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写景类课文(通用19篇)

时间:2023-10-30 06:20:45 作者:雅蕊 评语寄语 实用小学语文写景类课文(通用19篇)

范文范本通过多样的写作方式和技巧,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才华和思维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小学语文的写景作文

写景类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景物描写也非常生动、细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恰当情境,让学生由此感受到散文之美。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特点,写景类散文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快乐的教学情境,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情境首先使学生领略了泉城美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泉城美景的高度热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审美基础。

(二)营造教学氛围,唤起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写景类散文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由此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散文中所描绘的景色之美。

比如,在执教《九寨沟》这篇写景散文时,为了展示九寨沟的美景,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笔者营造了这样的教学氛围: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九寨沟的照片,在轻柔、曼妙的音乐伴奏下,笔者以亲切、流畅、充满诗意的语言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作了解说,随着解说,学生仿佛置身在了九寨沟的美景之中,为学生体会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渲染了气氛。

以恰当的音乐营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些美妙的跳动着的音符,引领学生走进所展示的美丽风景图片中,去凝视散文所描绘的美,去品赏散文字里行间所展示的动态美。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欣赏散文,如何去朗读散文,从而提升了审美能力。

二、鉴赏散文语言,感知美之所在。

写景散文的语言之美可谓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我们教材的中每一篇写景散文都展现出了语言美的特点,其遣词造句、表现方式等都有很深的功夫。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语言的鉴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散文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鉴赏,活灵活现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从而感悟到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审美能力。

对写景散文语言的鉴赏离不开对文章的熟读、精读,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中的语言细节、运用字词的精妙等。

比如,《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就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每一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以及“银雨洒金街”“随风飘飞”“腾空而起”等,生动地描绘了壮美如画的黄果树瀑布,及其对游人性情的陶冶,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连篇。

再如《黄山奇松》中的“迎客松”的“遒劲”“斜伸”,“陪客松”的“绿色巨人”,“送客松”的“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鉴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领略了祖国河山中美好的一草一木。

指导学生诵读,提升欣赏能力。

写景类的散文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和朗读中,散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就会渐渐被学生所领悟、感受,自然而然地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了其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从而获得散文审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笔者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如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四、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学习活动。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组织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感受散文中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提升欣赏能力。

比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九寨沟绮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异兽珍禽,蕴含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一片深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小导游――带你游九寨沟”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看、查阅有关九寨沟的资料,熟读课文等方式,更多地熟悉九寨沟,然后写出一篇导游词,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导游竞选活动,导游词的好坏作为竞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写的导游词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从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到诺日朗瀑布、湖泊的介绍,以及珍禽异兽的描述,语言简洁生动、绘声绘色,将“游客”引入九寨沟这一人间仙境。这一活动使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并进行了拓展性的学习,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写景课文说课稿

记叙文从内容上来分,一般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写景类的课文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情感深挚,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但对于情感体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写景类的课文却是最困难的。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把写景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品读佳句,理解词句意思,积累语言材料;

二、明确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迁移训练;

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获得诗意的审美体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些目标,这是教学写景类课文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对于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来说,朗读是最不可缺少的手段。读书,是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当学生在读课文时,会在读的同时闪现出许多画面来,读得越投入,想象得就越多,体会就会越深刻。在文章教学时,读要分三步走:

1、初读,疏通字句,感受形象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句,是小学生接触文本之时必须要通过的关口。这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组内互助、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解决。然后教师再借助优美的音乐、鲜明的画面,带领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感受景物的形象美。

2、精读,赏词析句,品味语言美。有人说,读书就如吃饭,是需要咀嚼和品味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咀嚼和品味之中散发出来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仔细推敲画龙点睛的字词句之处,会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如《桂林山水》一课中,细细剖析“奇峰罗列、危峰兀立”两个词,便可以把握文章全貌,体会到桂林山的奇、秀、险。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一词一句谈感受,读一读,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进行朗读体会;教师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通过简笔画、语言描述、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等手段,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力,体会语言的巧妙与魅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3、诵读,抑扬顿挫,领悟蕴含美。在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开展诵读活动,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将景语皆变成情语,进入“景美,语美,情美”交融的境界。诵读,可以针对一段,也可以针对一篇,采取师生赛读、音画诵读、想象诵读、自由吟诵、男女诵读等方式,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了,将自身置于景物之中,感受蛰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获取精神享受。

