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儿童读物后感 儿童文学读后感(优质9篇)

时间:2023-10-06 21:11:54 作者:纸韵 评语寄语 2023年儿童读物后感 儿童文学读后感(优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儿童读物后感篇一

望着书架上那一本本整齐罗列着的儿童文学,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中。

暑假中,父母见我整日无所事事,于是,准备为我订购《儿童文学》这本杂志,补充我的课外阅读量。起先,我极力反对,因为我不喜欢被人逼迫做事,可是,“父命难违”啊!当第一本《儿童文学》递到我的手中时,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觉得那些内容我一点儿也不感兴趣。随着一本本的到来,渐渐地,我对《儿童文学》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那些富有奇异想象力的童话;那一篇篇,一件件感人的故事;那一个个有趣的小说,令人回味无穷。从此,我便喜欢上了阅读,书桌前每天都出现了我的身影,我捧着书,快乐地阅读着,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泪润双眼,深深陶醉于其中。

儿童读物后感篇二

《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着,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儿童读物后感篇三

2、儿童励志电影《魔法灰姑娘》

影片根据影片根据纽伯利(newberry)儿童文学奖《魔法灰姑娘》(ellaenchanted)改编,讲述了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童话。小说以魔法为娱乐元素,集合了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怪物史莱克、哈利?波特的精华大成,重新演绎出一个另类搞笑的浪漫喜剧。女主角“艾拉”,外表长得甜美乖巧,骨子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叛逆又勇敢,不是等待被拯救的公主,相反地,当王子身陷危难时,她还运用智慧救出自己的王子。影片的精彩多数来自于奇幻与童真并重的原著主题,而影片那明显的不足也就是因为其过于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致使其迷失了本应更为珍惜的人物性格塑造与丰满剧情的把握。

3、儿童励志电影《12月男孩》

根据迈克尔·农南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偏僻的海滩胜地来了四个孤儿,这四个孤儿不光是来度假的,在这里他们要想办法吸引那些没有子嗣又有意收养小孩的家庭注意,找到新家。他们有心在他们之中领养一个……于是,四个男孩--迈普斯、斯帕克、米斯蒂和斯皮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都想让自己成为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而一直以来被各种家庭拒绝所积累起来的所有痛苦,也终于在那一刻全部爆发,他们之间的友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再加上最年长的迈普斯爱上了一个来自于海滨城市的女孩露西,所有的矛盾都被推到了浪尖上……好在牢固的友谊最终还是打破了所有的冲突和敌对,四个男孩分别知道了友谊、家庭和爱背后的真正意义,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4、儿童励志电影《听见天堂》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从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马克出生于托斯卡尼,从小就热爱电影,因为一次意外,让他必须永远与黑暗为伍,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的特殊学校就读,然而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开始转变,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他而展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真挚动人的温暖叙事,娓娓道出这则充满梦想与勇气的感人故事。

5、儿童励志电影《欢乐糖果屋》

电影《欢乐糖果屋》讲述男孩查理出身于贫苦家庭,不但吃不到甜美的糖果,还要和母亲一起供养整个家庭。当地最著名的糖果商威利·旺克公布了一条喜讯,他将选取5名幸运儿参观自己的糖果厂,其中的一人将被授予终生享用旺克巧克力的特权。深刻到位的表演,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情节,充满教育意义却有不失情趣,《欢乐糖果屋》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而已,它是一部启蒙人生的教科书。

6、儿童励志电影《绿野仙踪》

改编自弗兰克·鲍姆的儿童经典读物《奇妙的奥兹男巫》,它无论从特技或是音效上都无法和现在的3d电影媲美,但它却是儿童片里永恒的经典。这一版《绿野仙踪》场景真实,感情真挚,剧情细节处理上温情感人,让人久久难忘。同时,这部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的经典儿童歌舞电影内容也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主人公桃乐丝误入迷幻仙境,在仙女和人们的帮助下,她沿着黄砖路到绿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师寻找回家的办法。路上,她遇见了稻草人、锡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师要头脑、锡皮人想要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则想要胆量,于是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们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每个人都如愿,桃乐丝也回到了简陋却温暖的家里。影片处处流露着童真与活力,充满了神奇有趣的童话角色和欢快的歌舞场面,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乏教育意义,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经典励志电影。

儿童读物后感篇四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

作者/徐丽萍

前人很早就在研究“学”与“导”的关系。十年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郑重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时至今日,放眼广阔的教育视野,考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行进的脚步依然不够坚定,课堂上依然“讲风”盛行,教师的“导”显得很强势。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究竟什么样的落脚点才是最恰当的?当然是基于学生。坚持以“学”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实际需要。笔者以《水》为蓝本,探讨“导学”的策略,做到为学而导、顺学而导,导在关键处,导在必须时。

