿美元。

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领域的违法活动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因此及时进行预警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房地产领域易引发的各类经济违法活动。

据媒体分析,美国布什政府实施政策帮助中低收入者成为房屋拥有者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过低的利率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的生活状况不稳定的民众通过银行贷款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而为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华尔街金融机构按揭贷款的流程变得日益简单,借贷标准变得名存实亡,2006年的美国房屋按揭贷款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率。这导致在贷款利率升高、住房价值贬值后,次贷危机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

从我国情况来看,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4.8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8.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3万亿元,占中长期贷款额的1/3以上。另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发放了大量以房产为抵押、不问贷款目的、不考虑还款来源的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动荡,就将给这些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同时,发生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诈骗犯罪活动也屡见不鲜,给银行直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破坏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搞虚假按揭、虚假产权、多头贷款等手段,套取银行巨大资金。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采取一房多卖、虚构房产、非法集资等手段,套取群众的钱财。例如,今年9月4日,湖南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福大房地产公司200多名融资客户因未按时获得利息,强行冲入吉首火车站,造成列车停驶。

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

金融衍生产品滥用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将次贷证券化并产生担保债务凭证(cdo)。这类金融衍生产品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并没有降低投资的风险,而且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表明,截止2007年底,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值已超过300万亿美元,是美国2006年gdp的十几倍。

从这一问题思考,我们在鼓励金融业发展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否则,将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2006年11月,我国金融机构推出了外汇保证金交易业务。但是对开办这一业务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系统风险及客户适合度评估不足,风险日益突出。同时,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投资公司以代理境外机构为名非法从事外汇保证金交易业务,这类公司多以投资咨询、开办讲座为名,诱骗国内投资者从事互联网境外炒汇活动。今年6月12日,银监会正式叫停商业银行外汇保证金业务。再如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非法期货交易也屡禁不止。不仅在1998年公安机关侦办的新国大金融诈骗案中,台湾居民曹予飞等人就以欺骗手段进行虚假期货交易,吸收客户4121名,诈骗资金5.32亿元人民币。10月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融资融券试点。融资融券交易既可放大盈利,亦可能加大亏损。为控制市场风险,要严格禁止未经批准的机构和个人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严查各种非法的融资融券活动。

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经济违法活动。

据媒体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涉及次贷危机的多家对冲基金和私募资本公司展开调查,在已经公开的19起犯罪调查中,多家与次贷危机有牵连的公司涉嫌虚假账务、内部交易以及欺骗性销售的行为。另外,市值约为350亿欧元的法国第二大银行、欧元区第七大银行――兴业银行,去年发生的因雇员非法交易而遭受49亿欧元损失的巨额欺诈案尚未了结,今年又因投资美国次贷相关资产而被迫进行了21亿欧元的资产减计。美国纳斯达克原董事会主席麦道夫证券欺诈案不仅席卷欧美投资市场,还把韩、日金融巨头拖下水,还拖累了慈善机构。这些案例表明即使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经济社会,预防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的经济犯罪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的金融机构也暴露出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经济犯罪的问题。如2002年发生的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案,三任行长共侵占4.8亿美元。不法分子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利用承兑汇票、信用卡套现,骗取银行大量资金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四、次贷危机可能引发非法集资活动。

基于对经济下行担忧的增强,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审慎,准入条件将更为严格,贷大(客户、项目)、贷长(中长期贷款)的趋势重现,从紧的货币政策会给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融资难度,从而可能引发高利贷和民间非法集资的重新兴起。如前述湖南湘西自治州参与民间集资的企业达92家,参与人数达5万多人,集资额达57亿元。另外,一些企业在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往往向“地下钱庄”高息融资或利用群众拥有闲散资金,有投资理财的需求,高息吸纳,这些方式不仅涉嫌非法经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等经济犯罪,而且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宏观调控难度。同时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即导致企业停产、倒闭,投资人受损,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不稳定事端。目前,已出现多起企业老板抽资外逃的情况,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吸收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有关教训,积极研究我国在金融危机下易引发的各种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因此,政府的有关经济监管部门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统筹兼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保障公平、公开、正义,防范市场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经济领域违法犯罪的情报信息工作,制定工作预案,要进一步密切工商、税务、银监、公安等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形成防范和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的整体合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政策建

建筑设计向来与艺术密不可分,尤其现在随着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要美观舒适才能符合现代人对建筑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建筑艺术设计的趋势。

