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养蚕心得体会 养蚕心得体会家长(实用10篇)

时间:2023-08-30 08:52:09 作者:HT书生 心得体会 最新养蚕心得体会 养蚕心得体会家长(实用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蚕心得体会篇一

养蚕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它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一种劳作的艺术,一种收获的喜悦。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蚕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业余爱好。作为一名家长,我也开始与家人一起养蚕,并产生了深深的感悟。

一开始,我和家人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养蚕,我们只是照着网上的教程一点点尝试着,并时刻注意着蚕宝宝的生长情况。刚开始,我们因为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养蚕箱的温度不能控制,结果蚕宝宝死亡惨重,我们非常沮丧。但是,我们没有放弃,调整温度,重新开始。渐渐地,我们的养殖技术也逐步提高,蚕宝宝的茧质越来越好,我们也获得了更多的乐趣。

第三段:养蚕的教育意义

通过和孩子一起养蚕,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它的教育意义。养蚕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呵护生命,如何感恩生命,如何劳动。在养蚕的过程中,孩子必须认真观察每一只蚕宝宝的生长情况,控制养殖的环境和饮食,以确保蚕宝宝顺利地成材。和蚕宝宝相处的日子里,孩子也学会了勤劳,学会了不放弃、不浪费,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第四段:养蚕的经济效益

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其经济效益。蚕宝宝吐丝生茧,一茧茧生产下来后经过加工可以卖到市场,收入可观。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养蚕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孩子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过程。孩子了解了创业的艰辛,也明白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才是实现财富自由的关键。

第五段:总结

总之,养蚕不仅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更是一种永不止步的持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不断感受生命的沉甸和富有,同时也收获了生活的喜悦和知识的积累。

养蚕心得体会篇二

前几天放学回家时,我在路边买了两只小蚕,一只黑糊糊的,一只白花花的,我分别给它们取名叫“小黑、小白”。

可是有一个问题却困扰着我——桑叶去哪里找呢?

为了能让小蚕吃上东西,爸爸便在院子里找了一棵榆树,采了一些榆树叶子喂给小蚕吃。小蚕一见到榆叶,脑袋就拼命往上够,身子直起来一耸一耸的。爸爸赶紧放进榆叶,小蚕就张开嘴巴“吧嗒吧嗒”地啃起来,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小蚕已经把榆树叶子吃了一大圈。真能吃啊!

到了第二天放学回家时,我路过一个小摊。小摊旁边有一大堆桑叶。我立即跑过去,大把大把地抓起来,放进了袋子里。我整整收获了一大袋子的桑叶,这些可足够给小蚕吃了。

小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养蚕心得体会篇三

养蚕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活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家长借助养蚕这项活动,可以将孩子引导到了解生态、实践动手的道路上来。在此,我分享一下自己养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首先需要做的是准备所需材料,包括蚕的卵、蚕茧、白粉、竹篾笼等。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材料时要选择新鲜的,特别是蚕卵,一定要买最新一个季度的。此外,竹篾笼必须定期清理,以保持卫生。

第三段:

养蚕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技巧,才可将其养好。蚕的卵孵化后,需要不断换用新的桑叶来喂养,而每次必须洗净桑叶,在热水中烫煮,让蚕茧喜欢的气味散出来。同时,还需注意蚕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更换筛子,为蚕的蜕壳过程提供条件。

第四段:

在养蚕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坚持是十分重要的。蚕从卵孵化到蛹化可达一个月之久,期间需要定期投喂桑叶,打扫笼子。这样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关注,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有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会了解到蚕的生命特征和生长规律,锻炼了自己的耐心和责任感。

第五段:

最后,养蚕还有一个附加的有趣之处,即可以用蚕茧制作手工艺品。将蚕茧晾干之后,可以编织各种小饰品和玩具。孩子们在参与养蚕的过程中,也可以体验到这项传统手艺带来的手工乐趣,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

总结:

养蚕虽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生态环境、锻炼专注力和责任感,并且还有手工制作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参与,充分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和爱的感召。

养蚕心得体会篇四

我的蚕宝宝蜕了四次皮,终于变成了五龄胖乎乎的大蚕了!现在的蚕宝宝跟刚孵出的时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子大了好几倍,全身白白的,真干净,食量也大增了,小时候给它们一片桑叶,它们能吃一整天。现在一次给它们两片,还要每天喂三次才可以不让它们饿肚子。

