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德育教学设计(专业21篇)

时间:2023-12-23 19:19:58 作者:雨中梧 心得体会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计划。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份精选的教学计划模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启发。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台风的语言。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感受台风的狂暴、气势汹汹、疯狂、骄傲自大。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感受台风的狂暴、气势汹汹、疯狂、骄傲自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书:跟踪,指名正音。这个词什么意思?你在电视或电影中看过“跟踪”的情形吗?

想怎么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样读?

2、知道我们今天要读谁跟踪谁的故事吗?板书:台风卫星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台风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跟踪?为什么要跟踪?)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学完了课文这些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新词。b.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c.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

(1)出示词语,指名读。

盯住、监视、跟踪、嘲笑、自豪

舒展、大声嚷、狂怒、怒吼、狂暴、暴跳如雷、疯狂、泄气、懒洋洋

堤坝、撑牢、谈笑风生、不慌张

a、指名读。这些生字中有那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b、这些词语的排列有规律吗?

(一)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认识一下今天的一个主人公——台风。

这个台风可不一般,它会说话呢,请找一找台风说话的句子,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读一读描写台风语言、行为的句子,感悟台风的特点。

1、出示句子:他刚刚舒展开巨大的身子,猛然望见天空中有颗小星星不停地朝他眨着眼睛,便大声嚷道:“你是谁?竟敢盯着我!”

(1)台风为什么要“大声嚷道”?抓住“大声嚷道”来读好句子。

(2)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2、出示句子:“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道,“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钻入深水,船儿见我避进港湾,树儿见我把腰弯。嘿嘿……”

(1)提醒学生注意“狂怒地嚷道”这个提示语的位置。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2)老师这里有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风的威力。

(3)有感情地读句子。

3、出示句子:“哼,我要把你甩掉!”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

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4、课文除了描写台风的语言,还描写了台风的神态、动作,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出示句子:

台风狂暴地跳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

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

台风泄气了,只好懒洋洋地朝海洋的另一个方向奔。

5、配合音效来帮助学生读好描写台风行为的句子。

6、另一个主人公又有什么表现?下节课学习。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2、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台风为什么会“大声嚷”、“狂暴地跳起来”、“暴跳如雷”?这都跟卫星的“跟踪”有关。

(一)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气象卫星跟踪台风的句子,再读一读。

(二)同桌讨论交流,来概括卫气象卫星的特点。

(三)检查交流:找出句子,指名读。

1、出示句子:“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

(1)抓住“时刻”,品读句子。

(2)“时刻”说明了什么?

2、出示句子:“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

(1)这个“你”是谁?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回顾板书)

(2)这么厉害的台风,卫星却偏偏爱跟着他,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

(3)生读。

(4)过渡:台风会善罢甘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起读。

3、出示句子:他感到有点累,正想歇歇脚,无意中发现气象卫星仍然紧紧地跟踪着自己。

(1)老师也是找到的这一部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

师读漏掉“无意中”、“紧紧地”,行吗?

(2)体会台风满以为把卫星甩掉了,但卫星却不放松地紧跟它。

4、读好对话。

出示对话:

“哼,我要把你甩掉!”

“想甩掉我?没门儿!”气象卫星用嘲笑的口气对他说。

5、过渡:最后台风甩掉卫星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句子::“哈!这里的人们早就知道你快要来了。”气象卫星自豪地说,“每隔二十五分钟,我就向他们报告一次你的行踪。”

(1)抓“自豪”。气象卫星为什么会“自豪”?

(2)人们早就知道台风会来了,可是他们仍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谈笑风生)

(3)理解“谈笑风生”并用这个词造句。

(4)指导朗读“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可是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

6、出示句子:气象卫星迅速地转过身,有紧紧地跟踪者,监视着……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完成课后第五题: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再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由“我”为题引出的,通过学习也可启发学生明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读的书、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对煮书的理解,引导学生紧扣爷爷说的话,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累和运用关键词语的习惯,培养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学习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消化”,“品味”等词语的意思。注意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奇怪”“疑惑不解”“豁然开朗”,通过此线索,读出课文中小作者的语气。

2、理解“煮书”的含义;。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课件。

二课时。

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质疑,煮书真的是把书拿到锅里去煮吗?)。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

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词:

