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优质8篇)

时间:2023-10-14 23:43:14 作者:HT书生 评语寄语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优质8篇)

一个成功的企业标语能够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创作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企业标语,需要我们充分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和优势,准确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引人注目的企业标语案例,让我们一起欣赏它们的独特魅力。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一

《白夜》是贾平凹继《废都》之后,又一部以“西京”为背景的长篇巨著。小说写尽了人世间的官商九流、悲欢离合,全文以夜郎和两个女人的(颜铭和虞白)感情纠葛为线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市民生活的矛盾心态。

主人公夜郎是贾平凹笔下血肉丰实但却令人同情的形象之一。他没有高贵的出身,只凭着不断追求的干劲,独自来到西京城里闯荡。小说一开始,就写了夜郎通过南丁山,结识并追随着祝一鹤,但这段经历很快便随着祝一鹤的瘫倒而灰飞烟灭。事业上失意的夜郎只得寂心思于爱情。他喜欢心性高雅的虞白,而他却是一介凡夫俗子,地位的差别、宿命论的困扰使得夜郎痛苦不堪,他只有从同与他一般地位而且相貌美丽的颜铭身上得到爱情的慰藉。

一个不甘于命运摆布的灵魂最终在世俗的摧残下回归“本位”,这是夜郎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利的,在闯荡的过程中总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向左还是向右?人总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因为无论是选择了什么,对于另一种事物,却意味背叛或者是放弃。选择好的,放弃坏的,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根本无从辨别真伪和好坏,而夜郎在爱情上的选择正是如此。

人总是将自己置身于“两难”的境地,之所以感觉到“难”,是因为都有太强的占有欲。要占有,自然就害怕失去。夜郎是幸福的,他在事业上失意后,有两个爱他的女人同时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但他又是痛苦的,他必须又要从中作出残酷的选择。最终颜铭胜了,因为她有了夜郎的孩子。整个故事看似就要这样结束了,但事实上,夜郎和颜铭并没有走到最后。他们生了一个丑孩,这让生性自卑的夜郎更是怀疑,他们最终因此走向了离婚。从颜铭留下的笔录中,夜郎得知原来颜铭美丽的相貌,竟也是假的!他们的婚姻以颜铭的出走而全部破灭。整个过程,使人对夜郎这个形象又怜悯又憎恨,怜悯其命运多舛,憎恨其其青红不分。

夜郎爱情的悲剧只是《白夜》故事的一个方面,它仅仅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对命运的抗争与无奈。面对选择,人会在失去一些东西时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是感情动物,而一个社会在对人的选择与放弃上却不会这样。

《白夜》中的人处在一个变革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他们也要面对社会的选择和淘汰。宽哥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真的可谓是尽职尽责,并且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但从故事发展来看,他很明显已经不再适应这个社会,而处处受人的排挤。房子分不到、妻子要和他分居,最终竟然连警察也无法当下去了,可以说,宽哥的存在,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讽刺。还有虞白,她出身高贵、心性清高,近乎于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她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但也正因为如此,在淤泥一般的现实社会中,她也只能是孤芳自赏了。颜铭是作者刻意制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经历了由丑小鸭变天鹅的传奇,但那美丽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实质性的东西,反而加剧了丈夫夜郎对她的怀疑,她最终的出走,可谓是一种必然,因为这个社会她已经无人可信了,但一个弱女子会去哪里,她该怎样生存?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还有好多人物,他们选择着命运,而命运也同时在考验着他们,在一个浮躁不堪的社会中,他们只能是甘心的等待着命运的摆弄。作者在小说中有意穿插了祝一鹤,而他最早被社会所淘汰的,但这种出局并不是与世诀别,他或许也因此成了最早看透世事的一个,终日笑着,最终化为一只透明的蚕。

或许整个社会真像作者起的书名一样,“白夜”——黑与白,人在黑白交织的世界中生存,也在这样的现实中面临选择与被选择,选择意味放弃,在黑与白所构筑的世界中,放弃,或许也是一种美。

文档为doc格式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二

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三

读了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丑石》,我被他的文字投射出的人生哲理深深感动。

看似在写物记事,实际上,正是以桃树和石头为依托,阐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我看到了那一个个装满真情的文字,被作者当成了载我们认识人生的车轮下的枕木。透过他的笔,他的思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平凡而美丽,历经苦难,终于实现理想的主题。

