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故事演讲稿 故事演讲有趣哲理(精选5篇)

时间:2023-10-02 16:32:11 作者:HT书生 演讲稿 有趣的故事演讲稿 故事演讲有趣哲理(精选5篇)

演讲比朗诵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随着讲稿的内容而变化站位。一般说来,不要在演讲人前边安放讲桌,顶多安一个话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好的演讲稿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趣的故事演讲稿篇一

非洲草原上,一只雄劲的花豹已在草丛中蹲伏了许久。不远处,一群腿脚细长、背黄肚白的羚羊正悠闲地吃着草儿。羚羊们时而低下头细细密密地啃啮,时而又仰起修长的脖子四处察看,翕动的鼻子似乎想探析出空气里每一丝危险的气息。

突然,有一只羚羊做出了沉下身子、准备起跑的姿势,其他羚羊立即停止了咀嚼,定定的,似乎在等待一个决断。“呼”的一声,花豹应声而出,朝向自己最近的一只母羚羊急奔而来。刚才还伸长着脖子的羚羊,立即四腿一低,腾越而起。但是,瞬间起跑的花豹像刚出枪膛的子弹,“砰”的一声就到了猎物的眼前。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就此拉开。

对于没有任何致命武器的羚羊来说,要能活下来,只有一招才能制敌:比捕食者跑得更快。只见母羚羊前后细腿大幅展开,连跑带跃,每一步都达数米之远,几秒之后,竟然拉开了与豹子的距离。但是,豹子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动物,4秒之内,它可以迅速地从静止状态,提升到时速100公里。豹子在急速奔跑时,腰部塌陷下来,前肢一落地,后肢就紧跟收起、落地,而后,前肢向前伸直、打开、平展,再次蹬地。就这样,两个冠军级跑步选手,一下子站在同一条跑道上,谁输谁赢,没人可以下定论。豹子的起跑优势渐渐发挥作用,羚羊的小命危在旦夕。2米,这是输与赢的距离,也是生与死的距离。

距离越来越近,羚羊似乎已经感觉到身后豹子的喘息声。它忽而一扭身,来了一个90度的急转,让后面的豹子猝不及防,差点摔了个趔趄。也许,对于羚羊来说,身体的灵巧是自己这会儿的唯一优势。但是,重新起身的豹子依旧紧追不舍,似乎它就认定了这只母羚羊就是自己的午餐。十几秒之后,羚羊的奔跑依旧轻快奋力,而豹子的飞奔却显得有所减缓。其余旁观的动物,都停住了脚步,怔怔地看着这场生死的角逐。它们都知道,只要这只母羚羊多坚持一秒钟,哪怕就是一秒钟,就能带来一线生机。因为豹子的爆发力极强,但是耐力却比不过羚羊。距离越来越大,3米、4米、5米,所有旁观者都为羚羊高兴,因为成功在望了,一切都会是虚惊一场。

但是,就在这一秒钟之内,豹子突然做出了一个骇人的举动:它用尽全身力气,向几米外的羚羊的上空腾起,又以自己的重量像泰山压顶似的把羚羊扑倒。随后,羚羊连续翻了几滚,最终还是没能站起身来,豹子已经用锋利的牙齿咬住了它的咽喉。豹子衔起自己来之不易的午餐,直起身子,呼呼地喘着粗气,眼睛里满是成功后的傲气与轻蔑。

一秒钟,太短的时间,但有时却会发生成与败的惊天逆转。就像一秒钟前,羚羊以为逃脱在望,自己用耐力打败了豹子的爆发力;一秒钟后,豹子拼命一跳,结束了羚羊所有美好的幻想。一秒钟前,豹子还想着怎么享受这顿鲜美的午餐;一秒钟后,自己却差点成了野狗的午餐。所以,永远不要说成功与失败是个定数,更多的时候,一秒钟这样的时间魔鬼,才是上天派来的最好的裁判。