三、读写结合,练笔指导。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学科,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经典文化中遨游,还要能成为语言交际的工具,所以,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写景类文章与叙事类文章相比,结构更为严谨,构思更为巧妙,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更为吃力。但叶圣陶先生说过:“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一句一段,都是有路可寻的。”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白作者的思路,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是读写结合的首要前提。在精读课文之后,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回顾全文的谋篇布局,从整体上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分析课文的结构,就小学阶段来说,写景类课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掌握了这一点,课文的层次就明晰化了。另外,课文中比较优美的景物描写语句,几乎与修辞手法相关,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作为说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因此,在赏析写景类文章的佳句时,指导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必不可少。

以《桂林山水》为读写结合的实例来分析,本文在构思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首尾呼应,文中还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来突出桂林山水的景物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对文中两个排比句进行研读,体现出排比句的生动;另外,对文章结构采用逐段分析与整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在读完全文后,教师可以边总结边进行写法渗透。老师应采用理清层次、渗透写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明确排比句能增强语势,语言优美,描写景物要适当运用修辞方法,达到读写结合有效训练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这里探讨写景类文章的教学要点和方法,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扶持下学会读书,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以致用。当然,写景类文章各有所侧重点,我们教学时应取其精粹之处,细细琢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小学语文的写景作文

时光挥动着手臂,将我们拉出寒冷的冬日,推进初春的怀抱,踏上公园新生的草地,放眼望去,一切都是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在时间的洗礼下,褪去了冬日严寒的包裹,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冬日修剪过的草坪,早已吐出了新的绿芽,被春雨浇湿的厚重的土地也抵挡不住那迫不及待生长的身躯,在混合着清新泥土味的空气里,新生的小芽尽情地沐浴着清晨的第一抹暖阳,允吸着泥土里落叶沉淀了一个寒冬的精华,向着薄雾中闪耀着太阳金光的方向,使足了力气,开始新一年的生长。

告别了嫩绿的草地,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迎着徐徐的春风往前走,不远处,一片一望无际的花海映入眼帘,随即,一股淡淡的清香迎面扑来,直泌心脾,顿时感到神清气爽,清风拂过,枝头的花儿轻轻晃动着,层层的绿叶泛起阵阵涟漪,望去似碧绿的清波在荡漾,向远方奔去,花海好像在生长,在延伸……百花争奇斗艳,目不暇接,俯下身来,细细端详。花儿,各有各的姿态,有的高立于群花之上,像婷婷的舞女展示着自己的芳姿,有的,花瓣上还含着晶莹的露水,好似刚出浴的美人,还有的,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抬头,远处是古朴的亭台楼阁,立于水面的石拱桥,景景相融,相映……别有一番趣味。

初春的园博园,百花齐放,万物复苏。园子里荡漾着无限生机,在冬春交界线带来了新年的第一份希望。

小学语文的写景作文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冰凉味、虎跳峡的狂野味、古城的木头味……把丽江装扮得多姿多彩、韵味十足,在我心中,丽江更让我流连忘返的是那浓郁的奶香味。

当我走进丽江古城,随风飘来的是阵阵奶香味,“奶香不怕巷子深”呀,我觅着那味道不知不觉地走到一个小吃摊前,只见一位身穿那西族民族服装的老妇人正全神贯注地为面前的游客做着什么。

她先把滚烫的牛奶倒入平底锅中,加入一些碱水,放在熊熊火炉上,大约3分钟左右,牛奶就神奇般地变成薄薄的、粘乎乎的片片,只见她迅速地在薄片上刷上一层特制甜酱,用棒子一裹就成了,我好奇地打听此薄片的美名,原来此乃“烤乳扇”——云南十八怪之一,牛奶做成片片卖!

光从外表看,油亮亮的,黄白黄白的,有些像扇子,并不起眼。可当我再凑近一点,一股浓浓的牛奶味就扑面而来,我好像身处牛奶世界里一般,胃口大开。我忍不住咬了一小口,啊,香、脆、甜、鲜四种味道完善结合,碰到我的舌头,既有丝滑的牛奶感,又有香脆的薯片味,酸溜溜、甜丝丝的“气味”立即在我嘴里弥漫着,甚至全身!