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意的方法。)。

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

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

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

3、全班朗读此段。

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

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

3、学生独立练写。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现场查字典,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

“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

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

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

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

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

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

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

d全班分角色朗读。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

2、推荐读书方法:

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

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

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一、导入:

二.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师范读,同学们用心感受这个故事,看看这篇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老师读得怎样,你们也把掌声送给我。

2、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掌声里,却蕴涵着非常伟大神奇的力量。

3、老师这里有一封小英的来信。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来信)谁来为我们读一读。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从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精读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原来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残疾儿童,板书:忧郁、自卑)。

2、这段文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同情)练读,指名读。

3、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身患残疾的小英。那时的她不爱说话,不和同学接近,孤零零坐在教室一角!把她的痛苦、孤独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三)精读第5自然段:

2、是啊,她和小伙伴嬉戏玩耍,奔跑说笑,快乐得像只小鸟。甚至还学习跳舞,完全忘记了自己残疾,腿脚不方便,把自己融入集体中,现在的她多么自信,多么乐观。(指名回答并板书:开朗、自信)。

3、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那么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生齐读。

4、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分组读1、5两段。)。

5、现在的小英和原来判若两人,此时她最想说的是——(指向大屏幕上的来信)大家再一起读。

同学们,是掌声给了她力量,是掌声给了她勇气,是掌声改变小英的生活。掌声居然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和小英一起走进那次难忘的演讲课中。(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看看当时的情景。

(四)体会掌声: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同学们一共给了小英几次掌声?请你用“——”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课件示句子: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2)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体会第一次掌声。

1)大家为什么会给小英鼓掌呢?读2——4自然段,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讲故事时,小英的表现是什么?把描写小英表现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课件示句子,同桌的同学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填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在大家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3)再读三句话,从我们填进括号的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小英怎样的心情?说你感受深的词语,同桌互说。指名说,补充。

4)引导理解:为什么低下头?(她害怕别人看到她的缺陷,一直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自卑忧郁)。

小英愿意走上讲台讲故事吗?为什么?小英害怕同学们嘲笑她走路的姿势,不愿意站起来,但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小英拿不定主意,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犹豫)。

这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小英的表现,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

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对小英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也走不到头。一秒钟过去了,两秒钟过去了,五秒,十秒,四十秒小英终于站定了。

6)小英这时候太需要大家的掌声了,这掌声是多么地及时啊!(指图)你们看,当掌声响起的时候,小英感动了,小英流泪了。

这时候,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在掌声中对小英说些什么呢?

小英,你别害怕,我们大家支持你!”

小英,我相信你一定能讲的很好!”

小英你是我们的骄傲,勇敢地去讲吧!

这掌声里包含了什么?(同学们给他的支持,给他的鼓励)板书:鼓励。

小英又会想些什么呢?(没有笑话我,鼓励、支持我,一定要讲好,不辜负。)。

2、体会第二次掌声。

1)课件示第二次掌声:第二次掌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来的?同学们为什么鼓掌?

3)在掌声中,她内心多么激动呀!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头涌动,她想对大家说什么呢?她觉得再多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感激,(指图)你们看,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4)就在这节令小英终生难忘的演讲课上,同学们用掌声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称赞,表达了对小英的爱,对残疾人的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爱意中,把感动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读第4自然段。

3、再读小英的信:

是啊,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使小英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看课件)小英从教室的.角落里走了出来,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在同学们的搀扶下他走得越来越稳。

课件示信:她把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并把它作为一生的宝贵的财富来珍藏——来,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再读一读她的来信吧!

4、情感深华:

1)指板书:对于小英来说掌声是鼓励、掌声是称赞,掌声还是什么?(关心、爱护、尊重、夸奖、爱)板书。

2)老师想送你们一首小诗:课件,齐读。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花香能够使人振奋起来!

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

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把害羞淹没!

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3)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出示句子: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4)听歌曲:同学们有一首歌,名字就叫《掌声响起来》让我们来静静地欣赏一下,在歌词中,你听到最多的是哪两个词?(掌声爱)。

是呀,掌声是鼓励,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孩子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充满了艰辛与坎坷,生活中需要我们互相的帮助,我们渴望真诚的鼓励.送出你的掌声,你也将赢得更多的掌声。

5)齐读第7自然段(课件)。

(五)总结。

1、你觉得在我们身边,还有谁需要我们的掌声,你想把掌声献给谁?

