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南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1:32:07 作者:XY字客 活动总结 2023年江南读后感(模板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江南读后感篇一

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安宁恬淡的水乡生活,清新婉约的水乡文化和世态人情,是江南的象征,亦是我梦里的水乡。

题记

浅渚波光运营,小桥流水乡村。每当我读到这幅描写江南退思园的楹联,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水乡风光:穿镇而过的河道,交错的双桥坚固而又苍老,傍河而居的人们,轻轻流淌的水,这便是我梦中的江南水乡。

《江南小镇》这篇散文,余秋雨以依山傍水的水乡风光为背景,将江南水乡清新的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神秘形俱佳,《江南小镇》不失为一篇人文山水的佳作!

青山荡漾在水上,那晚霞吻着夕阳用这句话来形容江南是再合适不过了。江南素以水和淡雅清丽闻名于世界。一进镇,乘着小舟,领略水的魅力,欣赏清雅的水乡风光,看着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不禁使人心旷神怡。江南不仅风光美,人情更美!游客想在船上拍照,船民不仅让拍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我想,余秋雨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风光美,人情美吧!

江南让我想起了同步上的《陕北农民》这篇文章。陕北人敦厚老实,若是有人掉了东西,路人准会立马归还,这跟江南是多么相似啊!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在日渐喧器的世界中,江南已成为我梦中的水乡,它的清雅深植于我心中。

江南读后感篇二

“快节奏的生活”“生活就是战场”等等一系列的词句在当今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了不可否认的代名词,而我们也早已失去了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怀。

在烟雨朦朦的江南,优雅地撑起那把有点破旧的油伞,到后院的鱼塘边去喂喂鱼,看着那平静的湖面一下子漾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涟漪,然后会抿嘴一笑。又或者到书房里去品着一壶茗茶,看着一本还有纸墨香的书,真的惬意极了。

“小桥流水人家”又仅仅为我们描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吗?

连接两岸的石桥,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但确又依然挺立,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让人们倚靠,休息。

一股清澈的流水汩汩流淌,永不停息,永远潺潺地流淌着。挽起裤脚,下去走走,一丝丝的流水流过,滑滑的,痒痒的。

青瓦白墙,雕栏画风,古朴、自然的人家,清晨,炊烟袅袅,那么淳朴、勤劳,如诗如画,一派仙境的景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刻的我,对江南又有了一份不一样的感情。是我早已麻木的心灵的停靠站,然我们安心休息,让我们神清气爽,让我们拥有一个自由的心灵。

小桥,流水,人家,浸没在水墨江南里,看不出究竟,分不清虚实。只愿在品江南的同时,冲淡那城市的污浊尘埃,让江南烟雨的清秀、恬静、幽深充溢我们的心灵。

寻找江南,寻找自由的心灵,寻找记忆中美的出处,寻找梦里的天堂,寻找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江南”。

我与江南擦肩而过,现在的我,只等待在若蝶轻舞的江南水墨中……

江南读后感篇三

杭州不是尽善尽美的,杭州终究脱离不了时代发展的桎梏,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疤痕。“西湖中的水比茅台酒还珍贵”,未到西湖时,我对这句话也深信不疑,但是坐在岸边细看西湖的水,碧而不清,甚至染上一层混钝的绿。查过资料,这是工业经济带来污染的结果。据说,为了让西湖的水保持碧波荡漾的意境,市政部门掘了条与京杭大运河相通的管道,每三十三天便将湖水循环一次,所以才有今日略显诗意的碧波。我感慨,原来朝思暮想的西湖也有自己难以启齿的一面。

今天的西湖,波光照映的不再是画舸上婀娜的艳影,楼台间回响的不再是靡靡的丝竹之声。远处现代化的水泥钢筋让人不至于完全沉浸在古典的意境之中,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二十一世纪。即使岳武穆还以他那威武摄人的目光凝视他那固爱的山河,但他的目光明显黯淡了许多。几分愤怒,几分忧思,更多的是无奈与哀愁。他目睹过官场的诡诈,沙场的悲壮,目睹过山河的破碎,朝代的兴废。他没有枉活一生,一曲悲歌,浩然正气,留取生前生后名。死后,他又目睹了多少花开花落,杨绿柳败,多少人事代谢,来去匆匆,却始终听到钱塘江潮起潮落的声响。但这是时代的发展,或许岳飞看不惯,但那潮汐却依然故我的唱着惯看秋月春风。

