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金智英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6 19:46:25 作者:ZS文王 活动总结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一

读完《82年生的金智英》,我感到一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震撼,原来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如此严重,这是我从未想过的。

平日里,我们总是赞颂母爱的伟大,孕育生命的美好,却忽略了女性的坎坷与牺牲。可当妈妈真的不只是表面上的那么幸福与欣喜,那是一连串的难以言喻的恐惧,疲劳,混乱,挫折,不知所措,甚至会出现一股背叛自己的感觉。

身为女儿,女学生,女朋友,女职工,妻子,儿媳都无母亲辛苦。这份辛苦,却并非单纯来自抚养另一个生命,还有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我价值的缺失。

如今,虽然男女教育程度相当,女性的薪金和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各种法律面,制度面开始关注男女平等,但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与人交往中对女性的诸多限制,甚至歧视却大有存在。

比如:职位晋升,工作机会,质疑女性的工作能力,“男主外,女主内”的惯性思维。

抚养小孩,维系家庭更是将女性禁锢在一个死牢笼中。一个女人若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就会千夫所指,受人摈弃。金智英也就是在亲友的撮合下,父母的要求下,一步步地走向抚养小孩,维系家庭的道路。

故而,抚养小孩,维系家庭不只是女性的任务与使命,男性应承担更多的责任。金智英那么努力,那么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却最终因育儿问题抛弃了一切,事业全都半途而废。

而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也让金智英沉闷抑郁。明明为了孩子牺牲了那么多,却始终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女性抚养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无可置疑的。

所以,男性就更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减少女性的压力,让女性有更多的上升机会,更大的发展可能,使女性地位不断上升,男女平等才有坚实的土壤。

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也许才是男女平等的最佳良药。只有相互理解彼此,才能了解双方诉求,才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男女平等。

金智英之所以被贬低成“妈虫”,是因为贬低她的人不理解当妈的辛苦。金智英之所以被老医生嘲笑一无是处,是因为那个医生不懂得家务的辛苦。

金智英之所以孕期请假被男性员工羡慕,是因为男性员工不懂得孕期身体的不适。

只有每个人都理解了女性的处境,才会放下那些偏见,那些种种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82年生的金智英》虽是描述因为韩国女性,揭露韩国社会的男女性别歧视。实际上,性别歧视在各国普遍存在,只是严重的程度不同。所以,我真切地希望世界的人们辟除偏见,用温暖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女性,用真诚的行为关怀每一位女性。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二

一本有趣而且阅读流利的小小说。曾经对韩国一无所知,由于公司组里有位最好的朋友是韩国人,从而对韩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她和我同年,很早移民来了美国,她的很多思维方式,育儿,职场理念和我惊人的类似。(比起中国人,韩国人应该更加传统,重礼节,以及有等级观念)。

由于韩国特殊的地域性-前后左右都受敌,北有北朝鲜,边上有日本中国,依赖美国却远隔重洋。韩国是个人人需要服兵役的国家,大部分妇女都没有接受解放运动,男尊女卑严重,商业也没有太大的超级大企业,应该说是没有多少个性而依赖性比较强的小国家;而在这个地方,贫富差距,等级,腐败确是惊人的厉害。

也许我只是了解到了一个肤浅的韩国。日韩曾经在我眼里区别不大,走进才了解原来文化地域和历史造就了两个如此迥异的东亚文明,很有趣,愿意深度了解。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三

趁女儿午休,看了这本《82年的金智英》。

当然会感同身受,虽然我是92年的,但女人的烦恼是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且无国界的。

家里兄妹多且是女儿身的应该都经历过:从小习惯把好吃的让弟弟多吃,而且弟弟爸爸几乎不用做家务,童年的自己并不反抗还给自己找了好多理由去解释应该这样。

我自己上学时,女老师比较多,很奇怪的是她们大多数偏爱男生,女孩们经常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所谓教学条件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一个班的男女比例大概是9:1。

是的,当这些问题发生在绝大大大多数女性身上时,大家便习以为常地认定这没问题呀!甚至当事人也会稀里糊涂地认为自己没有理由去抱怨什么。

小说无解,且很短,短到我以为还没到高潮情节,竟这样戛然而止了,留下的尽是自己对此的思考。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四