顿时,我觉得自己正躺在软绵绵的绒毛毯里,四处鸟语花香,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享受着、品味着烤乳扇的美味,再来一口吧!可我一不小心,手一软,才咬了两小口的乳扇掉在了地上。哎,为这事,我还伤心了好一阵子呢!可妈妈安慰我,留点遗憾是件好事啊!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翠鸟。

挑山工。

沟桥的狮子。

琥珀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改,就改,《咱家还缺啥》?

蟋蟀的家。

毕昇。

打碗碗花。

我的父亲李。

大钊。

吃墨水。

铁牛。

骆驼和羊。

金色的鱼钩。

让我们荡起双桨。

倔强的小红军。

马踏飞燕。

珍贵的教科书。

曹冲称象。

我家的猫。

1,乌鸦喝水...呵呵..好经典.2,落花生。

3,完璧归赵....4,景阳冈...嘿嘿。

那时候老师也没有说过老虎是保护动物来着....5,这个叫什么?不记得了...大概是讲美术课画杨桃,不同角度观察,画出来的画不同...6,皇帝的新装...现在想想..这样的故事似乎一直在上演...7,猴子捞月...8,老版喜洋洋与灰太狼....哈哈..9,小壁虎找尾巴....10,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嘿嘿.....现在还能背..11,骆驼和羊...还记得寓意: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道理。不能因为各自的高矮,而相互歧视。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因为自己能做某种事情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自己不能做某种事情而垂头丧气。

19,难忘的泼水节?是讲周总理的哦...20,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一会儿把姑娘领来了。

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送去。”

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21,少年闰土...嘿嘿..22,丰碑...军需处长——长征不怕远征难!

33,挑山工...34,珍贵的教科书..小时候特别感动,非常热爱教科书!

小学语文课文丰碑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老师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小学语文的写景作文

白云古洞又称朝阳洞,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黑山嘴镇潮河南岸,是由若干峰、洞、谷和寺庙组成的风景区总称。暑假里,妈妈带我去白云古洞游玩。

路上,听妈妈说:白云古洞风景区占地4平方公里,四周有危峰峭壁环立,自然形成山门,区内有奇峰、怪石、幽洞、深涧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佛寺、道观、尼庵等人工建筑。

那天,我们一家人乘车从丰宁县城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便到了白云古洞洞外的停车场。眼前是一座长约100米、宽约2米、高约6米的悬索桥。桥下是水流湍急的潮河,我刚走到吊桥中央,桥马上就晃动了起来,我感觉非常的恐惧,在战战兢兢中,我竟顺利地过了河。

走过了吊桥之后,我们便进入了白云古洞,两座大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面有石板铺着。

石板小路的下面,流着清澈干净的泉水,路两旁浓浓的花香和茂密的小草,让我感到好像走在人间仙境一样。

我们沿着山崖小路拾级而上,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有名的“一线天”,这是白云峡谷的第一深涧。

“一线天”宽不足一米,最窄处仅有40厘米,高却足有百丈,形成了一道幽深阴暗的砬壁石缝。两道悬崖之间狭长如巷,长达300余米。巷道不仅狭窄,而且曲曲折折,仰望天空,仅剩一道拇指宽的细缝。走进洞中,里面漆黑一片,只能听到脚下叮叮咚咚的泉水声。不知为什么,我心中有一点恐惧感。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勇敢的走了过去。不一会儿,我们便走到了尽头。

穿过幽静狭长的一线天,来到了天池。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不由发出一声惊叹:真是一处仙境啊!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葱郁;空中飞鸟翱翔,蓝天白云;山坡之上叶绿花妍,虫鸟争鸣;脚下溪水潺潺,游鱼戏水。

从天池的小路旁走过,我们又去了哈哈洞。去哈哈洞的路非常陡峭,路也非常滑,不知过了多长的时间,我们终于到了哈哈洞。洞口有一个出家的老奶奶。老奶奶说:“每一个洞里都有一个看守洞的人。”妈妈问老奶奶:“这里不是还有一个哈哈镜吗?为什么不见了?”老奶奶说:“哈哈镜已经让一个小孩打破了。”我们不禁的叹了口气。

