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 可爱的动物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8 15:20:12 作者:ZS文王 活动总结 2023年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 可爱的动物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一

1、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音乐,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和睦相处。

2、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

一、引入创设情景(教师模仿大象的动作)

(二)听录音范唱大家知道吗?小鸡不仅会说话,它还会唱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范唱)

(一)导入:可是,森林那么大,一点都不热闹用钢琴再请出一些小动物行吗?

(2)复听。闭上眼睛看脑子里浮现了什么画面?

(3)表演。

(二)引入第二首曲子。师:听森林里来了谁?教师演奏第二首曲子。请大家轻轻的把眼睛闭上感觉又出现了什么动物?(音乐描写了一些温文而雅、美丽、温柔的小动物),表演本段音乐。

柔老师发现大家特别有想象力,还特别喜爱动物,有很多伟大的作曲家也特别的喜爱小动物,他们写了很多描写小动物的曲子,都有什么呀?(出示卡片)我们来听听谁第一个出场拉!

2、听小狗音乐。你们听又有谁来了?怎么听出来的?谁能学学小狗的动作?(贴)

3、咱们再请出一个动物,听?是谁呀?很满很慢(贴)。

4、听,辨别狮子。

刚才,我们唱的听的特别认真,森林里的动物们真的来参加我们的联欢会了。

动物联欢会就要开始了,森林之望吼叫着走来了,今天就由森林之王主持大会。(放音)小狗第一个就要来表演节目,他迫不及待的手舞足蹈起来了(放音)大森林里乌龟大哥和小兔子商议比赛呢?你看他们来了。(放音)小蜜蜂们来到大森林里准备收集花粉采蜜呢!动物联欢回快要结束了小动物门全体起立站到台前一起联欢,最后动物们高高兴兴的回了家。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神态、叫声等活动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模仿力、表现力。以孩子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注意聆听,养成细心的习惯,把学生对动物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对音乐的兴趣,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二

公开课教学的时间又到了,上什么好呢?我衡量再三,决定选择《可爱的娃娃》这篇课文。

这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13。诚实"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活泼快乐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艺馆里的一个可爱的娃娃,变得不快乐了。她觉得人们都在用眼睛盯着她,好像在问她,甚至不敢回家,大雨淋湿了她。第二天,妈妈带着珍妮去承认了错误,她又和从前一样活泼快乐了。课文选定后,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呢?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围绕"让学生有话说,在提问中理解课文"作为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把课文读得正确,在读中认会生字。接着是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达到读通。学生读准和读通的过程也是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读懂课文,就是质疑问难,抓住重点,读书讨论交流,进一步品读课文,诵读课文,从而实现较深层次地与文本的对话。

在读准课文中,我还设计了两个识字游戏:"把生字送回家""登山游戏",教学中,发现学生特别的喜欢,他们自己当运动员自己登上识字山峰。从课堂上来看,识字对他们来说,学生感兴趣,学起来特轻松。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品读、诵读课文,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出乎意料的活跃,他们非常积极,高举的小手如林,提出的问题令我惊喜异常,也措手不及,一开始,一位学生问:"可爱的娃娃指小姑娘珍妮还是那个布娃娃呢?"问题一下切入重点。另一位孩子紧接着问:"珍妮为什么要拿那个娃娃?"一个学生马上回答:"娃娃太可爱了。"借这个机会,我马上让孩子们朗读课文。课文刚朗读完,我正想引导孩子用自己做错事的心情去体会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然后教师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习,当我想说自己做错事的心情和想要带着这种心情读时,学生不让我说,我只好说:"孩子们,能让我先说吗?"学生坚决不同意:"不要,我们先说。"我只好让孩子们继续说,孩子们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珍妮的妈妈为什么没有骂珍妮?她妈妈太好了!"这个孩子提的问题太有现实意义了,马上引起其他孩子的共鸣,一个说:"要是我妈妈早就骂我。""是呀,我妈妈还会打我呢?"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妈妈当然不能打孩子了,要不,会没有信心的。""是呀,是呀!"孩子们又找到共同的话题了,他们又开始议论起来,甚至把赏识教育搬到了课堂,我一看,天呀,时间都快来不及了,我备课的计划全被打乱了,我说:"孩子们,这个话题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好吗?"但他们还不想停止,我只好硬性规定,孩子们才勉强地挺住了。但接下来的学习,孩子们再次不理会我,继续对珍妮的害怕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次不让我发言的机会,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停住了。