丑石一文,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把一块丑石的命运写得跌宕起伏,让读者大饱眼福。最让我们受益的,是丑石透露出来的精神———虽其貌不扬,却很实在有用。和我们做人一样,要实在,真诚,从不忽视自己的价值,在别人不肯定自己的情况下,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你是一块金子,总会发光的,切莫被别人的评价迷失了方向。

每篇散文的主题,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讴歌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深深思考。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四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文档为doc格式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五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著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六

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贾平凹的这本作品集,当时选择买他的这本作品集大半的原因是因为他和我同是陕西人。读书时就听过他的大名,知道他在西安搞了几次签名售书的活动,对他的印象也仅此而已,现在身在异地他乡,当他和别人的书放在一起时,就对他多了一份偏爱。

看着书中的言语,使我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方言完成的,有时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得笑了,好久没有听到那种地道的陕西话,书中有些情节的描述,不用陕西话来读还真的有些看不懂,偶尔我也会用陕西话来读一读,读完后就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来。我常说好友支丹,过了这么多年说起陕西话来还是那么的地道,受家里人的影响,我从小说陕西话都不是很地道,所以听着他们说话还真的是一种享受!

贾平凹的这本作品集共收录了他的五部作品,离我们的生活年代比较近的就是这篇《白夜》了,故事很简单,讲述的就是一个没什么本事,但交际能力却很强的男人夜朗,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一个到城市打工,美貌如花的农家女颜铭;一个是有着艺术细胞的城里人虞白。两个女人都爱他,可故事到最后哪个女人都未和他一起共度一生。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颜铭的大胆,前卫,独立。一个长相奇丑态的农家女并没有按常理接受现实,而是选择了自己改造,大胆的做了一个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整容。正是因为她的大胆,后来才有那么多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在所有的男人中,她放弃了大款,选择了一个还需要她来养活的离婚男人夜朗,在当时的环境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前卫。说她独立,是因为从她下定决心离家的时候,她就选择了自己一个人走,没有依靠,没有地位和金钱,只能靠自己唯一的资本来生活。我更欣赏她勇气,当她发现自己的男人对自己没有信任感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开,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个和自己当年一样奇丑无比的女儿走向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去生活,去拼搏。

作品集后面的几篇各有各的特色,但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看着看着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自己曾经就经历过一样,只有最后的散文集中才感受到他的文雅,不再是粗俗。

他还有很多的文章,有时间一定再读。

贾平凹散文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七

贾平凹的散文写作几乎是与小说同时开始的,至今仍在被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印刷,足见其散文在读者那里被欢迎的程度;在文学界,从孙犁先生开始一直到学院批评家,贾平凹的散文始终是被研究和关注的对象。因此,说贾平凹的散文雅俗共赏虽然是陈词滥调但决不是溢美之词。在我看来,贾平凹的散文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欢迎,与他散文中流淌或渗透的文化传统有关,而且是偏向于中国文化传统一路。说到“传统”,又是一个大词,“传统”几乎是一个没有可能说清楚的问题。但我非常同意王富仁先生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传统,应该是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化、西方翻译文化合流或被整合后形成的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传统一直是变化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说贾平凹的散文流淌或渗透着文化传统就不会有太大疑义了。但这又等于什么也没说,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都被贾平凹继承了既没有可能也不是事实。我要说的是,贾平凹散文中流淌或渗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中国文化传统,但那又是经过现代文化和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熏染影响的一种文化。在贾平凹散文中的具体表现,就中国文人的情怀、趣味和文化信念。

说到“文人”,历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当文人被赞美时,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琴心剑胆”、“感时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当文人被毁誉时,是“文人相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有弹性的,既进退有余又居处不定:达可兼善天下,穷可独善其身;但又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传统文人的这种禀赋性格,也深刻影响了现代政治家对这一阶层的评价。中国现代主流文化对文人或知识分子历来没有好脸色。也正因为如此,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整肃、批判、检讨才成为又一种传统。但人能够被改造吗?或者说一种传统能够被改造吗?大概不能。

