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07:53:06 作者:HT书生 工作总结 冀教版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缩小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冀教版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篇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是在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明确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在教学时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初步认识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把原图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所以和图像的变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后通过教学进一步研究放大与缩小的特点,让学生思考2:1表示什么意义,怎样放大图形呢?自己尝试画图并比较所画的图形是原图形的2倍,就是放大,并且知道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原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得出图形变小了,但是形状没变。最后通过出示几个比让学生判定哪个比是放大,哪个比是缩小,例如:5:11:42:11:34:11:2使学生明确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是放大,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分之一是缩小。

教学中只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这几种简单而又特殊的图形,对于这样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学生都不难理解,但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不仅仅是把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要与它们的高、角度都有联系。

冀教版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篇二

与老教材比,这是“比例”内容中新增设的内容,目的是架起比例与生活的练习,小学里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我认为这堂课的内容较为浅显,预计半个小时就能结束战斗,实际完成教学用了35分钟。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这堂课的价值是孕伏比例,为引出比例,即把任一个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边长与原图中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不变的)。所以,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展开教学。例1解决对放大的比或缩小的比的认识和理解——前项表示现在图形的尺寸,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尺寸,前项大于后项则是放大的比,前项小于后项,则表示缩小的比。初步理解平面图形在缩放的过程中,每一条边缩放的比是一样的,初步感知缩放的过程中,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例2的任务是学会根据一个比来画出一个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如下数学事实。某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则所有的边长都按照这个比放大或缩小,进一步强调大小变化,形状不变。

课堂拾贝:例2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长方形的扩大或缩小的画图。我让学生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并想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有,长方形按3:1放大后,所得的长方形的所有的边与原来对应边的比都是3:1.林燕说:扩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比是1:4。我在肯定林燕的发现后,强调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特指构成图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特别提出学生对题目的意思会产生误解——即在画第二个缩小的长方形时,去把扩大后的长方形缩小——所以,我建议教师可在例题2“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中的长方形之前加上“原来”两个字。

“试一试”完成后,重点得出两点:按2:1的比放大这个直角三角形,只需先画出两条直角边就行了——即两条直角边决定了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量出斜边长度后,发现他们的比也是2:1。再次强调:图形的放大就是按照一定的比把所有的边放大,实际操作时只需画出几条关键的边就可以了——如长方形只需画出一条长和一条宽,正方形只需画出一条边长。

练习九第一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虽然都知道5号图形是1号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但是按照():()的比放大的,一部分学生不会写了——原因是思维定势,前面遇到的所有比都有一个项是1.结果学生的答案出来两种:3:2,1.5:1。在这道题目的比的书写上,我是这样指导的:既然你认为5号是1号的放大后的图,那么什么比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说出现图与原图长的比是9:6,宽的比是3:2,化简比后得到都是3:2,所以写3:2.我补充“写1.5:1”也是可以的。

冀教版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b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但我觉得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点:

1、尽量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听准确,听明白。

2、利用各种形式,多种不同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善于等,等待学生的发现,等待学生的补充,等待学生的完善,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冀教版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用课件上,先是创设情景,引入数学的学习。第一关键点是我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学校的六一活动照片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放大与缩小的作用。第二个关键点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第三个关键点说明生活中放大与引人缩小的现象是与我们的数学有联系的。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说明要研究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必须从研究简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开始。这样巧妙地体现了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价值。

完成放大与缩小的学习。首先是把图形放大,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练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随后的“图形的缩小”的学习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通过操作、讲解、评价等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本节课的练习。主要是巩固知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玩中学,学中乐,教学效果很棒。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到了生活中,启示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思考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引发学生深入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只要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们领略更多的精彩。

冀教版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篇五

上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内容。无论是学习能力较强的班,还是相对薄弱的班,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都能自主且较好掌握作图方法。在比较放大或缩小图形与原图形之间有什么异同点时,学生们也回答得十分准确、全面。但面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学生因思维水平不同,还是体现出较大差异。教材例4中提问“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想到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另一个班还想到可以将横向两个小方格看为一个单位长度,通过数一数的方式来验证。只有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中,有学生想到通过添辅助线的方法加以证明。通过添加两条辅助线,将扩大后的直角三角形分成三部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与原图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由图可知斜边是原图形斜边的两倍。我为能够找到单位长度比较的同学叫好,因为在没有工具的帮助下,他们也能科学、准确地比较两边关系。我更为添辅助线的学生喝彩,小小年级就已经有这么敏锐的思维,这么严谨的思路,相信将来不可限量。

教学中补充以下两个知识点:

1、用放大镜看30度的角,角的度数会变大吗?如果角的度数不变,那什么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