不要问下一秒钟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有趣的故事演讲稿篇二

对冬天的树,我是很有些心疼的。

让北风甩落了满树绿叶,自是摈弃了喧嚣繁华;让寒意删除了丛生枝蔓,自是选择了最简单的幸福。然而,尚存的冷冷枝干,是否能担当起生活的责任与热情。阳光普照之下,冬天的树就像一位耄耋老者,佝偻着腰,有着一幅咳嗽连连的姿态,让人想起老去的父亲,甚至仙逝的爷爷,抑或所有的祖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冬天的树,就成了一位实实在在的断肠人,失去了爱情,没有了诗兴,微风吹过时,再没有枝叶去拉相近爱侣的手,尽管仍然立在夕阳下,却让人更觉荒凉和凄然。冬天的树,没有了春日的灵性和天真;冬天的树,没有了夏天的威猛和热情;冬天的树,没有了秋日的博大和深沉。难道,冬天注定是个没有爱情的季节,就连树木也是如此,小鸟不再着歌留恋树头,甚至脚下的河流都已断流干涸,再也无法映照出昔日的美丽容颜。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想画出冬天的树,就会知道非常不易。因为简单的枝干并非一根朽木,那看似比铁还要冷硬的枝干里仍然奔涌着坚强的生命,要想把这最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来,你会感觉到手中的画笔无能为力。假如你是一位诗人,让你吟咏冬天的树,你会感觉无从下手,你只看到呼啸的北我,看到飘扬雪花,看到天边飘过的白云,还有在树下奔走的孩童,这些都代表不了冬天的树,代表不了它已经成为冷眼旁观的哲人。

其实,冬天的树更是一位智才,当天空比大地更加生冷的时候,它将无比的热情伸出大地内部,用自身保存的精力与大地交流,以此来获取轻松过冬的密码。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极力生长的树木已经累了,它也需要及时地休整,就像一支取得连连连胜利的军队,在胜利过后,需要总结和展望,需要去除老弱伤残,需要补充新鲜给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场战斗的胜利。冬天的树是低调的,低调得你不用心就看不到,低调得让平时难得一见的小村或古刹向世人展露那迷人的容颜;冬天的树是无声的,便那如刀似剑的枝干仍然四处展开,保持足够的警醒与一跃而起的战斗力。

人也如树木,冬天到了,你会怎样的内敛与睿智,你会怎样的休整与规划,以便迎接

有趣的故事演讲稿篇三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启示:你真的听懂了下属的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手下的语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手下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

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领导,你还会这么做吗?打断手下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员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觉。

时间久了,手下将再也没有兴趣向上级反馈真实的信息。反馈信息系统被切断,领导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决策上就成了“睁眼瞎”。与手下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管理如鱼得水,以便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

有趣的故事演讲稿篇四

寒冷的冬天,几个流浪汉为了躲避风雪,便挤在一处豪宅的屋檐下取暖,当豪宅内有人出来驱赶他们时,却被屋主——一位心地善良的富翁阻止了,富翁不仅留下了他们,还吩咐手下为他们提供一些饮食衣物。此后,富翁更特意请人将屋檐加大加宽,以便更多无家可归的穷人能在他的屋檐下过冬。

富翁的子女一再反对父亲的做法,随着屋檐下聚集的人越来越多,豪宅四周的环境渐渐变得又脏又乱又嘈杂,可富翁依然固执己见,听不进儿女的劝告。

然而,令他伤心的是,屋檐下那些受他恩惠的穷人们不仅不感激他的庇护,反而指责他、非难他,并逐渐从恶言相加发展到行动,时不时给他制造一些混乱和冲突。

面对流浪汉们的以怨报德,富翁终于明白:虽然自己的善心可嘉,但他的善举却伤害了他人的自尊。让一群生活贫困的人生活在富人的眼皮底下,时时清晰地感受着彼此间巨大的差距,还要迫于生计接受他人的施舍,内心的不平衡和屈辱感已抵消并盖过了感恩之情。

终于,富翁接受了子女的建议,拿出钱款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庇护站,拆除了豪宅外扩建的屋檐,将无家可归的人安置在庇护站内。

