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感悟大全

时间:2023-07-10 14:19:39 作者:曹czj 口号大全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感悟大全篇一

楼兰消逝在漫漫沙海,黄沙之下涌动的是古城痛苦的呻吟;玛雅文明在苍茫丛林中戛然而止,石碑上记录的是苦难来到时狂乱的梦魇。我们的先人因无法控制自己对自然的贪婪,最终黯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在他们招致自然报复的背后,我们须懂得:善待自然,方是真正的胜利。

“大地之母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人,一个是自然。”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在纳西族人间的动人传说。这个金沙江畔,玉龙雪山脚下的民族吸引世人的不仅是那神秘的东巴文,更有那千百年来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纳西人怀着一颗朴素的自然之心,将对自然的崇敬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了本民族的传承。

“凌波水韵,翰墨流芳。”与纳西人的自然情怀相映成趣的,恐怕就是锦绣苏杭了。周庄,甪直,它们依着流水而建,那温婉的水性,造就了它们的清丽与不俗。在这里,建筑没有了突兀,自然与人的高度融合成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人与自然在同一个音符中跃动,在同一个音谷中起伏,人成了一方水土的精灵,一勇风情的脉搏。善待自然,最终以双赢的智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人类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它既渴望自然的庇护,又渴望去征服自然。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技术的发展似乎使人类的占有欲急速膨胀了起来,对自然的掠夺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难道你没有听到自然因无法承受重负痛苦的喘息?难道你没有触摸到自然因心力交瘁而日渐衰竭的心跳?要知道,在纳西人族眼中,自然与人应当是兄弟呀!兄弟之间,相煎何急?但我们分明看到,因毁掉原始雨林而种植经济次生林,云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因防患措施不严密而造成了美国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我们分明听到,自然不仅在呻吟,它更在痛苦的呼唤,呼唤人类自然之心的回归,呼唤人类的善待。

置身于纳西故地,流连于锦绣苏杭,自然的隽永之气在心中荡漾,而这不禁在我心中激起这样的感慨:与自然的和谐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为实现双赢的不二法门。

最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感悟大全篇二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和多边主义,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的承诺掷地有声。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推进全球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为共谋生态文明建设续写了新篇章。

新篇章体现的是中国着眼全局、放眼未来的长远眼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清晰,理解进一步深入。正因如此,中国从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出发,呼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新篇章蕴含的是中国心怀人民、心系后代的天下情怀。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其开放包容,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胸怀融汇不同文明,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正是这一天下情怀的当代体现。事实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面对世界各国不断打压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愿意摒弃前嫌,致力于合作推动全球生态建设,是植根于对生存环境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更是对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保护生态迫切愿望的积极响应。“环境就是民生”,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优质公共生态产品的向往,才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民意基础和现实动力,以及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初心”。秉持天下情怀,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生态建设,合作应对挑战,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合作共赢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类福祉。

新篇章彰显的是中国言出必行、责无旁贷的大国担当。回望过去,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为世界生态建设再作贡献,以实际行动向世界阐述“中国担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开创世界生态治理美好未来,相信通过本届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国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同各方一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续写“中国新篇章”。

最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感悟大全篇三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__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最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感悟大全篇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共识,答好“自然篇”携手共绘美丽中国图卷,我们时刻行动着。

尊重自然,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串联、生命相依。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类作为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让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的共同体得以在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中释放“绿色福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秉持休戚与共、平等相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顺应自然,让“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多向发力、同向偕行。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构筑一体化绿色产业体,深入推进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任务的精准治理、综合整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工业革命到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以来,见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路是行不通、走不动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组合拳”,做好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大文章。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可做为了经济发展而违逆自然的事,绝不能亲手毁坏大自然给予的“生态屏障”。

保护自然,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落地生根、掷地有声。我们从西溪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金名片”可以看出,湿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生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后劲、积蓄潜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保护自然如同保护眼睛般,就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不落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就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巨大代价。大自然毫不保留展现给人类积淀的瑰宝,是要我们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荣辱与共、互利共赢落地生根。要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讲好保护自然中国故事,厚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确保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进,从身边人、身旁物、小事点滴中留住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答好“自然篇”是对每个人的严峻考验,留住绿色生态之美,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美丽中国”成为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发展底色和执着追求。

最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感悟大全篇五

4月22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指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懈努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一国之生态文明,正好比建设一家之小屋。房屋建设离不开地基、柱梁与砖石,这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惠民利民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之“地基”。万丈高楼平地起,造再高的大楼都要把基础打牢。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的千秋大计正牵系于一山一水之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则是我们党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创造更优的生态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青山绿水两不负。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之“柱梁”。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柱梁对房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正如绿色发展理念之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生态文化源远流长,环境保护思想自古有之。从“山林茂而禽兽归”,到“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再到现如今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算生态长远账,将良好生态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引资引才的“金字招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环保主体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之“砖石”。没有一砖一瓦的堆砌,哪来广厦千万间的恢宏?美丽中国是14亿同胞的共同家园,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回避,每一个环保主体都应当主动自觉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发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主体责任担当,牢记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嘱托,坚定“舍我其谁”的态度,坚持从点滴入手,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