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4 17:22:50 作者:雅蕊 口号大全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一

本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

课堂上,我展示了几幅学生的国画作品,又展示了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的画作,让学生讲解、体会国画的技法。如此导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中写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时,有这样几句话:“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观察金鱼入神着迷;“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忘了回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句子,反复朗读,体会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联系上下文,通过解读这些句子具体的含义,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以读促思:采用了多形式的朗读,如:体会“游”和“画”时,对比朗读;边想象鱼的动态边扩展读;还原画面来的想象读、配乐读等。在教学过程中还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本课的问题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这是小学阅读的心理规律。阅读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伊始,从题目入手引导复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对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引导读、悟:鱼怎么游到纸上?为什么能游到纸上?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价值。

“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杜威语)”语文课还要上出十足的语文味,这语文味就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这节课上,我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了解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培养敏锐的语感。如“静静地看”一词组,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静静地看?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你平时是怎样看鱼的?和你相比,青年的看显得更加认真、更加专注、更加入神。通过对比,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这样静静地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带着想象,抓住“静静”读。学生轻松地感受到青年的如痴如醉。又如,引导学生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时,我超越了单纯回忆生活经历的简单做法,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可以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样真正立足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体会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基础上,再出示“鱼游到了心里”,结合最后一段来理清两者的关系,此时有水到渠成之感。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问课文学到这,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说什么?让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例。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厚积薄发”,到习作时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课在学生感受到鱼栩栩如生后,引导学生想象:这么活灵活现的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白发苍苍的小孩、有天真可爱的老人、有和蔼可亲的阿姨…听!他们议论着、赞叹着……,你听到了吗?他们在说什么?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的阿姨()地说:()。”这样的句式写话。渗透习作中抓住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写,同时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三

学校要听老师的课,名日“考核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选择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劳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入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我首先让学生自渎一遍课文,在学生自渎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位聋哑青年的初步印象,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观鱼、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3)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四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1)、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2)、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品味课题。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激发情趣。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板书:《鱼游到纸上了》。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老师归纳梳理,出示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2)、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各小组自读课文,体会理解课题中“游”的意思。

(学生答)板书:画

三、品读“勤奋画鱼”。

出示学习提示:a、自由朗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b、讨论,并完成填空练习;

c、体会理解所填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 默读课文,划出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画鱼)

2 小组之间按提示要求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推荐代表读 填空练习:

3 小组议说——从所填词语中得到的体会。

师:有不理解的词吗?(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能想象青年有多细致吗?画得怎么样?

生:(鳞、鱼眼)

4 出示图片

师:哪张是工笔细描,哪张是速写?为什么?

生:细描(细致)速写(形象生动)

5 师:我们怎样用读来表达青年画鱼的感觉呢?,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读

生:评价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齐读

6 品读“鱼游到的纸上”

师:从同学们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条鱼游到纸上。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姑娘怎么说的?

生: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游”

师:一个人鸟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鸟儿“飞”)

一个人猫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猫儿“跳”)

一个人花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花儿“绽放)”

师:这使我想到平时同学们在写作文要学会用词恰当,词用准确了,也就将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哟……啦”

生指名读 齐读

7指导朗读有关“画鱼”的段落,小组比赛读,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8 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即兴表演围观者的赞叹、议论,肯定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创设情景)

四、体会“青年爱鱼”。

1师述:大家赞叹、议论、甚至惊叹,而他有什么反应呢?

生:(“专注”“聋哑人”“与鱼融为一体”)

2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与融为一体,画鱼很专注。

4 生 :找句子 轻声朗读这两段话

5 师:眼睛看的,笔下画的,心里想的全是鱼!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用书上的话说,这就是-----(忘我)

6师:让我们悄悄地走进青年画鱼的境界中,谁能把老师也带到那种境界,读读这两句话:

7 出示(围观……一体了我仍旧……忘记了自己。)