在现代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之前,中国舞文弄墨的人被称为“文人”。文人就是现在的文化人。幕僚、乡绅等虽然也有文化,也可能会有某些文人的习性,但他们的身份规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们还不能称为文人。就像现在的官员、公务员、律师、工程师、教师等,虽然也有文化,但他们是政治家或专业工作者,也不能称为文人。在传统中国,“文人”既是一个边缘群体、特殊的阶层,也是一个最为自由的群体。他们恃才傲世,放浪不羁,漠视功名,纵酒狎妓等无所不为。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反映在历代文人的诗文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传统被主流文化所不齿,它的陈腐性也为激进的现代革命所不容。因此,文学中的传统“文人”气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彻底中断了。9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的贾平凹的《废都》、王家达的《所谓作家》、张者的《桃李》、莫怀戚的《经典关系》等,使我们又有机会领略了“文人”的气息。庄之蝶和胡然虽然是现代文人,但他们的趣味、向往和生活方式都有鲜明的传统文人的印记。他们虽然是作家,也有社会身份,但他们举手投足都有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某种“味道”:他们有家室,但身边不乏女人;生活很优裕,但仍喜欢钱财;他们谈诗论画才华横溢,但也或颓唐纵酒或率性而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那终是小说,是虚构的文本,是不能与叙事者对号入座的。

在现代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之前,中国舞文弄墨的人被称为“文人”。文人就是现在的文化人。幕僚、乡绅等虽然也有文化,也可能会有某些文人的习性,但他们的身份规约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他们还不能称为文人。就像现在的官员、公务员、律师、工程师、教师等,虽然也有文化,但他们是政治家或专业工作者,也不能称为文人。在传统中国,“文人”既是一个边缘群体、特殊的阶层,也是一个最为自由的群体。他们恃才傲世,放浪不羁,漠视功名,纵酒狎妓等无所不为。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反映在历代文人的诗文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传统被主流文化所不齿,它的陈腐性也为激进的现代革命所不容。因此,文学中的传统“文人”气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彻底中断了。9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的贾平凹的《废都》、王家达的《所谓作家》、张者的《桃李》、莫怀戚的《经典关系》等,使我们又有机会领略了“文人”的气息。庄之蝶和胡然虽然是现代文人,但他们的.趣味、向往和生活方式都有鲜明的传统文人的印记。他们虽然是作家,也有社会身份,但他们举手投足都有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某种“味道”:他们有家室,但身边不乏女人;生活很优裕,但仍喜欢钱财;他们谈诗论画才华横溢,但也或颓唐纵酒或率性而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那终是小说,是虚构的文本,是不能与叙事者对号入座的。

文人的趣味无论高雅或是低俗,在文字中是不能掩藏的。当下的生活热闹又苍白,丰艳而空洞,说是红尘滚滚灯红酒绿并不夸张。时下有个流行很久的词“应酬”,什么意思呢?是“应付酬谢”?无论什么事情一要应付便趣味全无。作为名人的贾平凹遇到的“应酬”是可以想象的。在《辞宴书》中可见一斑。“饭局”是“应酬”最常见的形式,但和什么人吃饭、说什么话、乘什么交通工具、怎样排座次、什么时间开席、如何敬酒、如何笑、如何听人谈话凡此种种,能把人生生累死。当然不能说拒绝了“饭局”就高雅了,但作者向往的“一壶酒、两个人、三碗饭、四盘菜,十分钟吃一顿”的快意是大可意会的。当年读陈建功的散文《涮庐闲话》大抵也是这种境界。虽然不低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来得雅致,但意味却没有二致。于是在《生活的一种》中,我们看到了贾氏院要栽柳,饮酒备小盅,出游踏无名山水,读闲杂书籍的生活理想。但在残墙补远山,水盆盛太阳的冥想中似乎也看到了陶潜桃花园梦幻的若隐若现。

贾平凹的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写人的一些文字。有趣、有神韵。三言两语一个人就活脱脱地出来了。我觉得这与贾平凹有写小说的本事有关。很多人物我们都能感到他是用小说的方法在写散文中的人。《屠夫刘川海》,一个杀猪的屠夫,人朴实本色,但专对男女之事兴味盎然,一个专注这等事情的人与屠夫的身份也就相符了;《闲人》我认为是一名篇。

闲人总是笑笑的。“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呢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很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挂在衣扣上,许多演员从此便不挂了――“几时不见哥们了,能请吃一顿吗?”喊着要吃,却没乞相,扔过来的是一棵高档的烟。弹一棵自个吸了,开始说某某熟人活得太累,脸始终是思考状,好像杞人忧天,又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末了就谈论天气,那一棵烟在说话的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喷出一个极大的烟圈,而拖鞋里的小拇指头一开一合地动。