一、画面引思,有效启学

《水》描写了作家马朝虎回忆儿时缺水生活的经历。“缺水之苦”是生活在水乡的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笔者在教学时抓住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间的反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思考的姿态走进课文。

生:我看到了许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着取水,他们获得一点水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庄稼地因为缺水都干裂了,农民伯伯在伤心地期盼下雨。

师:作家马朝虎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缺水的地方,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缺水的困难。

师:假设现在你就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请你读这一自然段。

(生感情充沛地朗读)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学”是内因,“导”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因而,要让学生感受缺水的艰苦,教师的讲述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体验了缺水的滋味才能建构与文本相通的情感。课例中,教师借助缺水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淡感受。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从而更主动地去研究了解马朝虎从小生活的环境。

二、想象环境,有效助学

苏轼在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的是诗画不分家。其实文章也是这样,当你醉心于某段文字里的时候,也一定是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再现画面,领悟、感受,才是有效阅读的助推器。在学习《水》的第二自然段“雨中洗澡”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想象:

师:孩子们洗澡的画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好好读一读,你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吗?(生练读,师指名读。)

生:我看到孩子们在雨中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中的水。

生:我看到他们在雨中翻跟头,玩耍嬉戏。

生:会欢呼跳跃,也会大呼小叫。

生:会尽情感受雨水的清凉和抚摸。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在雨中,大人们和孩子们一样,他们也会――

生:(齐)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也会――

生: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

师:也会―一

生: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课文的语言,被我们的想象丰富了,就能看到生动的画面!这样既实现了语言的迁移、运用和内化,又增强了学生主动积累和主动运用的意识。

三、矛盾发掘,有效品学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使孩子们获得言语的智慧。例如,《水》的第五自然段就细腻地描写了四兄弟用一勺水冲凉的情景,这些文字并非只是“语词的组合与排列”,它流淌着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情感。有情有味的语言给学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与往常完全不一样,而这种感觉学生们是不可能有的,更是写不出来。所以,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寻找矛盾点、讨论突破矛盾点、朗读回味矛盾点三个层次,引领学生在文学中漫步,感受散文的文化情韵,获得丰富而细腻的感觉。

第一层次:发现寻找矛盾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可能就会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或者是反常的地方。如果你发现了,就在这些地方打上问号。

生:母亲只用一勺水给“我们”冲凉,为什么作者说成像一条小溪流,这是矛盾的呀!

生:“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不合理,人不可能听到毛孔的吸吮声。

第二层次:讨论突破矛盾点。

师:这些矛盾的地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聪明的你们愿意去探究吗?我建议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和同桌进行讨论。(生讨论,交流。)

讨论一:水“滑过”全身。

生:我们讨论了三个“滑过”,写出了水带给“我们”的舒服感受,也写出了水的珍贵。

生: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非常细腻,并不哆唆。

讨论二:一勺水似小溪。

生:我们讨论了作者因为很久没被水滋润过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让他有一条小溪一样的兴奋,这也是不矛盾的。

师:当一勺水倾注而下的时候,作者在心里仿佛对水说了些什么?在作者的心里,一勺水绝对抵得上一条小溪给他带来的舒服。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这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值得好好咀嚼。

第三层次:朗读回味矛盾点。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

生:我会用舒缓的语气,读的节奏要慢。

师:让我们停下脚步,站在母亲的面前,静静地等待这一勺珍贵的水……

(生配乐读)

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遵循学生的审美特性,旨在引领学生探讨文本语言,获得文本的直觉意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作者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在朗读中,领略到了作家语言的生动、形象。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会从“我怎么教好”转为“怎么让学生学好”。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好好地发挥“导学”功能,导在问题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西岗小学)

儿童读物后感篇五

8月29日,我的孩子刘培赓正式进入实验小学幼儿园,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作为母亲,同万千个家长一样,在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同时,一并交付的还有对老师的信赖、对教育的希冀。我们期望孩子在这里接受优质的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矗入园短短三周的时间,上至园领导,下至老师,特别是小一班的三位老师,用真爱与付出,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与亲近。作为家长,我们心中时刻涌动着最朴素的一句话:“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

作为家长,我深知教育绝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有效的教育必须依靠家园携手,合力共进。因此,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向孩子的老师打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教育的方面。于老师在向我介绍了孩子的表现情况之后,还推荐我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本小册子。利用本周双休日的时间,我通读学习了全书,感觉获益匪浅。