《建筑设计管理》的宗旨是以建筑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为核心,坚持科学与严谨的原则,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围绕为勘察设计和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面向基层,注重实用,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和交流建筑企业改革与管理、建筑设计与技术、建筑施工与材料等方面的新成就、新经验、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推介管理经验与技术成果,探索建筑业建康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广大建筑业职工和读者服务。

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物不仅仅给人以舒适的享受,而且像音乐一样更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就环境保护而言,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它包括美观舒适,采光通风,环境污染,噪音隔声,保温隔热,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等等。建筑设计是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建筑设计是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筑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个体设计两部分。

二、建筑艺术设计及设计原则。

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建筑设计原则有: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有序性设计原则,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最优化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当前建筑设计的走向。

1、自然环保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2、民族风情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又讲传统。在日本,许多新的环境设计反映了日本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结合的设计体现。去年落成的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室内设计,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处处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菜室及商店装饰食器均进行了配套设计,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因此,日本的建筑设计风格给人以“处处环境美,处处有设计”的印象。

3、个性多样化。

当今,提倡人性和个性化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结合室内环境的总体装饰风格,充分利用各种不同装饰所显现出的不同性格特色和文化的内涵,使静态、单纯、冷漠的室内空间,变成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和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这将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极具乐趣的事情。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性。

四、结语。

建筑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应考虑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要求建筑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建筑方针政策,正确学习掌握建筑标准,同时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设计不同于绘画创作,也与工艺美术有着本质区别,这是对因为设计是对于社会文化的积极参与,是与物化同步的过程.设计的意识往往萌发于器物出现之前,而工艺美术是在器物出现之后的装饰,因此一个设计家的设计观念是创造新的明标志,是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进步的。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20xx年我国经济经受了许多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冲击,但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xx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宏观调控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xx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经济下滑,但不能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xx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对三农的政策力度加强,粮食增产增收,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三)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去年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6~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

二、20xx年经济增长展望。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xx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经济前景值得乐观,特别是从长期来看,保持8%以上的增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xx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所以要继续扩大内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今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因素。20xx年,发达经济实体基本不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任何贡献,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四万亿投资计划等,这些政策实施好了,预计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以上。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xx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xx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xx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xx年的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

因此,考虑了国内外许多的因素,使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连续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说,20xx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率先突围,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寻找经济问题的社会解决方案[j]。开放导报,2009,(1)。

[2]胡锦涛。在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新华月报,2009.1.

[3]余永定。20xx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9,(1-2)。

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政策建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建设也随之发展起来。路桥工程作为基础建设之一,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有诸多便利,但因其具有涉及面广、施工条件复杂、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等特点,给路桥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对路桥工程管理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路桥工程管理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企业濒临倒闭,社会失业人数增加,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其影响规模巨大,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原来7、8年一次,后来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dp为473104亿元,2012年我国gdp为519322亿元,2013年我国gdp为588019亿元,2014年我国gdp为635061亿元,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dp整体呈上涨趋势,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但gd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2014年我国gd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截至2014年,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由于近几年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有的认为呈w字型,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都持同一种观点,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会有发展初期,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经济增长也不例外,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货币供大于求,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物价上涨,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2014年,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要合理使用。

(二)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明确哪些税收该减,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严惩贪污受贿官员,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但整体而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gdp逐年增长,每年都有一定突破,只是gdp增速持续回落,另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将千万个中国人的梦想汇聚便是我们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如何建筑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中国梦、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

历史的长河滚滚流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中国的朝代不断更迭,有起有伏。在唐宋时期,我国曾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在清朝末期,我国被列强欺凌;在近代,老一辈革命家经过不断地奋斗,无尽的牺牲,为我们打出了一片江山。如今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从清末的受侵略、近代的战争打压中慢慢恢复过来,正在慢慢地调整。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成为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梦想。

己的梦想,那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不远了。但是我们的梦想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而不是低俗的、自私的、目光狭隘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有远大的目标,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梦想考试不挂科,梦想自己逃课不会被老师发现等等。我们的眼光要长远,将自己的梦想建筑在国家富强之上。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国家主席。当时只是单纯的觉得国家主席是最大的官,好多人要听我的,很威风的样子,爸妈再也不会限制我出去玩了。