时间过得飞快,我马上就要回家了。我多么希望下次来的时候,白云古洞会更美。

点评: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以游览行程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向读者介绍了白云古洞的美妙景色,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另外,本文语言流畅,词语生动,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是一篇优秀的`游记类作文。

小学语文写景课文说课稿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此教学内容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唱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教授新课。

(二)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三)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尖刀似的(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2)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3)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3)看图比较,了解五线谱。(4)指导朗读。

三、练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以《燕子的自述》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四、总结全文。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五、作业。

背诵全文。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燕子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赶来(增添生机)飞行(快)。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参上的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行。《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加上试讲一共讲了三遍,感觉每一次讲完以后,都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讲越觉得课文有的可讲。

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文是根据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表现了人与鸟的友好相处。课文人和喜鹊两条线展开,感人而有趣。重、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篇。

1、了解小喜鹊有两个家的原因,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2、通过句子比较,体会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喜鹊的两个家展开教学,重点体会郭奶奶一家对小喜鹊的关怀备至和小喜鹊对郭奶奶一家的亲密,也就是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则以读代讲。

第二次试讲,感觉过程比较顺畅。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到位,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经过试讲对这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重点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长的。最后,还是决定抓住重点来学习。

在我班讲的时候,感觉较好地实现了我对这一课的设想,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是比较准确、到位。有了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当马老师说课时,我感觉到马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喜鹊对人的报恩,是我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鹊对人的亲密。虽意思接近,但不够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要把握学情。在最后回答为什么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时学生有的答道篇:因为小喜鹊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说:因为小喜鹊已把自己当成了郭奶奶的女儿。学生真正是以一颗童心,将小喜鹊当成人来看待,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却并没有。这一点是我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如果我事先对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点拨,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觉在这一课我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对于马老师讲的迂回方法和训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感触颇深。如:在体会关怀备至一词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说说关怀备至的意思,再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其实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再体会关怀备至的意思。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就给了学生一个台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学生发挥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妈妈上班去,下班回来的时候,自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再来进行口语交际,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其中一个环节,对课题提问。马老师认为不太合适,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细品起来感觉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通常会把学习生字放到第一课时,讲读课文放到第二课时。这样一来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就减弱了许多,也就会有个别学生有在学习课文时往后翻看后面的课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认读字。那么对于一些生字较少、文从字顺的课文,就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讲读课文再处理生字。

通过这一课,收获很多。今后,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实各个训练点的时候,还要更好地给学生搭好阶梯,要有层次。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铺垫。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摘要: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文字与图片的阅读过程中,对生?拥牟逋急硐殖龈?为强烈的探知兴趣。从小学教材的编写体例看,基本教材的每篇文章均附有插图。这些插图的内容设计与遴选混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认识水平,有效使用课文插图,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课文插图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课文每一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内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插图往往被忽略或轻易带过,未能发挥其就有的作用。

插图的功能一般可分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可以说,所有课文插图都兼具此三项功能,只是对某一幅具体的插图来讲,功能会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应研究图文关系,准确地把握图文设置的目的和作用,找准插图使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就这一问题,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有效使用插图,促进文本消化。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要想把课文插图“盘活”,最基础性的是要让小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外,更须要教会他们进行观察的方法。比如:对于景物图观察,应当讲求一定的顺序;对于人物图观察,关键在于看清楚图上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以《珍珠鸟》教学为例。课文通过描写“我”与珍珠鸟亲近和交往的过程,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课文插图与文本语言相互映衬着,如“吊兰覆盖鸟笼”、“雏儿”长相,还有“小鸟趴肩熟睡”等。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图文对应的地方;接着让学生们在图文互动中,在品词析句和实际想象中,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生怕惊动小鸟?描写雏儿绕着笔尖蹦来蹦去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然后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相互之间“谈一谈、议一议”;最后,在集体范围内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和提炼。如果把插图观察说成是在用眼睛寻找形象性线索的话,那么课文阅读则是在用内心来寻找隐匿性线索。图文结合,其实就相当于这两种“寻找”方法同时共用,我们就会从“盘活插图、消化文本”中攫取“1+12”的实质性效益。