富翁的豪宅重归舒适与安宁,而生活在庇护站的人们也感念富翁的德行,口口相传,富翁俨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慈善家。

这件事警示我们:即便出于善意,也别去动他人的自尊。

“伤自尊”的后果

一直以来,人类对尊重的需求往往被低估了,我们只知道“伤自尊”是件令人难堪的事情,会让某些人做出一些蠢事来。然而我们可能从来就没料到:“伤自尊”其实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何止是让人做出蠢事,也会让人做出“坏”事,甚至是杀人于无形的“恶”事。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越世家》中有一篇《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陶朱公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因为杀了人被抓进牢里,范蠡打算派小儿子带上两万四千两黄金去营救。可大儿子不乐意了,认为自己是长子,这么重大的事情让小儿子去做等于说他无能,将来也不配子承父业。于是,长子不惜以死相逼,要求由他去楚国救出二弟。范蠡的妻子也替长子说话,范蠡只好答应长子,他写了一封信,要长子送给自己从前的好友庄生,并吩咐道:“你到了地点,就把黄金放在庄生家,任凭他怎么去处理,千万别与他发生争执。”

到了楚国,大儿子遵照其父的吩咐,送上书信和金钱。庄生对他说:“你可尽快回去罢,不要留在这里;即便你弟弟出来,也不要追究其中的原因。”可大儿子并没听从庄公的话,他不仅私自留在了楚国,还把他私下带来的其余钱财拿去送给楚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庄生身居陋巷,却享有廉洁正直之名,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师一般地尊敬他。他虽然留下了范蠡的金钱,但并非真的接受,而是打算事成之后再返还,以此表示诚信(就如医生先收下红包,做完手术再还给病人)。只是,范蠡的长子并不明白庄生用意。

庄生寻机入宫见楚王,巧妙游说楚王大赦天下,楚王同意了。收了长子钱财的楚贵人观察出楚王将大赦天下的征兆,即刻将消息透露给范蠡长子,长子认为,楚王若大赦,二弟理所当然会被放出来,那先前给庄生的钱财不就白送了吗?于是,他又去拜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道:“你怎么还没回去?”范蠡长子说:“我还没回去,当初是为我弟弟的事来见你,现在我弟弟的事楚王已议定自然赦免,所以,我再来辞谢。”庄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钱。便说:“你自己到屋子里去拿金子罢!”范蠡长子就到屋里拿着黄金走了,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真是赚到了!

范蠡长子的行为令庄生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便再次进宫见楚王,对楚王说:“楚王大赦天下本是出于善念,岂料我听外面的人都说,范蠡的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许多金钱贿赂大王手下的人,所以,大王的大赦并不是怜悯楚国百姓,而是为范蠡的儿子开脱罪责。”

楚王大怒,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德可言,怎么会为了范蠡儿子的缘故而施恩惠呢?”便命令先杀了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发赦免令。

就这样,范蠡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返回家乡。

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和家乡人都很伤心,范蠡却说:“我本来就知道若派他去必然会害死他弟弟。他并不是不爱他弟弟,而实在是舍不得钱财。他小时候家中境况不好,亲眼目睹谋生的艰难困苦,所以对钱财十分看重;至于小儿子,他一出生便尽享荣华富贵,根本不在乎挥霍金钱。我之所以打算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的缘故。如今因为长子不愿舍财而害死了亲弟弟,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篇古文从命题到最终结论,都告诉人们,是范蠡长子对金钱的吝啬害死了自己的弟弟,可是,真是如此吗?难道不是庄生对范蠡长子的报复才导致范蠡二儿子被处死的吗?大儿子的吝啬只是因,庄生的报复才是果。

妄动尊严的反击

既然那两万四千两黄金,在还回去与要回去之间,庄生并无任何损失,那他计较的是什么?

是自尊。

还回去,意味着能力与人格的双重肯定:我有能力令一个人死罪得免,同时,金钱于我如浮云,我一文不取。对于庄生来说,这样的自我感觉不仅满足了他自尊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他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即便没有肉眼可见的既得利益,但成就感使他内心愉悦。

然而,要回去是几个意思?要回去就等于啪啪打脸,偏偏被打的这个人不在乎金钱,就在乎颜面。

当然,庄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报复,因为报复似乎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才会做的事,他是不齿的。所以,在他的心目中,他只觉得他必须给那个伤了他自尊的浑小子一点教训,好让他明白他错大了!

