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专业19篇)

时间:2023-12-27 12:42:10 作者:XY字客 心得体会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产物,对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古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根据冀教版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文字处理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应用技能。第一册安排的第二个模块就是以word文字处理软件为例,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字编排、图文混排的作用,学会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信息表达方式。《古诗配画》是本模块的第二个学习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安排图片的位置,使文档图文并茂。本课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艺术学科的整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练习文字输入,在word文档中输入古诗。(2)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和调整图片大小。(3)让学生学会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古诗配画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美感,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准备:

微机室、教学powerpoint课件。

秉着“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尝试——集中答疑,演示转播——交流评价,全课小结”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学过的古诗中把你最喜欢一首背诵给大家听好不好?

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要刮目相看了。老师也有几首喜欢的古诗,你们想知道吗?幻灯片《古诗欣赏》。

同学们刚才看得非常投入,听得也非常认真。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那么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做出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word制作古诗配画。

(二)引导探究,自主尝试。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学习小助手,她会帮助你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师打开学习小助手简单介绍。

老师会颁给他一个优秀设计奖。请星级最多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谁还想对他的作品说说你的感受呢?说说你喜欢哪些地方,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其实同学们的作品都很不错,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将来成为真正的设计师。板书设计:

十七古诗配画。

输入古诗挑选图片插入图片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古诗教学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教学设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庭中有奇树

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

【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读顺字音节奏

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

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设问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预设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设问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设问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同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板书设计】

龟虽寿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与层之间)。

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预设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预设

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设问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预设

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预设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预设

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设问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预设

比兴。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比喻,照应。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师小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定会流芳百世。什么时代都需要昂扬向上的情怀,什么时候都需要积极乐观的信念,让我们满怀信心,怀着昂扬的斗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

龟虽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赠从弟(其二)

课件出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预设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预设

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设问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预设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预设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问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预设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设问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设问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预设

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课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1.题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2.读顺字音节奏

生:二三拍。

师: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注音,来把握诗歌的顿挫,也就是要学会区分平仄。

课件出示: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和缓,仄声短促。

预设

沉缓、低沉。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语气语调。

3.读懂诗词大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

民不聊生,破败荒凉。其中,“寄身”三句,从生活环境、生活艰难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侧面描绘出海边贫民家庭条件的恶劣以及家园的破败。全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海边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设问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预设

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设问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设问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预设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古诗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导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古诗教学设计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一、谈话导入。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捧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

二、介绍作者释题。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

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古诗》教学设计

课时两课时。

第1、2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互动修改意见。

导入环节。

第一课时。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串讲诗意。

自由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写了什么。读后交流作者资料、写作背景。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1)小组试说。

(2)指名汇报。

(3)小结。

4、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名串讲诗意。

5、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6、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

(2)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7、体会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借情喻理。

8、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

古诗教学设计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一课时。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生字卡片、课件。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村居。

草莺飞醉春烟儿童学。

拂堤杨柳早春竟放纸莺。

《古诗》教学设计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古诗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古诗教学设计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画面,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背诵古诗〈草〉。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古诗》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古诗教学设计

1、复习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词整合归类;制成cai课件。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以“快乐大闯关”的形式走进古诗大观园(出示课件一)。

我们要一起闯六关,在闯关过程中,同一组的每一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为本组争荣誉,其中一个同学没答出,另一个同学马上接着帮他答出。记住我们的口号是“我行,我们一定能行!”我还要请两名助手,来协助我。现在,我们开始进入第一关。(出示课件二)。

(第一关:我能行。要求:抽签作答。听提示,用诗句按序号作答。)。

3、当你在公园里散步,看到满池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6、人们赞美小草,赞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哪一句诗呢?

(第二关:我是小法官。要求:不仅会判断,还要能说出理由。形式:抢答。)。

1、《出塞》是宋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他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2、“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的形式就是“行”。()。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阴山”指阴山山脉,在现在有内蒙古境内。()。

4、《七步诗》诗人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兄弟的残酷迫害。()。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就是说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快的一首诗。()。

6、“报得三春晖”意为报答母亲之恩,“三春”指三个春天。()。

老师小结。接着我们进入第三关。(出示课件四)。

(第三关:诗句对对碰。每一组都有四句诗,全对才能得分。)。

第一组:

世事洞明皆学问,————。欲穷千里目,————。

秦时明白汉时关,————。停车坐爱枫林晚,————。

第二组:

落红不是无情物,————。大漠沙如雪,———。

少壮不努力,————。问渠哪得清如许————,

第三组:

谁知盘中餐,————。谁言寸草心,————。

山穷水复疑无路,————。劝君更进一杯酒,————。

第四组:

春色满园关不住,————。孤帆远影碧空尽,————。

黄中娘家花满蹊,————。飞流直下三千尺,————。

第五组:

不知细叶谁裁出,————。粉骨碎身全不怕,————。

欲穷千里目————。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六组:

千磨万击还坚劲,————。纸上得来方觉浅,————。

墙角数枝梅,—————。海内存知己,————。

老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关:古诗大荟萃(出示课件五)。

(第四关:古诗大荟萃。抽签选题,再依次作答。)。

第一组:根据下面四组成语猜出四位诗人。

a、百步穿杨万古长青一日千里。

b、光怪陆离釜底游鱼。

c、一穷二白居高临下易如反掌。

d、张冠李戴白驹过隙。

第二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3、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向日开。

4、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三组:用“春”、“夏”、“秋”、“冬”分别说出一句诗。

第四组:说出“描写山水、反映边疆将士、送别、珍惜时间”的诗句各一句。

第五组:用“日、月、雨、鸟”分别说出一句诗来。

第六组:分别用“红、绿、黄、白、青、紫、蓝”各说一句诗。

(出示课件六)。

(第五关:走近诗人。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70首古诗,。这些古诗以唐诗为主,宋词次之,“杜甫、李白、孟郊、陆游、王安石、王昌龄”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请从中选一位你们最喜欢的诗人,作答。)。

(出示课件七)。

(出示课件八)。

2、陆游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至死也不忘记祖国的统一,他的绝笔诗叫什么?请你背诵全诗。全诗通过一个什么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写诗人遗嘱的诗句是什么?(出示课件九)。

3、“钟灵敏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一句王安石的一句诗,这句古诗是什么?它的题目又是什么?诗中“绿”字传说作者先作过“过”、“到”、“入”、“荡”,为什么他最后用的是“绿”?(出示课件十)。

4、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人度阴山”选自他的哪一首诗?请你背诵全诗,这首诗表达诗人许多心愿,你能说出几种吗?(出示课件十一)。

5、送别诗在我国古诗中占重要地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等等,请你先背你所选诗人的送别诗。再说说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出示课件十二)。

6、歌颂母爱是个永恒的主题,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人至今难忘,请你先背背这首诗,其中哪一句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哪一句最能表现儿女想报答母亲的恩情?再说说你有何感想?(出示课件十三)。

老师小结。下面我们走进最后一关。(出示课件十四)。

(第六关:摘取桂冠上的明珠。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首回环诗,你会读吗?可以任意先一首.)。

1、松苍浴日晚随风塑雪红。

2、明山映月照泉亭晓雾轻。

老师总结。

古诗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教学设计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草宿新市徐公店。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