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拨鼠的教案(实用8篇)

时间:2023-09-23 01:24:52 作者:雨中梧 文秘知识 最新土拨鼠的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土拨鼠的教案篇一

一天的时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但偏偏教学起来特别费劲,学生特别容易出差错。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这几点进行教学::

1、导入直奔主题

时间,是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但又是一种难说得清,说得明的东西。但一提起时间,学生肯定会感到特别得亲切,好像知道得很多,会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所以,我就说:同学们在一天又一天中渐渐长大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天的时间,从而揭题。在让学生说说关于一天,你知道什么?虽然,没有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没有奇特的画面,但学生兴趣还是被激发了,我觉得还是挺满意的。

2、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经历一天,降低认知难度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经历一天,说说对应的时刻在做哪些事情,来强化一天所有的时刻。再利用数轴板书出0——24时,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是记时法;利用数轴帮助学生进行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换。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1、自己太过于重视这次上课,让自己上课时显的比较拘谨,发挥失常,对于书本上的目标,有点照搬照抄。其实这堂课按书上的目标,对于学生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2种记时法转化上,备课不足没有清晰让学生去认识课题。

2、 太追求模式话,带着学生在我的思维中走,出现了很多状况,考虑如何上这节课太多,但是忽略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没有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这节课的开始,课程的导入考虑的太少,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一开始就没有做到让学生对这节课程有很高的积极性,导致中途出现各种问题。

总结:这次的课程的失败,为我下次的课程总结了很多经验,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大的改善。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学习

土拨鼠的教案篇二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赞许的事。通过文章中“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和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课文篇幅较长,其中有很多句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是深奥。为国家领导人做计算机表演,小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难以体会到文中“我”的心理变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同时引导学生从文本着手走近伟人。

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什么事难忘?”“这一天为什么难忘?”围绕这两个问题,我先讲了自己难忘的一天,再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难忘的一天,从而理解了课题,理解了这一天是印象深刻的、是有意义的。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的心情变化来展开教学,我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找一找课文中体现小作者心情的句子,并且交流总结:表演前又紧张又激动——表演时紧张的心平静了下来,沉着操作——表演后兴奋。文中“我”的心情由紧张到平静再到兴奋变化,我引导学生抓住带有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课文中邓小平爷爷的表情、动作等描写来体会“我”当时的那种复杂的心情。

在教学第二段时,在理解“我的心为什么会怦怦地跳个不停?”前,我为学生出示了邓小平的一些资料,并问道:“此时,“我”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说:“邓爷爷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呢?”“邓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为邓爷爷做表演会做好吗?”……等等许多问题。我顺势问到:“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呢?”学生:“紧张、心怦怦地跳……”理解了“我”的心情为什么那么紧张,为学生的朗读积淀下情感,所以这一段的教学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又抓住“和蔼”这个词,让学生联想到平时爷爷奶奶对自己的情感。学生马上想到,爷爷奶奶对自己很亲切,邓爷爷很和蔼,肯定和爷爷奶奶一样也很亲切,对小朋友很好,所以“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总之,抓住心情变化来教学,邓小平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及“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远见卓识深入学生的心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另外,在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于“为什么要见到邓爷爷时我又激动又紧张?”“为什么天仿佛格外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等问题学生的理解各有其独到之处,真是出乎我意料。

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由于忙着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以至于淡化了朗读,没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着实有些遗憾。

土拨鼠的教案篇三

《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

作为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在确定教材中我把分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更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什么基础作用,理解整个单元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

分类是学生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确定意义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的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有二:一是如何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的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稍做引导即可解决,我是要求学生根据三餐来记录,按每一个食物的名称来记录等。由于食物的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并且整理的内容可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利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组的学生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小卡片上,并利用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学生能动起来,并且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卡片灵活机动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有效。这样,小卡片在这节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大大节省了活动准备的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学生分类中遇到的困难。课前估计学生分类的标准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学生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下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标准的分类;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在本堂课中,小卡片是一项较好的教学策略,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这一目标。它制作简便,价格便宜,操作方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并把几个重点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原来的记录纸是分散的,汇报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天的食物,用双面胶粘起来,这样汇报时就可以较方便也完整了。

