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园贷的治理措施 论校园体育教育体制及指导思想改革论文(优秀5篇)

时间:2023-09-22 19:12:07 作者:梦幻泡 党团范文 2023年校园贷的治理措施 论校园体育教育体制及指导思想改革论文(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校园贷的治理措施篇一

学校体育教学都是围绕其指导思想进行多种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对其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是教学目标的根本观点。本文从“四点”与“四线”的角度对“2+2”教学模式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与介绍,能为其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备参照和借鉴价值。

我院版培养方案中提出要继续贯彻“通识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全覆盖、全贯通”和“四线”、“四点”的教育思想3,体育教育课程为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坚持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实施了“2+2”教学模式4,通过3年的实验性教学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比对,有了一定的提升,故“四点”、“四线”在体育实践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

1.“2+2”教学模式中指导思想的“四线”

1.1历史线

大学体育课程是普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文明、与我国高等教学的发展同步,为适应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我院体育课程开设3年6学期必修课程及大四学生基于《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体育锻炼环节,进行了“全覆盖、全贯通”的课程规划。其必修课中我院进行“2+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结合,以教授学生技能竞赛能力的同时,教授对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现状,项目竞赛中礼仪、规则的发展的动历史过程,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运动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扩充学生文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性有良好的帮助。

1.2“哲学线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对立的矛盾体。体育课程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体育与育人的关系:体育是人的一种文化,是人的一种独特的自我教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先要锻炼身体,再培养意志品质,升华内在精神,完善人格;(2)技术课与竞赛课的关系:这是一个相互补充、互为作用的关系,竞赛课是技术课的延伸和检查,也是学习多元化知识和展示自身风采的场地,恰好技术课学习内容又是发展竞赛课程的根本基石;(3)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对社会适应的需要,使学生爱学、爱练,树立健康意识的重要地位;(4)学习技能与理论的关系:这是一个互为促进的关系,学习技能不能够摒弃理论的学习,体育锻炼也不是光学理论就能够有好的身体,应知理论的掌握是对技能有效的补充,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1.3逻辑线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是人的思维对事件进行因果规律的判断。体育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所有项目的教学顺序、技能的掌握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体育教学的目标性设置也是以学生体能目标-技能掌握目标-文化理论知识-多元化赛事能力的规律性来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练习、达到目标获得知识-提高素质-达到课程目标这一逻辑线进行。

1.4价值线

事物的价值是指其具体的内在属性,从量与质的统一上对具体真理的量度。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价值拥有系统性与社会性。体育教学它的系统属性体现在以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素质与全面发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自主性学习与运动技能、竞赛相关能力和文化为主要内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社会价值性体现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策划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我国对人才的'要求。

2.“2+2”教学模式中指导思想的“四点”

2.1理解点

教学的理解点不仅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应该对体育教学根本目标的理解、对教学内容所指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对其项目发展过程与现状的理解、体育运动是一种从“体悟”到“理悟”的过程,理解体育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育中要时刻渗入。

2.2记忆点

运动技能要领的记忆、团队战术的记忆、竞赛策划、裁判法的记忆等都是体育教学中的记忆点。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各自特点进行相关礼仪等特点的记忆与运用,通过小组活动竞赛模拟的形式,让学生达到对记忆点的深刻记忆。

2.3工艺点

体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工作、社会中能够合理运用。课程工艺点以教学目标为根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兴趣参与度、体质健康因素为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通过工艺点可以体现教学,也能显示学生的自身价值。

2.4实用点

通过学生学习,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能,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在教学比赛中体现出礼仪、技术、战术、运动能力等各项素质,并拥有组织与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长期练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本课程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习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在真实的环境下让学生进行活动。

3.结论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提出不同的思想。因此我院“2+2”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全院“全覆盖、全贯通”的指导方针下以“四点、四线”为指导思想进行3年的教学实验,在发展学生基础动作技能与体质、基本赛事组织和管理、取得一定的效果。推理得出多元化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并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也为其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指导思想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性和借鉴价值。

校园贷的治理措施篇二

摘要:在高中,体育教学是指按照一定的大纲和计划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运动过程。体育教学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有效地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育设施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简单重复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重,老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于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会使高中生在进行高中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反复地重复已经掌握了的简单的运动项目和动作。长此以往,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抵制和反感的情绪。

