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秋读后感 吕氏春秋读后感(大全6篇)

时间:2023-10-07 07:11:07 作者:雁落霞 口号大全 最新春秋读后感 吕氏春秋读后感(大全6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春秋读后感篇一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春秋读后感篇二

开始看东周列国,整个电视剧里,很容易听到“礼崩乐亏”这个词。不得不承认,贪食,好色,淫-乱,相互倾轧,原本就是人的天性。礼乐,作为一种束缚人天性的东西,迟早会被推翻的。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写,也不知道何谓对错,在我心里,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无数次探求活着的意义,最后发现只是享受当下。写不下去,因为我也不懂。不再有对错,不再有好坏,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似乎真的是利益,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用它解释。

写写看这几集电视剧带给我的知识增长吧。

首先,周朝分封的王国原来大多是姬姓啊,原来只知道是有功之臣封赏,没想到那么多都是姬姓。

第二,春秋五霸,原来只知道姓名和一些零星的对不上号的典故。现在基本上清楚了些。齐桓公姜小白,管仲,鲍叔牙,宋襄公的可笑的仁义大旗,晋文公重耳的流-亡生涯,中间介子推割肉,留恋美色,晋文公称霸,秦-晋之好,退避三舍的典故,寒食的由来。秦穆公处心积虑的卧薪尝胆,重用百里奚,终于奠定了秦国的春秋霸业。原来楚国在春秋时代是蛮夷之地,楚庄王三年装做不问政事,然后一鸣惊人。。。。

第三,原来扁鹊见的蔡桓公就是齐桓公埃

哎,小时候虽然看了不少的典故,但基本上和时代都对不上号。这下终于有机会弥补一下了。越来越觉得知识的匮乏,我是那样一种人,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方向,拘泥于枝末细节只会让我感觉像没头苍蝇一样横飞直撞。哎,这个也是束缚吧,不灵活。

2.

一个多星期之前就看完了,看的时候好像感触很深刻。这部剧把很多的历史故事,尤其是成语故事,都用真人演绎出来,感觉很亲切又恨生动。

拍得不错。只是现在印象好像淡了。

不过那个时代确实是很乱,也很让人不可思议。

几乎不管是那个诸侯,不管是什么王身边都有忠臣和奸臣,这难道就是历史的惯例或者现实的惯例。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

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剧情,坏人坏得太明显,好人又好得太简单固执了。

从现在的角度是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故事,做母亲的会帮着一个儿子算计另一个儿子(郑庄公的故事),父亲抢了儿子的老婆(好几出这样的案例,卫国发生过,楚国也发生过),父亲对儿子疏远回避;当儿子的会为了诸侯之位或者王之位将自己的父亲逼上绝路(楚国,其实唐太宗不也是这样的么?),当王的'会跑去和自己臣下的老婆约会(齐国),然后齐桓公的厨子、手下竟然会有一个为了跟随他而自宫,一个把自己的儿子煮了给齐桓公吃,还有一个卫国的公子连自己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丧的人,这些人就为了能在齐桓公的身边呆着。而到后来齐桓公没有力量了时,却又砌墙起来把他给围死,害得他死后六十多天都无法下葬,身上爬满了蛆虫。

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些也都是为了权力欲望的争斗,只不过是跨越了感情这一步而已。也有很让人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充满智慧的人讲信义的人。就说那个伍子胥,他是父兄被杀要从楚国逃出去的,路上他的朋友也叫什么胥的助他出逃,但是两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一个要灭楚,一个要兴楚,虽然很清楚,虽然用今天的话,意识形态信仰那是截然相反啊,但是却还是会互相帮助。而伍子胥到了吴国之后,虽然那个阖闾,在当上吴王之前是公子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伍子胥却因为阖闾帮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心一意辅佐那个不成器的夫差。而在此过程中,为了助伍子胥报仇,竟然有莫不相识的人来为他刺杀这个刺杀那个。