中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当国家主席。这样就能够惩恶扬善,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都加以制止,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大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实现中国梦。不管我们做什么,都要为了国家的复兴而努力。我们不是为了威风,也不仅仅是为了惩恶扬善,而是要带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间在流逝,年龄在增长,我们也渐渐懂得了更多。我知道了梦想的现实性和可实现性,知道了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的统一,知道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国家的梦想也将会实现;国家的梦想实现了,能帮助我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是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的长远目光。

我们奔跑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这条道路上充满荆棘,充满坎坷,但是我们却不能怯懦,不能退缩,我们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用坚强的意志砍出一条成功的道路,朝着梦想不断奔跑。实现我们的梦想。

实现民族的梦想,我认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愿意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奉献终身。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平安、健康的度过十几年的青春,能够上小学、中学、大学里面学习各种知识,能够不经历战争,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庇护之下。国家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让我们生活,我们如今用着iphone谈笑风生,在互联网上高谈阔论,开着各种各样的轿车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上,如果没有和谐安定的环境,我们还能生活地这么安逸么?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并且要学会回报。我们学会回报祖国,回报党,回报社会,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将社会发展得更加强大。这样国家更加安定,自己的生活也会愈加美好。

2、不怕困难,学会攻坚克难。梦想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阻扰,各种障碍,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进行一场又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我们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大的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梦想实现的桎梏,为了梦想的实现跨国一道又一道困难的栏杆,斩下阻碍的荆棘,为了梦想的实现不断努力。

3、善于开拓创新。曾经我们学习西方,兴起洋务运动,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先进工业技术等照搬到中国,最后的结局是我们被西方列强侵略;曾经我们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的结局是,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打压,不得不进行长征。曾经毛主席将中国的国情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开创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具体结合起来,将列宁提出的“城市包围农村”改为“农村包围城市”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崛起,用少于国民党10倍的人数却能够将国民党狠狠地打压下去,最后退出大陆。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是照搬知识,而要善于开拓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新的出路,若只是一味地复制别的国家的先进文化,最后只会是失败。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开拓创新。

4、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实现梦想。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在逐渐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奋斗,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杜绝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地描绘蓝图、实现梦想。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我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身上背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密切联系起来,为了实现梦想不断努力。中国梦是实现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是实现中国梦,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要将中国梦扎根于心,不断为之而奋斗。周在年少读书时曾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21世纪的我们,也要敢于站出来大声喊出: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参考文献: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2010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中俄两国在双边贸易秩序、银行结算机制、仲裁机制、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中俄贸易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认真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观念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关键词: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从建国时与苏联的蜜月期,到赫鲁晓夫后的兵戎相见的紧张期,再到如今中俄的战略性建设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经济合作尤其是外贸的发展是两国和平相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基石。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山水相连的邻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一、中俄经贸合作现状。

在中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关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我国海关统计1999至2008年,中俄贸易保持连续10年年均近30%的高速增长,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008年创纪录的568.3亿美元,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滑至388亿美元,而在2010年中俄贸易取得很大发展,达到55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70%,基本上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俄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俄贸易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据中方统计,2010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增长70%以上。此外,中国还对中俄重大合作项目提供中长期的信贷。如果把这些也考虑在内,中国在俄投资额已达几十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近年来,两国在能源和高科技等领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项目陆续启动,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一)俄罗斯国内对中国有偏见的认识。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俄间政治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两国的政治关系相比,经贸合作无论从总量和结构上来说都与两国的经历实力相比相差甚远。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俄罗斯方面,在俄罗斯国内,相当一部分政治人士和学者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盲目宣传和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华贸易有害论”,使俄罗斯的一些企业、公司和贸易商在对华贸易中存在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甚至有些人士抓住中国少数商贩在俄罗斯推销伪劣产品的问题大做文章,以偏概全地宣扬不得购买中国商品,以中国少数不法商人的行为诋毁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这类行为固然有一些政客和学者处于意思形态上一己之私的狭隘民族主义,但同时也体现了俄罗斯民众对于中国这个邻国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两国才需要加大贸易合作,促进交流,改变中国在俄罗斯民众心中的形象,两国才能长期合作共赢,睦邻友好。

(二)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

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俄两国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在我国外贸的比重有所下降。

