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0-07 14:08:53 作者:LZ文人 评语寄语 最新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一

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世人对它褒贬不一,有人直呼“看不懂”,也有人说读起这本书时“仿佛有一个人在用只有我们两个人懂得的语言吟诵内心的诗篇”。

在我看来,与其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在描绘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不如说是他想借这本书表达自己的渴望,表达他对自由的渴望。

书中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无限矛盾的人,他看似没有人性,为了虚无缥缈的梦想抛妻弃子,他好像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完美自洽,对于康德提倡的道德不屑一顾。但他依旧被肉体的欢愉吸引,和欣赏他的画家的妻子在一起,也依旧在死亡前的一刻为自己的土著妻子流下两行热泪。

斯特里克兰德代表的是一种人类最初的状态,他原本是英国的一位富裕中产阶级,过着不愁吃穿的小资日子,然而这样的生活满足不了他对创作的渴望,于是他抛开一切,一个人来到法国作画。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一生,从呱呱落地到咿呀学语,再到青涩豆蔻和成家立业。我们在慢慢地给自己添加身份,从懵懂的稚童到成熟的中年,经历着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但这些东西也无时无刻地不在控制着我们。

我们偶尔抬头望望远方的月亮,然后又低下头寻找地上的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从获得这些外壳,到剥离这些外壳,既是升华了灵魂,也是摧残了肉体。就像毛姆一直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灵魂是不受制约的,是一片混沌,是如同出生婴儿一般纯净而又肮脏,“卑鄙和崇高,恶毒和慈悲,憎恶和喜爱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

斯特里克兰德毫无道德标准和善恶准则,他抛弃妻子,害情妇自杀。书中的“我”想大义凛然地审判他,却被他一句话说得灰头土脸,“你和我争吵,是因为我对你对我的看法根本不屑一顾。”

没有人能审判灵魂,当一个人回归到灵魂最初的状态,必然是如斯特里克兰德一样矛盾的,他不想成为皮囊欲望的枷锁,他憎恶一切令他欢喜的事物,可当他一件件剥离原本的身份时,却不禁发现,欲望和纯真就是和谐存在的。在他的心里,灵魂的裸奔可以对一切不在意,可惜对于肉体的欲望他却无法完全克制。很多东西阻止了他对美的追求,然而他却无法完全摆脱它们,他鄙视爱情,可我相信,他依然爱着自己最后一任妻子。

最后的最后,他烧毁了自己的旷世杰作。从始至终,他都不想让自己的行为对这个社会有个交代,他只想对自己有个交代,而他成功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眼瞎身残,可他毫不在意,哪怕明天就会死,他也只会咧嘴一笑,佛家说:“一副臭皮囊,四大皆空。”

他追求美,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梦想,仅仅是因为他的灵魂告诉他,不画画就活不下去,而除了画画其他的都不重要,都是枷锁。

所有人都在争夺地下的六便士,唯独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他可能是世人眼中的疯子和人 渣,然而这种对于灵魂欢愉最纯真的追求,恰恰是人类最本来的面目。婴儿不知何为善恶,他们有最纯粹的眼睛,最美好的渴望,然而也会在襁褓中肆意汲取母亲的母乳,掠夺生养他们之人的生命力。

最纯粹的善即是最纯粹的恶。

现在很多人都是从没有善恶价值观的婴儿变成小心翼翼地遵守社会规范的成年人,他们在名利场里打转,偶尔抬头看看月亮,陶冶一下情操,却再也回不去那个最纯粹的婴儿形态。

斯特里克兰德却是在一切之后,终于回归了灵魂最原始最野蛮的兽 性和神性,它们交织在一起,最终平静地回归于大自然。

就如尼采所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二

20xx年,第五本读完的书为《月亮和六便士》,作者为: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该部小说的原型为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为什么会读这本小说呢?一是,朋友推荐说这部小说不错,二是,无意中看到网上评价不错。其实,刚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读进去,一直到第三章,才开始进入状态,直到我读完整本书,我又回过头去重新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这部小说描述了斯特里克兰不顾世俗的眼光、贫穷的纠缠、疾病的折磨;坚定、顽强、执着追求艺术道路的过程。读完这本小说,我认为作者描述了一个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为理想)的画家,放弃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为安稳的生活),铸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从刚开始的不太懂,到后来的一口气读完,我的读书心得为:一、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并且语言很朴实;二、在画家斯特里克兰追求其艺术的道路上,贫穷,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对于他来说,只要能画画,一切足以,可以感觉到内心的宁静满足。画家斯特里克兰或者是画家高更给予我的启发是:要找到心灵中真正热爱的事物,然后用尽全力去追求,遵从内心。

