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钱钟书作品读后感 钱钟书灵感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2023-10-06 16:29:26 作者:笔尘 评语寄语 最新钱钟书作品读后感 钱钟书灵感读后感(精选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一

很多人包括我是通过一部《围城》知道了钱钟书,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他更多的时候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自在遨游,绝不愿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拘束,因此他的文字尽管充满智慧的思考,却喜欢以一种戏谑的风格面对世人。《灵感》应该是他的一篇即兴之作,通过对虚构“作者”死后灵魂遭遇的描绘,影射对现实文学创作的不满。可能和当时所处政治环境有关,为免文字描述过于现实因言获罪,通篇借用隐寓手法,文字处处包含机锋,语带双关。

钱钟书基于自己的人生与社会的观念,以《灵感》为题,写成了一部辛辣的短篇讽刺小说。文中写到:

“有那么一个有名望的作家,这位作家是天才,所以他多产;他又有艺术良心,所以他难产”。“他写了无数小说、戏曲、散文和诗歌,感动、启发、甄陶了数不清的中学生。”

“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稳健,用清晰来掩饰浅薄,使糊涂冒充深奥。因为他著作这样多,他成为一个避免不了的作家,你到处都碰得见他的作品。烧饼摊、熟食店、花生米小贩等的顾客常常碰到他戏剧或小说的零星残页,意外地获得了精神食粮。最后,他对文学上的贡献由公认而被官认。他成了国定的天才。”

“由于作家的著作太多了,地载不起这分量”。以至于地面裂开一个大口子,作家立脚不住,在崩塌的动力下,从乱书罅缝里直陷下去,跟着自己的书一直跌倒了地府。在地府里,这位作家遇到了前来索命的他笔下的众人!最后,“在大众嗤笑声中,作家的灵魂给一个穿制服的小鬼押送上路。”

文章虽则短小,却也让人有感、有获。自然,若感言出个千言万语,必有无病呻吟的.嫌疑。略述三则:

(1)他是一位现代文坛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对“人生、人世”诚有所悟的语言天才。

(2)在(1)的基础上,单从文字而言,钱钟书的确是超脱的――那些著作等身的各类人等“只增加了读者们的负担。”这一点应该最难被世人接受,却是《灵感》的价值所在。因此,估计不会对这个社会、对那些生存于这个社会的人产生太多的影响。正如他在《谈教训》一文中所说:“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我更奇怪,有这许多人教训人类,何以人类并未改善。”

(3)品味《灵感》的意蕴,钱钟书又不够超脱――《灵感》中透露着一丝小小的私人怨恨。

尽管文字中透露出现实残酷,如透过地府“司长”之口述说:现在地狱已经搬到人间了。但还是极尽戏谑之能事,如称地府为“中国地产公司”,而地府首领自称公司“司长”。文中对各种丑陋心态描写更是入骨三分,透出对世事人心的洞彻。如描写“作者”想象中“美国是一切旧大陆作家的金银岛,不成功的人到那里可以成功,成功的人到那里可以收获。”;又如“作者”为了自我炒作“常常有意在记载里点缀些事实错误”,待记载发表后再声明更正,以便“一桩小事能使他的大名两次见报”。

这是一篇让人轻松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让所有“作者”备感沉重的文章,如此一棒打尽天下人可能也正是钱钟书的自信吧。具备如此自信是因为他不必祈求“灵感”,因为心中已有文章之海,不必再求灵感之泉。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二

