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庙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12:43:11 作者:XY字客 心得体会 去寺庙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去寺庙的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十点君找到了这本书。首先这是一本关于“朝圣”的书,书里囊括了许许多多情感:爱情、友情、亲情等等。

哈罗德的朝圣始于独自一人、经过中途的喧嚣、迷茫、反复,最终又回到了孑然一身并终于完成了“一个人的朝圣”之旅。看似孤独、艰难的旅程,却使他终于能够直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当初所无法面对的一切,同时妻子莫琳也因为日常的生活环境被打乱而可以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审视出她与哈罗德之间矛盾的根源,最终他们通过朝圣,爱情与心灵都得到了救赎。

人始终无法脱离情感而独活,情感是人的支柱,是人的归属。而找回这样的情感,是对自我的救赎。

生活中当你觉得一段感情出了问题,不妨脱离出来,做一个清醒的过客,这时候所有的陌生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蓦然回首,你的那份感情也许已经得到了救赎。定期的审视自己的内心,是自我完善所必不可少的。

去寺庙的心得体会篇二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瑰宝,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重要基地。作为充满革命情怀的地方,它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们前往朝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对于历史的敬意。我也有幸参与了这次延安朝圣之旅,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在这次朝圣中,我体验到了延安的历史厚重感、人们的革命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以下是我对于这次朝圣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延安的历史厚重感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它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汗水和牺牲。在延安,我看到了一座座革命纪念碑和陵园,这些代表着中国革命斗争、党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丰碑,让我感受到了延安的历史厚重感。红军长征纪念馆让我见识到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和牺牲,为我打破了对于历史的模糊认知,更加真实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延安演播厅中的革命题材电影也让我感慨万千,让我切身体验到当年革命斗争的激情和动人场景。

第二段:人们的革命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

延安不仅仅是历史,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人们对于革命精神的怀念和传承。参观陕北革命根据地,在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下,我了解到了当年红军和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这里组织革命活动的艰辛,而在党和群众共同的努力下,延安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工人阶级的模范城市。这里,人们的革命意识强烈,对于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延安的石峁遗址和白马崖,曾经见证了生活艰苦,战斗艰苦的一切,这些艰难和奋斗精神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第三段: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

延安朝圣之旅让我对于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参观了延安革命博物馆、中央安全站和康家会议旧址等地,我了解到了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并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延安的纪念碑和墓碑,彰显着人们对于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的崇敬之情。在这里,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是如何炼就英雄,如何鼓舞人们前进的信念。

第四段:艰难岁月的反思

延安朝圣之旅让我深思,那些岁月苦难,党和人民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并取得成功的。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不安和苦难,以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也不会轻言放弃。参观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我了解到了革命先驱们的努力和奋斗,让我明白了个人的力量是微小而有限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幸福和进步。

第五段:对未来的期许

延安朝圣之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和光荣事业。站在革命纪念地,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怀揣对于革命的热爱和梦想,为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延安朝圣之旅是一次深深的教育和洗涤,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

总结:通过这次延安朝圣之旅,我深刻体验到了延安的历史厚重感、人们的革命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这次朝圣让我思考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对于未来的期许,激励我在个人生活中继续拼搏,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延安是一个值得敬畏和纪念的地方,我深信,无论未来如何,我都会铭记这次朝圣的心得体会,将其化成前行的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去寺庙的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吸引了无数的朝圣者。我有幸能够亲身体验这一独特的朝圣之旅,并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和心灵的洗礼。延安朝圣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激发着我们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于历史的思考。在这本心得体会中,我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我的朝圣之旅所带给我的感慨和体会。

第一段:进入延安的感受

延安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当我踏入这片圣地时,我立刻被延安的宁静和纯朴所吸引。在这个城市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目光和对革命事业的深深的怀念。延安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革命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座奋斗的巢穴中。我仿佛可以听到革命先烈的呼喊声,感受到他们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入延安,我明白了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历史重要性,对于我这样一个朝圣者来说,进入延安就是进入了一个政治信仰的圣地。

第二段:红色故土的感受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个地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延安的各个红色景点,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被历史翻开的画卷。从毛主席的办公室到革命纪念馆,从中央苏区事实陈列馆到延安整风运动纪念馆,每一个景点都让我感受到革命烈士们的无私奉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红色故土让我明白了革命的艰辛和道路的曲折,也激励着我继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第三段:与历史人物的亲近

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许多伟大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所。在延安,我有幸亲近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烈。在他们过去生活的地方,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与我近在咫尺的存在。我被毛泽东的座右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感动。在和其他朝圣者交流中,我了解到,只有奉献和服务人民,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延安朝圣,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理念的含义。

第四段:人民之美的体会

在延安,我感受到了人民之美的真实和深刻。无论是在乡村的红色景点,还是在市区的街头巷尾,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对革命历史的向往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我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强。延安朝圣,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之美的伟大。

