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0:33:12 作者:紫薇儿 文秘知识 散文读后感(模板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散文读后感篇一

一个静静的夏夜,我打开灯,翻开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作品集中的《紫色蝴蝶》这一篇,我仔细阅读了起来,读完后,我的心情百般沉痛,多么可爱、美丽的蝴蝶,却在一只狭小的,没有空气的小盒子中死去了。但它好坚强,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在生命的最危急一刻,把自己的小宝宝产下,真是了不起啊!

与此同时,我也非常憎恨那个把它放进盒子的“刽子手”,是他剥夺了它的自由。由蝴蝶的悲剧,让我想到有好多像它那样可爱的小生灵。我相信它们会说话,会痛,会笑,会哭,会惊讶……否则你怎会想到小鸟的鸣叫像歌曲如此优美动听,体会到小猫咪在你身边转悠,亲昵地擦着你的脚背,让你知道它的存在。是的,只要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者,你会发现它们的美,当然前提是它们是自由的。一片落叶,一只飞舞的蝴蝶,一抹淡淡的斜阳,它们的洒脱,它们的快乐,在我眼中,都是一种自由的`美。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有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与不懈追求。一只金色的甲虫在窗玻璃上嗡嗡地呼救,有力拍打着翅膀,想要穿透玻璃飞出去,可不管它怎么努力,就是不能出去,我毫不犹豫地跑过去打开窗门,目送它冉冉飞向草丛深处。

其实,所有平凡的小生命,对世间的自由,都有一种执著的渴望和追逐。我们为了各种各样的自由,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有首诗这么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让我们都能珍惜那份自由,也愿所有对自由的向往,都有人关注。

散文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却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这是我读后的感觉。

仿佛在每一篇散文里,她都有倾注自己的感情,激动、喜悦、惆怅、悲伤……她在整本书中的角色,让我觉得,不是作者,而是编剧,导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剧。

“当你吐纳朝霞夕露之际,我在你曾仰视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树干内缓缓引升……”

没有人可以阻挡生活的涓涓细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拦住它流动的轨道,但你依旧可以发现,几秒钟后,它就恢复了它原来的方向,原因是,它越过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爱《许士林的独白》。

还记得那开头第一句:献给那些暌违母颜比十八年更长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讽刺的话,批判了那些让母亲伤心,等待的不孝之子,却含有泪似的,颤颤地为下文感动。

“在秋后零落断雁的哀鸣里”,一袭红袍的赤子,南屏晚钟、三潭映月、曲院风荷,当他纳头而拜,来将十八年的愧疚无奈化作惊天动地的一叩首!人间永远有秦火烧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过后,踏着千百年来的思念,仍然告诉世人,茫茫的天际,夕阳的红晕,奔涌的泪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伞下那一刹那的温情。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席慕容的散文集。我读了一本她早些时间出版的《成长的痕迹》。老师还真没选错书,这本书确实让我深有感触。

读完席慕容的前几篇散文,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对亲人的思念。她前几篇散文写的是对从前的记忆,都写出了自己对远在他乡的母亲的思念和对已故奶奶的不舍。作者用一些很短小的事通过细致的描写把那份感人的亲情充分、实在地呈现了出来,她那份对亲人无比的真诚打动了我。这不禁让我想到我自己的母亲,在家里她是在怎样地关心着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呢?想到这儿,我心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突然振奋起了精神,就像为了我自己的母亲。为了不让她失望,我要幸福快乐地活过每一天!用成绩回报她为我所做的一切。

越往后,对青春对时光的不舍就越多,深奥的哲理体现得也就越多。有一篇名叫《荷花七则》的散文,作者就通过她开画展后发生的一件事表达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她的一位朋友看完她的画,十分羡慕她的生活。可席慕容的微笑消失了!要知道,完成一副画是需要多少心血多少时间去完成的,哪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与生俱来的呢?席慕容当时的感悟真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涤,她的用词十分自然、恰当,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抨击了我以及每个人心灵中的那些“邪念”。“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并不后悔。我悲伤的只是,为什么很多观众都喜欢把画家当作是一个天生异禀的天才,却不肯相信,在这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轻松或潇洒可以换得来的。”每读完这篇文章,那颗浮躁的心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平静。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散文读后感篇三

一个蓝色的橡皮泥萝卜,摆在桌前,预示着自我未满足的童年。你也许会说:“萝卜不是红色的吗?怎样变成蓝色萝卜呢?”如果你想明白答案,就来读一读毕淑敏的《蓝色萝卜》吧!