虽是散文,但“闲人“的形象和盘托出生动无比。闲人作为一个阶层自古有之。但贾平凹对闲人却很高的评价。这大概也是他心向往之的一种境界或状态。其他像《关于女人》、《看人》、《朋友》、《石头沟里一位复退军人》、《摸鱼捉鳖的人》等,将各色人等都写的活龙活现惟妙惟肖。这种工夫里隐含着贾平凹乐观、幽默和善意的会心。这就是文人的趣味。读现代散文,我们常为丰子恺、梁遇春、梁实秋、聂绀弩、林语堂等的幽默所感染。一个有趣味的作家才能写出有趣味的散文。

说到文化信念,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奢侈的词汇。但在贾平凹并未刻意的言说中,文化信念一直贯穿行文其间。文化信念经院式的解释是:指将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教条、信条,升华为一种信念,人类将文化信念当成自己最基础、最现实的信仰;文化信念超越人对科学理性的崇拜和对神明的敬畏;文化信念是个人信仰观的核心成部分。说得简明些,就是人所坚持的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这些观念是不能出让、无须讨论、不能妥协的尺度。比如《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这大概是贾平凹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讲话”之一,因为发表“讲话”意味着“资格”。作为作家名声再大也是不适于发表“讲话”的。好在这是在女儿婚礼上,是自己家的事情,作为家长在这样的场合是都可以或必须发表“讲话”的。作为家长的贾平凹主要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当然远不及“三个代表”重要,但它却在一个庄重的场合表达一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信念:

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作为家长的贾平凹用的都是“老话”,这不是照抄照搬图省事,这既是经验也是文化信念,既“政治正确”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说贾平凹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主要坚持中国文化传统一路并非是空穴来风。

书中还收录了《废都》和《秦腔》后记。我认为这是贾平凹至今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也是奠定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地位的作品。《秦腔》已获“茅盾文学奖”,有了公论这里不再赘言。但无论1993年前后《废都》遭遇了怎样的批评,他个人遭遇了怎样的磨难,都不能改变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我当年也参与过对《废都》的“讨伐”,后来我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当年是批评错了,那种道德化的激愤与文学并没有多少关系。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可能任何一部与道德有关的作品都会被关注。但《废都》的全部丰富性并不只停留道德的维度上。今天重读《废都》后记,确有百感交集的感慨。

如果说贾平凹的小说隐含着他对“国事家事天下事”关怀或忧患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从容澹定。小说经过百年历史的经营塑造,担负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不堪重负的小说如果不和国家民族建立关系,笃定是末流,这是否就是小说的正途我不敢妄下断语。但散文经过八十年代以后的不断建构,反到越来越松弛,除了“文化大散文”之外,散文与生活建立的联系,或者它的人间烟火味道弥漫四方。在贾平凹的散文里,我们可以读到拒绝、读到心仪、读到由衷的喜悦和忧伤。这些发自内心的体会和平实的语言方式,就是贾平凹的散文能够传之久远的最后秘密。

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篇八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觉得好。看着不事雕琢,家常话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我编着,常会停下一会儿,体会或者回味一下看过的文字。贾平凹到底是个有大情怀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处处可见,可感。比如《从棣花到西安》《六棵树》《一块土地》《定西笔记》《说棣花》等文,都体现着他对家乡、对中国西北的那块厚土、对土地和农民的切身入骨的爱。爱之深痛之切,为土地被糟践、农民被剥夺,他沉痛而又无奈,于是笔下每每苍凉。贾平凹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他的《写给母亲》一文,我读一遍感动一回,再读还是感动落泪。

在每一部长篇完稿之后,贾平凹便出行,到处走走看看。是写长篇劳作后的休息,又是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准备。他要看到真实的民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纸成文,成为《天气》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日常不经意中写就的短文,体现着贾平凹的生活状态和情趣,那是平实又亲切、古朴又充满灵性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贾平凹在序中说:“小说可能藏拙,散文却会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思维定式和文字的综合修养。我以前研读别人的小说,总要读他小说之外的文章,希望从中寻到一些关于他的规律性东西,我现在编《天气》,又这么说,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又说,“以现在的年龄,如果让我评估我的散文,虽不悔其少作,但我满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它拉拉杂杂,混混沌沌,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