2。教学观念落后

在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至今没能在教学活动中引起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校的领导仍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为主,没有将体育教学纳入教学重点。其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师不能准确地理解新课标中体育教学的含义,以至于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锻炼兴趣。

3。教学评价片面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老师往往以学生最后的体育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时,没有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努力以及运动兴趣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体育教学成为变相的“应试教学”。教师的这种片面评价,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还破坏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体育设施不健全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至于在教育资源上的投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设施的不健全,不仅给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方面带来很大的阻力;同时,由于设施的不完备,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活动得不到顺利进行,既打击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还阻碍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体质的提高。

二、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对策

1。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比较欠缺,单一和枯燥的体育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教学意义,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和锻炼学生的体魄。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广大的体育教师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

2。改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整个体育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首先,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讲述、示范这套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对动作的理解,进行动作上的探究,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动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该动作,把握其实质。其次,在学生动作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厉声呵斥,而是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该动作的弊端,同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

3。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完善体育考核制度。即在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过程中,不再以单纯的最后考核成绩为主,同时结合学生日常表现以及自身的体育运动状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考核。这就需要教师能准确地掌握学生平时的运动状况和运动技能的接受能力。而且,在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考核标准。这样,更加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4。完善体育设施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场地以及教学器材等基础体育设施不仅是学校正常开展体育课程的基本保障,同时还是发展学生运动特长的基础。因此,希望学校领导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设施对于体育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完善高中的体育设施。

总而言之,中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学看似简单,但是在新的要求下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应恰当地安排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方法,真真切切地把体育教学推向全体学生,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张远健。东莞市普通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桂成率。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探析。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6)。

陈亮。浅析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解决之道。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3)。

校园贷的治理措施篇三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演绎法,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相适应,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是: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为育为方向,并提出了落实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

一、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理论界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较少,近些年来,由于国外有关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引入,加深了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高校体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认识,出现了观点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为此,本文试图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作为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学、学者进行研究,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向纵深发展起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演绎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涵。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的,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与认识,它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反遇了一定时期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人才的需求。虽然高校体育理论界开展过多次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问题的讨论,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5)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办高水平运动队,于是有的学者强调高校要为发展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多作贡献,因而又提出了“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此外,还有“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各种指导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在起作用,各种观点都有不同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强调的重点。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中,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各抒己见,观点纷呈,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上述各种指导思想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都有一定的相对真理因素,各种指导思想的提出和争论,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活跃学术气氛的表现,这对于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2、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相适应。

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相适应,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当: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其核心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为了便于专家学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能够取得共同的认识,笔者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含义作简要的诠释。

(1)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

高校体育教学首先要体现出作为课程教学所赋于的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才能使学生树立终身受益的体育观。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与增强体质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得越牢固,水平越高,就越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也越高,这样对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2)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

所谓体育能力,是指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智力的有机结合,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着重培养学生有自我身体完善的要求,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欲望,具有必要的活动技能和运用技能的能力。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都无法运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来锻炼身体。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缘故。近些年来国外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都纷纷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把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例如,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全明快的生活能力,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知识,他们把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韩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则注重把体育科学知识、保健知识和各种安全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并把体育生活化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进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毕业后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都能自觉锻炼身体,为实现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打好基础。

(3)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

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身心都积极参与的过程,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项运动技术的活动中,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心理品质等都得到锻炼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就必须既要重视体育的生物效应,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生理机能的生物学改革作用,又要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功能及规律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娱乐效益和审美效益,从而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基础上,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协调统一的,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4)以终身体育为方向。

以终身体育为方向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工作的核心。明确了这个目标,前面所说的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就不仅仅限于一个学年所追求的近期效益,也不仅是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效益目标,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出发,妥善地处理同类型体育课程和不同类型体育课程中,有关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能力和发展外性等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体育教学的近期效益(一个学期)、中期效益(一学年或两学年)和远期效益(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乃至终生)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围绕终身体育这个长远目标,不断开发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3、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对策。

(1)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要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就应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看,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是新的,但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却仍然是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这样,就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为体育教学大纳所安排的运动项目,主要是解决体育教学的手段问题,而要落实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所需要的是方法问题。