但是,但是所有的是非功过都只是渔夫樵子的业余闲话。古人的风流韵迹、忠孝贰逆成了今人的谈资;今人的所作所为又成了后人引用的典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这,就是厚重的历史。

沉溺繁华不知繁华,尝尽滋味却不知滋味。我不希望我们对西湖的一切麻木,西湖有这个度量,我们也应有这种度量。

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二史璞頔

江南读后感篇四

一、好词:

1、深巷杏花:深巷里刚开的杏花。

2、天光云影:天上的光亮、云朵映在水中的影子。

3、野渡舟横: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柏河里。

4、画舫听雨:在画舫里安静地听雨声。

5、蝶舞莺啼:蝴蝶飞舞,白莺鸣啼。

二、好句:

2、雨落成烟,烟聚雾朦胧,四周也升起了薄雾。我仿佛看到眼前有位身姿妙曼的女子,着一身素衣,打一把油纸伞。

3、三月的绍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唯美。天空飘下流苏般的细雨在为谁谢幕,而那碎在青石板上的清音又是谁的叹息。绍兴笼罩在这雨里似一幅水墨画,却有几分朦胧之美。

5、江南,烟花雨巷,谁的回忆透着伤?是我可遇不可求的无奈还是她徒留空巷的惆怅?

江南读后感篇五

其实,我之所以把北京作为南北之分的分界点,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气候上的原因。“南方”的河南“洛阳三月花如锦”,而“北方”的黑龙江“山城三月飘雪花”呢。

第二,语言上的差异。我所谓的“北方”,一色是悦耳动听普通话,即使有些“酸菜”味,也不必费脑筋去揣测。而“南方”就不同了,语音千回百转,云山雾罩,根本就听不懂说的是什么。听“南方”人讲话,身边得有一个专职翻译。

人有性格,季节有特点,北方的四季交替变化比较明显,春发芽,夏抽穗,秋落叶,冬飘雪。南方的四季就很温和了,没有明显的过度特征,即使到了冬季,芦花仍不败,草儿仍有绿意,杂七杂八的野花开在“野人”的篱落之间。特别在“微寒村”的冬景中散步,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特别是寒梅初放喜遇瑞雪,雪方霁而见花,则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的冬景给人以不受尘埃半点侵的飘然欲仙、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的境界。然而这样的景色稍纵即逝,晴和的阳光就会把和寒梅亲近的冬雪化做点滴残泪,只留花香空四溢。没有雪的映衬,还称得上冬景吗?和风、旭日、鸟鸣、花香怎样都觉得是“春到人间草木知”“四月清和雨乍晴”的春天。所以,南方的冬景,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就好比一个男人不长胡子,完全没有了阳刚气。

北方的冬天则不同了,它掩藏了春的含蓄、屏弃了夏的热烈、珍藏了秋的成熟,以一身傲骨、一身洁白、一身凛冽倏忽而来。再看寒雪压苍松,会对严冬的生命有一种深深的景仰。大雪过后,三五孩童,堆一个雪人,剪一片红纸给雪人点一下降唇,雪白的颜色有了红色点缀,立时有了生命的赋予。再给雪人镶上两个明亮的玻璃球,雪人则象初生的娃娃,睁开清澈的大眼,惊喜的感受孩子们赋予它的生命。雪后的冬天,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而冰雪凝就的冰灯,凝聚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向人们展现的文化艺术,又留连了多少中外游人的不顾寒触的脚步。冰雪里的冬泳,何尝不是北方冬天最美最壮观的冬景呢?当出行的人们抖落一身白雪,融化一脸寒霜,他会由衷的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冬天呢!

由此,我豁然明白,景色不分南北,季节不分东西,各有各的景致、各有各的神韵,精彩的不是季节里的风景,而是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