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明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23:54:15 作者:MJ笔神 讲话稿 最新清明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12月22日凌晨1:11,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25的历史。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以上就是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谢谢大家的倾听!

清明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篇二

国旗下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迎中秋佳节,让中华文化永相传。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五,农历八月十五,我们即将迎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而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因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也因此,中秋节还有许多其他的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

中国文化将“春、夏、秋、冬”配之以“生、长、收、藏”。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肆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淡、月光皎洁,民间除了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习俗外,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有很多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更甚。这个时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有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人们同一个心声——思念与感恩。中秋的月,会把我们的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而牵挂的人;中秋的美,是你给父母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口月饼,感谢父母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

中秋节也是个诗情画意的节日。每年中秋,当我们欣赏着皓月当空的美景时,脑海中不禁会浮现许多诗词。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的是我们对爱人、亲人、友人真挚的情感。我们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也为我们崇高不朽的中华文化而骄傲!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只有青少年打好扎实的文化根基,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肩负文化使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此,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中秋节感受亲人团聚、家庭和睦的同时,学习中秋节的起源、传承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把中华文化延续下去。

最后,提前祝愿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

国旗下讲话稿

清明,我们的传统节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清明,我们的传统节日》。“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踏青远足、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也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清明,其实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农谚。再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的,人们就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了,寒食节里讲究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也就成了为清明节的习俗。为了防止清明节里寒食伤身,人们就通过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也就又有了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所以说,清明节中既有祭扫离别的悲酸,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节日。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清明节呢?

第一,尊重。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全球化大潮下,我们可能会关注一些西方的节日,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春节应该被尊重、被铭记。因为这些节日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生命的特有的理解。

第二,感恩。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众多英雄儿女不屈于外来侵略与压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就是我们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第三孝敬,孝,狭义说就是善待父母,广义说就是报国爱国。汉字的“教”字就是一个“孝”字加一个“文”字,意思是教育首要的就是要人懂得孝道,即所谓“百善孝为先。”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一定要充分尊重父母长辈的意见和教导,理解父母的期望与关爱。

第四,珍惜。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的意味。清明时节,万物萌动,人们怀着欣喜迎接春天的到来,走进充满生命活力的季节。珍惜生命,歌颂青春,珍惜时间,充实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乐,这是纪念先人、感恩亲人的最好方式。

愿每一个人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清明节!

愿我们的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传承与发展。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

国旗下讲话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们是来自高二(5)班的马玉乐、夏荣婷。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传承清明习俗

弘扬传统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这时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时正是我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时候。

清明祭祀是一种传统文化,是感恩和孝道的延续。风清景明,慎终追远,祭祀是从古代传承而来。文明的习俗千百年流传不息,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华儿女对文化的信仰和坚持。不管时代变迁,纪念形式发生如何改变,都离不开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离不开对先人的追思和对生命的敬畏。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提高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清明踏青是一种传统活动,是绿色和活力的展现。阳春三月,大地回暖;桃红柳青,万物复苏,这正是我们郊游的大好时光。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图上之盛况,可见一斑。拔河、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清明传统活动,既有舒筋健骨,为应对农事积蓄力量之意,更是亲近自然、不负春光的实际体现。

一捧鲜花、一炷清香,在绵绵细雨下,清明的传统习俗在一代代中传承。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蕴含的反思与传承。这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薪火相传注入了旺盛的活力,为民族振兴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不忘来路,铭记历史;莫负春光,面向未来。我们要重视传承的重要性,把握传承的主动权。在一个个清明习俗中,我们传承更好的清明习俗。在一种种传统文化中,我们弘扬更好的传统文化。铭记历史,祈福先人,将优秀的文化传承绵延。

我们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

国旗下讲话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终高悬着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并化为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时间大多是定在农历八月十五。**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期,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统节日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节日,特别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记忆“活的灵魂”,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文化中国的代表性“表情”。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审视节日的背后,中秋佳节与现代生活有机耦合,不仅给漂泊的人们提供了团聚的契机和理由,更映照着大家对佳节所深蕴的文化价值的认同。这是心的回归,也是心的自信。它重千钧、值千金,擦亮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寄托的是我们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中秋讲究团圆,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幸福美满,是远在他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是迎接金秋收获的甜蜜憧憬。然而,中秋不只是孤寂的狂欢,也是思接千载的心灵约定;节日不只是简单的聚会,还是品味传统的文化盛宴。节日不仅仅意味着假日,只有激活共同记忆、引起精神共鸣,过节才更有韵味、更值得铭记。

立足这样的时间节点,金樽对月、抚今追昔、共享祖国70华诞的盛景,给人的记忆最深刻、最鲜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并使之成为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

”的坚定信念,如此,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自然就能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播撒传承、赓续绵延。

明天就是教师节了,在此预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桃李芬芳!