还不够痴,谁再读

8 你们能够将鱼画到指上吗?看见了为什么画不出来?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

9各小组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他是如何观鱼的?并划出描写他“举止特别”句子。

10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合作解疑。

小组推荐代表读:表现他“举止特别”的句子。

出示比较句子: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b、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不说一句话。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11生评议说:从“老是”、“呆呆”、“静静”、“从来”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2 创设情景理解观鱼忘我。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每个星期天”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用书上的话说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一个观鱼如痴如醉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

14指导朗读“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句子。

通过练习、朗读、议一议、说一说这个重点句子的含义。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述:我们体会到这位青年的确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废寝忘食地观鱼,做到了“眼中有鱼 ”;一丝不苟地画鱼,才使鱼跃然于纸上。

15处理课前学生疑问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16点燃学生对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的钦佩和感动。

师述:这位聋哑青年身患残疾,学画不到一年多,就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你们有何感想?(生议说)

生板书:勤奋专注 身残志坚等

五、感悟“画鱼心得”。

1各小组自读第四段,边读边想: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划出有关句子。“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3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

“游”怎样理解?(生答)刻或印或记 ……板书(记)

4师述:胸有成竹再画竹,心中有鱼才画鱼 。

换课题为:鱼画到了纸上。

换句子:把鱼画到了纸上。

鱼被画到纸上。

生议说:行不行?哪个更好?板书:(活)

5师生共同合作,突破难点,理解“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生用箭头表示“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出示句子训练: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说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6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述:由此可见,不仅要做到眼到,而且要做到心到,才能做到笔到。换句话说,只有全神贯注,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在加之勤练笔,多积累,才能做到下笔有神。

板书:细观察 勤练笔

师述:这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平时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勤练笔) 画 勤奋专注

(细观察) 记 身残志坚

鱼游到了心里

教学反思: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实践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设计填空、比较、关联句等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样专项的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些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层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的内涵。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创设情景,即兴表演,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解读知识点,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五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的“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这句话中的“你”是指谁?

生:句中的“你”是指“聋哑青年”。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鱼真的游到纸上来了呢?

生1:不是的。“鱼游到了纸上”是指聋哑青年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好象在纸上游动。

生2:这句话是讲聋哑青年鱼画得惟妙惟肖。

生:称赞他画的金鱼非常形象逼真。

师:“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中的“我”指谁?

生:指聋哑青年。

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真的游到了心里呢?

生:不是的。这句话是说聋哑青年由于认真观察金鱼,所以对金鱼非常熟悉。在画金鱼之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金鱼的准确、生动的形象。

师: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生:“胸有成竹”我们学过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画竹子,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画成了的竹子的模样。同样,这位青年画金鱼前,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可以说胸有成“鱼”,所以他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鱼在纸上游动似的。

师:你说的真是太好了!

师:对!聋哑青年在画鱼之前早已“胸有成竹”。所以,他能把金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师:“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中的“先”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生:这个“先”字强调了画鱼先要在心里把握好金鱼的形象,做到心中有数。

师:对!就像古时郑板桥画竹一样,胸中有成竹,画竹时就挥笔自如了。那么,在课文中,就是说这个青年在画金鱼之前,首先在心里对金鱼的各种形态已经了如指掌了,所以画起来时就得心应手了,也就是说,画鱼要“先游到心里”,然后才能“游到纸上”。

生:这个“先”字点明了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师: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

生:鱼“游到了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原因;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

师:那金鱼为什么会先游到他心里呢?

生:是因为他平时认真细致地观察,对金鱼的各种形态了如指掌并且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生:聋哑青年是个善于观察的人。

生:他是一个做事有恒心的人。

生:他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

师:对。他的确的是一个做事勤奋、专注的人。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习这个青年的什么品质呢?

生:学习这个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师:这个青年真是让人佩服。让我不由得想到《触摸春天》中热爱生活的盲姑娘安静和作者所说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聋哑青年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课文时,如果抓住了这些重点词句,就能了解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画鱼如神的故事。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何把握这一中心呢?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从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鱼游到纸上”和“先游到心里”这些重点词句,理解这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要把金鱼画活,就要先仔细观察金鱼,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这也就是“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让学生在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结合“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所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从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着手,引导他们反复咀嚼,层层深入,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