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9 17:39:23 作者:飞雪 评语寄语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优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呕心沥血用十九年时间编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共294卷,前后跨越了1362年的时间。此书主要是通过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的描述,以此警示后人。正所谓: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但是满书的“之乎者也”,对于五年级的我来说有点儿望而却步。很幸运的是这个寒假让我读到这本完全白话文的《资治通鉴故事》,更加浅显易懂。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好多好多历史故事,如毛遂自荐,鸿门宴,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此书里面记载的家喻户晓《三顾茅庐》的故事。此书生动地讲述了求贤若渴的刘备三次去请德才兼备的诸葛亮出山。用真诚的态度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也正是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才能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刘备为了江山社稷,全然不顾君王的颜面,放低姿态,冒着风雪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刘备去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好不容易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可是等到刘备来到诸葛亮家时,不巧诸葛亮在他们来到之前的前一天又出门了;第三次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午觉。刘备很有礼貌和诚意的不让任何人惊动诸葛亮,静静地等在门外,等到诸葛亮醒来,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

看着窗外小树耷拉着脑袋,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正如我此时的心情一样,无比烦躁,无比糟糕,无比无奈。妈妈急匆匆地来到我身边大声说:“还不赶紧练琴,考级不想过了吗?”我小声的不情愿地说:“哦哦……马上就练琴。”,我很不情愿地移动到古筝前,慢吞吞地戴上“古筝指甲”,慢悠悠地拨动着琴弦,古筝发出低沉的声音。妈妈听到琴声严肃地说:“做什么都不能三心二意,要认真对待,坚持不懈才不会后悔。”之后妈妈循循善诱地和我说了很多很多。

我似乎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每天在枯燥无味的练琴中,发现了音乐带给我的快乐。经过我的努力,我终于通过古筝八级。正如毛泽东爷爷所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

《资治通鉴》读后感

肖雅蓝

兔死狗烹

夜凉如水,月光如华,值此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眼皮依然跳动着。往事如云烟,挥之不去地回荡在他脑海里。幼时,他忍胯下之辱。彼时,心中的壮志开始燃烧,立誓要有所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他投奔刘邦,协助他打下如画江山。他是乱世之中的英雄,只有腥风血雨的战场,才是他一展宏图之地!奈何江山稳固,帝王多疑善变,他再也坐不住安宁。他看破君心,大感: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或许没有那一腔热血,就不会是今天的结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只因帝王龙威下,容不得他驰骋沙场。若不是重情义,他也可以平分天下。即使是最后的造反,他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窗外寒风凛冽,提着他最后一口气息。

谁,看到了壮士的哀叹?

吕后专治

谁,看到了孀妇的遗憾?

西域之行

沉郁的驼铃声在漫漫黄沙中悦耳动听。张骞和他的随从们行走在无边的丝绸之路上,年轻的壮士眉眼中透出凌气,只要能为皇帝平定匈奴,即使是杳无人烟的黄沙路,他都无怨无悔。当他得知大月氏人早已忘了昔日之辱时,心中可有一丝动摇?当他被囚匈奴时,心中可想过放弃?可是我看到他想方设法逃了出去,我明白,这十几年的黄沙路穿梭不断,也走不灭这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诚,一世荣华富贵绸缎罗衣也留不住他的决心!一次次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把青春献给了君王,把忠诚留给了丹青。驼铃声中,他又踏上迢迢之路,渐行渐远……岁月蹉跎,磨平了他眉眼的凌气,化作婆娑,盈盈欲滴。

谁,看到了忠臣的决心?

简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读史,重要的就是要在其中读出自己的感悟,获得独特的发现。作者在《资治通鉴》的众多篇目中精心选取了韩信、吕后和张骞三人的故事并对其进行了诗意的个人解读,语言古典精美,结构安排得当,闪现出独到的历史眼光。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三

看了这篇之后,我认为豫让只是愚忠,而且愚得可气又可悲!

虽然智瑶对豫让有知遇之恩,但智瑶的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他狂妄自大,骄横放纵,只会让他自取灭亡。虽然赵无恤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真的很过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个明君。豫让头次刺杀他时,他非但没有治罪于豫让,反而赞赏他的侠肝义胆,这样的气度真得让人敬佩!

期猎必会

读完这篇,我很欣赏魏斯!

做人一定言而有信!魏文侯作为一代君主,能对一个芝麻官守信,竟冒着寒风暴雨前去告之,这种做法真得可敬可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拥有优越的条件,更应该言而有信!任何事情都没有借口,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我也曾失信于人,但从今天起,我要改正自己,任何事都要给人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四

《资治通鉴》上的一则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侍中刘晔,历任曹操、曹丕、曹比朝重臣,深受三代皇帝的信任,遇有军国大事,常常召来咨询,多有所中,在朝中很有威望。

太初六年,第三代皇帝曹毕胪瓿赏骋淮笠担先挑软柿子欺,决定讨伐蜀国,但朝臣内外都说不可以,理由是时机不成熟,年年战争,还是与民休息的好。于是曹闭偃肓蹶剩问他可否?刘晔说可以。曹焙芨咝恕a蹶蚀幽诠出来时,群臣问他是怎样跟皇上说的?他说不可以。群臣很高兴,以为跟他们一边的。

中领军杨暨,也是曹毙湃蔚拇蟪迹他是坚决反对伐蜀的,每次与曹碧致鄯ナ褚皇拢他都是拼命劝谏。曹彼:“你是书生,哪里知道军事!”