第一本韩国文学作品,最近的热度很高,也追了下潮流。

在当时的韩国社会里,女子处于一种较为糟糕的环境里。金智英的母亲早早就为家计、为家里的男丁奔波努力,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丝毫得不到众人夸赞,所做的一切都成了哥哥的功劳。结婚后也要忙于家务并照顾顽固的婆婆,没有怀上男孩就像是犯了莫大的罪一般,甚至一个人去医院拿掉第三个女孩,唯一的温暖竟来自于医生的问候关怀。

她明白自己的一生丧失了过多本该属于她的美好,所以她尽量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她们追逐梦想,但悲哀的是最后也只是清醒的走入绝境。

所谓的成长不过是在逐渐的失去自我。

现在女性的地位虽然在不断提高,但还是承受了许多没道理的恶意。

如果恶性 事件出现了,还是有很多充满恶意的声音在叫嚷着:“谁叫她们这么晚出来呢?”“谁叫她们穿的这么暴露呢?”总有各种不检点的罪名冠之于受害者。女孩在白天穿着整齐规矩的出门就能保证没有侵害吗?不然。

“她很漂亮”也可以成为犯罪的理由。

正如书中金智英下完补习班,男生尾随她的情节中说道:“她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危险的时间、危险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不看见,女性权利提高的同时,那些过去的观念思想仍然存在。现在仍然有许许多多的金智英,她们被时代束缚、被观念绑架。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少些难过,少些痛苦,少些疲累,不再忍气吞声,勇敢地为自己发声。

愿我们都不是金智英。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五

生活在男女差异对待的环境的金智英,从小就被灌输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上学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上班后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归类,或者说贴标签。它的规则告诉大家,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你就是另类,就会受到排斥。

似乎从很小开始,我便一直受到慢性咽喉炎的困扰。在我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身边就会有朋友或者长辈,一听到我讲话,就充满了疑惑。有人就会开玩笑问我:“你讲话声音怎么这么小,害羞呀?”下一句话一般就是:“像个小姑娘一样。”在他们看来,似乎声音小,就等于女孩子,顺便得出没有男子气概的结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三个概念混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觉得男生就应该高声大气,否则就是女性化。

其实于我而言,不过是因为偶尔干咳,导致讲话太累,索性少讲话,或者小声讲话。而对于刚刚接触我的人来说,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刻板印象正是大家在不熟悉细节的领域进行快速认知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不需果进行比较、分类、选择等过程,仅仅是预先决定和预先判断了一个结果。这种缺少思考的方式,为大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同时,也阻碍了思维的活动,不能客观描述一个独立个性的真实性。

刻板印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洗脑,让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必须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就不算个男人,或者没有男子气概。从而使得他人不能按自己的愿意来生活,形成一种压迫,造成非常大的焦虑。在被周围人对于讲话声音小开了好多次玩笑之后,以至于在以后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要尽量大声说话,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热情,直到嗓子沙哑。当回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又要喝胖大海、罗汉果或者甘草来润喉。久而久之,越来越不喜欢社交,更为难堪的是,很少有人能够相信我这种外向型社交恐惧症的存在。

很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积淀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传统。男女被塑造成各自应该的模样,如果这些模样与内心的期望有严重冲突,出现了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个样子,就会对他人议论纷纷。从深层次上讲,其实是一种群体认知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偏见。认为自己的行为才符合大众群体的审美,产生一种群体的优越感,从而对于不符合这个审美的人群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或者印象,乃至具体的歧视的行为。说到底,还是因为缺少理解和包容,才总对别人指手画脚。就像我,仅仅只是因此讲话声音小,就会引起不知情的人的无端取笑。

或许,我们很难去改变整个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但是,清醒的意识就像一个敲门砖,通过自我的觉醒,开始注意到差别对待和以此造成的伤害,并且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反抗这些不平等,这或者就是我们想要的吧。如果真的认为做某件事是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认定了就大胆去做,不要因为别人说你是男性或女性就犹豫或者退却,除非自己内心不喜欢了,否则没人能让你停下!

很多时候,我们受到别人的非议,不过因为没有活成别人习惯的样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应该被一个固定的模塑造成大家期待的模样。我们生而不同,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寻求自由与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不是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如李银河所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够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畅,就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