课是上完了,我既惊喜又遗憾还有些尴尬迷茫,惊喜的是我设计的方向是对的,整节课中孩子们真正地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学习的积极性高,师生的关系非常融洽。评课时,一位老师戏称:"你被学生丢掉了!"的确,自己在课前对孩子原有的知识了解不够,小看了他们,而且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地方引导他们深入到课文。课前预设的问题没完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所以,课堂中产生的二度设计,教学机智做得不够及时,结构不够紧凑,结果课文朗读的时间少。但是,过去我们说带着问题学习,要么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不太理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他们自己的问题;要么是按老师的预设由学生提问题,不太理会那些离开了预设的问题。这样的提出问题学习,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这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习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这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自己提出问题,在认真读书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虽然朗读交流、指导的时间较少,但孩子们在自己读书、小组读书的学习过程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在此,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习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对的,即使我们老师暂时被丢掉一边也是值得的。当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对怎样处理好教材,对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如何运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三

经过近一周的忙碌,今天《可爱的小象》一课算是告一段落。经过马玲老师的细心点评,今天比昨天的试讲有了进步,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昨天的试讲是在下午第一节课,本以为孩子们会有点犯困,课堂的效果不会很理想,谁知,一年级十班的孩子们很是配合,互动起来非常好,并且课堂纪律也很棒。我自己的反思是:只有老师认真的备课了,吸引住了孩子,就不会有捣乱的孩子,不会有沉默的情况,更不会让我们觉得很无奈,这完全取决于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

二、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为音乐的快慢这一个知识点的渗透感到头疼,怎样让孩子们感受音乐速度的变化呢。于是我想到了儿歌小动物走路用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的形态来体会音乐的快慢,孩子们很快的就理解了。

三、课堂加上傣族风情的欣赏的目的:歌曲很简单,但是孩子们对于傣族吉祥不甚了解,再说还有充满傣族风情的旋律,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傣族的风土人情。这一环节的加入让孩子们很兴奋,对于泼水节孔雀舞傣族的风情都有了一个的大体的认识。为歌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学习歌曲的过程,通过聆听说出你对音乐的感受,孩子们说的很全温暖、柔和亲切轻巧等等。

五、打击乐器的加入,很简单,似乎是为了乐器而加入。这里可以尝试一下响板的运用,充实一下课堂,在这一个环节,重复的较多,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六、最后的《大象》欣赏,没有展开,只是让孩子们简单的听了听,对于华尔兹低音提琴大象的笨重与可爱,音乐的东西少一些,让孩子们通过律动的形式,将大象圆舞曲演绎。

韩校长最后点评:音乐的东西少一些,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真的倾听没有做到,这么好听的音乐和葫芦丝,应该孩子们认真的感受一下,对于音乐的处理做的不到位,不能是单纯的演唱,一遍一遍的唱,更多的是应理解音乐要表达的东西,韩校长也提出了很多的可行性的建议:这首乐曲前面很轻巧,后面是连贯的优美的,孩子们在学唱的时候,老师要点到,唱一遍都要有一遍的要求。对于打击乐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乐器的`声音和要求,变成孩子自己的东西。最后的欣赏,可以加上律动的东西,三拍子的华尔兹和低音提琴的厚重,表现大象的这种笨重和可爱,要充分的体会。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四

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

课的.一开始,我和学生一起做“动动手指头”的小游戏,借此巩固8和9的加减法。紧接着,由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导入,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整节课用学生喜欢的动物“小企鹅”贯穿始终,比如:“比一比,看谁今天帮企鹅解决的问题多?这么多同学都在帮小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高兴了。刚才小企鹅偷偷地告诉老师,他们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整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帮助“小企鹅”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真正做到了“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学”。