二、有效使用插图,促进想象思维。

在指导图文互动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不但学习兴趣很高,而且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有时竟然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在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中。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小学生在课文学习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凭借鲜明生动的插图艺术,能够初步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再造想象力,更加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那么,是否可以让小学生为课文配图呢?以《赤壁之战》教学为例。第一课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和绘画能力为课文配上插图。这毕竟是一种尝试嘛,所以原本也就没有太高的期望。可是,上第二课时前的作业检查让笔者大为吃惊,同时也兴奋不已。学生们那一幅幅课文配图虽然显得有些稚嫩,却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结合相当紧密!譬如:“赤壁驻军图”“黄盖献计图”“黄盖诈降图”“乘风前进图”“火烧曹营图”“曹军大败图”等,(这些图名为笔者所添加或修正)简直就是课文内容的生动缩写和简单再现。其中“驻军图”上展现了曹吴两军隔江而对、互有戒备的样子;“诈降图”中的小船上,外面扎着芦苇人,船舱里还藏有火硝、硫磺等爆炸物等。不难想象――这是咀嚼课文、形象揣摩、主题意会的结果,更是一种再造想象的结果。

三、有效使用插图,促进人文情怀。

有人如是说道:“语文是一个工具,不过与锄头、刨子那些工具不同,语文这个工具本身长着好些东西„„语文和思想始终长在一起,这就是‘文道统一’。”这种“特殊工具论”与新课标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指导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图文互动形式,以独特的美感优势,更好凸显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充满了各种情趣的插图,蕴含着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再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在“走入文本、走向作者”中引发思想渗透,获取情感共鸣,从而逐步唤起他们对美的内在追求。以《游园不值》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借助文中插图,结合对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充分发挥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绘就了一幅幅各有特色的“红杏出墙”图。再如:志南《绝句》中的“杏花雨”和“杨柳风”;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中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等等,诚可谓“诗中有画,如在眼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帮助学生实现“图文互动”的优质资源,以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感悟、创造”的审美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仅次于文章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插图可以更好地凸显出文章的主体内容,生动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有利的知识并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章与图片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想象与创新能力。有效使用课文插图,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思念故乡。

何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六种符号的用法。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生字格磁贴。

一、设疑,引入标点符号。

1、课件出示一段乱用标点的话,学生默读,说感受。

今天放学一回到家妈妈就走上来和小明聊天妈妈问小明昨天的语文测试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0分全班第二呢小明骄傲地说儿子真棒妈妈摸着小明的头说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

2、引入郭沫若的话,学生读。

3、不管是从生活经验中还是大文豪的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标点符号在我们表达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标点符号,一起去感受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所蕴藏的无穷奥妙!

4、学生读课题:标点符号。

二、练写,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1、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指名6名同学上台书写。

2、全班交流、评价,明确不同标点在田字格的位置。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过渡:对于标点符号,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能正确地书写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它。下面,我们就以“过关”的形式去检查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三、练讲,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四、读记儿歌,牢记标点符号。

五、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小学语文写景范文

来到春天的田野,我好像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世界。

没有汽车的鸣笛声,没有嘈杂声,我只听到了知了声伴着一缕稻香。

在这里,只有蓝天的影子在泉水里咚咚流淌,只有枝丫挨着枝丫的嬉笑打闹……这儿,因该就是世外桃源吧!

一丛不知名的小野花在丝丝凉爽的春风的催说下盛开了,默默点缀着绿色的田野,犹如“万花从中一点绿”。

熙熙攘攘的小知了争先恐后的在树上安家,我知道,那是他们准备开歌唱比赛了。

小溪流是恬静的。它总是那样静静地、缓缓地流淌着,流淌着。偶尔,它也会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但仍然是静静的,缓缓的。它不像那种爱捣蛋的小男孩儿,乱蹦乱跳;也不像那种爱说话的小女孩儿,叽叽喳喳。噢,它是一个文静怕羞的小姑娘,见了我们正不好意思呢!

田野的声音那么美,你,听到了吗?