把掌声献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希望他们不要泄气,努力学习,成绩会进步。献给老师,感谢老师为我们辛苦的付出。

2、对自己的缺点不足,甚至是缺陷,不应自卑,应该像小英那样鼓起勇气,面对生活,这样才能开辟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对别人应当尊重、关心、宽容、鼓励,对别人多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六)实践活动:

给班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给予一次帮助。把爱转播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板书设计:

掌声。

忧郁(鼓励、肯定)开朗自卑自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欣赏教学法

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两首

咏柳春日

碧玉妆成一树高,胜日寻芳似水滨,

万条垂下绿丝绦。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细叶谁裁出,等闲识得东风面,

二月春风似剪刀。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发动学生寻找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庆龄的故事。

朗读感悟。

一课时。

(1)、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3)、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4)、课本剧表演。

(5)、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析句,领悟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爱鸟、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的情感。

3.初步感受从概括到具体描写的表达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一、拓展文本,导入课题

1、出示《鸟》。

2、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6课,《父亲、树林和鸟》,请大家带着你们的感受,对树林和小鸟的浓浓爱地读一读课题。(把声音读轻一点,柔一点,就能读出对小鸟浓浓的爱,请再来试一试。)

3、词语也是有温度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就能赋予它生命。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课文,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昨天预习课文,读课文吗?

(读正确了吗,读流利了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自测,你能达到哪一级?

2、出示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检测一下。(谁愿意来读一读?)

4、出示、交流以下几个句子

(1)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a:指名读。(谁敢来试试?)

b:读准字音“滹沱河”。(滹沱河你读准了,说明你的预习很认真)

c:简介滹沱河。滹沱河发在河北省,是一条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河流,滹沱河两岸有着一大片幽深的树林,环境十分优美。

(2)我茫然的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a、读准“茫然”、“凝神静气”、“兀立”;(这个句子,可不容易读好,

我们先来读读这三个带点的词语。)

b、掌握停顿:我茫然的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读会了难读的词语,再来读句子,就容易多了,谁来试试?你读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你在这几个地方做了停顿。)

c 、小结:遇到难读的长句子,我们可以先把难读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根据意思先划出它的停顿,就能读好。

(3)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的心理掠过一阵沉重。

a、出示“沉重”。(你的预习很仔细;预习的时候你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b、读文章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先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想想。

三、创设情境,品读开头,进入文本

1、过渡:同学们,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注意听清要求:

(1)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课文的哪句话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读完一遍就坐好。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3、你从这句话读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读到的这种感受?

4、你最喜欢什么?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5、小结: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就简明的写了父亲对鸟深厚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概括描写。

四、小组合作,品读细节,体会情感。

1、过渡:但是,一篇文章里如果只有概括描写,没有具体描写,那就好比大树只有树干,没有枝叶,内容不生动,不具体,让人不爱看。《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描写了一生最爱鸟的父亲,下面让我们走进父亲,去看看文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同们学,要读懂一个人,就要学会察颜观色,看看他的动作,听听他的语言,看看他的神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探究问题

(1)从哪儿能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听了

(2)为什么“我”听了父亲的话,心里掠过一比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要求:先自己读一读,找一找,在你找到的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在组内谈谈自己想法。

(2)出示“小组合作分工及角色责任”

组长:组织组员每人至少就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纪检员:噪音纪律监察控制(采用蜂音讨论)。

记录员:清楚地记录组员讨论的有用的信息。

分享员: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组合作。

4、全班交流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的组说过的不重复。

第一组:父亲的动作(解读“发觉鸟”“闻鸟味”)

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找出动词。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父亲对鸟的爱。抓住动词“上上下下”

“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2、品读句子,体会“仔细”。

从父亲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看得很仔细)请你把这种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生活中,你会对什么“上上下下看了又看,上上下下闻了又闻呢”。(请两三个学生说一说,再把这非常喜欢的感情送到句中去读一读);父亲只看了一次,闻了一次吗?(体会“又”,看了很多次)父亲看得可真仔细,全班读一读,读出父亲浓浓的爱。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父亲望见了什么?(树叶在动)看见树叶在动,父亲知道了什么(林子里有鸟,小作者能看到吗?)父亲闻到了什么?(鸟的味道,你闻到过鸟味吗?你知道鸟味是什么样的吗?)看见树叶动,只有父亲知道有鸟,走进树林,只有父亲才能闻到鸟味。这说明父亲经常来树林,对鸟非常熟悉。

