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10-05 19:07:39 作者:文轩 心得体会 最新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体会(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体会篇一

(一)通过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娇宠惯了,依赖性很强,又处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很少考虑向别人请教,唯恐失面子。有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知识,在课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巩固;有些在课堂上存有疑问的知识,可通过课后向别人请教,消除疑惑。由于学生这种不良心理作怪,使得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回到家里,明明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只得向父母求助。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依赖性增强,在学习上也失去了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安排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他们为核心。在课后根据所授内容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能提出疑问的小组和新的见解的小组进行奖励。经常进行组员的交换,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各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差生的自信心,使一些优等生也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协作,学会向别人学习。

(二)培养学生遇到难题,勤于思考,勤学好问,求得甚解

学生在向家长或同学请教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难题。有时只在家长读一遍题或稍作提示,学生就能解出来。学生请教的目的也只是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不去弄懂难题的本身。长久以往,使得学生意志薄弱,缺乏知难而上的精神。因此,我在班级中成立解“难”小组,鼓励学生都加入,形成一人有难,大家解。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能提出来。但有一条件,所提的难题必须经自己思考过的,并且能说出自己在哪里卡了壳,然后大家针对卡壳处出谋划策,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求得甚解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学习材料,学习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有敏锐的触角,能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尤为重要。在生活中有一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订了各种报纸杂志,而孩子们不能好好利用;学校发下的辅助读物,在学生的书包中静静躺着,把它视作负担。这样的现象存在让我们非常痛惜。

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体会篇二

1.教孩子学会做人。

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分数是好是坏,进北大还是进普通大学,没有任何的意义。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开的,是与他的品质人格有关系。韩国前教育部长、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教授曾给年轻父母们的一句忠告是: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

2.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什么是教育,在家里就是上行下效,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我是一名幼儿教师,职业的要求迫使我要不断学习。在孩子小的时候,下班回到家做完家务基本上就是看书,儿子总是和我一起看书,从《婴儿画报》到《幼儿画报》到《儿童故事画报》到今天的《中国中学生报》,是这些优秀的刊物陪伴着他长大。现在儿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他看到新书的模样真的让你感觉到什么是“如饥似渴”。这都得益于小时候环境的熏陶,让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现在也一样,除了周末,平时我们是不看电视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他能够专注的学习。(举例:小时候从门缝里偷听电视的经历)。

3.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什么是忘不掉的?(参与)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就像我们每天回家,一进门换鞋洗手,睡觉前的刷牙、洗脸、泡脚一样,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说培养孩子重点就是习惯的培养。

4.父母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

平时我们过多的监督、参与孩子的学习,就让他感觉学习是为了我们,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所以说,父母要放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可以做错题,老师不就是改题的嘛,做不完作业老师会批评的,家长着什么急?就拿打乒乓球来说,有几个人说天生就是高手,一次打下来就打的很漂亮。没有。我们都是从漏接、发不过去、打高空球,打的乱七八糟开始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举例:记得儿子刚上学的时候,也是回到家不知道先写作业,总是一遍又一遍提醒,我就想总是这样督促也不也是个事吧,有一天我就忍着不去提醒,其实心里很着急,眼看睡觉的时间到了,我说我们该洗漱睡觉了,他这才想起他没有写作业,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你早干什么了?他一下着急的哭了,央求要写作业。通过一次又一次教训他就慢慢知道了回到家一定要先写作业。再例如老师让家长检查签字)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孩子是聪明的,自己写作业是每个孩子必须要做的“人生功课”,孩子会在其中学到很多东西。懂得放手的父母,就会发现,越是不监督孩子,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越强烈。我们的放手给了他自我调适、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5.创造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孙云晓即使在女儿上高三的时候,也依然每天给她安排家务,女儿也会不高兴说:“你老让我做着做那,耽误了时间,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孙云晓斩钉截铁地说:“考不上大学没有关系,但家务必须做!”后来,他的女儿如愿的考入复旦大学。自己能干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干,这是一种责任的承担,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这种责任和能力它会过渡和迁移到学习上的。