小学语文教案写景模板

二、写景作文。

写景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从上面的话语中可以归纳出,写景作文的对象包括:建筑、鸟兽、人物、天空、河流、花草、树木。下面我们具体详细分析一下写景作文的对象:

在这百花盛开的公园里,花团锦簇,好不热闹!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花竞相开放。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月季,喇叭花也张开了嘴巴,笑开了怀。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春风中展示着她们的美姿。走在路上,不时飘来阵阵花香,令人陶醉。不过,最使我喜爱的是桃花,桃花鲜艳,婀娜多姿,只要春天一到,她们就从红色的花骨朵里露出了头。

描写花草的成语:

春暖花开花红柳绿花枝招展。

万紫千红香气扑鼻繁花似锦。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鸟语花香争奇斗艳千娇百媚娇艳欲滴。

穿过柳树林,就到了枫树林,枫树的叶子是红红的,格外招人喜欢,我也不例外。一片片枫叶从树上落下来就像飞舞的蝴蝶,格外美丽。森林公园里还有非常多的树林,树木的品种也很多,大小各不相同。置身于这美丽的森林公园,欣赏着满眼的绿意,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嗅着阵阵的清香,令我们心情舒畅,留连忘返。

描写树木的成语:

青翠欲滴垂柳依依。

郁郁葱葱千姿百态。

林木青翠枝繁叶茂。

古木参天遮天蔽日。

饱经风霜根深叶茂。

春天的小溪,清澈见底,溪水不停地向前流淌,发出“哗哗”的流水声,溪底的细沙被溪水冲走了,只剩下一些粗沙,被洗刷的干干净净。水中偶尔会有一些小蚵蚪在玩耍。有顽皮的孩子捡起石块,向溪水中扔去,水中立刻溅起晶莹的水花,水花落下去,水中又荡漾起一个个的圆圈。

描写溪流的成语:

流水潺潺川流不息。

涓涓细流清澈见底。

波光粼粼碧波荡漾。

三、

如何才能写好写景的作文1、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写不好的。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3).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景物描写的顺序。

由远及近。

整体到局部。

雪花从一望无际的天空轻轻飘落下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晶莹如玉,洁白无瑕,像天上的仙女撒下的玉叶、银花,又像天宫派来的白色小天使,是那样的美丽。时时刮来一阵冷风,吹得我只打寒颤。一座座房屋,就像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新装。房屋下,吊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冰柱,就像一根根透明的玻璃棍,给房檐镶上了一道玲珑的花边。那笔直的水泥路,像是被铺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又晶莹又洁净。看起来很柔软,踩上去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听起来清脆悦耳。路两旁的大树,像两排站得整整齐齐,穿着白披风的卫士。还有那正在行走的人们,个个都穿着棉衣棉裤,带着手套帽子,围着围巾,冒着风雪前进。

你再看那坐落在东湖之滨的珞珈山。脱掉了原来的绿衣裳,换上了一件闪着银光的新衣裳。这新衣裳有深有浅,深的看着很舒服,浅的看着很淡雅。与珞珈山隔湖相望,可以看见一座山,那就是磨山。在磨山顶上有一个亭子,那是楚天台。这个亭子顶上的黄色琉璃瓦如今都变成了白色,真有趣!

看了山,可别忘。

了看湖呦!这里的湖就是在湖北,以至在全国都有名的东湖。尽管今天的天气很冷,风也很大,还下了这么大的雪,但是湖水连一层薄冰都没有结,还是像以往那样波光粼粼,起伏荡漾,而湖岸边却积满了雪。

啊!这春天的雪景可太美了太醉人了!【抒情式的结尾】。

五、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

夸张排比。

设问反问。

反复对比。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然而却下了一场大雪。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雪”。雪花从一望无际的天空轻轻飘落下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晶莹如玉,洁白无瑕,像天上的仙女撒下的玉叶、银花,又像天宫派来的白色小天使,是那样的美丽。时时刮来一阵冷风,吹得我只打寒颤。一座座房屋,就像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新装。房屋下,吊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冰柱,就像一根根透明的玻璃棍,给房檐镶上了一道玲珑的花边。那笔直的水泥路,像是被铺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又晶莹又洁净。看起来很柔软,踩上去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听起来清脆悦耳。路两旁的大树,像两排站得整整齐齐,像穿着白披风的卫士。还有那正在行走的人们,个个都穿着棉衣棉裤,带着手套帽子,围着围巾,冒着风雪前进。

六、写景作文的开头方法。

有人喜爱艳丽多姿的桃花,有人喜爱娇艳富贵的牡丹花,我却喜爱傲霜斗雪的菊花。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仿佛看到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小草。

