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5 22:23:19 作者:雁落霞 文秘知识 最新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篇一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一、教学目标

领会《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量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托尔斯泰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在客观描写坟墓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四、概括课文要点

1、文中哪些句子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描写

明确:(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板书)朴素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4、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板书)感人

扣人心弦

朴打动人心敬

素&nb

《世间最美的坟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总是给人以享受和愉悦。谈谈你眼中的美。今天我们就去瞻仰一座伟人的坟墓,感受另一种撼人心魄的美,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知人论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2、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朗读。2、字词

四、品读感悟

1、找出四处描写托尔斯泰墓环境形状的句子。

明确:(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用一个词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明确朴素、

3、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畏。

(仅仅因为坟墓的朴素吗?)

五、研读探究

作者为什么将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分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

1、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明确: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他出身于俄国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家庭,他却对贵族生活报批判态度。他始终认为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于是他努力从事体力劳动,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放弃贵族的种种特权。把自己的庄园分给农民。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孤独地病倒在一个小站上。

2、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明确: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3、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明确:“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4、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明确: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小结: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拓展延伸

仿句:托尔斯泰墓是美的,美在逼人的朴素透视了他崇高的人格。

我们的校服是美的,美在简单的样式表现了集体的意识和平等的观念。

―――――是美的,美在――――――――――――――――――――――。

七、课堂小结

美,有很多种,它是茨威格笔下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也是欧阳修醉翁亭上与民同乐的心胸;它是席慕蓉乡愁中雾里挥手的意境,也是王维山居秋暝时明月清泉的美景:它是李白送友人时浮云落日的深情,也是王小玉明湖居上如同天籁的歌声。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拥有这么一双慧眼,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篇三

领会《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量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托尔斯泰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在客观描写坟墓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四、概括课文要点

1、文中哪些句子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描写

明确:(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板书)朴素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

3、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4、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板书)感人扣人心弦朴素打动人心剧烈震撼

五、综合课文,探究分析

作者为什么将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分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

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墓地?

明确: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2、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明确: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3、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4、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明确: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5、“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怎样看待这种比较?(幻灯片显示名人墓冢)明确: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简单谈谈,学习完本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例:许多人的一生把大半时间和精力花在设计、精修、雕琢自己的墓碑上,但他们不知道:活着用在墓碑上的精力越多,死后他的墓碑损坏得越早,如果你生前没有为人类作出多大贡献,那么死后你的墓碑再宏伟、再壮观,也只是废石一块,最坚固的墓碑是立在后人心中的,即使它是砂石一堆,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感人的碑石。

七、总结

墓地的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的朴素美,透视了托尔斯泰内在的人格美。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看到的美

二、导入课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的标准多种多样,美的种类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关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要展示给我们的美的事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四、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朴素)

2.“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4]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篇五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928年拜谒了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墓,写下了《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抒情散文,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真诚纪念。文章取材虽小,旨意却很深刻。文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我教这篇散文,着重在两点,一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托尔斯泰普通平凡的墓地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不平凡的精神力量;二是通过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探讨来学习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衬托手法。

为了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主旨,我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托尔斯泰的女儿所写的回忆父亲的文章《遥远的回忆》,由这篇文章入手,了解托尔斯泰的一些文学观点,一些生活态度和原则。然后再回到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坟墓是有许多种的,或高大巍峨或微小不足道,在每个人心中的感受也不一样。在茨威格心中最美的坟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时就要注意收集本文中有关描写坟墓的文字。课文中前后三次描写到托尔斯泰墓,学生比较容易就能把这三段文字找出来。找出文字后,再总体来看一下这三段文字的异同。所用字句虽差不多,但每次阐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通过分析这三段写墓地样子的文字,学生就会认识到托尔斯泰墓其实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墓。但为什么让茨威格觉得最美呢?学生通过思考会得出结论:那只是因为墓中躺着的是一位最伟大的人物,这墓中安睡的是一个最伟大的灵魂。也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一种价值观:最能打动人心的最震撼人心的,不是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是精神的东西。只有精神的力量才是伟大的永恒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用最简单的文字来描写一种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描手法。并让学生当场通过查字典来明白什么叫白描手法。

由白描手法再引出文章所用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有两种,一是环境的烘托,就是通过写墓地周围的环境,来渲染一种宁静萧穆的气氛,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环境描写也是很有意蕴的。它让人知道这样一位伟人安睡其中是幸福的,这就和前文的儿时故事中关于幸福的传说和许诺,还有新的启示都联系起来了。从夏天写到冬天,这样一种时间的行进,还让人感到这样一位伟人安睡其中不但获得了幸福也获得了真正的永恒。另一种是人物的对比。在文章结尾处,把托尔斯泰的墓和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加以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更让我们见出托尔斯泰墓的普通平凡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了。

学生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了解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特色。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也就基本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了。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和要求来教学不同的课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一方面是对学生而言,这材是学生;而在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因材施教的材还可以用来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