蚕宝宝的口上有两个小黑点,开口吃桑叶的时候把小黑点打开。参保宝宝无数次“点头”,桑叶就就出现了一个大窟窿,真会吃!蚕宝宝吃桑叶的姿态就更有趣了,有的弯着腰吃,身子就像一个大大的问号;有的仰着头藏在桑叶下面吃,似乎是害羞的小姑娘,还不想让人看见它那狼吞虎咽的模样。吃饱了,就趴在原地休息了,我用收轻轻地碰它一下,它的身子收缩一下,又一动不动的了。

蚕宝宝吃得的多,拉的粪便也多了。此时的粪便除了多之外,还很大颗的,而且很软,里面是绿色的。为了让它们住得舒服一点,我每天都要清理好几次粪便呢。

妈妈告诉我,我的蚕再过两天就要发黄、发亮了。到时候,它的皮会变得薄薄的,可以看到体内一动一动的东西,就像是血液在流动。然后它就要准备结茧了。

现在,蚕宝宝成了我的好伙伴,每天上学前和放学后,我都要去看看它们。蚕宝宝,我可爱的蚕宝宝,你们的好朋友等待着你们快快做茧呢!

养蚕心得体会篇五

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嫘祖被公认为是中国养蚕的始祖。据传,她发现了蚕茧的优良特性,并发展了养蚕技术,为后世的蚕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钻研嫘祖养蚕的过程中,我对她的养蚕经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嫘祖养蚕心得的体会,包括选择蚕种的重要性、蚕的饲养要领、蚕茧的采集方法以及蚕丝的加工技巧。

首先,选择蚕种是成功养蚕的关键。嫘祖养蚕始于选择品种。通过长期繁殖,她培育了一系列适应各种气候条件的蚕种。从我的养蚕经验来看,选择合适的蚕种是至关重要的。蚕种不仅要耐寒耐热,还要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当我面临寒冷的冬季时,我选择了寒冷适应能力强的蚕种,它们能够在低温下生存和繁殖,保证了蚕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合理的饲养要领对于养蚕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嫘祖发现了一种石蚕蛹草的饲养方法,这使她获得了丰硕的收成。同样地,我的养蚕经验也告诉我,蚕的饲养要喂养新鲜的桑叶,并保持适度的温度和湿度。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必须新鲜、干净,并且含有足够的养分。适度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蚕的生长和茧丝的质量。因此,为了成功养蚕,我们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饲养蚕,提供良好的饲料和适宜的环境。

采集蚕茧是养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获得高质量蚕丝的必要步骤。嫘祖发现了一种在蚕茧还未完成形成之前的短暂时间内采集蚕茧的方法,这不仅能够获得新鲜的蚕茧,还能有效地提高蚕丝的吸湿性和柔软度。根据我的经验,采集蚕茧的最佳时间是蚕茧变成蛹前的阶段。此时的蚕茧外壳较薄,丝线较细,采集后易于加工成蚕丝。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合适的采集时间,并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以保证蚕茧的完整和蚕丝的质量。

最后,蚕丝的加工技巧对于蚕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嫘祖发展了蚕丝的加工方法,使蚕丝成为中国古代的闻名世界的商品之一。通过我的实践,我了解到加工蚕丝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蚕丝必须先进行脱茧、风干、整理等步骤,然后才能进行织造或其他纺织加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防止蚕丝受潮或受到污染,同时还要注意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只有掌握了合适的加工技巧,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蚕丝产品。

总之,嫘祖的养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我们应该重视选择蚕种、遵守合理的饲养要领、掌握采集蚕茧的技巧和开发加工蚕丝的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现代养蚕业中获得成功,并为中国蚕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养蚕心得体会篇六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妈妈又把蚕宝宝带回来了。

我急忙打开盒盖,往里一看,不由得叫了起来:这就是我上次看到的蚕宝宝吗?它们的变化怎么这么大呢?它们身体的颜色从黑色变成了灰白色,而且,胃口也更大了,刚放上去的桑叶很快就被蚕宝宝啃了一个大大洞。蚕宝宝从1.5毫米长到了5毫米。妈妈告诉我:蚕宝宝们长大了,它们从黑色变成了灰白色是因为刚刚出生的蚕宝宝未免有一层黑色的表皮,它们的表皮不能随着它们一起长大,所以,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脱一次皮。它们一共要脱4次皮!