4、创设情境,体会“深深地爱”

从父亲的“仔细”和“熟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父亲非常爱鸟)是啊,父亲一定是深深地爱着树林和鸟,才会对它们如此熟悉,一定是经常来到树林看望小鸟,才会对它们如此了解。在父亲眼里,看看幽深的树林,听听鸟儿们的歌唱,那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让我们把这种幸福和享受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师引读“所以,父亲站住了,生接读:朝幽深地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读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父亲浓浓的爱)

5、小结:刚才我们父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父亲的爱鸟。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号学习小组,他们引领我们探究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组:父亲的神态(创设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父亲却看得如此专注,对鸟们熟悉,喜爱。)

2、“茫然”、“凝神静气”是什么意思?

3、父亲静静地望着树林,他在想什么呢?

三、第三组:父亲的语言(品读句子,感情父亲的爱鸟之情)

(一)解读“听鸟歌””

1、出示“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候。”父亲说。

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2、从父子的对话中,你读到了什么?

3、你最快活的时候是什么?

4、体会父亲对鸟儿的热爱之情,读句子。

5、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就是爱,是真挚的爱。

(二)解读“为鸟忧”

1、出示: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的那一瞬间,但这时也最容易被容易被猎人打中。”

2、从父亲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对鸟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鸟

儿容易受伤,父亲对此深深的担忧。)

3、把你的感受送到文章里去读一读。

4、角色体验,体会父亲的爱鸟。

a:鸟儿快乐,父亲就快乐,鸟儿有危险,父亲就担忧,同学们,在生活中,谁会因为你的快乐而快乐,谁会为了你的安危而担忧。(亲人、父母)

b:父亲的对鸟儿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是朋友,是亲人)父亲是多么的爱鸟呀!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四、小结:父亲对鸟的爱流露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这就是具体描写。父亲之所以对树林和鸟如此熟悉,是因为他一生最爱树林和唱歌的鸟。

五、交流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我”听了父亲的话,心里掠过一比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3、我为什么“沉重”?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么样。

(1)体会我为鸟忧

(2)小结:我受父亲的影响,有了爱鸟,护鸟之情。

六、总结提升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2、课题中的顿号可以换成哪个字?(爱)

3、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对于树林和鸟,我们应该怎么去爱呢?

4、我们人类和大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字,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欧立希对自己的医学研究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学习他坚持不懈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并走进这位医学家的情感世界,分享他对父亲的爱。

学习作者通过写欧立希的事例来表现他的品质、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把预习引入课堂,培养自学习惯。

1、按要求预习自学:

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仔细听,同学是否读正确了。的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3、交流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交流:欧立希为什么要给自己写信?

3、全班交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来体会)父亲很爱欧立希,欧立希也很爱父亲。

可是,欧立希太忙了,当时,他正和助手们不分昼夜的进行实验。

欧立希和助手废寝忘食的在实验室里工作,疲倦了就用书当枕头,在长椅上躺一会儿。

给父亲过完生日,他又匆匆忙忙的赶回实验室了。

欧立希和他的助手经过六百多次的实验,终于试制出了那种新药。

4、

教师小结:欧立希很爱自己的父亲,但他更热爱自己的医学事业。在医学研究中,他那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令我们由衷的敬佩。

5、指导朗读。

6、你想对欧立希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给自己写信的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理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同具体事例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根据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2.激发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理解爱迪生怎样不顾一切困难,挫折与危险,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

教学手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生读中了解课文,读中圈画,读中感悟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案。

教具:小黑板

一.情境创设

1.利用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学是谁发明的?

2.师简介爱迪生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说说讲了爱迪生的什么事?

三.自主实践,探究感悟

再读课文,了解爱迪生怎样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学生有不理解的字词用笔画下来)

1.请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2.细读课文,动笔画出“从哪儿看出爱迪生爱科学?”