6.给予鼓励,激发潜力。

孩子不爱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中没有尝到甜头。让孩子尝到甜头就是让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这样才能一次次受到激励,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学生学习问题上,失败并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体会篇三

1.由“讲授”到“交流”的转变。

讲授性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培养的是知识的容器,学生自然只会听不会自主学习。我们以往在提问时是只关心学生回答的准确性,而不是很关心他们透露出的信息,教师若能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回应,从细节上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就能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遇到问题也就能主动请教老师。

2.由“教材”到“学材”的转变。

我们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就知道学生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面对不同的学生,决不能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活动。比如,我年所教的班级喜欢交流,发言踊跃,我就经常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更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若学生们喜欢表演,好动,我就经常采用表演的方式,让他们在所创设的情景中灵活运用,增强合作意识。

3.由“接球”到“发球”的转变。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孩子们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问。我们只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优化与细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

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体会篇四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来自一所财经院校,专业是会计。但大概是因为我天性对数字不敏感,不想一辈子跟数字打交道的缘故吧,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会计这个专业。我认为自己是学文科的料,学经济我肯定学不通,也不愿意去学。

从大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考研,并且要考上一个名牌大学的文科专业,但要考上研究生,肯定要有自己的优势科目,才可能考上。我高考英语128分,不算很高,但在五门功课中分是最高的,我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得十分优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我首先从阅读着手,买了一本南开大学的《英语快速阅读》,就是从那本书里,我看到了王跃同学介绍自己经验的文章,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坚持每天拿出一小时来阅读。这段时间总是我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心无旁骛,才能读懂,理解这篇文章。这段训练阅读能力的时间是艰苦的,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我的阅读速度飞快提升,理解能力也随之上升。我看文章时先是把握整篇的脉络,理出主题句,然后分散理解细节部分,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使我能理解90%以上的文章内容。

阅读能力的提高体现在我看的书刊的种类上。大一时,我看《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到大二时我觉得它们的难度太低,开始看《time》,《 fortune》,《readers' digest》这些英美报刊,越看到后面,越觉得轻松。大一时买的两本看不懂的英文小说:《英国短篇小说选》、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选》,到大二时翻出来看,已是看得津津有味,大三开始看英文长篇小说,最喜欢的是《gulliver's travels》与《gone with the wind》,觉得这两本书写得极精彩,对两位作者也十分崇拜。大三下学期起,我开始壮着胆子看莎士比亚的剧本,觉得很难懂,到后来也渐渐熟悉了他的风格,也自如起来。

在积累词汇方面,我一开始时是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记忆的,往往是看一篇文章时,见到生词就记在笔记本上,阅读量越大,积累的词汇量就越大,词汇量大又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过到后来,我觉得这样积累的速度太慢,就开始背那本《牛津英汉汉英高级词典》,把那本书画得“满目疮痍”,后来,那字典放在自习室时被人偷了,着实让我痛苦了好一阵子,我已经对它有感情了。在大三时我就报考了专业八级,为了准备这个考试,我买了一本俞敏洪编的蓝封面的《gre词汇大全》,从a背到z,背得烂熟,最后却因为大三不准考专八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考试没考成,词汇量却急剧膨胀,大三下学期我的词汇量估计有15k,但现在估计只有12k了,那是因为集中准备考研的半年里几乎没摸过英语书,忘掉了许多单词。

听力本来是我的弱项,我中学时从未听过英语,大一下学期听说voa有个special english节目,适合初学者听,谁知一听到时,觉得速度很快,而且没几个单词懂的,这时我又采取了阅读时的方法,把听不懂的单词,根据其读音,记在纸上,然后到牛津字典上把它们找到。每一次找寻都有一种探险似的感觉。我还记得这个单词,我根据美语的读音,记在纸上的是boycut,我虽然猜到了它的意思是“抵制”,但找到这个正确的单词还真是颇费一番周折。我通过这种方式,大概记住了七八百个voa新闻英语的常用词汇,对听英语新闻完全没有困难了。到转到听standard english后,听各种英文专题报告已没有任何困难,就在这时,我开始喜欢英国英语,开始听bbc,整个提高的过程大约经过了整整一年,其间历次因为畏难而考虑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口语方面,可能在启蒙阶段接受了比较好的发音训练,我的发音比较清晰,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并没有怎么参加英语角,但口语依然比较流利,可能与对词汇、句式的熟悉程度有关吧。

