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们仨读后感(汇总9篇)

时间:2023-10-14 13:19:13 作者:翰墨 活动总结 最新我们仨读后感(汇总9篇)

征文是一种文学传统,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征文,要注重逻辑严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接下来,为大家呈现一些优秀的征文作品,相信大家会从中受益匪浅。

我们仨读后感篇一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仨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语文老师推荐的.寒假图书中,的一本,这一本比前几本相比来说,不是那么的好看,因为我觉得它太平淡无味了,这类的书可能不太适合于我,所以今天说的可能说的就比较无聊。

一开始读,并不是很愿意,而且还没读懂,我只是跟随着主角——一个关心孩子的母亲,跟随着她那迷糊又不真实的梦,读完了在古驿道上发生的事,我没有接着往下读,因为没有读懂使我失去了兴趣,然后,我就睡着了,这就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但是根据上级要求必须两天内搞完不然我就要被学校给处决,所以第二天我又开始拿起这本书,我总觉得有一丝熟悉的困意,我在书中看到了钟书所在的孤独的小船,更有阿圆向妈妈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开始思考。为什么钟书会在小船上赖着不走?为什么钟书有时候感觉很累?为什么他们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为什么梦和真的一样?那当然是预言梦啦!为什么阿圆的病情会在杨绛的梦里出现?也是预言梦啦!

而且最为荒唐的就是。阿圆去世的那一天,是我生日!

我知道,这本书是悲伤的,是杨绛自己一人回忆的,书中有句“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更是让读者们大哭一场,但我没哭。读者肯定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没了的就再也回不来了。要把握好现在,过好每一分钟,即使“世间好物不坚牢”,也要微笑着面对明天,让“好物”多一些,这样,才不会捞得个“后悔”二字。(在书上找到的句子,自己改了一点点。)

我们仨读后感篇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次看到我们仨是被它的封面给吸引的,富有纹理的封面,略微泛黄的纸张,上面印着mom、pop、圆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仿佛是个梦境,语言虚幻飘渺,写了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二部分通过梦来写,抹上了一层思念愁苦的感情色彩,钱钟书与钱瑗身患重病,杨绛一人思念与愧疚之情流露出来。在烟雾迷蒙的古驿道上,通过大量描写落叶,昏暗,柳树,寒风,以虚写死,让人震撼。

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仍然是第三部分对于家中三人的思念,杨绛与钱钟书先生在英法留学,生下钱瑗(圆圆)。留学期间,夫妇二人喜欢“探险”,外出散步,或者自己学着做一些菜肴,钱钟书先生照顾着杨绛,常说着“不要紧”,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却颇有趣味。同时,牛津大街的宁静,法国对婴儿与母亲的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描写都让这本书读起来富有人情味。

全文杨绛先生的语言低调又平和,一边自嘲一边又以幽默的语气写着钱钟书和圆圆打闹玩耍。我很喜欢其中的三张照片,仨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感受到的是他们一家人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书中虽然没有用夸赞的语气,但是对于女儿圆圆也可以看出满满的自豪和喜爱之情,从小时候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和乖巧的性格,到之后在学校在工作中表现的优异成绩。有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在文革时期,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成了“牛鬼蛇神”,而女儿作为革命群众又无法替父母说话,她在大院内贴上大字报,思想上划清界线。然后依偎在母亲旁边为她缝制睡衣,带来爸爸喜欢吃的夹心糖,剥好后放进瓶子里,将糖纸藏进书包,免得被人发现。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钱瑗做事具有条理,不慌不乱,同时还能看得出她对父母的爱!在她身患重病,即将离去之际仍然想着父母,不愿让父母担心,她安排着父亲外出的事宜,她想着写父母如何教她的事,算是不浪费光阴的一点努力,她还写如何制作简单饭菜,教妈妈做饭,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将去之人所做的呢!她对父母的爱或许不算伟大,但是深沉,她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篇四

这些日子,读了《我们仨》这本书,虽未感触深刻,却也深受感动。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女士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独女钱瑷(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争以及浓浓的亲情。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深情,在叙述着他们平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两位一辈子钻研文学,淡泊名利,生活也不易。先是在外求学,后参加工作,任由别人安排,二老却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他们只想拥有最温馨的家庭。万般苦难的生活也不会压垮他们,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追求和钻研。就这样,他们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心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书中有两句说得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烦恼和忧虑。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相关。杨绛女士经历的太多太多了,所以面对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相继离她而去,让她感受到悲欢离合,这一生也不就如此。

从书中让我明白了,不管怎么样,都不要去抱怨,要一直努力自信。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被别人误解,会被别人嘲笑,那又如何,过好自己的日子,照样生活最美,阳光最灿烂。

我们仨读后感篇五

杨绛先生走的时候,我买回来我们仨这本书。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读到动情之处,沉浸于其中,若有人前来说一些无关的事,我必是漠然的。做生意也没有往常的和颜悦色,所以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读书,仿若这世界就只剩下书与我。

一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灵魂。杨绛先生的笔墨透着对生死的超然,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一个人兀自孤独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在92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女儿未完成的遗愿之作。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她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忆这个曾经甜蜜温馨又历经坎坷的家,宁静如斯,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深陷其中。读到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竟无语凝咽。