这样庄生的自尊才得以修复。因为:你终于知道你狗眼看人低了,你终于了解我是怎样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了。虽然这教训搭上了一条人命,但那条人命是你所犯错误付出的代价,血在你的手上。

问题是,两千多年以来,似乎从来就没人觉得庄生做错了什么,而一致认为是范蠡长子害死了弟弟。何解?是不是在潜意识里,我们也与庄生一脉相通,认为当尊严被人践踏时,我们发起的反击就是自卫,因此给对方带来的伤害都属于他自找,妄动他人的尊严等于自杀式袭击。

“贱”成了“自尊”创口上磨出的茧

很可能,你觉得以上这种说法太夸张了,又或者,你觉得那是别人的故事,不会在你身上出现。

真的吗?那好吧,你不妨做道选择题:

甲,你拨通一个电话,交谈中对方说:“喂、喂,你说的是什么,怎么说都说不清?你再说一遍。”

乙,你拨通一个电话,交谈中对方说:“喂、喂,很抱歉我听不清你说什么,可能是我手机信号不好,你能再说一遍吗?”

甲和乙,你愿意向谁再说一遍而不生气?

表面上看,似乎这是个小小的礼貌问题,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不礼貌也会引起你的不快,以至于对甲你很可能不是“再说一遍”,而是反驳他:“你耳朵不好使还怪我说不清?”

即便是没恶意的不礼貌,也让你感觉自尊被扎了一下,你不由自主地便没了好气。

按理说,你应该更在乎那个对你好的女子,但实情是:莫名地,你会更在意那个对你比较冷淡的女子,甚至被旁人称为贱男仍孜孜以求。

是她更好更值得你爱吗?未必。只因你的自尊在她的冷漠面前受了伤:为什么某某这么爱我她却怠慢我,是觉得我不够好吗?是觉得我配不上她吗?自尊心不允许你接受这样的联想,于是,它说:不行,我一定要做些什么令她改观,一定要让她知道我是个值得她爱的人。

所以,如果“她”以为你会一直甘于“下贱”就错了,若你得手,自尊得以圆满,那么,终有一天你会“从奴隶到将军”。

正因为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为“自尊”而战,所以恋爱中,聪明的一方懂得如何“欲擒故纵”。战争中,敌友间也会巧用“激将法”。

由此说来,“自尊”是个多么微妙的存在呀,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它使人自爱自强,使人选择自我完善,从而贴近高贵;可是,当它受到伤害时,它不仅能令人变坏(以德报怨),还能令人变狠(不顾情义)、变恶(无视生命),最不可理喻的是,他居然还会令人变“贱”。

有趣的故事演讲稿篇五

在哈佛大学的历史上,曾记录着这样一件事:1896年3月,詹姆斯。康诺利未经校方同意,私自离校前往雅典参加奥运会,经研究,对该生给予开除学籍的惩罚。

詹姆斯。康诺利从小就酷爱运动,他经常偷偷地跑出去,参加印第安人的庆祝活动,但是,家人反对他的不务正业,希望他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当詹姆斯。康诺利得知现代奥运会要在雅典举办后,他说要参加,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詹姆斯。康诺利随后又向哈佛校方提出参赛的要求,同样,学校也没答应。

当时,美国人对体育事业远没有现在这么热爱,何况詹姆斯。康诺利平常的综合素质表现太差,校方自然不会给他放假。

詹姆斯。康诺利将奥运会视为一座高峰,他要用行动去证实自己,于是,他毅然坐上客轮,出海了。

他本想提前到达雅典后,抽出几天的时间加强训练,谁知,由于希腊日历和公历不同,等他到达雅典时,已经是1896年4月6日,奥运会开幕的这天。

下午3时,希腊国王宣布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正式开幕,应邀参赛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奥地利、保加利亚、英国、匈牙利、德国、丹麦、美国、法国、智利、瑞士、瑞典,连东道主希腊共13个国家311名运动员。美国队包括詹姆斯。康诺利在内,参加运动会的共有14人。