第五段:感悟与承诺

延安朝圣的全过程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信仰和人生方向。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决心,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勇气和毫无私心的奉献精神。在将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延安朝圣的宝贵经历为指引,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忘我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延安朝圣给了我很深的体会和感悟。这次朝圣之旅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让我对于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产生了新的洞察。延安朝圣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我希望通过这篇心得体会,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我在延安朝圣中的体会与感悟,激励更多的人走进这片圣地,感受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和人民的伟大力量。

去寺庙的心得体会篇四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哈罗德在收到好友奎妮罹患癌症写来的告别信后,决定独自踏上一条漫长的朝圣之路。原因很复杂,他想散散心,他的内疚、自责促使他往远方走去,但是,完成这87天、627里路的旅程,他凭借的,是一个最重要的信念:只有他继续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这件事多么不可思议,仅仅是一个信念,支持他走了这么久、这么远。其实,这也是哈罗德做出的一个尝试,他不曾参加过朝圣,但是为了老友,亦为了自己,他决心完成一次伟大的徒步旅程。一开始,他只是简单地想回复一封信然后寄出去,却一步一步,迈向远方。他没有考虑过最终是否能到达,中途会发生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他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没有顾虑,只因为心中的一分信念,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

朝圣途中哈罗德也受过伤,他的脚也打起过水泡,他遇到了一条忠实的小狗、一位加油站的女孩和数不胜数的朝圣者。他没有想过会遇见他们,和他们自然地交流,而他们甚至认识了还不到两分钟。但是他做到了,在一小段时间的惊讶之后,他坦然地接受了。一生一事无成、在酿酒厂里默默辛勤工作的他,成为了世界的焦点!而这,只源于他做出的一次尝试。

在旅途中,哈罗德想了很多,他回忆起很多美好的事物,他尝试着走进自己的内心,哪怕很艰难,哪怕过程很痛苦,他的这次朝圣,目的地是自己的内心,去看奎妮只是一个逃避自己的方式,但在他逃避的过程中,他又找回了自己,他明白了自己,他读懂了自己,并最终战胜了自己。在妻子莫琳来找他时,他对妻子说:“我也想你,莫琳。但是,我这一辈子什么都没有,现在终于尝试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这趟旅程,奎妮还在等,她对我有信心,你明白吗?”或许这次尝试会让他失去很多,甚至失去家庭,但他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于我们而言亦是如此,这世界上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如果没有第一步的尝试,就什么都不会有。不断地尝试吧,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只要试过,就有成功的希望!

去寺庙的心得体会篇五

《一个人的朝圣》给我印象深刻,没想到还有第二部,蛮好的。

作者用奎妮的视角来写这本书,开始我以为不好看,中间也想过弃文。但是联想看第一本的感受,我坚持看完了。而看完后回头去思考的时候,才发觉这本书的美好所在。

奎妮爱的真的卑微呀。哈罗德不是多么厉害的人物,只是啤酒厂一个普通员工。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对他说出她的爱。然而他的儿子戴维和老婆一眼就洞察了她的秘密。

戴维的死,其实是必然的悲剧。奎妮做出了努力,去帮助过他。然而戴维依旧因为抑郁,最后自杀在家里的花园里。

奎妮为了帮哈罗德保住工作辞职。最后在海边悬崖峭壁上定居,并且精心创作了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种着花朵,还有象征哈罗德和戴维等人的木头人。有石头贝壳做的院墙,有海藻贝壳做的装饰等等。

奎妮得了癌症,用最后生命有限的时间给哈罗德写信,对于一个连进食都困难的人来说这种近乎自虐的写信就像一种生命的燃烧。她娓娓道来那些哈罗德不知道的关于戴维的事情,她祈求着实际上不存在也不需要的原谅。

这种卑微的爱,让人动容。

在垂垂老矣之时,在每一天几乎都有身边的病人离开之时,她勇敢的坚定的活着等待着。这大概也是一种朝圣吧。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我没有掉眼泪。不是因为这本书不感人,也许是因为这本书里的人物太坚强。坚强到让人心疼却不悲伤。

奎妮的爱是卑微的,但是也是伟大的。其伟大在于,她仅仅是爱着,没有任何索取,不求任何回报。而戴维,那个聪明的孩子,一直在索取却没有付出。对立的极端,反差的残酷。

奎妮的离开是必然的。因为她注定是不属于这样一个平凡的哈罗德。可以说哈罗德配不上这样的奎妮。她是一个悲惨的女人,经历了感情的失败,然而她勇敢的去爱,哪怕这份爱只属于她自己。

对于奎妮的爱,开始我是不屑一顾的。默默单恋一个普通的已婚老男人哈罗德,好像挺没出息的。看完整本书后,我才觉得奎妮的爱让人敬佩。因为卑微到尘埃里的爱,被她小心翼翼的藏着,这份守口如瓶就让人心生敬佩。最后的奎妮终于活着等到了哈罗德,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