我还特意搜索了保罗·高更的画作。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作为一个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读不懂这些传世作品,但是,通过《月亮与六便士》,我从侧面了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坚毅铸造了这些作品。

最后,我记得在小说结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斯特里克兰将一幅画送给库特拉斯医生的水果画,我在网上找到了高更的这张水果画,不知道是否对应小说里描述的那张水果画。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三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优雅的绅士,将一个关于是非、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追求心中的梦想,不顾世人看法,抛家弃子来到异国他乡,即使贫困交加,他也仍坚持自己。再读,我竟感到一丝恐惧和从心底溢出的伤感,似为斯特里克兰德,又似为自己,这竟让我流下眼泪。我惊讶,思索,感触良多。

何为对错?何为善恶?

斯特里克兰德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世人鄙夷,恶意猜测,仿佛斯特里克兰德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于世人而言,他有什么错?斯特里克兰德是有错,可是他的错只是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却用自己的道德去谴责,殊不知,用道德谴责别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生而为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大千世界。这种人,活在当下,其中一类便是隐藏在网络后,打着“伸张正义”的“键盘侠”。他们自以为洞察世间,有着网络做屏障,依靠着“言论自由”,便无所顾忌,肆意妄为,用着恶毒的言语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善恶,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剧。可是正如“卑鄙与崇高,恶毒与慈悲,憎恶与喜恶能够在同一个人心中,并不相悖。”这世间真的有如此明确,如同法律法规一般的善恶黑白吗?世间真的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吗?如同一个历史人物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斯特里克兰德也不该被贴上类似标签。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

何为理想?何为现实?

斯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有个画画的梦想,但是父亲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过上了父亲想他活成的样子。可是,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终于,他为自己而活。“即使被讨厌、鄙视,我也无所谓,而且我必须要画画,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这是经历了什么,心里得有多大的执念,多大的勇气才使他说出这番话啊。我们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现实生活的琐碎终会磨灭我们心中的激情,柴米油盐的计算使忘记爱情本身的模样,家庭的需要使我们的步伐变得沉重,斯特里克兰德的潇洒与自由使人羡慕与敬佩,但社会的和谐美好,却容不下斯特里克兰这类人。就像是《欢乐颂》里所说:“做人呐,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标新立异就更累了。”难道理想与现实就不能共存吗?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回到了灵魂的最初,画出了旷世杰作,但最后他却让土著人妻子烧毁了它,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最终也将赤裸裸的离去,是肉体也是灵魂。他始终也为无畏他人的看法。于是我也释然,理想与现实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愿你在寻找生活里的六便士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你心中的月亮。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四

合上扉页,我脑海里,都是他最后坐在屋子里以失明之目观自己终结之作的画面。

他,不再需要表达,甚至要求土著妻子一把火烧掉,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被认可、被理解。

其实我不满意这个失明的设置。我希望他真的已经全部都画完了,脱离苦海了。可惜,原著没有交待,到底是画完了,还是画不了了。

《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其实借画家为引线写了很多人的故事。有详有略,有的有结局有的没结局。套用佛教用语:众生皆苦。

画家伦敦的妻子,到最后也还是原来的腔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置?他为了嘲讽她吗?我想不是的,作者其实极其悲悯,众生皆苦,大家各自挣扎,各自纠缠。

画家以自毁式的方式,体验了实打实的身体的物质的物理性的苦楚。但画家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在画家看来,精神的苦楚才是苦楚。伦敦妻子、情妇、画家朋友对生活的舒适性都自己的要求,他们或多或少的被物理性物质性的苦所困扰,感情的困扰在这里归为物理性困扰。无论是物理性的还是精神性的,苦楚就是苦楚,所以众生皆苦。

《月亮与六便士》是我喜欢的作品,作者只阐述,不评论。因为很多时候,如果自说自评,那么作品会没有生命。只说不评,作品才会活过来。活的作品,才可以千人千面,产生众多的精神火花。

作者以画家的孩子做模糊处理进行结尾。我想,这是作者对于命运、人性、世事做的谦卑姿态——苦海无涯。

无论是精神之苦还是物理之苦,脱离苦海是极难的。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五

没想到这是一本类似于人物传记的书。阅读前并没有看简介。只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诗意满满。

