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工作计划反馈表下载精选

时间:2023-08-17 08:21:44 作者:WJ王杰 工作计划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病房工作计划反馈表下载精选篇一

从踏上护理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她就怀着一种对护理工作无比热爱的情怀,倾注全力地投入到了护理工作中,并始终保持着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积极主动、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主动配合护士长搞好科室管理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开展各项新护理技术项目,与同事们一起克服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将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护士,共同提高专业技术,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新的护理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到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这些年来,她把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很好地融入到平时的护理工作中,用自己娴熟的护理技术、良好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一致好评,在平凡的工作中,树立了医院护理的良好形象。

她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每当遇有工作繁重时,她总是能主动分担更多责任,说得少做得多,减轻同事们的负担。遇到危重病人也总是主动参与抢救,始终坚持在抢救一线,配合大夫,做好每一个细节。对病人态度热情,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地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

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繁琐而繁重,科室现有床位63张,经常处于满床状态,且高龄患者、危重患者居多,很多病人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能即时发现,并尽早地告知大夫以作出即时的处理。针对科室护理的特点,她按照《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结合内科护理现状,进一步完善了科室的各项工作要求及规范,并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认真落实首迎负责制、首问负责制。明确每个护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责任护士全面负责所护理患者的入院宣教、治疗措施、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工作入手,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确保病人得到全面连续安全的护理服务。在现代医学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做一名优秀的护士,仅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不断学习,以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丰富自己的护理知识。她平时坚持通过各种媒体途径,不断学习护理新理念、新知识,与同事们交流心得,结合科室护理特点,不断将成熟的新护理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大幅提高了科室护理水平。

她为人正直,待人友善,工作负责,生活积极向上,这给年轻的护士们带来了很好的正能量。她也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不仅传授护理技术,还从作人的各个方面给她们以很好的带头作用,也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悠悠岁月,春去秋来,她不知给多少病人留下过美好的记忆;不知让多少病人感受过爱的温暖;也不知帮多少病人增强了过战胜疾病的勇气;更不知道她为此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她默默奉献、勤勉敬业,用热情和爱心,打造了自己闪亮的青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她就是按照这个服务宗旨一如既往地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她是平凡的也是优秀的。

病房工作计划反馈表下载精选篇二

(1)负责全院医疗、护理、医技工作质量的全面监测、控制和管理。

(2)负责做好医疗、护理、医技工作质控指标评估。

(3)系统科学地制定有关医疗质量的标准、制度与办法,并监督各科室认真执行。

(4)监督并执行国家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5)制定医院医疗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落实。

(6)及时对医院的医疗、护理、医技部门的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建议与措施。

(7)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分析和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促有关科室及责任人整改。

医疗质量控制科(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在院长、主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我院医疗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日常工作。

(2)继续按原定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医疗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3)完成医疗服务质量的日常监控,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临床一线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科室和个人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4)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

(5)收集门诊和各科室终末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及负责人并提出整改意见。

(6)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病房工作计划反馈表下载精选篇三

1、加强病区护理管理,保障护理安全,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加快专科人才的培养,并做好护理人员的量化和绩效考核工作,加 强增收节支,创造护理经济价值。

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 险,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3、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到位,并有 监督检查记录。

4、加强重危病人的管理,把重危病人作为科室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 的重点,对病人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 班的重视。

5、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 力,定期进行沟通技巧及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

6、完善护理文书记录,减少安全隐患。

7、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 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病房工作计划反馈表下载精选篇四

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全体护士参与的质量管理监控,落实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全面落实质控工作。

组长:

组员:

1、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质量管理及考核:尤从香

3、护理规章制度落实、院感质量控制、清洁工、护工管理考核:张丽华

4、病员意见调查、出院随访、常用药品和物质管理:陈芳

(一)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1、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的书写、急救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进行通告,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3、每月定期对各种物品及药品,急救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过期物品及药品。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一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控,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

1、实行以护士长、科室质控员的质控网络,逐步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2、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实行平时检查与每月检查相结合,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4、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抓好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5、完善护理质控管理制度,职责,对护理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6、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7、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8、加强护理人员正规操作,并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9、各班护士每班对医嘱进行查对,护士长每周进行大查对,以保证正确执行医嘱。

10、每日对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出院病历由主班护士初审,护士长最后复审后交病案室。

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实行每周重点查找安全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病房工作计划反馈表下载精选篇五

(一)老年友善环境

1.门急诊、住院病区配备有辅助移乘设备(如轮椅、平车等),并方便取用;主出入口处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安全标识;所有出入口、门、台阶、坡道、转弯处、轮椅坡道及信息标识系统等的设置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2.机构内标识醒目、简明、易懂,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机构内地面防滑、无反光。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门宽应当适宜轮椅进出。

4.适老性病房温馨整洁。病房中应当配有时钟和提示板,温、湿度适中,家具稳固。

5.合理规划科室布局,根据老年病人就诊需求设立老年全科诊疗科,方便老年病人就诊,减少因布局不合理导致病人往返奔波,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就诊效率,大力推行院内分级诊疗,让优质专家下沉到老年全科诊室,让信息化与智能化“多跑路”,实现老年人就诊“少跑腿”。

(二)老年友善文化

1.机构愿景或文化中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形成尊老、爱老和孝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围。

2.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要求。医护人员能用尊敬的态度、易懂的语言文字或图片与老年患者、家属及其照护者沟通。向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就医指导与健康宣教,应用老年人及其家属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服务信息的公示。向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者服务,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老年友善管理

1.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2.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

3.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4.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

(四)老年友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