3.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且说说看法。(请同学自由发言,结全课文插图)

小组讨论,爱迪生是不是从此再也不做实验呢?你是从那些的地方看出来的

4.读中感悟,爱迪生是怎样试制成功大家使用的电灯,说说感动的地方

四.自主交流,感悟道理

师总结: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

板书设计:

爱迪生

世界文明 发明家

热爱科学 节省

钻研科学 省吃俭用

试制电灯 为了 多少次 常常 几十个小时

一生 发明 一千多种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出来。相信通过研究,你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增长不少知识。

.认真阅读古诗句,通过搜集资料,仔细研究,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抓住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决心研究,学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习作指导课

(一)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小结小作者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全诗)

(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撰写研究报告

.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评点】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在自主、合作中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实践,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心”。

习作讲评课

(一)复习

什么是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怎样写?

(二)学生继续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

三)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2)交流,师小结。

(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

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

(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的文人故事,让人读来倍感生动有意思。

(2)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四)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

学生自己修改。

小组互相修改。

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

五)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设计评点】紧紧围绕研究报告的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内容真实的习作要求,对学生的习作草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呈现一些文人逸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感。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5.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希望。

6.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些具体。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并把内容写具体。

教具准备:

字典。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感。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写出带点字的部首,再用部首查字法查出这个字。

(一)读懂题目要求。

(二)确定每个字的部首,用部首查字法独立查字典,并填写答案。

(三)教师个别指导没掌握好部首查字法的学生。

(四)订正答案,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练习。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再读一读。

(一)读懂题目要求。

(二)学生独立填写两个,教师指导后继续填写后6个词。

(三)逐词订正。

(四)填写后读一读。

三、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一)介绍本练习的意思。

(二)了解“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想的一致。

在“果然”前面应交代怎样想的或怎样说的,在。

“果然”后面要写与所想、所说相符的事实。

(三)让学生自读第一句话,体会“果然”的意思和作用。

(四)口头练习把后两个句子补充完整,教师订正。

(五)让学生写出来,教师订正。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词语搭配还不知道方法,不知道如何搭配更好,对于“果然”这个词理解的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2.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希望。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难点:

体会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一、想想冒号、引号的用法,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一)复习冒号引号的用法。

(二)读一读两句话,了解句子的意思,再加标点。

(三)加好标点再读一读。

(四)自查、小组互查。

(五)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淘气的标点符号》。

二、读下面的几段话,想想每段话是围绕哪个意思写的,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

(一)一段话,教师引导学生读完后找到围绕那一句话写的。用笔把那句话画下来。

(二)师生合作读文中的三段话。

1.默读,想一想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

2.指名说。

3.一起回忆,刚才的方法,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自学第二段话。

4.交流纠正,自学第三段话,交流纠正。

教学反思:

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作用教师给学生讲的过多,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爱迪生》教学设计

1.了解爱迪生爱科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后来成为世界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世界闻名、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不懈”等词语;会用“节省、顽强、合适”造句;了解句与句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爱迪生进行实验的故事。

1.通过重点词、句、段,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懈努力的精神。

2.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弄清叙述层次。

(一)复习生字词。

垃圾瓶瓶罐罐燃烧聋瞎。

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价钱便宜。

(二)教学另一部分生字词。

爱迪生做实验,要用上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如:

磷(lin)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化学物品。

(三)继续学习课文。

第2、3自然段。

1.12岁的爱迪生在火车上卖报。卖完了报,他做什么?请你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这一自然段中,什么是你没有想到的,使你很感动?(12岁的报童卖完报,想尽办法在火车里做实验。)。

5.后来,车长又为什么把他赶走了,而且还打聋了他的耳朵?

当车长把爱迪生那些心爱的瓶瓶罐罐、化学药品扔到车外时,他会怎么样?

6.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小结: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着了火,被车长赶走了。

(四)继续学习课文。

指点:这一段开头第1句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

3.齐读第一句。第2、3、4句各指名一人读,以弄清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

4.这一段的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指点:这就是“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作者把这一句概括全段内容的话,写在全段的开头,我们一看就明白了。

第5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从上一段学习的内容,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3.指点:写的是“爱迪生试制电灯”。这一内容也是用一句话写在段落的开头。

4.谁能根据全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5.提示:这一段中的“常常”“实在”“不懈”“终于”这些词语告诉我们什么?(不懈:即不放松。)。