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体会篇五

一、数据统计

中职生目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检出率超过50%的因子有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而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检出率也超过了50%,说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至少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对不同性别中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进行t检验,出现的差异的因子有强迫症状(t=-2.49,p0.01),抑郁(t=-2.86,p0.01),焦虑(t=-2.87,p0.01),女生在这几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对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以年级为自变量,出现显著差异的因子有偏执、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总均分,p值都小于0.01.进一步lsd事后比较发现,出现的差异的因子上,高一年级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说明高一年级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值得关注。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效能感得分都高于理论均值3,但都不超过3.5,说明职高生的效能感只是中等水平,并不高。而男女生差异检验,我们可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差异不显著,在自我调节效能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的自我调节效能感更高。对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效能感都没有出现年级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两种效能感水平差别不显著。

二、两种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以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进行回归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自我调节效能感负向预测了心理健康总均分3%的变异量;进入回归方程最多的是自我调节效能,能显著负向预测偏执、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敌对、情绪波动性7个因子,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共同预测了偏执2.8%的变异。而对强迫症状、抑郁和心理不平衡性的预测上,学业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效能都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中得到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100.61,对比前人用同一工具测量普高学生的数据结果,如长春696名高中生样本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05±0.56[3]。枣庄1749名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8±0.43[4],可以发现,本研究样本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要比普高生得分略高,总体上呈轻度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与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上的检出率都超过50%,说明中职生中也有很多的压力,这同由于中考失败的经验形成的较低的自我概念、不会处理同学关系、职校生活的适应困难都有关系。针对这些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必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由于女生更为敏感,对自我要求高,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行为和心理问题,在学生工作中更要关注女生。

年级差异的检验表明,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严重,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也一致。其原因可能高一新生刚刚进入高中,对高中学习尚未适应,而且高一学生处在从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仍带有青春期的波动性,因此会表现出一些心理和行为的问题。而在两种效能感上,年级之间没有出现差异,说明中职生总体上的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没有因为年级的升高出现显著变化。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希望的状态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中职生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学业自信心更强,同时自我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而本研究的样本结果表明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也是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不同性别效能感差异的检验表明,女生和男生的学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而自我调节效能感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对此的解释是独生子女构成本样本的主体,而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女孩的关注和期望并不低于男孩,女生在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自我期待、成就动机等方面已经与男生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男生,这从近年高考上榜的男女生比例上可见一斑。相对而言,无论普高女生还是职高女生都可能比男生更珍惜自己上学的机会、学习上更加努力。因此男女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再者,女生相对男生发育成熟较早,心理更为成熟,更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在自我调节效能感上明显高于男生。

本研究的的回归分析表明,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有显著预测作用的主要是自我调节效能感,学业调节效能感也同自我调节效能感一起预测了偏执因子的部分变异。这给我们以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往我们会注重提高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不断激励学生,但往往效果比较短暂:给与学生鼓励后,可能会有短暂的情绪饱满,充满积极性,但是不能持久,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来的状态。因而考虑效能感的针对性是有必要的。学业效能感是学生个人能力效能信念,是对自己能否达成预定学习目标的期待和体验,但是在学生的发展中除了强调认知效能外,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效能。因为在个体学习中,除了认知方面外,还必须发展调节动机、情感和智力活动等因素的技能,自我调节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运用各种调节技能调节学习活动或其他活动能力的信念。很多学生并不是不能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往往没有这样一种调节的信念,一种使自己能够持续调节的力量。在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效能感。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行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下一个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