我家养了一盆水仙花,高雅纯洁,全家人都喜爱它。

《三年级写景作文》教学设计。

——凤凰镇中心校赖水萍。

一.教材依据。

报导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与新课改要求,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与创新性。

设计理念:学生是习作的主人,教师只是知识技能的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巨大的收获。

教材分析:本课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一些写作规律,会进行简单的景物描写;从不同的方面,有顺序地把景物描述具体。并能做出忠肯的评价。这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一二年级的写话积累和本期的习作训练,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粗浅的习作技能,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口头语言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自信,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对习作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校园、公园、田野的一处景物,感觉这景物给你的整体印象,并将这个印象用一句话进行概括。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3.从不同的角度,有次序地把景物描述具体。

四.教学重点。

能从不同的方面,有顺序地把景物描述具体。

五.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并生动描述景物。

六.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1.香山、北海公园短片,制作了课件。2.田野图片春夏秋冬四幅学生画。3.制作小红旗100面。

教学意图:充分运用语言评价、小红旗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采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意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引入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去游览过许多地方,是哪些地方呢?生:说一说。

……师小结:你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我也看过好多的山川美景。(2005年我送孩子上学去了北京,游了香山和北海公园)你们看:(边出示课件中的画面,边读旁边配上的文字。)。

画面1(香山):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送来了秋天的凉爽。

画面2(北海):我和儿子白杨在北海划船,我们摇着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放眼望去,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面4(枣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悦。(二).描述景象,积累运用。

(三).组织语言,描述景象。

(1)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评价好词佳句,一边板书词语。

(2)前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把自己所积累的好词语写在黑板上。(四)猜测想象,运用语言。

1.你们猜一猜赖老师的家会在哪里?家门口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老师很喜欢自己小时候的家)。

(1)生猜,师评价。

(三)佳作欣赏,明确要求。

一条可爱的小溪,从我家门前缓缓流过。

清晨,溪水映着灿烂的朝霞,像浮动的彩色绸带。我喜欢在溪边读书,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的喉咙,淙淙的流水伴随着我的朗朗的读书声。中午,我也到溪边站一会儿,微风吹来,水面泛起层层鱼鳞似的波纹,倒映在水中的物影,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又聚拢又散开……等到水波平静时,树儿、草儿的倒影更绿更新了。

晚上,小溪静静地流淌着,看不到一丝波纹。清冷的月光均与地洒向水面,给溪水铺上一层银白,小溪仿佛进入了梦乡。1.自由读一读这些内容。

2.说一说:老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找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2)具体写了早上、中午、晚上的情景。

3.小结:要使一处景象在我们的笔下生辉,就是要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景象按一定的顺序写,尽量地把它写具体、写生动。

(五)布置作业。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家乡的几幅图片,请大家观赏。(出示其他三幅)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仔细观察,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六)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七)宣读讲评,修改提高。

学睿教育个性化简案。

学睿教育个性化教案(内页)(ott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蓝鲸》(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蓝鲸的形体特征及行动,呼吸、吃食等方面的生活习性。文章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四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二、三自然段重点写了蓝鲸的形体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书,圈出描写鲸很大的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1)蓝鲸的体长可达()多米,体重有()多吨,相当于()头黄牛的重量。鲸须有()米多长。它每天要吃()吨饭,每顿竞能吃下()吨鱼虾。(列举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蓝鲸很___________。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蓝鲸很_________。

通过读、圈、填,让学生体会初步认识举数据这种说明方法,更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蓝鲸确实很大。

二、比一比。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不仅介绍了蓝鲸大,还介绍了蓝鲸行动、呼吸等生活习性。在列举数据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切实体会蓝鲸行动、呼吸、拉力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的句子有:

1、蓝鲸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作比较)。

2、一头蓝鲸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作比较)。

3、一头蓝鲸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作比较)。

4、3米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打比方)。

5、远远望去,水柱宛如一股喷泉。(打比方)。

怎么体会呢?就是抓住比较的事物,将两者深入地比一比。如第一句可设计如下比法:

a、这句话拿()和()作比较。

b、估算一下十几个成年人睡觉得要多大的地方?

c、闭起眼睛,想像一下蓝鲸的嘴巴就有多少大。

d、这一句话说明蓝鲸__________。

e、再读一读句子,要读出这种感觉,这种特点。

剩下几句可在上述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比较体会。在比一比中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获得感性的体验。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三、演一演。