应该承认,尽管这几年中俄经贸合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8两国贸易额高达568.3亿美元,但这在我国同年外贸总额的所占比重仅有2.2%,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4%,而2009年双边贸易额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388亿美元只占中国同年外贸总额的1.7%,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8%,中俄贸易总量低,在双边贸易额中都占据了较小的比例,有待提高。一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为其提供工业初级产品,如玩具,布料等等,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两国各具比较优势,贸易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结算方面,两国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结算体制以服务两国的贸易,促其发展。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其危害主要是:损害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形象,破坏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给别有用心者破坏中国经济秩序以可乘之机等。

科学技术并没有国界,在自利的原动力的驱使下,俄罗斯并不愿意将其技术分享给中国,事实上并不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商业领域一般来说技术并不涉及到国家核心机密,中国不从俄国获得,从别的国家也能够获得,只不过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倘若俄罗斯固步自封而不愿意合作,缺少竞争的外部动力和威胁,不啻是对自身创造力的一种扼杀,恐怕更也不能够获得分享中国发展的果实。

2、以初级产品的合作方式不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长久之计。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革及毛皮制品、机电设备及零件、鞋靴制品和玩具家具等杂项制品。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钢铁及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木及木制品和动物产品。近年来中国在技术领域取得了长久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我们尽管充当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并没有改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引进,我们不仅能够出口上述初级产品,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我们也具备了一定实力,比如说电子产品,软件产品等等。从引进,吸收再到出口,是中国工业走的一条改变我们传统落后工业局面的正确之路,在中俄贸易中中方应立足于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互惠互利。

3、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在中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而俄罗斯处于顺差。国际收支平衡时一国所追求的一大目标,顺差和逆差都不能维持两国贸易的持续长久发展。1992年至2006年,中国对俄贸易始终处于逆差,2007年至2008年中国对俄贸易首次出现顺差,2009年开始我国对俄贸易又回到逆差状态。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无法长久维系的,贸易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资源的减少,贸易顺差会增加本国持有较多外汇的成本的增加。只有贸易平衡才能使贸易的理想状态。贸易顺差可能得一时的利益,但是长久顺差必然导致顺差国不堪重负进而通货膨胀,逆差直接的是本国陷入外汇紧缺性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本着能源资源的多元化需求结构,俄罗斯是个较好的选择,增加进口是大势所趋。在改变贸易部均衡状态下,俄罗斯唯有抛弃成见,减少无缘由的防备心,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中国商品,才能造福两国人民。

4、贸易问题层出不穷。

前不久,莫斯科艾米拉中国市场遭查封事件次给两国经贸合作奏响了不和谐的音调,原因是此次俄方首次把中俄民间贸易中的“灰色通关”定性为走私。

“灰色通关”这一特殊的通关方式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海关手续繁琐,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办理海关手续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经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因此在两国的合作中,像这类需要明文规定的方便贸易的方式都应正式的写在条文中,以防出现对于中国商人个人货品所有权的公权力的随意剥夺,这无异于抢劫,而且还是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既然是存在的合理通关方式,并且也被两国商人认可在不侵犯俄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就应合理运用。同时俄罗斯在通关上也应及时更换设备,训练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建设符合现代贸易制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三、加快推动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方针。

“政冷经热”是对于中俄两国关系的最好形容,如何改变这个窘境,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贸易秩序和配套服务体系。

1、以两国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主导,自觉规范贸易秩序。

行业协会等是一个行业的自律组织,任何一个社会或者群体在生存和发展中都不能离开良好的秩序作保证。自觉规范行业秩序是主动的本着利己的考虑来遵守秩序,并且违反秩序的成本应该是极其巨大的,不然惩罚力度不大,就不能够给投机取巧之人以有力的震慑。建议在国内由同一行业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组成商会或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规范商业行为、统一认证、统一标识、统一质量标准、制定进入行业的标准,将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从行业中剔除。建议对我国现有的商会进行改制,转变其职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率先在两国大宗贸易商品领域,如加工行业或纺织品服装行业进行试点。一旦大企业进入贸易渠道,便有利于贸易秩序的规范化,有利于相互间的协调。

2、以两国的海关监管为补充,解决灰色通关问题。

海关是两国商品进入彼此国家的大门,在行政主导的国家中,政府往往存在低效率现象。俄罗斯尤其如此,报关时间长,手续繁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耽误了中国商品的销售时间,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俄罗斯应该引入现代的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效率,并且消除不必要的人为影响,为中国商品的进口扫除障碍。