比赛项目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9个大项。詹姆斯。康诺利在海上颠簸了20来天,体力还没有复原,何况,他的内心还在忍受着被哈佛大学开除的郁闷,所以,他更要以强者的姿态出现在赛场上。在比赛中,詹姆斯。康诺利终于在三级跳中跳出13.71米的成绩,成为现代奥运会史上第一个奥运会冠军。

吉恩所指的另一座高峰是文学创作。

詹姆斯。康诺利的斗志被激了起来,他说,难道你认为我离开哈佛,就成不了作家?那我就证明给你们看。

1900年,詹姆斯。康诺利参加完第二届奥运会后,就开始专心写作,先后创作了25部长篇小说,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赞赏,成为脚踏两座高峰的人。

励志故事2:心有多远,路有多长

他出生于法国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受尽了苦难的磨砺。

十几岁时,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实在无法供应他上学,他去了一家咖啡馆打工。在咖啡馆里,他干的是最粗重的活儿,咖啡馆的老板、店员,顾客都称呼他“小跑堂的”。苦些累些,他不在乎,他受不了的是,人们对他的歧视。

有一次,他小时的伙伴卡恩来馆里喝咖啡,抬眼看见了他,便招呼他道:“小跑堂的,过来给我添咖啡。”他低着头,假装没听见。卡恩一拍桌子,冲着老板说:“你雇的小伙计怎么对顾客这么冷漠?”老板连连赔礼,并呵斥他赶紧去招待,他只好忍着屈辱被卡恩支来唤去的。卡恩临走时,掏出一张票子对他说:“这是你的小费,拿好。”就在他伸手要接时,卡恩却将票子扔在了地上,抬脚踩住。他已经弯下了身子,见状,眼泪顿时淌了下来。

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哭了一夜。次日凌晨,他爬了起来,开始绕着街道奔跑。血在体内如江河奔流着,他发誓要成为全法国公众景仰的人。从此,他从两条腿开始,每天早晨五点起来,进行长跑锻炼。

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机会终于来了。那年,他报名参加了法国田径冠军赛,以万米和五千米两个第二名的成绩,被选中参加奥运会。

在接下来的三届奥运会中,他先后夺得万米比赛的亚军,五千米比赛亚军和马拉松比赛的冠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他就是法国著名长跑运动员阿兰·米穆。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在于他人生目标的远近。你的目标在近处,成功就不会太大;你的目标在远处,成功之路也会越走越长。

励志故事3:坐在对手旁边

杰克来自美国一个偏远的小镇,在哈佛大学,像他这样的乡下学生并不多,由于他穿着土气,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班里,经常被同学们当成取笑的对象。

杰克很苦恼,他极想改变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却不能够。他越是急迫,成绩越是下滑得厉害。第一单元物理测试,他竟然排在倒数第一位。

老师将他的试卷摔在桌子上,沉着脸说:“杰克,你简直比勃朗还笨。”

老师的话严重地刺伤了杰克,因为在一次智商测试中,勃朗的iq最低。虽然,每次考试,勃朗的成绩总能排在中游,但谁都知道,他是靠着勤奋才做到的。

杰克默然半晌,突然一咬牙,说:“老师,我要求调位,我要坐在勃朗旁边。”

老师答应了杰克的请求,将他安排到勃朗旁边。从此,杰克的位子和勃朗相临,勃朗学习,他也学习,勃朗就寝,他还学习。

一学期后,杰克做到了,他的成绩超越了勃朗,排在全班第十。

老师当众表扬了杰克。杰克说:“老师,你说,我现在比谁笨?”

