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博士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06:16:47 作者:ZS文王 演讲稿 最新博士读后感(实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博士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的主角杰基尔是个双重性格的人,表面上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内心深处却潜伏着一种肆无忌惮的邪恶,后来他发明了一种化学药剂,只要吞一点,他就能变成另一个肉身――海德,再服一点药剂,就又能变回去了,慢慢的,恶人海德不再满足于附属地位,他要掌控杰基尔博士整个人,于是,杰基尔于海德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

“海德战胜了杰基尔”。

“邪恶战胜了善良”。

看完这个结果后,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怎么会这样?邪恶怎么会战胜善良,呢?唯一的解释是,杰基尔渐渐变了后,内心的邪恶比善良还多,他已经控制不了邪恶了,而由“它”冲破束缚,从而掌控了杰基尔!

我们也看出,杰基尔其实是一个本性并不坏的人,之所以他获得了这么悲惨的下场,就是因为他放纵了自己的邪恶,任由“它”滋生,强壮!

虽然这篇故事并不是一件真实的事,但它却警醒了我们,让我们更好的明白了,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以善为本,这样才不会在内心的邪恶中迷失了自我!

博士读后感篇二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刻时半夜2点半、正因之前读过史蒂文森的另一本著作《金银岛》,因此在看到书名时就把它当作一个中篇冒险小说来看,哪知越看越恐怖。

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可怕和不安的阴云下,极其恐怖,但又不恐怖在那些凶杀场景,而是在于杰基尔博士的心理描述,从最初的为释放自己而变身,到最后因过度使用而无法变回的拼死抵抗的描述——最初的释怀、开心、自由到最后的恐惧、绝望、焦虑,无一不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第三人称非固定角度描述的,即开始是由律师厄塔森为主角来描述的,之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厄塔森惨遭杀害,主角又回到了杰基尔的身上,充分的展示了不一样主角的不一样心理,阅读的感觉更加的身临其境。它利用惊险小说的形式来探讨人的内心的善与恶的斗争问题(语出天下书评),前言中形容它是一部“描述了双重人格呵人格分裂的科幻小说”。犯罪后的杰基尔体会到了杀戮的快感,但是他内心深处仍然有一股善的力量在抗拒着,造成了他的双重人格,在最后完全失控无法变回博士时,他依然深深的自责自己的过错。

博士读后感篇三

这本小说故事设定很简单,受人爱戴、德高望重的杰基尔博士,发明了一种特殊药水,喝下后身体可以扭曲变形,变成另一个人,也就是杰基尔博士的另一面,海德。杰基尔博士喝下这个药水变成海德,在海德的肉身下做尽了坏事,却可以把所有罪过赖在海德身上,饮下再一剂药水后他又可以变回那个一本正经、受人爱戴的博士。就像书中写道“你是否想过变成另外一个人?是否正看着你所认识的某个人想:‘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我就不行?’你是否想到变成另外一个人,就算只有一天,你也可以随心所欲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会为此指责你的,因为没人知道那个人就是你——本来么,那已经不是你了。要是变成了另一个人该多么刺激啊!”当杰基尔博士不再被肉体所约束,心里的阴暗面就肆无忌惮的迸发了。

有些人认为是这剂药水使外表风度翩翩的博士变得矮小丑陋,从善良变得邪恶,从杰基尔变成另一个人。但我认为,海德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其实一直隐藏在杰基尔博士的体内,在没有服用药水之前就与他共存。药水的力量可怕在于,它并不是使杰基尔博士恶的一面增强了,而是使他善的一面完全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所有人仅仅是看一眼海德都会从内心里感到厌恶和强烈的反感。因为海德是彻底的恶的化身,没有一丝一毫我们所歌颂的人性中的善良或是美好。

所以早在药水发明之前,杰基尔博士的两个人格就在斗争,他自己也清楚的认识到人性中如此深刻的两面性。他自述对这两个方面都极其真诚:“我抛开有一切约束、一头扎进丑事堆的时候,和我在光天化日之下努力钻研学问或减轻别人痛苦的的时候,同样都是我自己。”因为看过一些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的小说和电影,我主要想就这部小说中人格分裂这一重要部分谈一谈我的看法。

我不太相信这世界上有彻底的善或是彻底的恶,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我们都是一个善恶的矛盾共同体。