3、利用两国之间的铁路,保证贸易运输的畅通。

两国有着相当长的边界线,同时两国铁路在两国贸易运输中理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有运量较大,安全平稳,时效性,速度较快等特点。两国应该将各自的铁路连接起来,规定统一的铁道口径,设立联运的信息和管理机制,同时还应扩大口岸的换装能力,利用等高科技产品建立铁路运输货物信息跟踪系统,为中俄贸易驶入快车道创造顺畅的物流基础。

4、加快两国贸易的信息平台和支付平台的建设。

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时现代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只有信息平台建设的好,两国才能知道各求所需,以需要定进口和贸易的商品种类。另外支付平台的建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加速商品流通的目的,在当代商品的交易往往不是现金或者以货易货的过程,通过两国的金融机构的转账就能快速实现交易,同时,双方还应建立货币结算方式的合作协议,同一到一种货币结算上也能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汇率风险。

(二)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

1、关于关税壁垒问题。

俄罗斯对于中国商品征收了高额的关税,甚至于某些商品达到了50%的税率,关税的征收阻却了中国廉价商品的竞争优势,增加了俄罗斯普通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只是维护了某一行业的利益,高关税也不符合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建立初衷就是要降低全球性关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在俄罗斯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应该利用与其谈判的过程施加压力,迫使俄罗斯有效降低关税,乃是当务之急,关税壁垒一直是两国贸易不可跨越的一道鸿沟。

2、中俄之间的非关税争端。

俄罗斯外贸法规定,对于外资给于国民待遇,但是显示却是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审核太严,签证费用过高,以无形的达到限制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始终是变相的歧视。相反,在中国,很多外资企业却能够获得超国民待遇,享受更多优惠措施。谦卑过度便成了自卑的懦弱,傲慢过度就转化为了嫉妒的狭隘。这两种态度显然都不合时宜,唯有公正平等对待外资,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好市场环境。俄罗斯尤其要敢于容纳中国商人的进入,事实上,中国商人进入俄国,首先获益的肯定是俄罗斯,因为基础性设施的建立即便产权属于外国人,但是存在于俄罗斯国土之上,不是商人能够迁移走的,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喝了而不为呢。

3、解决中俄之间的贸易争端问题。

反倾销措施是国际贸易争端中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对于对方保护措施的一种以牙还牙的惩罚举措。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贸易中,一个国家开始动用反倾销手段势必会带来对方国家的报复的反倾销,势必是一种无休止的循环,征收高额关税是保护了本国企业,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加重了本国消费者的负担,将贸易争端成本加到人们身上自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道的,况且因果循环,互相保护而不秉持公平合理的贸易精神,不愿意遵守普遍的贸易法则,而做出为一时之利的短视行为,就不能够通过贸易真正促进本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无异于杀鸡取卵。争端应该协商和平解决而不是以暴制暴。

参考文献:

[1]周淑敏,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3)。

[2]刘红雨,新时期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13)。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飞速状态,随着经济一年一年的大脚步迈进也奠基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名族复兴。回望改革开放六十几年的过去,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的农业大国发展到轻工业,又由轻工业慢慢渐变到重工业,到现在的工业多重化,经济多样化。中国经济形势四个基本“没变”,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关键词:经济多样化。

正文: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希腊经济崩溃等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在这样的全球大环境下,我国尚能踏着稳定的步伐在危机大环境下发展前进。我国在习近平主席带领下向多元化的经济体系迈进,并保持稳定发展。

一、中国经济四“没有变”。

实发展议程。要富国必先富民,这是古人留下来的经验。第四、坚持推进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根本目的,是使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从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最后习近平主席还提出来了五个“注重”。我们将更加注重效益治疗,创新驱动,公平公正,绿色发展,对外开放。

二、近年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

不是我们的体制机制造成的,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因素造成的。从中我们能够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了解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历啦长时间的增长所留下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大环境的衰败。我国的经济在此还是保持性很高的。根据查文献,在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很慢,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回归到正轨上,在这条经济列车上,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定会收到这些国家的影响,导致增速下降。但是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比较当中我国的生产劳动力还是很发达的,需要把这些机遇转化为增长就必须深化改革,消除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消除腐败等影响经济秩序、社会稳定的问题,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不久前,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加坡落定中新政府的第三个工业园区于西南重庆,这也将会增加内陆地区尤其西南地区的发展。也将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工程添色添彩。

