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庸作品集读后感 金庸小说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6 20:29:21 作者:文锋 评语寄语 最新金庸作品集读后感 金庸小说读后感(模板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金庸作品集读后感篇一

因为83版电视剧的缘故,这部作品在我小时候那算是人尽皆知。遗憾的是,我小学时候却没看过这部电视剧!

这里面固然和家庭环境有关。另一个方面,也是我觉得这个名字太low了,竟不如“变形金刚”叫的响亮。

射雕英雄传相比之前两部作品的进步速度,简直就是质的飞越。首先,主角不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龙傲天。其次,人物进一步和历史背景相融合。作者开始让主人公亲身参与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而且人物描写更加多元化。有欧阳锋这样和温家五老一样彻头彻尾的坏人。也有杨康这样摇摆不定,但是一念之差的欲望之徒。还有完颜洪烈这样类似于封神演义中闻太师的角色,而完颜洪烈比之闻仲却又更似一个人,而不是典型的舞台角色。

而且故事也有碧血剑这样对“故事历史”的侧面描写。对于桃花岛的往事,王重阳,故事都通过他人之口重新塑造。甚至还有九阴真经的描述,更让那些本来没有来由的武林秘籍凭空增加了一丝传奇性。

而这样架空历史的手法,真是大和我的胃口。这类手法在金庸后面的作品也频频使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独孤求败的故事,还有辟邪剑法。实际上作者给出了一个传奇的轮廓,却不完全填满,让读者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这手法真是高明至极啊。

金庸作品集读后感篇二

应该是苗人凤说:没去过辽东,狂言不惭自称打遍天下无对手;在冀北遇到胡一刀,才信赖凡间真有好汉豪杰。

金庸的书我都看过一两遍,虽然小弟文采不可,但照旧委曲懂得。。。

楼主难道没看过金大侠的书吗?我最喜欢的就是金庸的书了

第一回《大雨商家堡》中,提到了几句拳术口诀:

“陆海迎门三不顾,劈拳挑打不容宽”

“头趟绳挂一条鞭,二趟十字绕三尖”

第四回《铁厅烈火》中,赵半山提到的太极拳术口诀:

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量。

陷敌深化乱环内,四两能拨千斤动。

手脚齐进竖找横,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安在,发落点对即乐成。

阴阳诀

金庸作品集读后感篇三

最近我读了一套书,是金庸先生所著的《天龙八部》。

金庸先生的书对于人物的描写刻画最为传神。在这套书中,他刻画了许多人物。如萧峰、段誉、虚竹、慕容复、旭智摩、玄难等。

萧峰胸怀宽阔,别的江湖人士冤枉他杀父、杀母、杀师、杀友,称他大恶人,他并不生他们的气,尽管他武功高得多,他也原谅这些人。他还十分有英雄气概,聚贤庄大战前夕他力顶数千好汉,尽显英雄本色。

而段誉做事全神贯注。当他研读了《易经》的时候便全身心投入其中。整天他对其它的事情都充耳不闻,连吃饭时也在想这一筷子是夹向“归妹”还是“无妄”。

和尚虚竹十分忠厚,不管是什么名誉,他也不动心,对师门忠心耿耿。就算是逍遥派掌门这样的诱惑,他也不背弃师门。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物……

金庸的《天龙八部》,实是描写人物书籍的首选。

金庸作品集读后感篇四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听任君走,消息变里何必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真假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金庸小说诗句

第六回《紫衣女郎》中,提到了一句天地枪歌诀:“中平枪,枪中王,崎岖远近都不妨;去如箭,来如线……”

金庸作品集读后感篇五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庸《天龙八部》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合上了厚厚的《天龙八部》,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在今天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再有像萧峰、虚竹、段誉那样的人了。为什么呢?

先来说一说虚竹吧,书中总是说虚竹面貌丑陋,但在我的印象中,却是一个平凡敦厚,相貌平平却十分谦和的人,从不把他往丑里想,也亏得他心地善良,才有了他这一生的奇遇,他先是因为善良,与段誉结为兄弟,后来又是因为善良,破了无涯子的`珍珑棋局,最后得到了无涯子几十年的功力。最后,也是因为善良,才成为另鹫宫的主人,我喜欢他的真诚朴质,傻里傻气而不染一些污垢,外柔内刚。而且他与萧峰段誉一样,十分讲义气,在萧峰被困大辽时,他就率领灵鹫宫部众前来救萧峰,他为了兄弟,连大辽都敢得罪,这份义气也十分难得。我想问一问,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种真诚朴质而天龙八部读后不染尘俗的人呢?有的话,也很少了。

再说段誉,大家都知道,他十分痴情王语嫣,尽管他落花有意,可是流水无情,王语嫣在他的表哥疯傻之后才终于投进了他的怀抱。同时他的一生很悲情,他的亲生父亲杀了他的养父,导致他的母亲也自杀死去,到如今,似乎只有他的父亲一个亲人了,但他们却势同水火。

最后说一说萧峰,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代大侠、大英雄,所谓大侠,金老曾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只有对国家、对世间怀着一股怜悯之心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侠,武功的高低反倒是在其次,萧峰正是如此。他的一生充满着坎坷与艰难,恩师与养父竟是他的杀父仇人,武功盖世,却失手杀掉自己的爱人,但是更为悲伤的是,他所在丐帮的帮主职位,因内部争斗而去职并被驱逐。当中原武人听说萧峰是契丹人时,个个表现的愤慨起来,原来口口声声的乔大侠、乔帮主,一下子变成了萧贼子,在我看来,这完完全全是虚伪。在中原,他被认为是杀人如麻的恶魔,在大辽,阻耶律洪基不要攻打大宋,却被关在狮笼中。令人感动的是,最后,他为了忠义两全,迫使耶律洪基当众折箭发誓:于我一生之中,不许我大辽国一兵一卒,侵犯大宋边界。而他自己却随即自杀。

啊!英雄往矣,浩气长存。萧峰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实践了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才乃侠义精神。中国的厚重历史谱写了太多这种精神,然而我们的现实却吞噬着这种精神。大丈夫何去何从,江湖浪里淘尽男儿的梦。相比之下,慕容复急功近利,苦于心计累于权势,最终功败垂成。纵观萧峰一生,武功盖世,为人豪爽,愿意用死换取世间的和平,这等胸襟实在让人敬佩。可是我却不明白他最后为什么要寻死?这也许是金庸留给我们最后的一个谜团吧!

但愿书中的一切不要在现实中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