收获之一:你的发展我了解,让爱不再盲目

相信许多爸爸妈妈和我一样,在接触这本小册子之前,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育儿书,比如《卡尔维特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懒妈妈胜过好妈妈》等等。育儿书里往往充斥着各种教育理念、教育经验,让人有一种错觉,似乎只要依样画葫芦,我们也能培养出一个明星宝宝。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身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往往无法复制。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培养孩子的共性指标,在这个共性指标的指引下,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指南》中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家长读后,可以非常准确地知道孩子在各大领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教育可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例如:“健康”领域中,有“动作发展”这一内容,列举了三个发展目标,分别是“具有一定的平和能力且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在“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下,又详细地例举“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能快跑15米左右”等内容,帮助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是否达到发展目标,如未达到,差距在哪里,提出教育建议,让家长可以有目的地改进。

我自己在看每个目标的时候,都细心地用笔在旁边进行批注,有的孩子能全部做到,我就批上“合标”;有的部分能做到,我就注上“部分合标”。全部读完,孩子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就非常清晰地有一个轮廓了。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孩子的不足有哪些?通过阅读,家长心中的方向感愈加明晰,今后教育的着力点也就更加准确了。我认为,这比盲目地让孩子学这个、练那个,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爱孩子,就不能揠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怎样帮助孩子一步步到达那里,而所有这些,《指南》都能给家长非常有效的指导。

收获之二:你的特质我熟知,让爱看得更远

如果说,《指南》中各类目标能让家长知道前进的方向,那么细心的家长还可以从孩子的目标达成情况中窥见一些孩子个体的特质,或者说,未来成功的密码。

以我的孩子为例。在上述五个领域中,他在“语言”、“科学”领域发展要优于一般标准;“社会”领域发展基本合格;“艺术”领域除了对音乐的接受与表现较差外,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接受较为迅速;“健康”领域除了情绪较好之外,体能以及生活习惯普遍较差。

从孩子上述的标准比对结果来看,我的孩子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因此他的语汇相对丰富,能够比较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事物记得都比较清楚,对于机械类的事物(如热电厂的烟囱、啤酒厂的酒糟槽子、沁水河的闸门、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机械)尤为痴迷,对于机械的运转、操作也能津津乐道。

但另一方面,因为遗传基因,所以相应的体能素质较弱。因为孩子爸爸唱歌跑调,所以孩子在歌唱方面明显地先天不足,唱歌没调,这也制约了他在这方面的发展。

因为有了《指南》的帮助,所以家长能够非常明白地看到自己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劣势是什么,将来可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对我而言,我决不会奢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音乐家或是歌唱家,或者送他到nba去打球,或许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倒是比较靠谱的事情。人贵有自知之明,教育孩子更要头脑清醒,这也是《指南》给我的启示。

收获之三:你的成长我参与,让爱做得更好

《指南》中给我启发最多的,还有教育建议。这些教育是写给教育者的,但更多的是写给家长的。因为教育决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真正有效的教育更需要家园携手,合作共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是否是称职的老师,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是如何尽到责任的。那些眼里只有成绩,出了问题就往老师身上推的家长,实在是不称职的家长。关于如何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南》用朴实的语言,给父母指导与启示: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要求孩子诚实守信,父母首先要诚实守信等等。我常常想,家长总是要求孩子这样做得好,那样要得第一,要孩子成为自己夸耀的资本;但却很少想想,自己是否是个优秀的父母,自己是否是孩子的骄傲。父母先给孩子做好榜样,是不是才更有资格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这值得所有的父母深思。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很多家长在幼儿园时期就过早地将孩子的教育与小学衔接,提前学,提前练,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过于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孩子品德、个性、健康、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是场马拉松,是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得晚一些,并不能影响整体的进程,因为长跑拼得是能力,拼得是耐力,只有短跑才拼在起跑线上。相对于孩子长长的一生而言,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一个奠基工程,地基要挖得深,面要铺得广,地面要夯得扎实,将来方可树起高楼大厦。因此,每个领域都重要,每个方面都要培养。

第三,父母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南》中各个领域的目标,其培养途径都不能离开生活,我们不能期望孩子背下各种规则,然后自觉去做。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孩子通过体验、参与、操作,加深印象,形成感知。因此多带孩子活动,多带孩子体验,多陪伴孩子,是孩子成长的不二法门。

以上就是我作为家长,在认真阅读《指南》后的粗浅认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孩子入园的起始阶段,能与《指南》相遇,对家庭教育而言,的确是一桩幸事。我们衷心地希望,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对孩子的教育能向着明亮那方,启航,远行!