最近,有幸拜读了钱钟书老先生的经典之作《围城》,初读此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那趣味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语言,那诙谐机智,超然调侃的讽刺语调,让我读来常忍俊不止。再读此书,却又被书中那看似调侃的语言下尽透的生活哲理所折服。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是书中才女苏文纨小姐说的一句颇有哲理的话,这也是《围城》这本书所要阐释的人生哲理。“围城”在小说中不仅仅是指婚姻,事业、社会,人生皆是围城,可以说生活处处有“围城”。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城中。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新环境都是一座新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矛盾、社会上的光明与阴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在我们的周围筑成了形形色色的诸多围城,可以说,只要我们生活着,我们就永远处在一座座围城之中,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些城墙,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就被种种围城所围困。归国轮船的舱房,上海孤岛,内地大学,婚姻家庭,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都是他的围城,他深陷围城中,欲出不能,欲降不甘。

他被围于感情的围城中。他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让他甜蜜,又让他痛苦;让他幸福,又让他恐惧;让他憧憬,又让他压抑。他被围于事业的围城中,他到三闾大学谋职,学校里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这让方鸿渐压抑而不堪忍受。他被围于社会的围城中,离开三闾大学,他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四处碰壁。方鸿渐被围城所困,他挣不出,也逃不脱。

方鸿渐在他无法逾越的围城中的生活是失败的,他痛苦万分,压抑苦闷。他的失败全在于他的懦弱与自卑的.本性上,全在于他选择了逃避与退却的人生态度上。他不爱苏文纨,却因他的怯懦与自卑,不敢直言自己的立场,勉强敷衍,让自己疲于周旋与奔波,心力交瘁。他爱唐晓芙,却又因他的懦弱不自信,让唐小姐与自己擦肩而过,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失恋中。他明明知晓孙柔嘉设置的是温柔陷井,却还是违心地踏进去,成了孙柔嘉的囊中猎物,最后不得不自食不幸婚姻的苦果。

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地回避,“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遇到矛盾和挫折时,他是一味地逃避,在三闾大学他不得意,受排挤和诽滂,却不去抗争,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是冲动地一走了之,逃避到与“一个自己并没确认是否爱她的孙柔嘉的婚姻中”,懦弱与自卑,逃避与退却使他成为处处受欺、事事不成,屡屡退却的失败者。

方鸿渐的失败,也让我们明白了在生活的围城中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在面对挫折与危险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丘吉尔说得好:“当危险逼近时,绝对不能回头逃避,否则危险将会倍增。相反地,立即果断地面对危险,则危险将会减半。”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矛盾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当保持着一种果敢昂扬的斗志,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大胆执着的追求,敢爱自己所爱,敢恨自己所恨,内圆外方,游刃有余,从从容容地游走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不回避矛盾,也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自己在围城里生活得更精彩。

既然围城不可破,既然围城也不能出,那就让我们凭借着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果敢个性,自己的积极人生态度,自己的执着追求在围城中活出个精彩人生来!

钱钟书先生的这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拍马屁跟谈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钱钟书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留学英国,获副博士......

方鸿渐的命运是幸运的,因为他早早的受到外国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是走在时代前列者之一,。方鸿渐的命运是悲哀的,因为虽然他出洋留学但学有......

《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有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欢迎阅读......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三

《围城》为钱钟书先生34岁时之作,耗时两年。当时因珍珠港事变,上海沦陷,困在上海。《围城》即是作者在上海时所作。

我看《围城》,并不在意书中人物困于何种围城之中,而是喜欢欣赏作者对一个个人物嘴脸的刻画。《围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来描写的,刻画了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在事业、爱情、家庭方面的故事。

在海外留学期间,方鸿渐无心向学,荒芜了几年青春之后,面对来自父亲的压力,竟向一个爱尔兰人买所谓克莱登大学的,甚至原定付钱100美金,最后却说“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只给了那爱尔兰人40美金,惹得那爱尔兰人喝酒后上街要找中国人打架。方鸿渐如此赖账,作者将其戏称为“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的唯一胜利”,不无讽刺之意。方鸿渐将文凭寄回家,嘱咐父亲自己“生平最恨博士之称此番未能免俗,不足为外人道”,表面看尽是文绉绉的合理言语,但作为旁观者的读者不免觉得虚伪可笑。方豚翁有其实这种低调之人,中国传统宗族社会家庭便是崇尚所谓光宗耀祖之事,得一博士头衔,不登报纸倒觉得是衣锦夜行,于是方鸿渐的名声便不胫而走了,方鸿渐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顶住,而世人只看博士二字,便只顾五体投地了。