老师听出了杰克语气中的讥讽味道,心中不悦,便说:“不要自负,你和凯特相比,差得还远。”

杰克头一昂,说:“老师,我要求调位,请把我调到凯特旁边。”

老师二话没说,把杰克调到了凯特的位子旁边。凯特是绩优生,几乎每次考试都在前三名。

从此,杰克以凯特为目标,凯特学习,他也学习,开特就寝,他还学习。杰克屏弃一切杂念,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凯特。

一学期后,杰克超越了凯特,成绩全班第一。

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一个人,离对手越远,离成功越远;离对手越近,离成功越近。

励志故事4:将失败的门敲破

现在,比萨饼很受人们的欢迎,但比萨饼的故事可能鲜为人知。

在五十多年前,有一个美国人叫卡纳利。卡纳利的家里经营着一家杂货店,生意一直不好。年轻的卡纳利告诉他的父母,既然经营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功,就应该换一个思路,想想别的办法。

卡纳利家的附近有几所大学,学生经常出来吃快餐。卡纳利想,附近还没有人开一间比萨饼屋,卖比萨饼肯定能行。他就在自家的杂货店对面开了一间比萨饼屋,他把比萨饼屋装修得精巧而温馨,十分符合大学生高雅而又讲情调的特点。不到一年时间,卡纳利的比萨饼就成为那一带的名吃,每天食客爆满。之后,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都很好。

卡纳利的胃口大了起来,他马不停蹄地在俄克拉荷马又开了两家分店。但是不久,一个坏消息传来,他的两家分店都严重亏损。开始,一家店准备五百份比萨饼,结果总是有一半的比萨饼卖不出去。后来他又按两百份准备,结果还是剩下很多。最后,他干脆只准备五十份,这是一个连房租都不够的数字,结果还是不行,甚至有时一天只有几个人光顾。同样是卖比萨饼,这个城市同他家所在的城市一样也有大学,为什么失败呢?不久,他的结论出来了,这个城市的学生与那个城市的学生在饮食和趣味上存在很大差异,他在装潢和配方上都犯了错误。他迅速调整,生意很快兴隆起来。

在纽约,他同样也是先吃了苦头。他认为他的市场调查搞得很细致很成功,但当他的比萨饼在纽约推出以后,却一直打不开市场。后来,他发现比萨饼卖不动的原因,是因为比萨饼的硬度不适合纽约人的口味。他立即开发新配方,改变硬度,最后,他的比萨饼成为纽约人早餐的必备食品。

卡纳利从在自家的杂货店对面开第一家比萨饼店起,十九年以后,他的比萨饼店遍布美国,共计达到三千一百家,总值三亿多美元。

卡纳利说:我每到一个城市开一家新店,十分之九是失败的,但最后都成功了。原因是我在失败以后,从来就没有退缩的念头,而是积极思考失败的原因,努力想出新的办法。因为你根本不能确定你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所以你必须先学会失败。

励志故事5:相信这颗超群脱俗的黑痣

有一个叫圣安·玛莉娅的女孩,出生于英国南部一个小镇。两岁时,她的左脸上长出了一颗十分难看的黑痣。从此,人们歧视的眼光时时向她射来,令她痛苦不堪。幸好,她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只有沉迷于书海,才能丢掉萦绕于四周的冷漠眼光和孤独感。

有一天,牛津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外出散步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正陶醉于书海中的女孩。她那如痴如醉的神情,让教授深感惊奇。他情不自禁地对随行的人和聚拢在四周的人们说道:“哎呀,简直不可思议,这位小女孩双目炯炯有神,智慧一定非凡过人,将来定是这个小镇上最有出息的人。看她脸上的那颗黑痣,那就是她日后卓然不凡、超群脱俗的标志。”

牛津教授的这句话传开后,小女孩的命运果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的父母从此格外疼爱起她来,而先前那些歧视和冷漠的目光,也变成了羡慕的眼光,甚至还有富人主动提出给她资助,为她提供当时最好的求学条件。

教授的话,也让小女孩像换了一个人一般,变得更加勤奋和自信起来。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她不断赢得令人羡慕的成绩。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那位牛津教授的预言。

长大后,圣安·玛莉娅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日后她又成为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爱丁堡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并成为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同时还担任了伦敦市长助理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