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压强教学设计(模板17篇)

时间:2024-01-04 23:52:17 作者:曼珠 工作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年级和课程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想想议议活动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pa。

1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压强》教学设计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压强》教学设计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做到讲解准确,指导有力,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本节课我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在课后我会及时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反思。

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指正,感谢各位老师!

《压强》教学设计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压强》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观察1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1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3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4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想想议议活动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1、课后题:2、3、4;2、《练习册》p14:7,8。

9、1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而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本文,拟就以人教版初中物理§14.1《压强》为案例,来谈谈我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一点体会.

“压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看,学习难度更大。记得小时候,我在学习“压强”这节课中,老师讲的很粗糙,只是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习题训练,由于概念不清楚,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晰,在解题中不能灵活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多次碰壁出错,于是对物理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物理成绩也一度出现了下滑。幸好自己没有放弃,刻苦钻研,终于闯过了这一关。所以,在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在讲到“压强”这一节课时,我特别小心,生怕因为自己的教学不力而使学生对“压强”学不好,进而对物理课丧失信心与兴趣,成为千古罪人。

《压强》教学设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压强教学设计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1.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气体和液体都能够流动,称为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拓展。本节内容由“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一角硬币、直尺、两个乒乓球、细线、蜡烛、火柴、两根塑料吸管、两张纸、机翼模型。

压强教学设计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

一、新课引入。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压强教学设计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1/2。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2/2。

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归纳:(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学设计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压强教学设计

学校: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刘彦文。

日期:20xx年4月11日

【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二、新课讲授。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特别是压强知识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引导学生完成计算,纠正计算过程中错误(过程略)提出问题。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四、反馈练习。

压强自大到小的顺序是。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pf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