我睁大眼睛认真观察,竟然发现有几只蚕宝宝不吃不动正在脱皮,过了一会儿,你就可以看到蚕宝宝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段灰色的硬皮,蚕宝宝的颜色也淡了很多。

在纸盒的底部,我还发现了一些黑色的颗粒,我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这是蚕拉的屎,听说还可以作药用。

我向妈妈要了一些蚕宝宝,因为我想亲眼看看蚕宝宝

长大。

养蚕心得体会篇七

自古以来,养蚕技术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蚕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丝绸资源,也在劳动实践中传承了久远的智慧和文化。在我校开展的养蚕技术劳动教育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养蚕技术的魅力,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段:技术学习

养蚕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蚕的生命周期、不同品种的特点和培养方法,以及基本的养蚕设备和管理措施。我们通过实践,亲自参与了蚕的喂养、嫁接和繁殖等全过程,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术要点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养蚕技术需要细心、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只有掌握了蚕的生理和行为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养殖管理。此外,养蚕技术还需要注重环境控制和疫病防治,只有保持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蚕群,才能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段:劳动实践

在养蚕技术的劳动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通过亲手实施养蚕技术,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和困难。养蚕需要每天观察、喂养和清理蚕室,日夜不停,十分辛劳。但正是这种艰辛的劳动,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的点滴,也更加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与同学们共同劳动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合作、分享和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多人共同商讨和努力,我们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和困难,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第四段:思考与总结

通过养蚕技术的学习和劳动实践,我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更是培养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勤奋和坚持的力量,只有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此外,养蚕技术也教会了我耐心和细致,学会了从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和能力。

第五段:展望未来

养蚕技术劳动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将这种劳动精神和技术经验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环节。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能力发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养蚕技术劳动教育让我受益匪浅。养蚕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智慧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不仅掌握了养蚕的技术要点和经验,也领悟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教育的路径将引领我们追求卓越、拓展自我,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养蚕心得体会篇八

爸爸在淘宝网上拍下了200粒蚕卵和一棵桑树苗,说准备养蚕。我十分高兴。

3月9日:

买的蚕卵和桑树苗到了。蚕卵黑黑的,小小的,还没有一粒油菜籽大。桑树苗也很小,光秃秃的枝干上只露出几个褐色的小芽,爸爸把桑树苗栽到一个花盆中,说等桑树苗长出新芽就可以孵蚕宝宝了。

3月15日:

3月25日:

我发现桑树苗开始冒出一点点嫩绿的芽了,赶快告诉爸爸,让爸爸孵蚕宝宝。爸爸看了看桑树,说:“现在才刚刚萌芽,要等到桑树芽明显长出来才能孵化呢!再说,这两天气温还比较低,大概到清明节时候就可以孵化了。”我好希望清明节马上到来,天气赶快暖和起来,桑树芽快快长大,蚕宝宝快点出来。

4月4日:

4月8日:

4月10日:

今天早上,我正在呼呼大睡时,被爸爸一阵大叫大吵弄醒了:“楚楚,快起来,第一条蚕宝宝出世了!”我赶紧穿好衣服,跑到阳台上,果然看到一条蚕宝宝,刚出来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身子大概只有2毫米长,象一只小蚂蚁,爸爸说,刚出来的蚕宝宝叫“蚁蚕”。我和爸爸到阳台上采来桑叶嫩芽,用软毛刷将蚕宝宝扫到桑叶上,很快,蚕宝宝就开始吃桑叶,一会儿桑叶上就被啃出了一个小眼。中午回家后,又有3只蚕宝宝孵出来了,到晚上,一共有7只蚕宝宝了。

4月11日:

4月12日:

吃了两天桑叶的蚕宝宝已经长到4、5毫米了,差不多有刚出生时两个大了,头部黑得发亮,靠近头部的身子(爸爸说是蚕的胸部)变白了,后面的身子(爸爸说是腹部)也比原来颜色要浅了。吃起桑叶来快多了。

4月14日:

蚕宝宝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这些蚕宝宝,大家没事都要去看看蚕宝宝,为蚕宝宝采桑叶。特别是妈妈,每天下班都从路旁采了桑叶带回来,还细心地把桑叶剪碎了给蚕宝宝吃。蚕宝宝在全家人精心地照料下越长越快,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浅,吃起桑叶来也越来越猛。

4月15日:

今天,我发现有很多蚕宝宝身子变得有点亮,昂着头不吃也不动,是不是生病了?我赶快告诉了爸爸。爸爸说:“蚕宝宝这是在休息,要蜕皮了。因为蚕宝宝的身子长大了,可是它们原来的皮不再长大了,所以,要蜕去旧皮,蚕宝宝才能继续生长。蜕皮后蚕宝宝就长大一岁了。”我听了非常高兴,原来是蚕宝宝要长大了。