为了帮伍子胥报仇还真是讲究义,但是为了帮伍子胥就去刺杀自己的国君,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然而那个人的母亲竟然为了了却他的后顾之忧,自己先自杀了。当然了,看伍子胥前一阶段真的是活得很辛苦压抑啊,然后他活着的目的就只一个报仇!所以片子里称他为复仇狂还真是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来分析就是他心理极度压抑造成他心理扭曲了。那个夫差旁边的另一个大臣,还是伍子胥给推荐的、其父也被楚国的奸臣费无极害死的那个人,贪利贪功,帮助越王勾践,结果勾践事成之后却杀了他,而且是为伍子胥杀了他。

哈哈哈。这样的小人,即使帮助了勾践,也改不了在人家心目中小人的形象。倒是伍子胥,处处与勾践为敌,三番五次想杀他,还当面挑衅,却赢得了勾践的尊重。这真是很让人喜欢的故事。还有个更加不可思议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想出名想疯了的,为了证明自己要帮助阖闾啥阖闾之前那个王的儿子也就是阖闾兄弟的儿子也就是阖闾的侄子,因为那人逃亡在外汇威胁到阖闾的君王位置,那人竟然自断手臂,然后还让阖闾啥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就为了千古后留下个名声。不过还真的是留下了。

只是,古之人的故事,现在看来,有的不可思议,有的有意思。

可能我们的后来人,看今天的一些大事也会当成趣闻轶事吧。只不过,不知道怎么样有名的人的故事才能被后世流传呢。

春秋读后感篇三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发兵6万,向楚国进攻。楚昭王,逃到别国去了,楚国从来没败的这么惨。阖闾让太子建当楚王。伍子胥为了替父兄报仇,痛恨着楚平王,可是楚平王已经死了,怎么办呐?他请求阖闾让他去刨楚平王的坟。阖闾说:“这点小事,你自己瞧着办吧。”伍子胥打听出楚平王的坟修在东门外的寥台湖。他就带着士兵上湖边去找。白茫茫的一片,谁也不知道坟在哪儿。正在这时,来了个老头儿。他对伍子胥说:“昏王知道自己仇人多,怕将来有人刨她的坟,他做了几个空坟。他又怕做坟的石工泄露机密,把石工,全杀了。我是当时做活里头的一个,碰巧逃了一条活命。

我也正要想替被害的伙伴们报仇。”伍子胥就叫这老石工,据说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银制过的。打开棺材一看,尸首没有烂。伍子胥见了,当时怒气冲天,立刻把他拉出来,抄起钢鞭,一气打了300下,打的骨头也折了。他流着泪,越骂越气,把尸首的脑袋砍了下来。伍子胥对阖闾说:“必须把楚王杀了,楚国才能算灭了。”但阖闾打听不到,楚昭王的下落,心里很不痛快。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生前应该好好对人,否则害人终害己!就像楚平王,还点防人。

春秋读后感篇四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闭上眼,我仍久久难以忘记春秋时期那一场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战。

寒假里,无意间打开那本沉睡多年的《春秋故事》,使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交织复杂的春秋战国时代。

千金一笑这个故事,无疑为日后一场场血淋淋的大战做出了铺垫。它讲述的是昏暗无能的周幽王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但为此痛失江山的故事。我们可千万不能像周幽王一样,玩物丧志,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是这个道理。

在管鲍之交这个著名的故事当中,鲍叔牙以宽广的胸怀劝谏公子小白让齐国曾经的敌人管仲担任相国,使得齐国日渐昌盛,富强。这个故事歌颂了兄弟之间深沉真挚的情谊,告诉了我们为人应该大度,要懂得宽容他人的道理。

五张羊皮这个经典故事,从古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但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它讲述的是秦穆公足智多谋,招揽天下有才之士,获得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等人才,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原大地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应该胸怀大志,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并不断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道理。

卧薪尝胆,身为《春秋故事》中的最后一章,毫无争议是一部压轴戏。其中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国,不惜拿柴草当褥子,吃饭前先尝苦胆。在一番漫长的隐忍等待下,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一雪前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事业上,应该坦然面对失败,永远不放弃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春秋故事,真是剧情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可谓是古代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这本《春秋故事》,不但将其完完全全记录下来,而且笔触幽默,语言不失生动。它是中华民族一颗闪耀的瑰宝,更是中国上千年文化的传承者。

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读一读《春秋故事》这本书了呢?