因此,体育教学大纳重手段、轻方法的情况,不仅难以改变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不适应。以运动技术内容为主的体育教学,学生上了体育课后,无法运用科学的原理来分析运动健身的过程,难以实现强身健体的效果。因为运动技术学习的过程,是消耗人体能量的过程,只是引起强身健体的诱因,而要实现强身健体的效果,主要应当通过运动后的恢复和护养来实现。因此,目前高校这种重手段、轻方法;重运动,轻养护的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模式,是一种不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2)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啬体育理论教学时数。

由于大学生体育实践的长期性,需要体育理论作指导,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如果掌握了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指导自身体育锻炼实践中,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在体育理论教材选择方面,应注意体现科学性、实现实效性,既要考虑到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应选择对养护学生身心健康和指导科学健身锻炼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为教材,如运动健身原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质测量和评价、健身运动处方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以满足学生当前和未来所需要的体育理论教材新体系。同时,要增加体育理论教学时数,笔者认为体育理论教学的时数应占体育课程总时数的25―30%左右,以真正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3)精选体育实践教材,建立“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新体系。

高校体育实践教材应注意选择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够自己进行锻炼的,而且具有较好的健身、娱乐、体闲价值的运动项目,建立“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新体系。

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引进一些社会上流行的热门运动项目来充实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基本上,让学生掌握2―3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终身锻炼,一辈子受益的目的。

(4)延长开设体育课程年限,扩宽学生锻炼身体领域。

目前大多数高校只是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了落实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来保证。为此,应延长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体育课程。同时,要改善校园体育设施,增加体育活动场所,扩宽学生锻炼身体领域,把课外体育活动动作为本育课程的延伸,使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若能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标,高校体育教学要落实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建立“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新体系,延长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终身健康服务。

校园贷的治理措施篇四

摘要: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展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首先概述了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的异同,指出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专院校;体育文化;构建

1、前言

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也是多数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培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能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它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特别是在我国高校探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有效地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笔者从浙江地区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这一视角对学校体育进行研究,以期能对学校体育理论进行新的探讨和补充的目的。

2、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2.1概念的界定

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笔者从查阅的资料来看,不外乎包括:

(1)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里的师生员工。

(3)校园体育文化有其核心体育精神。

2.2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的共性特征

2.2.1系统性和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是根据学校教育既定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根据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目的和实现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要求,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的开放。

2.2.2时代性和继承性

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校园体育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体育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继承性。

2.2.3丰富性和多样性

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竞技体育的内容(如篮球、体操等),而且包括大众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轮滑);不仅包括个人体育活动,而且有群体参与、相互配合的集体体育活动(如排球)。与内容丰富性相适应,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多样化:有物质形式,也有有制度形式,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还有精神形式,如体育知识、体育道德等。

2.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其独有的特征

2.3.1健身性和娱乐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

校园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特点之一。在校园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因此,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

2.3.2多元文化融合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无法替代的,其所表现和传递的信息也是无限的。

2.3.3校园性和导向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空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横跨两种文化体系,它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最主要表现是建立在校园内的体育文化。具有校园性,才是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大专院校生作为大专院校校园受教育的主体,身心均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导向性。

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3.2.1大专院校生的可塑性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学校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而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治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展,使体魄变得强健,这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树奠定了良好的载体基础。而受教育的主体-大专院校生,就如一块待雕琢的玉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这就为体育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两方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

3.2.2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性是对其建设的前提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在社会文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个共识:凡是育人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

4、建设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4.1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环节

体育课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课上要宣传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锻炼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体育的学习和锻炼。在学习方式上要体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创造民主、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

4.2培育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建设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规划,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挥体育文化环境的作用。在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设计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体育馆、健身房、棋艺室的墙上悬挂世界著名体育明星的画相、名人谈健身、体育的格言。在校园内建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在校园的宣传栏布置写有锻炼对身心的影响、如何饮食营养合理、各年龄身体形态的生理正常值等内容的体育宣传画报等。

4.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例如:每学期在开学初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裁判知识讲座,在学期中以聊天的形式对最近的一些重大体育赛事进行讨论,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对当前的体育热点话题进行评议等等。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4创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可以每年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如体育节,每年都可确定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趣味体育竞赛、体育绘画比赛、体育摄影比赛等,使体育文化进一步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校园是广大师生开展竞技体育、娱乐体育等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学校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仅能丰富师生校园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谢恩,杰唐文,兵崔冬.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研究[j].消费导刊.,06.