6.齐读全段,突出上面这些词句。

7.结合教学“躺”,发准后鼻音;突出字形教学,写好“身”最后一笔。

教学“供”(gong),就是“给”的意思。组词:供给、供应、供不应求、供销。

8.现在看看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第1句):总的说爱迪生试制电灯。

第二层(第2、3句):说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废寝忘食地做实验。

第三层(第4句):说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最后一段。

1.上课一开始,我们说爱迪生是“发明大王”,这是为什么呢?读了最后一段就明白了。

2.齐读。

(五)复述课文。

各自准备,从第3、4、5自然段中择其一段,讲讲爱迪生怎么热爱科学,刻苦钻研。

(六)课后练习及作业。

1.造句:节省顽强合适。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学重点:

“我”和奶奶怎样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偷”杏儿的孩子们。

教学难点:

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们家种的果树结了甜美的果子,有人想去偷他们,你会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经历。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读、正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查互评。

三、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

2、你觉得这个奶奶怎么样?从哪些内容感受、体会到的?找出相应的段落。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观察插图,选择你喜欢扮演的人物角色,给自己起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

2、进入角色,朗读课文,想想奶奶是怎样对待你们的。找出相应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句子,谈谈感受。(教师示范)。

4、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5—8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9—10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奶奶的言行怎样影响着我?

2、指名回答。(板书)。

3、自由读。齐读。

六、回到课文第一部分,理解作者思路。

1、自由读1—4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写什么?

2、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杏儿多、杏儿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3、分角色读。

七、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一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这所民族学校,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3、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根据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早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小路上走来,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三、趣味识字。

1、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游戏巩固生字。

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四、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五、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朗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4、引导体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

6、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7、学习第四自然段: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边读一边想象,拿起彩笔,画出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六、加深体会,比赛朗读。

1、学了课文,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吗?指导体验朗读:

景色美:通过看图体会朗读。

衣着美:指名一学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饰展现在同学面前,接受大家的赞美后,用高兴、自豪的语调朗读。

行为美:结合“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子和学生平时的礼仪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友好、光荣的语调朗读。

朗读美:如何读得连小动物都被吸引住了。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先在小组进行,再选出代表参加。

七、课后积累。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八、布置综合性学习。

可以用文字叙述,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注意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交流。

巧用体验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懂得人人平等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2、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课文1、2小节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

(2)指名读第1、2小节,这节写了孩子的什么?都有什么颜色?

(3)你见过什么人的眼睛是黄、蓝、灰、黑?

(4)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一样来呢?那些词应该重音读)

(5)齐读1、2 小节。

2、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

(1)齐读课文,这一小节写了孩子的什么?(头发)

(2)看图说出孩子的头发怎样?

(3)指导朗读,(怎样读出和花冠一样美丽的头发)

3、学习第四小节

(1)课件出示,一枝花和一束花,大家认为那个美呀?为什么?

(2)那我们看看花园里的花怎样?谁能读一读第四小节?

(3)指导朗读(如此美丽的花我们应该怎样的朗读呢?)

(4)齐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五、六小节

过渡:花有五颜六色,那人是不是有不同的肤色呢?你知道都有哪些?告诉同学们,那在作者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第五小节:

(1)谁能用最美的语言给大家读一读第五小节,谁就像最美丽的花束。

(2)交流

(3)汇报

(4)孩子像鲜花一样漂亮,孩子听了高兴吗?你们高兴吗?怎样读呢?

四、再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2、教师提问:课文中 “你” 、 “我”、“ 他”都是指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六、总结

1、播放《各国儿童心连心》歌曲,出示图片。

2、边看图边总结。

待学生总结完后,教师概括总结。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办板报。(语文天地的“初显身手”)

板书设计:

最美的花束

眼睛不同 都能看到太阳

头发不同 都是漂亮花冠 渴望和平

种族不同 都像美丽花束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又很喜欢这样的儿童诗歌,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

二、突出本课的重点。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最美的花束”及文中的“你、我、他”指的是全世界的孩子,而“花园”指的是地球。

三、在学完课文后进行了相关的句式练习,强化平等的意识。

我给出例句:“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让学生填空。有的学生说“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漂亮 。”“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能看到美丽的世界。”等。我又让学生补充句子:“ 和 一样 。”有学生说:“ 男孩 和 女孩 一样 可爱 。”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