方鸿渐本来是有一个父母之命的未婚妻的,在旧社会就是这么荒.唐,方鸿渐只见过其一张半身照,下一次见面恐怕就是在洞房里了。然而或许是老天还眷顾方鸿渐,在其归国前未婚妻便暴病而亡,鸿渐的心是舒坦的,不过这是建立在另一个生命的极端不幸之上的,让人读来有些感慨。之后在归国的船上,方鸿渐偶遇又未婚夫资助出国留学的'风流鲍小姐,两人在船上数日便一遇即合,做了苟且之事。同船的同样是留学归来的苏小姐看在眼里,眼中却不是厌恶,而是嫉妒。这不,船一靠岸,方苏两人便在一起了,而且还是苏小姐更加主动,这是很可笑的,其实就是表面文雅苏小姐也渴望进入婚姻这个围城,在心里,他和一般女人有何不同,担心自己年龄大了嫁不出去,好不容易抓住了方鸿渐这根稻草,便忘了他与鲍小姐在船上的作为,原谅了他假造文凭,却又放不下自己一贯清高的架子,处处为着鸿渐,等着他向自己求婚,可笑。然而方鸿渐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一见钟情,最终婉拒了苏文纨,追求唐晓芙却又遭挖苦,回到一直寄住未婚妻家里,伯母再也无法忍受,遂在“同情人”赵辛楣牵引下到所谓“国立三闾大学”任教。而苏文纨在遭到拒绝后立刻翻脸,数落方鸿渐不是,不久之后这个一直渴望婚姻的女人马上答应了“诗人”曹元朗的求婚做了其夫人,几年之后再见方鸿渐,她已是一副贵妇人的模样,却干着商品的事,可笑。方鸿渐与四人前往三闾大学,途经许多坎坷,继任的面目均暴露无遗,然而同行的孙小姐却还是一副纯真的模样,然而其面目怎样恐怕后来才会见分晓了。

大概三闾大学也是像极了中国的其他大学,治学之地,仍是各种算计和勾心斗角。鸿渐辛楣无地位没依靠有不懂得巴结人,注定不会长久的,任教期间磕磕碰碰,鸿渐又对孙柔嘉产生了一丝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情愫,但是谁能说这不是在孙柔嘉的计划之中呢,这也为后来两人突然确定关系和订婚做好了铺垫,孙柔嘉此人看似单纯柔弱,然而大概就如作者所说,女人天生就是有政治家的骨骼,谁知道她心里藏着什么呢。她一遍又一遍假装不经意的害羞的告诉方鸿渐别人在说“闲话”,而自己又何尝不在刻意制造闲话呢?最后在李梅亭等人的吹擂之下方鸿渐情急之下真的承认两人关系,而孙小姐的心愿大概也是终于达成了吧,只是我不明白,这样逼一个人同自己结婚意义何在呢?婚后孙柔嘉终于露出面目了,以前鸿渐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单纯的女孩,甚至什么事都要来问自己的意见,但是结婚后鸿渐才发现原来她挺有自己的主见,有时还挺固执。而且照例她会埋怨鸿渐的无能,这种现象在显示生活中我们已经不少见了。文章最后,方孙二人终于破裂,鸿渐躺在沙发上沉沉睡去,故事戛然而止,后续如何,作者是要留待我们自己想象了。