2、在让学生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布置食物的,顾客是怎样通过超市里的提示进行购物的。

3、在第一组起来汇报后,原来设计是让其他组根据他们自己的食物进行再次分类,这样由于食物的五花八门,再加上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类,对食物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很难对照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设想把第一组的食物作为再次分类的原材料,这样通过移动小卡片更便于讨论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也能节省很多时间。

土拨鼠的教案篇四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有二:一是如何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的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一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稍做引导即可解决,我是要求学生根据三餐来记录,按每一个食物的名称来记录等。由于食物的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组的学生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小卡片上,并利用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学生能动起来,并且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卡片灵活机动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有效。这样,小卡片在这节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节省了活动准备的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

二是学生分类中遇到的困难。课前估计学生分类的标准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学生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下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标准的分类;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土拨鼠的教案篇五

导入,记录一天的食物,再对自己记录的食物进行分类,再到对教师提供的食物进行分类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当各组完成分类,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

然后我就质疑:对他们的分类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我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说说其他不同的分类的方法和对他们组荤、素的分类有否错误。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火腿肠不是属于荤类,因为它里面含有面粉,面粉是素类!”

我马上追问一句:“那你说火腿肠属于荤的还是素的?”

他不假思索就说:素类。

这下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对,纷纷举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荤类,因为有火腿;有的说是素类,因为有面粉,争执不下。

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头脑风暴”的机会,干脆让他们放开说,这时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我原来的设计。

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火腿肠既不属于荤类,也不属于素类食物,而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并提醒大家找证据。

马上有学生说:“火腿肠的包装上就写了好几种配料,有火腿、盐、面粉等,的确是既有荤,又有素,属于荤素混合类食物。”正当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表示满意时,又有学生对面条产生了怀疑:老师,我还有问题,我认为面条也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是吗?”到此时,我自己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你有什么根据呢?”

“我从面条上闻到一股鸡蛋的香味!可能这种面条中含有鸡蛋!所以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其他同学能闻到吗?”

有的说闻得到,有的说闻不到,还有的说闻到了咸鱼的气味(咸鱼和面条放在一起)

“怎么办?”

“能不能也把面条的包装袋找来看看,上面有配料表的!”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把面条的包装纸扔掉了,一急,也顾不上这是一节比赛课,就让后面的同学到仪器室的垃圾桶里找找看,听课的老师必定是一脸的茫然。幸亏仪器室就在实验室后面,包装袋一找就着,那位同学匆匆忙忙地拿着包装袋跑上来,我松了一口气,马上在投影上出示了这种面条的包装袋:“一起看看有什么?”

生齐读:“有面粉、鸡蛋、香料。真的是荤素混合类实物。”

教师总结:其实在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大部分是荤素混合在一起的,比如……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区分荤类和素类的食物,然后出示一种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如青菜肉片之类的,借此认识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再回过头来评价原来的分类是否还可以再科学些,分为荤类、素类和荤素混合类。可是我的确是低估了学生,他们不仅提前发现了荤素混合类食物,而且已经会从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分析食物的成分。那么我原来的设计只得作废,“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不要被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实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记得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土拨鼠的教案篇六

几个同事在讨论如何教学《失去的一天》这篇课文时,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学,一种对学生浓浓的喜爱之情涌上心头......

这篇课文讲的是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进行着,现在课堂正进行到展示对比环节,瞧,第一组的同学表演情景再现:霞霞同学扮演的"妈妈"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的彦儿同学扮演的"佩佳"说:"你已经放假了,今天的任务是:在农舍旁边栽一棵树,读完《远方的青山》这本书。"说完,妈妈上班去了。望着妈妈的背影,"佩佳"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说:"现在没有人打扰我了,继续睡觉了。""唉,妈妈布置我的任务怎么办呢?嗯,睡起来再去做,时间多的是,还来得及。"