儿童读物后感篇六

望着书架上那一本本整齐罗列着的儿童文学,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中。

四年级的暑假中,爸爸见我整日无所事事,于是,为我订购了《儿童文学》这本杂志,补充我的课外阅读量。起先,我极力反对,因为我不喜欢被人逼迫做事,可是,“父命难违”啊!当第一本《儿童文学》递到我的手中时,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觉得那些内容我一点儿也不感兴趣。随着一本本的到来,渐渐地,我对《儿童文学》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那些富有奇异想象力的童话;那一篇篇,一件件感人的故事;那一个个有趣的小说,令人回味无穷。从此,我便喜欢上了阅读,书桌前每天都出现了我的身影,我捧着书,快乐地阅读着,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泪润双眼,我深深陶醉于其中。

书中也有彼此有误会和摩擦的少年,而在灾难中,他们也顾不得这些,“仇人”也像同伴一样,彼此救助、关怀。对于与闹翻的朋友刚刚和好的我来说,这点对我的感触是很深的`。在这样轻狂的年纪里,彼此是同伴,是友人,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呢?在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在我们害怕孤独的时候,陪在我们身边的是同伴,给予我们援助的也是同伴,即使是“敌人”也不会见死不救。这就是我们,仗义又热情。对身边的朋友们说声谢谢,也对“宿敌”说声谢谢,感谢他们教会我们成长。我们与朋友,相互联系的是友情。

我心灵的空虚与寂寞,给予我心灵的抚慰,给予我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它就像是我的朋友,我的导师,敞开知识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达成功的彼岸。

儿童读物后感篇七

自从我迷恋上《儿童文学》时,就疯狂地爱上了它,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了。

儿童文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年代的韵味,无论是文笔的卓永、构思的巧妙,还是里面的内容,每一样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儿童的文学,不仅局限于童话,更是微型小说、诗歌、散文……各种各样的题材,使你眼花缭乱。

《儿童文学》好似一个真理大师,在我品读了一篇篇美文之时,文章中的风骨、情操、哲理、志向和智慧,也如春雨点点入土一般,自然而然地流入我的心田。所以,今天的我已被老师、同学评价为:一个有目标、会思考、有个性的小才女。我想这应该是《儿童文学》的功劳吧!

《儿童文学》又宛如爱的化身。三年了,它用“爱”的浪花推动着我前进的风帆;用“善”的乳汁润育着我生命的车轮;它用“美”的春雨沐浴着我飞翔的双翼。一首首放飞童心的诗歌,一篇篇文笔隽永的美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时刻涌动着生命急流,展现着真善美的花蕾,它们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让我在爱中快乐成长。

《儿童文学》是本丰富、精彩的图书。我爱《儿童文学》,不同的年代,依旧的情怀,我将与《儿童文学》永远同行。

《儿童文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儿童读物后感篇八

暑假期间,爸爸又为我选择了一套杂刊——《儿童文学》。

当然一开始,我对她并不感兴趣,仅仅想欣赏里面的好作文,可是当我阅读她的首卷语时,却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的题目是《开掘自己的金矿》,首先,她提到了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否容易被面对和了解,还着重说了了解自己的长处比了解自己的短处更重要,因为了解自己的短处只能让你知道你不应该干什么,而了解自己的长处却可以让你知道你可以做什么。随后,她要开始引导你开掘自己的金矿,让你坚信自己拥有人生金矿,让你用思考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与财富。待你找到了金矿,还要你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开采金矿。最后,她要告诉你:开掘自己的金矿吧,趁着年轻。

看完一文后,我明白如何开掘属于自己的金矿,一个人生道理。当我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触到着本书的.益处:这本书大部分文章会告诉你一些道理,让你了解人生故事,叫你如何面对困难又如何战胜困难。轻松的接受一些知识,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我有着一本书做我的良师益友,相信我的作文水平会进一步的提高!

儿童读物后感篇九

老师发下读书漂流活动的第三本书是《托尔斯泰儿童故事选》,拿到这本书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还感觉意犹未尽呢,读书漂流活动的第三本书。回家后我又仔细地、反复地读了这本书,特别是我很喜欢的几个故事,我都可以讲述出来了。我对妈妈说:“老师真会挑选课外书,每次挑选的书我都很喜欢看呢。”妈妈在我的介绍下也看完了这本好看的.故事书呢。

这本书中30个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刺猬和野兔》、《小王子和他的伙伴们》、《兄弟俩》、《刚正的法官》、《两个商人》和《皇帝和衬衫》,这里面最最精彩的小故事就是《刚正的法官》,故事里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法官如何断案、判明是非,这位法官审理了三件案子,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很准确的判断出了事实真相,我在看法官的分析时真是佩服极了,看来平时我们的观察力还真是差的太远了,我觉得这位法官的断案本领和福尔摩斯简直是如出一辙呢。

这本书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给我们小朋友写了许多小故事,妈妈告诉我,列夫.托尔斯泰还有许多名著,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可是现在的我还看不懂呢,我还需要多学习一些文学知识,那样我就可以多看一些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