一、虽然课文读得比较多,学生也能熟练背诵,但是在感情朗读方面还体现得不够。

二、在理解诗歌后,学生谈今后怎么做时,因思维局限谈得不够好。我发现学生对平等与尊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时光飞逝,日月交替,转眼之间,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学期,虽然工作忙碌,但我觉得却很充实。为让明天的工作更精彩,收获更多,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与大家来共同分享我的快乐、成长与烦恼。

一、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训练。

首先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参加学校组织的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与此同时,积极投入科研课改的实验之中,进行大胆的实验研究,并利用课余虚心向同行请教,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反思,撰写教学点滴与通年级老师共享,从而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充电”。

二、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朗读训练。三年级的孩子,朗读训练是一个转折。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指名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力的问题,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积累语言,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

三、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节课根据每个小组组员的表现,在上课的纪律,积级举手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等方面进行评比,那个小组做得好的,就在评比栏上加一分。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上课纪律良好。

2、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年级是学生习作是一大难点。首先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从学生喜欢的作文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其次,开展读书活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进行词句积累的评比;特别进行读书小报比赛,开展读书小故事竞赛,评选“读书小明星”等以此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习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四、重视对培优补差工作的开展。

三年级的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和速度十分不同,这样在学习中难免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对于接受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老师要适当给他们增加学习的难度,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暂时还有困难得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与帮助,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相对而言,课堂中对优生的关注度更高,对于后进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以后还要在课堂中多关注这样的孩子。

2、学生练习习作的差异较大大。学生虽然对习作有兴趣,可少数学生还是无从下笔,或者不能把一件事,一个片段写详实,说明练习还应该加强一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争取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语文老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八、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金色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齐读课题。

读课题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

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

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次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知道了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我们试试,请同学们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生默读,画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指刚找出的中心句)里能读出哪个词?对!就是它!创造!(师奋笔疾书,粗粗的行楷字:创造)

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孩子们端好书,我们到书里找答案。请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1、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都变成什么了?请大声地读第四自然段。

2、孩子们的回答,我终于明白,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作万物)

(指着屏幕: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我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生,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老师和男女同学合作朗读第四段。感动盘古的无私和伟大,感受排比句的音律美和气势美。

句子美,我们读得更美!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读来好有气势!

3、这些句子,我们换一种说法,看是不是更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

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你的语言感动了我!

我看到了,孩子们正插上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在神话的世界尽情翱翔!

难怪有人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指板书:化作万物)读成一幅画(指变换的句式)!”孩子们,你们做到了!

神话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还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我想,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去读课文,去体会盘古那雄伟高大的形象吧。

反思:本单元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盘古开天地》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文辞优美。我用“创造”一词,将本课串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开始,先让学生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让学生从中找出中心词:创造,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怎样创造了宇宙?最后又教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创造”。脉络清晰自然。介于本文是个神话,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于是,我把时间用在了让学生充分地读上。尤其是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我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段,运用多种读的形式,使孩子们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并潜移默化地将排比句告诉给了学生。

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

教学难点:对文章段意的概括。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教师板书:赵州桥(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2)、齐读新词,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第1、2小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

赵州桥。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非常雄伟、坚固。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 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习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创设美的情境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并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只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啊,人们常说母爱在下雨时是雨伞,在跌倒时是拐杖,而在圣诞节时却是担心,谁能把这“担心”读好。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挖掘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象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我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和听到陌生女孩的言行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________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重要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 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1、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贝尔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先在小组内交流,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认会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时什么?是通过哪些段落讲述的?请在文中标记出来。

1、“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二——七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同时把自己的体会旁记下来。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读书、体会。

2、同桌交流阅读收获,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3、指名学生谈体会,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畅所欲言,重点引领学生体会贝尔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严谨认真的实践精神。

4、小结:你佩服贝尔吗?佩服他的什么?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5、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精髓。

1、师深情引述: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告诉我们搞实验研究、走科学探索之路是艰苦的,但更是伟大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尖刻创造、伟大发明,才推动着世界走到了美好的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无一不在享受着他们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幸福。就说电话把,它带给我们怎样的便利,同学们一定深有体会。请大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自己的课外所知,告诉120多年前的贝尔先生,我们有多感激他。

2、学生畅所欲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其他科学家搞发明创造的故事,写写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