演示,一个解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四、拓一拓。

学完了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再回到课题上。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一说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关于蓝鲸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把刚才学得的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成块,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练习说话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3、感悟语言的魅力。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2、感悟语言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生字词。

生字:绅士一枚硬币魔力。

词语:

木然:呆呆的样子。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褴褛:(衣衫)破烂。

俯身:低下身子。

询问:征求意见,打听。

欣慰:喜欢而心安。

魔力: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初知文章的内容。

2、讲一讲文章内容。

生讲后师归纳。

中午,一个街头乞讨的老妇人立在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牌旁,什么也没得到,一个诗人给了她钱,并在牌子上加了“春天到了”,晚上,老妇人收到了许多铜币。

三、理解课文。

1、分组讨论:中午和晚上老妇人的所得为什么会有不同?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春天来临了,百花齐放,百绿峥嵘,生活是这样美好,而“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我”能看见的只有黑暗、阴沉,能感受到的是饥饿、贫寒,“我”是多么不幸啊!请幸福地生活在春天里的、能感受花开树长鸟飞水流的人们施舍“我”一点吧。看到蕴含着这样深刻意义的诗句,谁不动恻隐之心呢?谁会不掏出一点钱施舍这位可怜的人呢?所以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前写的“春天来了”具有催人动心、感人心肺的作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幸福?

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同情”是一种美德,它缩短了幸福之人与苦难之人的距离,它是伸出的双手,它是温馨的花香,它是春日的暖风,它给苦难送去幸福,给忧伤送去欢乐,人人都献出一份同情,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幸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如寒酸的小职员看到“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就会觉得自己看得见春天是多么幸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四、小结。

加了一句话,就“让什么也看不见的老妇人”令人同情,这就是衬托的力量,春天的美好衬托出老妇人的悲惨,更令人一拘同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读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要会运用语言,学会用语言去打动人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小学语文写景范文

水平如镜的西湖,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我都一一游览过。但我却忽略了最美的地方――家乡。

我的家乡有美丽安静的小树林,有有时恬静有时调皮的小溪流,还有那陪伴了我十年的桂花树。

“叽叽叽”是什么吵醒了我的美梦,原来是树林里的小鸟开始了它们交响曲。我也迈着轻盈的步伐踏上了去树林的小路。早上,已经起雾了,那白茫茫的晨雾犹如仙女掉下的纱巾布满了整条小路,也像一条白色丝带在缓缓移动。走进树林,第一眼就看见了那一排排像哨兵一样的松树,它们挺立着,不管严寒和酷暑,都像士兵守着这片树林。树上的小鸟唱得更欢了,婉转动听的歌曲在我耳边萦绕,使我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叮咚叮咚”这又是什么声音?我加快了脚步向前奔去。

原来是一条小溪流啊。它看上去是多么得安静啊!它平静地流着,并不发出声响,从山头到山脚,远远地看去,它就像是一条柔柔的丝绸,轻轻地晃动。再加上边上鲜花的镶嵌,小溪就变得更美了,更柔了。小溪也时常会调皮,它有时会撞在石头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打得边上的鲜花“啪啪”作响。溪中的小鱼也会跟着“起哄”使得小溪看起来更加“调皮”。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老桂花树。一到春天,桂花树就长出了新芽,那一个个芽胞如同害羞的小孩不敢露脸。夏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时,桂花树就长满了“绿头发”,又如一把巨伞撑在院子里。秋姑娘迈着优美的舞步走来时,桂花树就开满了桂花。它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优雅而纯洁。桂花们有的三五朵一群,有的聚在一起,还有的只是个花骨朵儿,即将要含苞欲放。冬天带着寒风匆匆地赶来,桂花树转眼就变成了一位光秃秃的老头,孤零零的,看上去可怜极了。

我的家乡不但景美,人情也很美。这里的人们互相帮助,热情待客,如果遇上了熟人,无论多么赶时间都得谈上两句。只要邻居家有困难,自己无论如何都要伸出援手。有外客来访,鸡鸭肉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暖暖的人情味,常受到别人的称赞。

我的家乡“美”景,是不是很美?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板书课题《夏》)。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轻飞曼舞春日溶溶,秋波澹澹闲情逸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梁衡简介。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