三、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11日在北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明确的确定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并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当今与往后的中国经济大逻辑。我们以此从九大趋势来了解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从消费需求来看,过去我国的消费方向是明显模仿式的,什么东西火啦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消费,我们应该树立争取的价值观,会议提出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解放人民的购买力。

出口国际收支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产量日益降低,拉低经济发展,应选择新方向把出口经济握紧,使出口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四,从生产能力与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长期困扰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产业需求的减少,使其供大于求。智能型,小型产业,新兴产业,微型企业将会在增长经济发展的路上起重要地位。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廉价劳动力是很大的优势,但是现在人口日益老年化,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使很大的问题。往后应当创新成为发展的驱动。六,从市场竞争来看,过去主要是价格的竞争与数量的扩张,现在正在逐步的转型向质量型,市场统一,改变久市场竞争的坏习惯,加快形成透明,有序的市场大环境。七,从环境约束看,过去的发展占用环境很大,现正在向更加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八,从经济风险累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各类经济风险逐步显现化,但是要化解这些风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政策刺激应经不在那么明显,应全面调控与配置,进行科学的分配。从这九点了解到国家对于经济的新风标已经树立我们应该把握新常态的趋势变化去了解我国的经济。

四、唱空中国经济?你错了。

主发现,每逢我国有重大政治会议召开之际,境外一些机构总会发表一些中国经济将崩溃的谬论,并且夸大的大肆唱空中国经济,而且这些谬论如出一辙,毫无依据与新意。例如2013年外境机构判定中国经济将很难增长,结果下一个季度中国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达到百分7.8,实现了止跌回升。我国经济学家发表“不要听信境外唱衰中国论调,他们并不掌握中国的情况”。在这些谬论下,我国经济用事实实力的反驳啊境外的唱衰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相信国家经济调控,用事实去验证理论,不要轻信对中国的经济谬论,坚信我国经济正在大步的迈进中。中国经济已骤然成为啦时间经济列车的最重要支撑部分,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将引起世界的关注。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中国的经济在经历长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后,终于在2010年出现了滞缓,且经济增长放慢的趋势一直没有停止。到了2015年,gdp涨幅只有6.9%,跌破了7%的保底值。曾经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优越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将会永久持续告诉发展。然而,事实让我们认清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所取的突出成就,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本质都是激发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得生产力得以实现突飞猛进;而也正因为中国劳动力的廉价,才使得许多外国企业乐于到中国投资,在为自身谋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了纺锤形。这种纺锤形结构意味着青壮年劳动力在全体国民所占的比重较高,可以为带来人口红利,促进国民积极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从从纺锤形向倒金字塔形过渡,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将超过人口老龄化的警戒线,即我国已经不存在人口红利了,曾经为国家带来人口红利的青壮年正悄悄地变为社会的负担。而且,我国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上升,因此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失去了对外商的吸引力,外商逐渐将自己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尽管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已经大势所趋,无法挽回了。在理想模式中,一个国家理应在一个经济增长点显现出颓势时,就寻找到其他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够保证一个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可是中国长期以来靠人口和资源的优势进行高速经济增长,却忽视了寻找其他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在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于是大力支持发展国家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但是在当代中国,普通大学生的就业似乎比职业技术工人要难上很多。因为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多是用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中国却是传统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严重的结构性失业,而非简单的摩擦性失业。这导致的后果是使所需要的人才和所提供的人才不匹配,严重浪费了劳动力的利用价值和效率。长期以来,中国所赖以生存的传统第二产业面临着世界产能过剩、劳动力短缺及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影响,第三产业的进步速度仍然堪忧。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辆马车,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中国的投资和出口绝对不可小觑,尤其是出口,madeinchina的标语满世界随处可见;但是,消费能力有些差强人意。经济学上有句话叫做“今日的投资是明日的消费”,所以一个国民消费能力低下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经济上繁荣的。

限制了国民消费水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贫富差距。中国持续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蛋糕越做越大,但是蛋糕分得并不公平,国家几乎70%的财富集中在30%人的手里。一个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举例说,无论一个富翁怎么富有,该吃三顿饭就不会吃五顿。可是穷人虽然有消费需求,却因为分得的蛋糕太小而得不到满足,他本来是要吃三顿饭的,但穷困逼迫他可能只吃两顿。