我们是幸福的,如今的我与老公,女儿,另外居住,我们的生活平静且安然。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儿半个月回一次家,与她我且是有亏欠的。常常她回家的时候,也是店里忙碌的时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顾自己,读书与我们这个家庭却是例外的了。女儿正是学习的年龄,唯愿她能够饱读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现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闲时诵读写作,重拾这份爱好也只不过是期许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学杨绛先生的写作方法。她采用虚实相生,巧设悬念,象征性手法等方法的运用。第一遍读我更多体会的是书中的情节。再读,结合那些文学家对此书的评论,不禁感叹先生的匠心与写作方法的纯熟运用。先生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看似轻描淡写且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内涵。这也是许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一本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读书使人明智,读一本好书,也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我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平淡,或许还有些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心灵渐渐荒芜。那就读书吧,读书真的是最划算的投资。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恍然顿悟,生活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你走着,我亦走着。人生的驿道,我们不言离情。

天国,先生终与丈夫,女儿,我们仨重逢。在那里,书香萦绕,其乐融融的家又开始了。

我们仨读后感篇六

《我们仨》是作家杨绛晚年回忆自己一家三口而写的一本书,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文学家庭的聚散离合、悲戚与共。也许这本书并不是作者最好的一本,但或许是最感人、最发人深省的一本。

在书中,作者通过平淡如水的文字,将所有的举案齐眉、舐犊情深、相濡以沫凝聚在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琐碎之中。

在这个安详而又真切的世界里,他们不求闻达,一辈子以书为伴,与世无争;他们安贫乐道,即使陷入困境,也会用平常心武装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正是凭借这份不世出的豁达,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享受着生活的甜润,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这种大爱无言、宠辱不惊的情怀,支撑着“我们仨”结伴同行,即使在最动荡的时期,也没有随波逐流,扭曲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纵使三个人的感情经受住了柴米油盐的考验,但终究抵不住悠悠岁月的无常,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仨”走散了。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在丧女、丧夫的双重打击中倒下,而是凭借着从容自若的情怀在最后的岁月里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将“我们仨”的故事用平缓的笔触串联了起来,让平淡而温馨的故事变得鲜活,散发出珍珠一般的璀璨。

作者是不幸的,她在两年之内连续遭遇了女儿与丈夫的离去,作者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仨”六十年来积累的温暖、快乐和温馨充实了她的绵长思念。

而且正是凭借着这些平淡的画面让“我们仨”真实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完美的复活并得到了永生,这些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在洗尽铅华之后折射出了一种平淡的美丽,这种美丽让我们学会了豁达与从容,教会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温暖自己的心灵。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和快乐。用心去体验每一份平淡的亲情、友情、爱情,品味平凡与不平凡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忘却得失,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仨读后感篇七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篇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读着文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

我们仨读后感篇八

初识杨绛,是和父母聊起钱钟书时了解的,当时只觉得这样厉害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于是便到书店去寻找她的踪迹,杨绛写的书并不多,可为她写的传记却一大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经得住作家笔下的评论。在读完《我们仨》后,我对杨绛有了新的认识,在优秀励志的背影之下包裹的是一颗平淡与安然的心。她对丈夫对女儿都是最真挚最平凡的爱,如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相守相聚,相聚相失。

翻开《我们仨》,我没有看到多么严肃的说辞,多么华丽的辞藻,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部回忆录,回忆家人,回忆家庭。杨绛在写到与丈夫与女儿生活场景时,我感受到的是她欢喜留恋的心情,在她写到与家人分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她的痛苦与无奈。由她的故事中我想到了我的家庭。

我们家也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中普通的一个,有坚硬如山的父,也有温柔如水的母,还有一个充满成长困惑的我。人们对家的感受不同,也就赋予了家数也数不清的含义,譬如家是人生的驿站,是心灵的春雨,是温柔的故乡,是身心的港湾……我家在我心里占有特殊的位置,因为在被时间疯卷的成长岁月里,细细回忆,唯有那段有家人陪伴的日子最刻骨铭心。

人总有一段时光,充满恐惧,不想面对也得面对,因为路还漫长。我也有过那种经历,就像掉进了沼泽地里,越反抗反而陷得越深,那是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成天与自己做着心理斗争,成天痛苦,怀疑,恐惧。几乎黑暗的日子里,当我觉得要一蹶不振,永远放弃的时候,我的世界里第一缕光就是我的父母。转变自己是痛苦的,但是令人心里感到温暖的是背后还有家。在母亲与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转变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进进退退是痛苦的。在这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严厉,刻板的人,从小便是严厉管教孩子。可经历了这么多事后,父亲像变了一样,退去了年轻时令人惧怕的气息,不再成天板着脸,不再动不动就说教。父亲开始关注女儿,关注家庭。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小心翼翼,笨拙认真。还记一天晚上,我与父亲散步,通常走着走着我就走到他后面了,那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见了此景的熟人,都叫我是“父亲的小尾巴”。借着路旁的路灯,无意间瞥见了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头发里早已爬满了白发,背也开始微驼。大不如当年,原来父亲老了,真老了。

母亲是个活泼的人,也是家里最坚强的人,母亲受了委屈总是自己憋着。家里大大小小的杂事母亲干的最多,也操心的最多。母亲只有一米六的个子,但小小的身子里却蕴藏着大力量。在连我自己对自己都失去信心时,母亲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给我打气。平时母亲大大咧咧,经常和我赌气,到了困难前头,又总是母亲勇敢的站在我身边。她说:“女儿是娘的宝,是娘的心头肉,女儿的变化娘心里最明白。”

纵使是登天难的事情,也变的微不足道。

我们仨纵使是最普通的家庭,但也是独一无二的一家。与家人在一起总是恬淡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人一生要经历太多太多,看破了人情冷暖事态变迁,为一所求变是一个家。有母亲,有父亲,有我,有岁月,再无他求。

我们仨读后感篇九

7月15日,学校新一报名招生。临下班时赶到图书馆借书,那里正要关门,匆匆地抽了一本书,一看来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曾在报上看过部分节选,心中曾有一丝莫名的情愫在流动。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