如果单纯当做故事看,并不是很有趣,因为在叙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线之外加了许多看起来并无关联的“旁枝末节”,有些生涩,有些看起来无趣。感觉毛姆是一个谦虚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实他用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叙述故事,使其读起来有很强的真实感,但是内容却是一个在现实基础上,“不切实际”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众人认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别人很不一样的地方。

斯特里克兰一头扎进理想的态度和重婚后的土著妻子爱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岛这个包罗万象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里(塔希提岛)终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原来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虚荣,要求他时刻戴起面具保持“体面”,他逃离。其后的女人又要占有他,企图从绘画手中夺走他,可是绘画对他来说比一切都重要,他抛弃了妻子儿女和优渥的生活,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真正的爱情”,结果悲剧收场。那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冷漠得让人害怕。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六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人有他们的乌托邦,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思特里克兰德一无所有,除了他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改编自著名画家高更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证券经纪人,遵从内心声音,为了追求理想而抛妻弃子的故事。月亮象征着理想,而六便士则代表现实。单看故事介绍,这是一个情节俗套落人下乘的狗血励志成功学故事。而他开头接近三分之一的冗长背景介绍更是一度劝退我。

但此书其实和传统的励志文学大不相同。它的主人公是一名三观极度败坏的人,为了梦想抛弃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子与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毫无道德观念,抢走恩人的妻子甚至害死她。作者也毫不掩饰对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厌恶,借旁观者之口袒露他对伦理道德的冷漠、他的混蛋与恶心。而矛盾的是,作者也热情地描述出思特里克兰德被梦想控制着的,不顾一切的疯狂炙热。正是作者如此矛盾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天才画家形象。

初读本书,我几度想过放弃。思特里克兰德着实令人反感至极。可读到后面,对他的心态又不由得演变为同情。思特里克兰德的原话是:“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不管他游得好不好,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不禁令人思考天才到底是幸运抑或不幸。尽管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地狱变》中就有提及。众人眼中的天才往往伴随着潦倒,孤僻,不被世人理解。但他们异于常人的天赋也是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心中波澜壮阔云海翻涌的情感或许难以被作家的拙笔描绘出十分之一,但毛姆笔下这一句我反反复复读过很多遍,似乎得以管中窥豹瞅见一点隐约的轮廓。单从理智方面考虑,思特里克兰德似乎并不想燃烧自我全情投入于艺术之中。但情感烧灼着他身不由己,只能凭借求生本能去画画。尽管在画画过程中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快乐的,可他终究是被迫的,他的人生别无选择。

但《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远不止这些。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思特里克兰德一辈子穷困潦倒,挖心掏肺画出的作品一副都没有卖出过,甚至受尽同行与外行的嘲笑,欣赏他的人寥寥无几,能懂他内心世界的却没有一个。最后他毫无尊严地死在一个无名岛上,死前疯狂画了一屋子的画全部付之一炬。思特里克兰德一生没有尝到任何天赋所带来的名与利,但他受尽了天赋赐予他的苦痛。书的结尾,思特里克兰德还是声名远扬,仅剩的几幅画被炒出天价。但我看来就落了下乘。我希望思特里克兰德从未知名过,画笔给予他的从来只有只有他绘画时的快乐。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七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它有很高的声誉,就算没有读过的人,也会大概知道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伪文青们都很喜欢的一本书。

看完后,我被里面那幅美妙的画面所震撼了。在我读它之前,我认为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可爱的年轻人,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生,却依旧很穷。我认为,至少是一个善良和纯洁的人。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主人公是一个脾气暴躁和粗鲁的大叔。而这位大叔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的。

我没有研究高更的真实历史,小说中对真实世界的描述有时牵强附会,却还是让我感到真实。也许,真相并不是这部小说的初衷。虽然这个天才有非凡的天赋,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他。尽管表面上不负责任,对家庭带来了伤害。而我最讨厌的是他对朋友的态度。

我忘了唯一崇拜他的朋友的名字,我们就叫他小胖吧。小胖也是画家,看了他的画后,很珍惜。男主虽然脾气暴躁还没有礼貌和修养,小胖还是对他很好。

不幸的是,男主不但忘恩负义,还出轨了小胖的老婆。其实这一点逻辑我一直觉得小说没有解释清楚,因为一开始小胖的妻子是很讨厌男人的,对小胖却很有爱心。后来莫名的被一个男人吸引了。