春秋读后感篇五

今年5月,我终于读完了巴金的巨著——《家春秋》。

这本巨著我花了两年半时间才断断续续读完。当我合上那厚厚的、沉沉的书时,我发现,我的眼泪早像是那止不住的洪水,汹涌地冲破眼眶,一道又一道的泪珠滑落了我的脸颊。

《家春秋》讲述了高宅有兴起至极盛而终于子孙分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的人物各个个性鲜明,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一中不同性格的人。

高家的三个孙子——觉新、觉民、觉慧,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性格:觉新是长孙,是一个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的人,是一个做事让人三分的人;觉民是一个有着一腔热血的有识青年;觉慧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勇敢好胜,敢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结局不同。

诸如此类的惨剧时有发生,蕙、梅表姐、枚表弟、淑贞……哪一个不是被活活逼死的!我为那些年轻的灵魂流过一些泪,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被那些“长辈”顽固不化的“传统礼教”思想所害的!他们都是“牺牲品”!

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为在那样的旧社会里,我会闷得透不过气来。

记得我曾厌过学,当我读了《家春秋》中淑华想尽办法想要读书那一段后,我深深地自责,我没有好好地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没有尽到一个做学生应尽的义务——好好学习!在那之后,我明白了很多——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珍惜身边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为在那样的旧社会里,我会闷得透不过气来。我们不用去于旧礼教、旧社会作斗争,那么,就应该趁自己年轻之时多学一些知识,早日成为对全社会有用的人。

虽说巴金的《家春秋》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一面,让我看到了、感受到了旧中国旧家庭中人们身不由己的生活,让我觉得生活有时是一场悲剧。但是,我转念一想,这生活好比激流,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停止过,没有什么可以将它阻止,只有自己将自己吓退,我们要做的就是战胜困难。

所以说,生活不是悲剧,它应该是一场“搏斗”,一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困难的搏斗。

在生命的激流流淌途中,那激流必定也曾溅起过浪花,那浪花不是单一的,这里有爱、有恨,有欢乐,当然也有悲伤……要问那动荡不息的激流流动的信念是什么?我想,一定是“战胜困境,汇入海洋”!

我们还年轻,我们要好好生活,好好读书,我们还应该征服生活。就像巴金爷爷说的:“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们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春秋读后感篇六

宋囊公,战国时代可爱人物,只空谈仁义,仁义虽好,但仁义讲过了头,那还不如残暴呢!因齐桓公死了,宋囊公想当一次齐桓公一样的霸主,而楚成王也想当,他们在会议上争执,楚成王早有准备,让一群勇士抓住了宋囊公,把宋囊公押回楚国,经过几个诸侯国的求情,终于把宋囊公送回了国,宋囊公不但英雄没当成,还被侮辱一顿,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准备和楚国一决死战,这时,楚国是个大国,攻击没成功,倒惹恼了楚国,楚国攻击宋国起来......

楚国来攻击,宋囊公不以为然地说:“以前周武王打败纣王,也不是靠仁义吗?”楚国看不起宋国这个小国,乘大白天渡河,宋囊公手下的谋士说:“楚国看不起我们,居敢大白天渡河,不乘现在攻击,更待何时?”宋囊公骂道:“你没看见我们旗上的‘仁义’两个字吗?”楚国队伍甚乱时,谋士又对宋囊公说:“他们现在队伍还没摆好,我们冲过去,一定能杀他们个措手不及。”宋囊公说:“你没看到‘仁义’两个字吗?”楚军冲过来,把宋囊公背上射了一箭,宋囊公回到国时,立刻死了。

宋囊公真讲“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