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哲学的书读后感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9:24:55 作者:温柔雨 评语寄语 2023年哲学的书读后感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模板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哲学的书读后感篇一

要想了解一个学科,先了解其学科史。对于我来说,《通往哲学的后楼梯》这本书是哲学简史,虽然面面俱到,但又意犹未尽,刚勾出你好奇心又孑然而止,无法痛快一饮甘霖;译者文笔颇为归化,理解起来并无难度,算是一本比较一般的通识书。但难得可贵的是,对我这种哲学小白,门槛低,有利于引起对哲学的兴趣并且了解哲学家的思想概况和历史走向,于是想着也不必当作闲书,还是认认真真对待吧。

今天看的是关于斯宾诺莎。他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哲学家里面作者对他名誉和个人经历着墨最多的一位哲学家,我觉得,他的坎坷的人生之路和他对待此种命运的云淡风轻比他的哲学思想更能给人以启迪。

个人著作:《神学政治论》《知性改进论》《伦理学》(这本书是最为声名远扬的)

个人生平与思想:斯宾诺莎毁誉参半,生前易受多人诘难和道德指摘。诸如伏尔泰和莱布尼茨也表达过对他哲学思想的厌恶。然而恶者深恶,爱者恒爱,他亦受到歌德等人的夸赞。他认为,世界和人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暂时的,不可靠的。

世界是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不能够被人格化,也不是超越一切事物的原因,而是一切事物的内部原因,因此,上帝存在于万物之中,上帝也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这个观点不同于基督教和犹太教,他也被革除教会。我猜是因为他拒绝接受传统观念认为的“上帝创造世界”,而又认为上帝和这个世界是平级的关系,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所有的现实都包括上帝,“我自己本身就是上帝的思想”,因此无需通过教会这一中介来宣扬真理,所以教会和教会的支持者对他颇有微词。然而,他并不在意,也不妥协,而是以“活埋在自己书房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服从真理且只服从于真理”的信念,并期待得到远超过宗教宽容范畴外的宽容,即自由。

作者点睛之笔:“他对这种自由的要求,远远超过了那个很不宽容的时代所能允许的最大限度。”他对自由的理解,与一百多年后的约翰密尔所倡导的自由形成了呼应,而他,更像是领路人和开拓者,因为他身体力行来回应这个社会对他所强加的枷锁。他无视外界对他抛出的橄榄枝、熙熙攘攘、血雨腥风甚至要暗杀他的行动,一心投入对真理的研究中,“经历了对暂时性的痛苦之后,满怀热爱地奔向永恒,在这种爱中,灵魂得到安息。”他风烛残年的时候,死于肺结核,终于44岁。

点评:斯宾诺莎是位勇士,坚持自己所说所想,敢于以一己之力去反抗教会的权威,自己却不为所动,安贫乐道,“任尔东西南北风”。因对真理和自由的向往,便脱掉了世俗强加给他的磨难,以有涯之生,追不辍之志,把自己活成了无限。

哲学的书读后感篇二

前一阵子偶然发现了的极简生活小组,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断舍离》《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等极简书籍。

但就在此后,我的极简生活陷入了停滞。

我的父母有囤积癖。每次提出类似扔东西的建议,妈妈都强烈反对,让我不要的全部留给她。因此我连一件衣服也没敢扔掉。我只扔掉了两大包六七年来从未用过的东西,其中包括一些已经不记得是谁送给我的礼物。小时候,我常常因为自己收不到生日礼物而暗自神伤,没想到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彻底释然。

如果现在问我想要收到什么样的礼物,我更愿意是和朋友吃一顿大餐、一次短途旅行、甚至一封手写信,而不是口红香水之类的物品。

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里,按理说我们应当是没有匮乏感的。但商业社会和媒体每天都告诉你,你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你需要变得更漂亮对自己更“好”,所以你得买大牌包包和口红、更时尚的衣服、更独特的香水。

而极简主义告诉你,看看你所拥有的那些物品吧!有多少物品是你曾经渴望拥有,真正得到后又将它们冷落甚至弃之敝履的呢?极简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不具备正确选择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处处被暗示,随时都可能掉进营销的陷阱。

再美的高跟鞋,若是穿上太难受,何不果断舍弃?

epicurean在词典里的形容词释义是“好美食的,爱奢侈享受的”。

尽管词源的确是伊壁鸠鲁,但这恐怕是对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极大误解。伊壁鸠鲁追求快乐与宁静,但绝不是世人所理解的享乐主义。他所追求的是静态的快乐——当饥饿被满足,当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平衡,要求安宁的快乐而不要求激烈的欢乐。