而至于为什么杰基尔博士会有比常人更壁垒分明的善与恶,也就是为什么他人性中的双重性会成为一种病(人格分裂症),我认为是这样的:这与杰基尔博士无法被人接受、无法得到实现的愿望有关。杰基尔博士从年少起就有十分远大的抱负,并且确实天赋异禀且勤勉,他对自己的个人定位就很高,想取得很大的成就,想成为受人尊敬、被人仰慕的对象,所以他对自己“闲不住、爱享乐”这方面的欲望就极力压抑、掩盖。书中他自己说:“我为自己树立的远大抱负,使我几乎怀着一种病态的羞愧心理看待并掩盖这种反常的状态。”当他之后取得成就也真的成为德高望重的医生时,他内心的放荡与欲望就更需被小心翼翼地隐蔽于外人。杰基尔的纠结正在于此,他的身份冲突表现的是两个阶层的冲突,彼此不屑,彼此隔离,彼此厌恶,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彼此吸引。而这些欲望随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被忘却,反而一直被下意识地保留在内心深处。它们就像活的火山那样聚集着能量,直到有一天突然爆发。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引用过一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这句话是:“被掩盖和压抑之物终极会以扭曲和危险的形式重现。”所以杰基尔博士越是比常人克制隐藏内心的阴暗面,他越是想追求放纵的自由。两种人格将他拉扯,形成了人格分裂的状态。正是应了那句话:“人性不可解放,一旦彻底解放人性,人性之恶将无从约束;人性也不可以过分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物极必反。

博士读后感篇四

相比于作者的《金银岛》个人更喜欢《化身博士》,这是一个幻想的故事,描写主人公内心同时并存善恶两种人格。

主人公杰基尔博士平日里是受人尊敬的好医生,但内心却住着另一个邪恶的人,为了摆脱自己这种状况,他研究发明出了可以变成另一个人的药物,他化身成了这个变态的、引起别人生理厌恶的海德先生。

海德先生干下了一连串坏事,甚至杀了人,杀人之后海德先生就会喝下药剂以杰基尔的身份逃脱罪责。

一开始两个人格各自经历的事互不记得,到最后记忆相通,杰基尔服药都摆脱不了自己创造的海德。

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崩溃下杰基尔用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善与恶存在于人的内心当中,一旦放纵内心的邪念,人的善念就会逐渐淡化,能让另一份力量消亡的是我们的信念,看看自己的内心善与恶哪个比重更大一些。

如果没有看《童话镇》第六季,《化身博士》估计不会成为我今年阅读的书目,更因《童话镇》,《弗兰肯斯坦》一书成为我下一个目标。

博士读后感篇五

杰基尔的遗书则令人唏嘘:自幼时起,他一直所憧憬着节制、被人们所尊敬的生活方式,投身于对人类有益的研究,却始终无法摆脱始终被压抑的恶性。释放压抑的过程给他带来了快感,使他在明知实验失败的情况下选择无数次将恶从囚笼中释放,以杰基尔和海德的双重身份过了一段近乎为所欲为的生活:作为令人尊敬的杰基尔博士以及因为完全无法被追踪而作恶多端海德。随着时间的推移,杰基尔自身的良知也因为海德的所作所为而动摇,从而不断使用药物。直到海德犯下了杀人的罪行,杰基尔才决定痛改前非,将海德永远压抑。

然而海德的力量逐渐胜过他,杰基尔成为了那个需要不断依靠有限药剂控制身体的人格。对于杰基尔而言,海德并非人类,不过是会说话会思考的物品罢了。他畏惧并厌恶着海德的暴行,对自己的实验追悔莫及。而海德本身也厌恶着创造了他却将他当作物品的杰基尔,当初的杀人恶行使被通缉的他陷入对绞刑架的恐惧中,只能不断通过暂时自杀躲(在英文中与海德同音)在杰基尔体内,同时他也惧怕杰基尔的自杀将他的存在完全抹除。

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来看,海德即为杰基尔的本我。本书提出了人类拥有善恶二元性的概念,每个人都是由一定的善与恶构成,表面最为光鲜亮丽的人也有恶的一面,而遭受人们唾弃的边缘人物也拥有善的面孔。交织的善恶是人性的复杂之处,每个人都应担当自身的恶,而主角杰基尔为了逃避担当而做出的实验弃伦理道德不顾,实验所导致的结果使得杰基尔拥有了逃避善恶担当的方式。与其说是实验失败导致的的悲剧结局,不如说是放弃了服从超我(道德与理想)的杰基尔选择纵容原始享乐的本我,放弃了人类与生俱来所必须的担当,从而他的自我被本我所控制,他的逃避将他的结局引向毁灭。

从本书中也可以找到对于现代科学的启示:盲目而自满的探索最终会导致毁灭,始终都要对自然抱有谦卑之心,以及在探索的过程中不能舍弃伦理与道德。杰基尔曾对他的研究满怀希望,当作治愈人类的灵药,最终却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