萝卜和童年,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东西,却在作家的神来之笔下,显得密切相关,人的一生有几个童年呢?答案永远只会有一个——1个童年。这篇文章中的一位母亲,只因为自我的虚荣与粗暴,夺去了自我孩子的仅有童年,请家长扪心自问,自我的童年是否过的愉快、无忧无虑呢?对于我来说,一个初中生来说,童年是遥远的、是梦寐以求的,在我心中它是比金钱贵万倍,可是它已离我而去。

毕淑敏是一位感性与多情的心理学者,在文章中,她通常将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使我对她的作品爱不释手,这篇便是我的最爱。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文章中孩子被拿走橡皮泥时的情景,但他那时的心境我完全能够感受,仅仅因为一个“孝”字,他就能忍痛割爱把自我的最爱抛弃了,但他的母亲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此,孩子的童年被剥夺。

我相信,上亿孩子中,有60%~80%的孩子的童年被家长所剥夺,我从小就被父亲所学习我毫无兴趣的东西,等我在一次比赛中失利了,父亲从不安抚我,反而责骂我,试问,对一样毫无兴趣的事物,你怎能打起精神去学习,更谈不上去比赛得名次了,从小我便喜爱画画,妈妈极力赞成,可是因为“学了没用”的理由将我去培养毫无兴趣的滑冰!就在今日,我下楼去锻炼身体,看到一个比我小六七岁的孩童和父亲无忧无虑地玩耍,家长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孩子的脸上绽放着欢乐,这场面让我羡慕不已,竟在一旁发起了呆。再次读了一遍毕淑敏散文,我仿佛沉浸在母爱的怀抱中舒适不已。

散文的`大门为你开着,所有的感动与温柔,尽在你翻开的一瞬间。愿你把握今日,展望完美的未来!

散文读后感篇四

朱自清,咱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初一时,咱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能够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咱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完美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咱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咱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咱们累了主动背咱们的人,永远都是咱们最亲爱的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但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咱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貌,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文章。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但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但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受贿,他们这天收这个的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我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但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

朱自清笔下的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欲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可我却觉得,朱自清是诗与散文的完美结合。

在品位经典时,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而又细腻的朱自清。

散文读后感篇五

我热爱书籍,因为读书仿佛是与高尚的人在对话,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仰慕名人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变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动,贯穿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细胞,在我的血液中遨游。我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说是迷恋,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周国平。在他的世界里,我深深沉迷。

周国平的散文极为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命运仿佛对他不公。他女儿出生不久,刚开始牙牙学语,便夭折了。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遗憾、自己对女儿的爱与祝福,他写成了一部回忆录。我们可以想想,当周国平面对病床上只会喊“疼”的女儿自己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心非木石岂无感”,一般人已经临近崩溃了,何况是心理如此细腻的他。他内心深处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他内心将会承受多大的打击?不知有没有资格,我想说:“我懂”。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许多的道理与哲理,他有许多作品都劝勉大家人生要有执着的精神。他说悲观只是一时的,人生总要执着。执着会拯救悲观,执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能否有机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需要执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执着。执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说悲观主义是一条错误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虚无的,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乐趣。但是他也说,并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也会离智慧越来越远。当时,我还不懂。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话,但是我后来明白了。一个人不能一味的执着,这样便会产生悲观,悲观的心理产生愈多,就愈不能执着。这怎么办呢?他说就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让他去执着,不顾一切;另一个则现实,让现实去生活,让执着去追求,超脱一切,变得忘我。

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国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