或许,一千个人读同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感受吧!这就是我在看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六便士和月亮读后感篇八

首先粗略地讲一下吧。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我对他整体的评价是赞扬的;然而人都是复杂的,他也不例外,这个人简单又复杂,值得我进行一番剖析。

联系到我自身的处境,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是十分触动我的。很小的时候我就拥有远大的理想,只是由于某些原因,那时并不能付诸实践;可是,身边的同学已经小有成就了。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很迷茫,看着只比我大一两岁却优秀得远超于我的学姐学长们,我陷入深深的自卑。才19岁,我就每天问自己:这个时候才开始,是不是已经迟了?我真的可以实现我的理想吗?我给自己的答案几乎是全然的否定,以至于我落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

尽管只是一本小说但这种经典小说总是给人力量。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给了我黑暗中的一束光。他抛弃名誉抛弃家财抛弃妻儿,他丢下一切可以丢下的东西,奋不顾身地朝他的梦想飞奔而去的时候,我热泪盈眶。那个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已经40岁了。40岁?我扪心自问,尚且年轻气盛才堪堪19岁的我不会有那样的勇气,更何况40岁?斯特里克兰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勇士。他年少时期的梦想迫于家族的压力而按下暂停键,但在他得到机会时,他立刻抓住了。不在乎流言蜚语,无所谓冷嘲热讽,斯特里克兰的眼中只有一个东西:他的画。

斯特里克兰对于个人理想的追求如此简单,可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网却那样复杂:他的妻子儿女、斯特洛夫夫妇、阿塔等等。初读完,我认为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很自私的男人(某人跟我说:“浪漫主义的人总归是自私的。”但我并不认同。)他丢下只待在家里没有工作的.妻子,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妻子的请求和别人的劝阻固执地只身去往异国他乡。可是结合我们老师的分析再想:他果真是完全的不负责任吗?在离开之前,他是个成功的商人,他家财万贯却将其全部留了下来,没有和妻子离婚,使他们能够名正言顺地使用他的财务;至于离开,也是在他的第一个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之后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斯特里克兰对德克·斯特洛夫的态度。德克无疑是斯特里克兰的伯乐,在那时是唯一感受到斯特里克兰的才情并大力称赞、支持的人,在斯特里克兰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总是施以援手;只是由于他本人画作“平庸”且以画卖钱,斯特里克兰则唾弃他,总是冷眼相待。这就是很奇怪的事情:选择了“月亮”的人看不起选择了“六便士”的人,却在无以生计之时又向对方求助(然而他连求助的态度都是随意傲慢的);选择了“六便士”的人向往并帮助选择了“月亮”的人,最终却因此感到痛苦。

《月亮与六便士》还隐含了对于爱情及婚姻中男女关系的探讨。文中着墨最多的是这三个女人:斯特里克兰夫人、斯特洛夫夫人(布兰奇),还有阿塔。斯特里克兰早年真的不爱他的妻子吗?从文中来看,不是的。他也曾青春过,也曾与爱人陷入热恋是什么把他变成了后来薄情的模样?在那个时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是很严重的:他们要求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不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更加可怕的是,连女人自己也接受了这样的定义。如此,斯特里克兰夫人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在婚姻、家庭、社会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以至于内心缺少安全感,这又使她对自己的丈夫充满控制欲,她想将斯特里克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后来背叛德克的布兰奇也走入了这个,女性在爱情中的误区。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仍不少见。所以追求自由的斯特里克兰感到窒息,他的应对措施就是:逃离。

阿塔是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上的女伴(或许也可以称作“妻子”)。她不是白人,是个新教徒,因而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像其他女人一样,阿塔也是由于斯特里克兰的才华而爱上他;不同之处在于,她从不约束斯特里克兰的行为,也从不对斯特里克兰指手画脚简直像一个仆人在服侍他(当然,我不提倡这种爱情观)。为什么斯特里克兰以前有那么多情人,却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关系,在阿塔这里就可以?原因就在于,他在阿塔身上除了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性”,还可以感到“自由”。

我想我和斯特里克兰与德克都不一样。我这个人比较贪心,如果条件允许,我不会放弃理想也不会放弃名利。简而言之,“月亮”和“六便士”,我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