杨暨回答说:“臣说的可能不对,但侍中刘晔,先帝谋臣,他就常说不可伐蜀。”

曹彼:“刘晔跟我说可以伐蜀。”杨暨说:“那可以召刘晔前来对质。”于是曹苯刘晔召来问话,但刘晔不发一言。

事后,曹钡ザ勒偌,刘晔责备曹彼:“伐蜀,乃军国大事,臣得与参与其中,做梦都怕泄露机密,怎敢随便向人言说。兵者诡道也,军事未发,一定要严加保密,像陛下这样讨论,我估计蜀国已经知道,并做好防备了。”

曹币惶有理,连忙谢过。

刘晔出来后,又责备杨暨,说你太性急了,说服人主,好比钓大鱼,不能急收,要先纵而随之,然后再顺势收线,这样才能钓起大鱼。你是直臣,但没有计谋,缺少深思熟虑。杨暨也谢过。

有人对曹彼:“刘晔不忠,喜欢察言观色,趋奉皇上的意思。陛下可以试着问刘晔,故意反着说,如果刘晔的回答与问话相反,那么说明刘晔与皇上的意见是相同的。如果刘晔的回答与皇上的反话也是相同的,说明刘晔都是假的。”

曹币皇裕果然如此,心中大为反感,从此疏远了刘晔。刘晔发狂,不久忧病而死。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引用前人的话加了一段编者按,说:“巧诈不如拙诚。”信矣!像刘晔这样既明且智的人,如果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可以与古之上贤媲美。可他偏好计谋,为人不诚实,结果内失君心,外被同僚鄙视,最终身败名裂,岂不可惜!

其实现实社会也是如此,如今很多心灵鸡汤都是讲如何为人处世,或者在职场上如何出人头地,说的口若悬河、眼花缭乱。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按照“巧诈不如拙诚。”的原则,诚实守信就好了,也许一段时间会有误解、不快,但终究会理解赞赏的。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写过一幅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光明磊落地生活、工作,把精力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人生会轻松、快乐许多。

西方有句谚语:“诚实是上策。”也是这个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五

汉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至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跨度89年。

此时,汉王朝传到汉献帝手里,国运已走了4时间。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来到汉献帝这里,就已经离汉王朝的完全灭亡不远。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三国乱世不是什么英雄豪情指点江山,而是人间地狱般的灾难要到来了。

但汉王朝最后的灭亡又其前任王朝不一样,并非是因为帝王的暴虐。要说像,倒是和前前任王朝――周朝更像一点。所以即便是在最后几任执政者之下,还是出了很多名士隐士,且也得到了善终。

东汉末年的隐士:公元137年的冬天,汉顺帝巡视长安,有个叫田弱的人向顺帝举荐法真这个人,称法真精通儒家学说,但隐居乡里,不肯出来做官,应该认命他为三公。于是顺帝非常虚心地邀请他,前后四次征召,但法真始终不愿意出来。

公元159年,尚书令陈藩向汉桓帝上书,推荐五位隐居不肯出来做官的士人:徐稚,姜肱,袁闳,韦著以及李昙。汉桓帝对这些人都用非常周全的礼仪去征聘他们,但他们最后无一肯去应聘。

这里说说其中一人姜肱。

此人在乡里以孝敬父母、慈爱兄弟而著称。一次,姜和他的弟弟在夜晚碰到一伙强盗抢了东西准备杀了他们。姜就说,请你杀了我,保全我弟弟,他还小,没有定亲娶妻。弟弟却说,请杀了我,我哥哥品德比我高,是国家的英才,我愿代哥哥一死。强盗听后受到感动,最后只抢了东西而放了他们。等他们回到来,别人都看到这两兄弟什么都被抢光衣服都没有时觉得很奇怪,姜肱则用其他原因推脱不说,不肯指控有强盗。强盗听闻后,感到非常惭愧和后悔,立刻到姜的家拜访他,叩头谢罪,并归还了所有物品。姜不肯接受,还用酒照顾他们。汉桓帝听说姜肱的事迹,就派画工去画出姜的画像(可能是想用来宣传正能量典型?)。但姜听说后就待在房子里不出来,用被子蒙着脸,说自己有病不能吹风,于是最后画工还是没能见到他的面目。

后来,汉桓帝又征召一个叫魏桓的隐士。魏桓家长的人都劝他去应聘。魏桓却这么说:

“接受朝廷的俸禄,追求高官,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宫女数以千计,能缩小数目吗?御用的好马数以万匹,能减少吗?皇帝左右的权贵豪门,能排除掉吗?”

大家都回到说:“不能。”魏桓慨然长叹说道:“让我活着前去应聘,死后再送回,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呢?”于是,他就继续隐居不出。

试想如果是现在,直接送公务员或者编制工作给各位,会有人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