“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它甚至于是比哲学还更要可贵的东西”。——伊壁鸠鲁

对于我们不理解的需要,昂贵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适当的解决办法。我们所需要的精神的东西在物质世界中被仿造。我们需要的是重整自己的思想,却为新的货架所引诱。我们买一件开司米毛衣代替朋友的忠告。

这种思想混乱也不能全怪我们自己。我们周围那些伊壁鸠鲁称之为“无聊的意见”进一步削弱了我们的理解力,这些意见不反映我们自然需要的轻重缓急,一味强调奢华和财富,却很少提到朋友、自由和思想。无聊的意见占上风决非偶然,它符合商业界的利益——歪曲我们所需的轻重缓急以宣扬一种崇尚物质的观念,而贬低那些不能买卖的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和极简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拥有的物质财富到达一定水平后,物质的增长并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而在审慎之下的生活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更多宁静的快乐。

哲学的书读后感篇三

说到哲学,可能很多人一听到就开始脑壳疼,觉得玄乎、读不懂、高大上、虚无。不管人间值不值得,生活凶猛,面对人世的无常和虚幻,还有死亡的威胁,亲人的离散,爱人的背叛和分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支撑自己的生活哲学,甚至常常自己发出“灵魂三问”。

遇到阿兰·德波顿这本书的时候,失败的人生30岁:被分手,生病被误诊,是我人生中的艰难时刻。我太想知道那些爱智慧、有智慧的人在遇到困境时的反应,读完了这本书。它确实治愈了我,让我获得了宁静和力量。尤其是“超人”尼采,更是让我获得了持久的能量。

让我们跟随德波顿,走进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位哲学家,看看哲学是如何照料的我们灵魂,拨开人生迷雾,强大我们的心灵.因为在这本书里,哲学它不仅有趣,还有大智慧,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苏格拉底认为“你的哲学跟你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代言人爱比克泰特在古罗马时期的公元前55年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有没有很熟悉,这是公认的后来认知心理疗法的来源。我学文艺学,对西方古典哲学和现当代思想史也算浅尝辄止,最深刻的感受是:如果没有哲学,你将撑不过很多人生的艰难时刻。人的一生,要遭遇很多痛苦和意外、还有死亡的威胁,用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可以让自己找到一条让自己心灵更加强大的途径,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

在这本书中,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尼采、叔本华6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在哲学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掌握真理的自信直面压倒优势的世俗偏见,虽百死而不悔。塞内加参透人世无常,对命运做最坏的设想,因而对任何飞来横祸都能处变不惊。伊壁鸠鲁认为人生以追求快乐为目的,但是他对快乐有自己的理解:摒弃世俗的奢华,远离发号施令的上级,布衣简食,良朋为伴,林下泉边,优哉游哉!蒙田,自己大半生在藏书楼中度过,却贬低书本知识,因厌恶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让饮食男女的原始本能登大雅之堂;他痛恨当时言必称希腊的引经据典之风,提倡百姓用自己的话代替“亚里士多德如是说”,这样,因能力、知识不足而自卑者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天下伤心人,尤其是失恋的人,可以从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放弃对此生的一切期待中得到慰藉;另一个极端,尼采对超人意志和力量的绝对自信又可帮助人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永不放弃。

值得一说的是,这不是一部学术作品,是一本通俗哲学读物,作者并没有表明他对任何一种哲学的倾向性,对其中有一些也以调侃的笔法透露了一点质疑。他认为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个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的希腊文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一旦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就身体力行,以大无畏的精神捍卫、宣扬之。

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哲学,在无用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最大的有用。它是解药、是诗篇、是强心剂、是梦中的灯盏,是悲观绝望后的星光满天。

哲学的书读后感篇四

《哲学的故事》选取了15位哲学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与评价。但这样的书现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专业人士而言,它太浅;对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它又和《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虚无》那些哲学原本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我觉得这样的书非常必要,它犹如一把钥匙,递在每一个想要叩开哲学之门的人的手上。好比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就很想读一读斯宾诺莎、斯宾塞和桑塔亚纳的著作,因为《哲学的故事》对这三位哲学家思想的概括,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如一个路标,指引我们去往也许自己根本还没意识到的、向往的地方。

另外,我仍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时代下哲学所处的位置。尤其在中国,哲学一词的使用,似乎总是与双引号形影不离。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嘲笑哲学,而嘲笑哲学的更深一层,则是嘲笑思考。这一方面自然源自多数人的愚蠢无知,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在实践中存在的弱势。可是,这种弱势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吗?我觉得并不是,而是源自我们保持着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传统。