二、中国的住房观点和房价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住房问题完全是靠买房解决的,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人们甚至更愿意去租房子。然而,中国人的虚荣心作祟,认为一个人是否有房子甚至房子的大小都代表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男子而言,有无房子还和终身大事紧密相连。但是中国的房价却一点都不照顾中国人的实际需求,它用天价的标码使得房子对众多年轻人可望不可即;或者即使可以交得起首付,在他们的下半辈子中,都要用毕生的心血去偿还房贷,沦为房奴。有时,房贷甚至占到他们每月工资的50%以上。在这种条件下,何有消费能力可言。

三、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中国一直存在着货币超发,尽管官方没有声明,但我们纵观这些年来的变迁,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惊讶,某一种商品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涨价了那么多,然后感叹钱不值钱。其实中国的通货膨胀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甚至超过了银行存款的利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长期以来的储蓄势必要缩水,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能力。

这两年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大学生更难找工作,国民时常对当前的经济态势呈现出深深的无力感。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我们需要在艰难的时刻继续探索,保持信心,寻找正确的出路。只有保持信心,才能够挽救危机,应对风险。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滞缓了,但是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上文已经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所以放缓了经济增长速度,才有利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众所周知,跑步时如果要拐弯,势必要稍微减速的,也许这几年的经济滞缓只是改革所造成的正常现象,当改革完成后,中国经济会继续持续高速反战。

其次,当今中国政府在不断地鼓励大众创业,全民创新。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创新的头脑,在全民创新的风潮之下,必然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中国的经济必然会回归到正常的方向。

最后,当前的税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都在不断地缩小贫富差距;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全面消灭贫困人口的目标,都为提高中国国民消费能力施加了推力。

中国的经济是在滞缓,可是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跌入谷底。民众在努力,企业家在努力,国家也在努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得有信心看到中国的经济拜托危机,再次走向辉煌。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摘要: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寄托了国人自近代以来不断追求伟大复兴的民族理想。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特别是需要青年人的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如何通过正确的渠道和途径进行指引,让当代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是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时代担当。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中国梦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进步的关键时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希望在于青年人。而当代青年大学生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与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息息相关,也与大学生自身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直接相关。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现今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现今社会的变化,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去努力拼搏锲而不舍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持实干兴邦,不断为人民服务,逐渐实现“中国梦”,去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有利于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念。

世界经济蓬勃发展,而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伴随着各种文化思潮和一些良莠不齐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潮似水般地涌进国门,冲进校园,也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先进民族奋力向前的向导标识,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求青年勇敢走在时代前面,不断奋斗,开拓,奉献。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更加需要借力“中国梦”这一丰富内涵,高扬我国民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想信念来武装教育当代大学生,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1.3有益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口号和思想本身就代表我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民众的希望期盼,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客观发展需要。“中国梦”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更加体现了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观。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基础,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之亦然,在不断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理论方针是更好实践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乱行。没有伟大的理想,实现“中国梦”永远都是在“进行时”,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将实现“中国梦”化入内心,去认认真真地践行。

2用中国梦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

2.1立志以求远。

我国的广大青少年应当志存高远,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意志,让青春在时代的进步中焕发绚丽的光彩,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千千万万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期盼,也是我国青年一代应当牢固树立的伟大理想和目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树立远大的志向。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必然会被世界所遗弃。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能不能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人生理想,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未来沿着哪条路走、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而学习等一系列问题。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基本国情,并以此为基点设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2.2立行以求功。

我国的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自己精彩人生。要不怕艰难,攻克难关,勇于到艰苦的基层,经受锻炼,增强个人才干。要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中创出新路,创新业,不断开拓发展新天地。

恩格斯说过:“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因此,一切怀抱远大理想的青年大学生,其人生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必须植根于祖国繁荣强大的沃土之上,报效祖国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

2.3立学以求进。

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学习是不断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和本领将会直接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青年人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本领,应该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让勤奋学习成为实现理想的动力,让自己的青春更加无悔。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飞速,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学习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青年学生应当坚持奋发学习,增强自己的本领,珍惜美好时光,集中精力,刻苦钻研,切实做到学以立德,工以养技,学以致用,以自己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要以学习为己任,养成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不同领域不同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总之,实现伟大而美丽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尤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要引导大学生编织小梦想,共筑“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让青年大学生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2]人民网。中国梦:内涵。路径和保障[eb/ol]。

[4]唐建明。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成才对辅导员素质的要求[j]。科教论坛,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