[2]郑逢敏.中学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校园贷的治理措施篇五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问题的思考

(1)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髙校体育教学仍旧未能摆脱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桎梏,对体育教学模式和体系的僅化性执行,使学生真实的课堂感受难以被重视,大学生作为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的主体,在这种条条框框中难以张扬个性,导致他们对大学体育课常采取消极参与的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恶心理,严重阻碍了终身体育教育观在青年学生中的形成。

(2)体育教学理论完备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目前,某些高校为了凸显其自身体育教学的实力,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往往追求“大而全”,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这就使得体育课脱离了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使得很多学生只能疲于应付,无法发挥运动自主性。由于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知识,使得高校体育只注重实践操作教学,学生对体育的本质和价值作用认知较为肤浅,卫生保健知识和运动保护意识淡薄,这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大学生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和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此外,教学内容局限性大、丰富性差。当前大部分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开发,以及对娱乐性、艺术性强的体育项目缺乏重视,使得大部分髙校的体育教学常年换汤不换药,总是西方主流的球类运动和几项田径运动,即便部分学校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大都以武术套路为主,像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摇旱船、跳竹竿、霸王鞭、跳铜鼓、拔河、秋千、风筝、打陀螺等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体育运动项目,因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迟迟没有开展,反过来又致使主管领导长期不予重视,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这些项目慢慢销声匿迹。内容单一化的体育课,已经无法适应多元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体育教学模式的跨越性改革势在必行。

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发展趋向的探讨

以上诸多问题必须引起体育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并对未来我国体育发展的模式进行更加广泛和深人的探讨和思考。通过对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党中央、教育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笔者对未来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趋向做了一些思考。

(1)注重“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体育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时刻处于变革之中,信息技术和高度工业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身体健康状况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体育教育作为大教育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们的身体状态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重大责任,同时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紧密相连,在“身心合一观”下的体育,同时也被赋予了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另一层内涵。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浪潮当中,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理念应真正扎根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结合,这是未来整个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当中,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育综合素质,首要的就是从改变髙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方法、内容和评价体系方面人手,在思想上根本解构过去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使一个人更容易适应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体育综合素质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就是不断自我更新的身体活力,而昂扬的生命活力是激发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结合的本质就是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2)促进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全球化的扩张,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丰富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髙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多元化也是未来大学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体育教学模式、目标和评价体系也应与之相适应。体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也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内容体系,而且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合理的体育运动方法和实践与内容统一的体系。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强健了肌体,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耐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交际融洽度,使大学生真正在德、智、体、美等身心一体的各个方面都得到综合发展。因而,体育教学应按照人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全、适应性强的社会人。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建立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灌输的状态,教师就应当把自己主导者的角色彻底转化为建设者的角色。建设者的实质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学的一切程序都应围绕“学生主体特色”展开,充分满足学生个体需要,荨重学生个体选择m。作为建设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建设一种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制定目标和自主评价,其前提就是在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建立平等对话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只有实现了这个质的变革,“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可能在根本上建立起来,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创新氛围才能够得以凸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才可以充分彰显。如此,大学生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进行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生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合作的和谐状态。

(4)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民主化和多元化,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构建。

综合评价方式可以从多种维度施行,在评价体育教学效果时,第一维度就是生理维度,以学生生理指标的提升为评价方式,通过体能评价测试和技能评价测试进行检测;第二维是心理维度,可以以学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为评价标准,按照心理学量表计量方式进行检测;第三维度为社会交往维度,可以使用社会学计量方法对大学生的体育群体适应度、群体适应情况、团队适应情况、师生关系进行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未来促进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渐建立“形成”、“诊断”和“改进”的体育教学模式,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统一起来,评价的内容由单纯的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学生教师的双向评价,由单纯以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主转变为对学生德、智、体、心等“全方位”的评价[4]。

(5)在以上4点基础之上,大力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在师生和生生合作中挖掘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譬如资料不足、相关人才缺乏、器材不足等现象,但是,通过创新和对周围器材的合理利用和转化,逐步丰富和建立独具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此外,还可以通过购买光盘资料、聘请民间教师和跨地区邀请教师等方式,学习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真正实现髙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多元化。

3结语

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体育教学在实践环节中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5]。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应当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立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合作”关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体育综合素质,注重促进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发展、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民主化和多元化,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构建、大力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构建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可以为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