回顾整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最后列式解决问题。但学生对于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应该用8-2=6,有不少学生用8-6=2,于是我借机追问:为什么要用8-6=2,8-2=6,学生一说顿时豁朗开朗,充分理解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五

《可爱的小鸡》是主题“小小蛋儿把门开”中的一个美术活动,在建构式课程中原本活动目标1是了解小鸡的外形特征,用一个圆以及两个连接圆的方法画小鸡。这一目标要求幼儿徒手画圆对与我班孩子难度较高。因此,我将绘画方式及目标做了调整,定为大胆尝试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和添加线条的方式画出小鸡的基本特征及简单动态。以此来适当的降低绘画难度,同时增添趣味性让幼儿尝试表现出小鸡的动态。小鸡对孩子来说都不陌生,而且小鸡长得毛茸茸的样子非常可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选择孩子们身边熟悉的素材能引发孩子的作画的乐趣,同时增添一些故事性的情节设计会让孩子更专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在第一环节,小鸡出身啦的情境中,让幼儿观察小鸡的特征,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让孩子充分感知小鸡的外形特点,小鸡有个圆圆的小脑袋,圆鼓鼓的胖身体,尖尖的小嘴巴,黑溜溜的小眼睛与细细的小脚。然后,在引导幼儿认清两圆的位子关系,明确器官所在的位置。

第二环节,以给小鸡找朋友为线,教给幼儿绘画小鸡的方法,并请个别幼儿试着画一画,发现不足,纠正错误。当形态不同的小鸡出现后,引导幼儿说一说“两只小鸡的不同之处?”让幼儿明确,只要改变一下大圆小圆的摆放位置,就能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小鸡。

接着,出示形态各异的小鸡,请幼儿观察欣赏,进一步感知小鸡形态的多变。为幼儿作画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幼儿自己作画,并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全部展出,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小鸡在做什么事?将活动推向高潮,让幼儿感受绘画活动的乐趣。

1.本次活动中时间有点超时,可以对一些环节进行适当的缩减。如:在出示不同形态的小鸡时,不必请幼儿一个个说说小鸡在干什么?只要一带而过,让幼儿感知下不同形态的小鸡即可。

2.活动中环节的设置上故事性、情境性不够强。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着教学活动需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会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兴趣。

3.环节设置过于死板不够灵活、精简。其实可以将示范的绘画直接画于原来的小鸡一旁,然后让幼儿直接比较感知这两个小鸡形态的不同,这样即达到目的又精简了环节,节省了时间。

4.操作材料的准备上有些单一,不够多样化。可以让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圆,让幼儿自己比较后选择,这样不仅让画面变得丰富,还在无形中锻炼了幼儿的比较能力。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六

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思考:草塘有哪些可爱之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小组交流所得。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汇报:一景色美丽,二物产丰富。下面同学们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学课文,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放映相关的录象,欣赏北大荒的物产丰富,在学生汇报草塘的美景时,引导学生欣赏草塘的美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来体会文中的美。在课文教学之后,将近结束时,师创设情境,这样草塘的迷人景色让学生陶醉和留恋在草塘的美丽景色和物产丰富的`境界之中。此时,又让学生想:你对北大荒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这节课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采用师生互动,设计精巧,以读为本引导得法。通过资料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扣住“可爱”设疑让学生快速浏览,使之对草塘有初步的印象,征求意见,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跃然于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得以体现。有多媒体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现草塘优美迷人的风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开放式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驰骋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七

教学了“可爱的企鹅”一课后,反思整节课,成功与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景和直观图,让学生在认识打括号和问号含义的基础上体会题里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重点。

2、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机的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感受生活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创设的情景不够主动,没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学生对8、9加减法的计算不熟练。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八

在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时我采用了接龙演唱的形式,分别进行了“教师先唱学生后接”、“学生先唱教师后接”、“男生全体演唱”、“女声全体演唱”等多种练习形式,每次演唱结束学生都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说“老师唱的又轻巧又有弹性,我们唱的有些生硬、老师唱的流畅熟练我们有点紧张张不开嘴”等等,在同学们幼稚而又真诚的评价声中,每一遍的演唱都有一点点的进步,先是唱准了节奏,随后解决了音准,接下来学生能够熟练的放声演唱,最后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能用非常自然的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了,听着学生们动听的歌声,看着学生们喜悦的表情我也被感染了,边弹琴边和学生一起演唱,陶醉在歌声的海洋中。