小说多从方鸿渐的角度展开,让我们对其觉得除了一样的可笑之外,还多了几分同情。方鸿渐就是你我,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何尝就没有你我的影子呢?笑他们,就是在笑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非常只在地笑,只要笑笑过后懂得三省吾身,倒也不负作者笔墨。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四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一部由大师钱钟书撰写的中篇小说,我很早就想阅读了。近日,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粗读之下,感概颇深,小说将社会各种各样丑陋的现象描写的入木三分,让我们读起来既感概,也忍俊不禁。

围城主要讲述了留学欧洲的中国学子方鸿渐的故事,在欧洲留学的他弄了个假文凭回国,在回国后与苏文纨和唐晓芙有了一段感情纠葛,为了谋求生计而去三闾大学教书,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事,这群知识分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扮相,其中不乏讽刺的事。而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期间,陷入了交际上的困境,但得到了赵辛楣的支持和孙佳柔的追求,最后方与孙佳柔订婚回到上海。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实则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各种扮相和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有一本正经的博士与已婚女子谈情搞暧昧的事情,也有大量花钱买假文凭的假博士,读后感.更有婚前婚后两种人格和情态的女性,都值得我们思考。而婚后的孙佳柔与婚前完全是两个人,不再那么温柔体贴,而是变得十分冷酷和虚荣,这是万万想不到的。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就是:人生处处是围城,并不是只有婚姻如此,虽然钱钟书在书中这样描写“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会遇到难题,差别在于有勇气的人能够战胜困难,而怯弱的人则会消极颓废。

推荐每一个人都阅读这本书,写读书笔记和感悟心得,体味文学大师的文字魅力!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五

方鸿渐和苏小姐一同从香港回到上海。苏小姐回到上海自家,方鸿渐考虑到老丈人周先生是帮自己去欧洲留学的出资人,拜访是必须的。

到了周家,丈人丈母喜形于色,嘘寒问暖。吃晚饭时,周先生拿出七月的《沪报》,报道说苏小姐在里昂大学获博士学位,方鸿渐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很多单位竞相聘请。

丈人还要给方鸿渐再登报庆贺,方鸿渐听了羞愤不已,人家苏小姐是货真价实的博士,自算什么,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丈人丈母见状一脸愕然。第二天,方鸿渐坐火车回家。刚出车站口,两名早已等候多时的记者拿起相机咔嚓拍了几张,嘴里殷勤地叫着方博士。

方鸿渐一时措手不及,显得很难堪,心里直呼倒霉,却又无可奈何,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打发走。到家一会儿,吕校长过来拜访方鸿渐父亲,看见鸿渐,邀请他去学校做演讲,主题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

鸿渐直想拒绝,但被父亲自作主张一口答应下来,心里埋怨,暗暗叫苦,只好硬着头皮上。演讲中,鸿渐大讲特讲鸦片和梅毒,完全偏离了主题,吕校长很不高兴,学生在台下一片哗然,演讲在尴尬中结束。

中日战争来临时,方鸿渐一家全部迁往上海租界避难。丈母介绍方鸿渐去张先生家相亲,期间,方鸿渐打牌赢了近三百元,得意地扬长而去。张先生一家三口看了大失所望,没想到欧洲留学回国的博士竟然是此等货色。

读后感启示:

从方鸿渐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方鸿渐一样的人,懒散,不上进,得过且过。

面对困难,不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面对别人的恭维和阿谀,心里轻飘飘的,乐于享受这种感觉。平时不努力学习,一旦遇见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只能精力不足尴尬应对,疲于应付。

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方鸿渐一样,有几个人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不都是窝窝囊囊、浮躁不安,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因此,尴尬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六

。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假如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发扬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慕了。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苏文纨一点就会破。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可是方鸿渐还一头栽下去,当起了一个爱慕苏小姐的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他以为玩世无所谓,但却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与唐小姐本应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闾大学里去。与孙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抛弃了玩世的态度,如他自己所说:

撒谎往往是兴奋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这岂不悲哉?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一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躁,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躁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一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一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一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似乎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更多精彩读后感推荐: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最美的善举》读后感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

小学生《武松打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