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批注范文(15篇)

时间:2023-11-04 18:46:56 作者:笔舞 党团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批注范文(15篇)

三年级教案是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有对准0刻度的。(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你的笔盒长()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师:对,钟表,有了钟表,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知道时间。

师: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举手说说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朋友真能干。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读一遍课题。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

1、(投影展示钟面。)师: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钟面,和同桌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时针、分针、数字等)。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的发现?(提问三人),你观察得真到位。

2、认识时针的运行。

师:钟面上有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马上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请2至3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2个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圈又是走了几时?3、认识分针的运行。

生:5小格。

师:两大格呢?(10小格)。

师:那整个钟面一共有几个小格呢?请小朋友再数数,和同桌交流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数完了吗?(提问2人)你是怎么数的?

师:下面跟老师数一数。(优化5格5格数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演示一遍。

师:如果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分针从12走到6,是几分?

师:对,当分针从12走到6,是30分。我们在生活中也把30分叫做半小时,因为这个时分针刚好走了半圈,所以我们叫它半小时。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分针从12走到9,又是几分?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0页,完成钟表的钟表的填空。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填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里填几...(课件显示答案)。

4、探究时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60分)师:分针走1圈有的认为是60分,有的认为是1时,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观察“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睁大眼睛,看好了。

(播放课件:学生观察并思考)。

谁再来说一说?师:看来孩子们都发现了“分针走1圈的同时,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所以1时=60分,反过来:1时=60分。(板书:1时=60分)师:请同学们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读一遍1时=60分。

5、读写时间。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现在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生:4时5分。我的方法是:时针走过4就是4时,分针指着1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棒,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师:我们除了会读时间,还要会写时间。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的两种方法吗?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不够10,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

(电脑出示4:30,4:45钟面)。

师:下面再来考考大家。看到这两个钟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用两种方法来表示这2个时刻,1、2组写左边的时间,三、四组写右边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巡堂)从一、二组找一个代表,从三、四组找一个代表上黑板书写。之后教师评讲。

师:一、二组同意你们代表的这个答案吗?三四组呢?

师:这位同学写4时30分,除了这种写法,同学们还有其它写法吗?

生:4时半。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针这时候刚好走了半圈。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三个时间,注意到它们的时针了吗?4:05的时针只是刚刚走过了4一点点,4:30的时针则是在4和5的中间,4:45,时针非常的接近5,但还没有走过5,所以不是5:45分。

师:拨完了老师所说的时间,接下来同学们再拔一个你们喜欢的时刻,并和同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

师:好了,同学们,拨钟时间结束,请同学们把手中的钟面放好。

三、生活中的时间。

向学生展示升旗和动车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提高题。

课本95页第8题。让学生写时间,并能根据规律画出时针和分针。

五、总结:时间总是匆匆走过,今天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时间的哪些知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非常的宝贵,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一、导入。

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1、使学生了解一些用电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用电。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授新课

1、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1)、认识电源的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切断电源(2)、不要受或导电物去接触、探视电源插座内部(3)、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去拉电,以防止电线绝缘层受损;(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掉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将触电者与带电器分开。

2、安全使用电器

3、安全用电标志:

(1)你们了解安全用电标志吗?

(2)安全用电标志分为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近有危险的场所。

(3)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你们知道都是用来标志什么的吗?

(4)老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不同颜色标志代表的不同含义。

4、预防触电

(1)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在电。你们知道怎样预防触电吗?(2)师生共同总结用电尝试:家电停止使用时,要拔掉电源插头;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要触摸电器;不要把手伸进运转的电风扇、搅拌机和水果榨汁机里等等。

5、触电后怎么办

(1)触电后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

三、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

师: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3袋饼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买1瓶饮料和1个汉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师:他买的东西挺多的,同学们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钱?

生:我估计用了30元左右。

(一)师生共同探讨计算食品的总价

师: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应该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钱合起来,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前面我学过有加有减的运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那现在也可以把刚刚那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变成5+74,这样计算起来会方便一些。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才能求出最后的价钱。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来的数是什么意思。

1、刚才你们学会了计算食品的总价,那现在如果你有20元,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三)自学书本例3和例4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算法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关于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如在学习计算应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必须先算出食品的价钱,才能进一步算出找回的钱数。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些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的价值;数学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充满趣味。当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总结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 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 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4)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实践体会。

合作交流。

东、南、西、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7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