可见将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内容中去,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指引下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演唱、表演、创编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九

首先,学生表演完大象后,教师问“这位同学表演的怎样?”有的同学评价说“他表演的动作再缓慢一些就更能表现出大象的笨重了”,有的补充说“大象的身体很重所以脚步应再沉重些”,还有的说“如果能按照音乐节奏进行表演就更好了”等,经过学生之间简练的评价使表演的学生迅速找到了自己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继而在音乐的伴随下师生共同有节奏的进行表演,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无限欢乐。

其次,在利用三角铁敲击歌曲强拍时,第一位学生演奏不够准确,学生评价道:“他的演奏没有节奏感没找到强拍”随后,评价的学生到前面做了一下示范,演奏相当准确,在同学肯定的掌声中我追问道:“你是怎样做到的?”他很从容地说:“我是看电视上闪烁的图标演奏的,图标出现时就是强拍”,真没想到平时我告诉学生的小窍门他们真的都记住了,并派上了用场,还有的学生说:“我是靠听感受到强拍的”说完果然演奏的很准确,随即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演奏方法和准确程度。

可爱的小猫教学反思六年级篇十

《可爱的小猫》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对加法、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探索并理解“0”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正确计算和0有关的5以内数的加与减,初步体验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起初我和很多同行的看法一致,觉得内容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没什么可教的。其实并不然,通过对教材的研读,以及学生前期测评分析的结果看,本节课并不是没什么可教,而是大有学问。这个“0”也确实一点儿都不简单。我以前的教学重在学生的“算”,过分追求速度和正确性。而在进一步地思考后我认为这节课要重在“理”。所谓的“理”说的就是对“0”的意义的充分理解。

在江山野的《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一文中将学生学习能力分为完全依靠教师、基本依靠教师、相对独立学习、基本独立学习、完全独立学习五个阶段。一年级学生受到心智发育的限制,学习目标、方法不明确,而且其抽象思维、理解力等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属于第一阶段。而数的意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们不可能达到直接理解的程度。所以在学习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孩子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将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的直观材料,带领孩子经历“直观实物——计数工具——数学符号”逐步抽象的概念形成全过程。

教学开始充分利用“小猫吃鱼”这样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境,设计了“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看图、表演、聆听、思考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借助实际情境初步感知0的特殊含义。通过一帧帧画面的推演,学生看到剩余的鱼由3条、2条、1条到1条也没有,充分理解了事物的数量变化,从而引出“没有”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0”。

有了直观实物的感知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拨珠游戏”,让孩子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小猫剩余鱼的数量3、2、1、0,利用计数器来进一步对比认知5以内数的意义,促使学生深入理解0表示没有的实际意义,发展数感。

最后很自然地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表达,使概念的学习形成完整的回路。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个与学生认知发展同步的概念形成、理解的过程,学生对“0”的认识也就不再简单,再去进行相关的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

“0”的不简单就在于它的意义不是一层,它是个“多面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0的其他两重意义,教学中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在孩子们认识了第一种意义学会了读和写以后向他们抛出“你在哪儿都见过0?”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始寻觅身边的0。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后将他们的发现归类整理,概括出尺子、温度计等的0是测量起点的意义;而号码、车牌等里的0则起到在编码中占位的作用。

这样的设计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接,有助于他们顺利地接纳新的概念。正是遵循罗素在《教育目的》中所提出的“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的观点来思考的。这样的设计从发展数感的角度说,学生对“0”的意义的感知、理解是很深入的。从运算能力培养看,有了意义的奠基运算的高塔就不是空中楼阁。学生对“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以及“任何数减0仍得原数”的公理的认知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用意义来解释。

这节课的教学获得了很多好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关注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多,在计算的训练方面稍显清浅;对学生表达交流的指导还有不足;在评价层面上还有过于笼统效果不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