就这样,佩佳又蹦蹦跳跳地来到果园,找果子吃,并且还和一群可爱的蝴蝶(学生扮演)做起游戏来了。"失去的一天"同学们能创造性地再现出来,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组交流自己周末在家一天的时间安排,和佩佳进行对比,感受是什么?最后全班交流。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小脸红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时间的宝贵,他们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就这样,"失去的一天"的含义,学生们在表演、体验、对比中了解了。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懂得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深刻含义。

看着这群可爱的精灵们,俺的眼中满是爱怜。

土拨鼠的教案篇七

本以为已经很了解本班的学生们,今天上完《难忘的一天》后,我发现我错了。引入时我提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难忘的日子,你最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为什么难忘?”想象中肯定是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发言,可是教室一片沉寂。为了打破僵局,我只好在一旁递点子:“你的生日呀、节假日、高兴的、难过的日子等都可以说说。”终于有几只犹豫的小手举了起来。听过几个孩子的发言,其他孩子仿佛若有所获。想想,大人们要说难忘的日子可多了,在脑海里随便都能搜出好几个,可是七、八岁的孩子,有多少人生经历呢?而且农村的孩子又有多少机会接触令人惊奇的、新鲜的事物呢?能像课文里见到国家领导人的人又有多少呢?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注重识字、写字。每天上课,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认、认、认;写、写、写”很少分析文意,理解词语。本课有许多描写人物心情和表情的词语,我怀着试一试的心理让他们边读边勾出表示心情和表情的词。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听了发言我才发现,他们对这种词语相当熟悉,因为经常能在周围人以及自己身上出现类似的现象。我顺势又进一步:“它们常用在哪些人身上?”一生说:“‘慈祥’用在老人身上。”一生补充:“‘和蔼可亲’一般也用在老人身上,‘微笑’所有人都可以用。”本以为高深难测的问题想不到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结尾小作者说:“我忘不了这一天,也忘不了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学生们不明白“肩上的责任”是什么。有的说要努力学习;有的说学习知识、学习本领的目的是将来找到好工作……他们的答案很现实,很贴近生活。虽然与小作者树立远大志向,将来报效祖国的想法有一定差距,但也并不矛盾。接下来,我会利用国庆节,以及第三单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课文教学引领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志向。相信到时再来谈谈“肩上担负的责任”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难忘的一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土拨鼠的教案篇八

随着新课程改革,我校的教学也在不断实行改革,本期教研活动就与以前不同,要求同一位教师用同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上三个不同的.班级。我也是其中的一位执教者,我上了四年级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失去的一天》。这三节课分别在三个星期上完的,我也经历了“恐慌——稳定——期待”这一过程。

我在上第一节课之前,我惶恐不安,总担心上不好,害怕失败,可是还是上了第一节,第一节课下来,自己也觉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经过教师们的观课议课,才确实知道自己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不管是在教学流程方面、还是在重难点的把握上、还是在训练学生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在第一节课的观课议课中,教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集集体的智慧 ,我又上了第二节课,这一节课,我的情绪稳定了,尽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但我情绪是稳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我没又梳理好学生提出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整堂课下来,听教师们的评议,比第一节课的整体效果要好得多。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进步多了。

在我校语文组高年级的教师、还有张校长、张主任再次观课议课,不断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我又上了第三节课,是四(1)班的学生,在这节课上,我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教学,适时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最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诗歌,深化主题。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自己失去的一天(一节课、一小时……)为题写一篇随笔,写出从中明白了什么。就这样我的一节课结束了,整节课我感到轻松,学生感到愉快。

经过教师的观课议课,从教师们的评论中知道自己的这一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教师们的肯定,能够达到这种效果,这些都离不开我的良师益友的帮助。

通过这三节课的磨练,我对真正有效的课堂有几点初浅的认识:

第一、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法。

第二、不能低估学生,要让学生大胆想像,提出问题。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学生活动,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的。(如:什么时候读,读时思考什么问题)

第四、提出的问题,要兼顾好、中、差生,关注每一个角落的学生。

第五、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极积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六、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学生才会精神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