我们说的是一种仿佛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不可否认,这个真理是一种哲学。可在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这套玩意儿是怎么回事,也没有人把那个真理当一回事。于是,哲学在我们心中,被扭曲了,被一群人为了权力而刻意地扭曲了。换言之,我们因此变成了一个不再信任哲学的民族。

无论是儒家的哲学,道家的哲学,还是西方的各种泊来主义,我们已经不再真的相信,更不会将之付诸实践。而只是当做装腔作势、为自己开脱的工具。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哲学的实践意义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说到底,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虚伪,而去嘲笑哲学,而去批评哲学脱离实际。如此而行的人,只能说,压根不理解什么是哲学。

不过,我也意识到,无论怎么大声疾呼,都无法将自己宣扬的冲进别人的心里。尤其是中国人,好声好气地劝是没有用的,唯独依靠强权的加持,将文化变成政策,写作法律,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发生改变、发挥影响。所以,从初中开始进行哲学教育,这种点子说再多遍也没有意义。

而且,有人也会说,现在的初中政治课里,就有哲学的内容啊。这种“压缩饼干”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从小学开始,音乐和美术就分家了,而到了中学政治与哲学却还要混为一谈呢?如果不从小让孩子们理解何为哲学,何为政治,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那些从不关心政治,又总是嘲笑哲学的蠢材。靠一代又一代的蠢材,撑得起一座楼房吗?要我说,我们可以不通音律,不会画画,但不能不懂政治和哲学,艺术的任务可以交给一小部分有天赋的人,但政治与哲学,关乎秩序与思考,则是我们每一个文明人的义务。

当然,以上这些论调只要还停留在论调的阶段,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事只能暂时搁在一边,而有意义的在于,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青年和壮年的我们,不满足于坐井观天的人们,你们要醒来,要去补上缺了的政治课和哲学课。

听凭那些所谓的专家胡说八道,指东打西。我们可以抛弃文艺,让政治和哲学武装自己。在必须抉择之时,我们应当抛弃美,而面向正义。

也许,深入政治与哲学,也可能误入歧途。凡事都有风险,但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写书可能会有危险,但读书没有危险。这是一个懒惰的大时代,数字化的趋势让人倦怠于思考。可不思考的我们与畜生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愚蠢、邪恶、懒惰,那将是纯粹的堕落。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信仰,难道还要丧失思考的能力吗?所以,哪怕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人,也得去读读哲学啊。

哲学的书读后感篇五

惯于闲处落笔的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总会给人轻松又深刻的阅读体验。如果领教过他的《爱上浪漫》,就会知道,就算写小说,也有那么多出人意料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当看到《哲学的慰藉》,当发现书里除了文字,还有各种示意图、肖像画、地图时,应该并不意外,因为,这是德波顿的书。

《哲学的慰藉》是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在书中,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轮番登场,似乎分别从人生的不同角度:钱财、挫折、缺陷等方面阐释着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

不过,诚如推荐序中周国平所说: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

可是,如果逐个检视这些早就具有这种智慧眼光的哲学家们,或许,有人,会刻薄地说一句:知道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那一生啊。

是啊,我们不能在苏格拉底与凶悍老婆的私人生活中看到幸福,就连苏格拉底自己都说:之所以娶她就是因为驯马人需要在最烈性的马身上练习。我们也不能在叔本华的孤独中找到圆满,爱情的失落,让他似乎给女性更多恨意的评价,他说:“只有男性的智慧为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以佳人来称呼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宽胯骨、短腿的性别。”我们更不用说伊壁鸠鲁的贫寒、塞内加的流放和尼采的精神病,唯一可以慰藉的是蒙田,不过他所认可的那种书斋生活似乎离俗世的快乐也很远。

是他们太高深,还是我们太肤浅呢,怎么样算是过好了这一生呢?

接着,你要有钱,要过着体面的生活,最后,你一定要长寿。这样,你就可以照一张全家福了:沉静的脸上流淌着隐隐的微笑,生活已经被你打败,留下的是乐观、自信和拼搏之后的满足。

你是人生的赢家了,而这都是平凡世界所能给你的最高奖赏。

相反,哲学家呢,他们是那样一种两栖动物:一栖俗世,一栖意识,不过,俗世的这一边总是发育得不健全。水木丁曾写过电影《时时刻刻》的评论,写到伍尔夫,她说:“因为她是弗尼吉亚·伍尔芙,这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这篇影评的名字叫《你所不能了解的人生》。

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比如,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完成。

或许,你所得到的,有一天,将成为你的羁绊。而哲学家似乎是那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知道全部庸俗生活的奖赏不过如此,可生活的痛苦却很难穷尽,所以,塞内加才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