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

国旗下讲话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八班的沈凌洁。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二十四节气成非遗

传统文化在身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已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褒奖。而其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更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但是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而且,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所以,“二十四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更应当认知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内容,积极弘扬近在身边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清明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篇三

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文化

再过一个月,我们将迎来农历的新年。临近年底,相信很多同学都已嗅到了春节的年味。”春节”作为中国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内涵。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有趣的传统文化,本周的升旗仪式(1月19日),学生处邀请了初一年级语文组邹莹老师,她给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文化》的国旗下讲话: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文化》。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博的国家,广袤的地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自然景色,也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文风光。有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国就连传统的习俗都是如此丰富多彩。

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冬至”这个节日,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为短暂夜晚最为漫长的日子,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就记载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到了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对于冬至,苏州一直延续古时候的传统,”冬至大过年”这一说法在苏州人

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冬至这一天,苏州人就会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斟上冬酿酒,煮上馄饨,有说有笑的过一个温暖的冬至,在冬至夜饭的餐桌上一定不会少了卤菜,俗语有云: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贫困之家只能干坐着冻也要冻一夜。人们不甘心冻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买卤菜吃。

这可以说是南方人的冬至夜,那么北方人的冬至就没那么隆重了,北方人并不过冬至夜,而是过冬至,在那一天北方人会吃一碗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

说完了刚过去不久的冬至,再来说一说即将到来的春节吧。对于春节,南方和北方的差别也很大。

春联,北方人除了春联外,还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窗花。到了除夕,大家围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长辈会给家里的小辈一份压岁钱,听着窗外的鞭炮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雪白的冬天也染上了喜庆的红色。

南北方的除夕较为不同的是对于小年的理解,南方人通常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年夜”,而北方则是将腊月二十三日成为”小年”,在这一天需要”祭灶”,北方人会煮好麻薯,供奉给灶王爷,因为在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的事情,为了让灶王爷不要胡说,能够说些好听的话,人们就用又甜又黏糊的麻薯糊住了灶王爷的嘴。

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如”上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乞巧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夕节等,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同学们不妨凭着兴趣去探寻一下吧。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传统文化演

讲稿关于传统文化的征文

清明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篇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这个星期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了,它是我们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是大家最盼望、最开心的节日!

我们学校为了使同学们过的更加有意义,将在星期五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在这里,我预先向同学们致以节日的祝贺,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节日是你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六一,一定要尽情地high起来,同时向辛勤培育你们成长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你们是肩负重担的一代,也是幸运的一代,你们面对的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经济崛起和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我向你们提出几点希望:

1、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塑造坚强的意志,自尊、自信、自主、自强,做合格的小公民。

2、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学好各门功课,坚定个人成长的基础,争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3、锻炼强健的体魄,不做温室的花朵,做搏击风雨的雄鹰。

4、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锤炼自己,增长才干,勇于创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同学们,你们是新世纪的主人,是祖国腾飞的希望!你们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成为家庭里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少年,大自然的好朋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新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最后,祝同学们节日快乐,茁壮成长,幸福安康

拓展阅读,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搜集的关于儿童的名人名言:

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布莱尔

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清明我们的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篇五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清明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提到传统节日,不免让人想起,近年来韩国竟然申报端午节为韩国节日,这不禁让人愤慨。当然,如果韩国人企图与文化传承为敌,他们的文化未来必定会更加悲哀。但是,回过头来,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的呢?假如我们自己也只是将清明节等同于清明节放假,那么,恐怕《清明上河图》这部千年佳作中所蕴含的,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只会黯然消逝。

清明,其实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农谚。再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的,人们就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了,寒食节里讲究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也就成了为清明节的习俗。为了防止清明节里寒食伤身,大家就通过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也就又有了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所以说,我们清明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节日。那么,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清明节呢?我以为,通过把握几个关键词,可以找到适合我们学生进行纪念活动的意义和方式。

第一,尊重。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在当日全球化大潮下,我们可能会更习惯西方时髦的圣诞节、情人节以及愚人节,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只是有式无仪:端午节就是货架上的粽子,七夕节就是玫瑰巧克力,中秋节就是礼盒月饼。曾经,那打月饼的快乐,重阳的祈福,元夕的浪漫悄然逝去。因此,我们更应在灯红酒绿的背后体会节日的内涵,尊重传统,保护传统,铭记属于我们的中国魂。

第二,感恩。西方有很多以感恩为主题的节日。比如,美国每年11月的感恩节,突尼斯9月1日的全国扫墓日,法国11月1日的万灵节,而我们中国的感恩节就应是清明节。在当年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众多英雄儿女不屈于外来侵略的压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即使把全世界的鲜花都撒到他们的坟墓上也远远不够!在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就是我们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第三,孝敬。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孝敬父母,显然,只是平时给他们买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不少老人并不愁吃愁穿,他们想要的也许只是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电话。说父母子女之间没有话题,那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和父母聊聊最近的生活情况,最近遇到的一些大事小事。相信每个父母很愿意听到这些——因为,每个父母都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只要他们有,那怕是自己的生命。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