4月17日:

不知什么时候蚕宝宝已经脱去了黑色的旧衣裳,换上了灰白色的新衣裳,身子也大得多了。我们开始用大片的桑叶喂蚕宝宝了,它们吃起桑叶来比以前快得多了,桑叶被它们吃出一个个的洞。蚕粪也比以前大些了,还是黑黑的,干干的。爸爸过一些时候就要清理出不新鲜的桑叶和蚕沙,让它们保持清洁。

4月20日:

蚕宝宝比以前大多了,它们的胸部又开始发亮,昂着头不再吃桑叶了,这次我没有着急,知道它们又要蜕皮了,我们不再给它们吃桑叶,让他们静静地躺在蚕床上休息。

4月21日:

蚕宝宝开始第二次蜕皮了。这次,我们注意观察,终于发现了蚕宝宝蜕皮的过程。蜕皮前,蚕宝宝吐出一些蚕丝将自己的腹部的脚固定在桑叶上,休息了一段时间,它的头部出现一个褐色的倒三角,身子也缩短了。开始蜕皮了,它拼命地摇动着身体,然后用力拉长身子,挤破头部的皮,露出肉色的头来。刚出来的头颜色比原来的要浅得多,老的头皮还挂在嘴上。头露出来后,蚕继续用力,使劲地往前爬,爬一段收缩一下身子,将身上的旧皮往后面脱,大概经过一分多钟,蚕的尾部终于从旧皮中露了出来,原来的皮就留在了桑叶上。一会儿后,挂在嘴上的黑色的头皮也掉了下来。刚蜕皮的蚕头大大的,身上皱巴巴的,像一个小老头。可能是蜕皮太累了,它需要休息一会儿,所以趴在桑叶上一动也不动。二十几分钟后,蜕皮过的蚕才开始吃我们给它准备的新鲜桑叶。

4月26日:

多数蚕宝宝完成了第三次蜕皮,长到4岁了。

4月27日:

现在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蚕宝宝的每一个部位了。在爸爸的介绍下,我知道了蚕可以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相对于身子来说很小,硬硬的,还发亮,以前是黑色的,现在变成浅褐色了,仔细看还可以看到头部前面它们的嘴。头部以外的身子分成13节,第一节到第三节就是胸部,后面10节属于腹部。胸部最大,第一节顶上有一对像眼睛一样的花纹,所以我经常把这一部分看成头,而把真正的头看成嘴。胸部下面有三对脚(爸爸说叫胸足)。在第五节和第八节背上各有一对小括号一样的褐色花纹,看起来像是背上长的四只小眼睛。在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四节下面各有一对脚(腹足),比胸部的脚大一点。这样蚕宝宝一共7对脚,胸部的三对脚主要用来抓桑叶,腹部的四对脚是用来爬行和固定的。第十一节上面有一个翘翘的尾巴,可爱极了。最后一节分成两片,夹住桑叶时很牢固,拉都拉不下来,爸爸说,这也可以叫足,称为尾足。每一节两侧都有一个黑色的圆点爸爸说那是蚕的气孔,呼吸用的,就像人的鼻子。在蚕的背部皮肤下还能看到一条透明的线,一会儿变宽,一会儿变窄,爸爸说那是蚕的血管,输送营养的。这时候的蚕白白胖胖非常可爱,我经常仍不住要用手去摸它们,摸上去肉滚滚的,感觉舒服极了。蚕吃桑叶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总是把桑叶吃成一个个小洞,现在是沿着桑叶的边从上到下很快地吃,一片桑叶很快就被它们吃光了,甚至连小的叶脉也吃掉了,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沙沙的声音,蚕沙也比以前大了。

5月4日:

蚕宝宝已经长到六七厘米了,吃起桑叶来特别厉害,爸爸从学校带回来的桑叶已经不够吃了,我们全家总动员,一起摘桑叶。每天,妈妈下班的时候,从路边摘桑叶;我在放学回家时在小区花圃里摘桑叶;爸爸从学校操场摘桑叶;爷爷利用钓鱼的空闲时间摘桑叶;奶奶用散步的时间摘桑叶……大家都养成了一个习惯:走在路上的时候,左看看右瞧瞧,注意自己身旁是否有桑树。桑叶每天要换五、六次,早上起来换一次,中午换一次,晚饭前换一次,睡觉前换一次,有时候,中途还要换一两次,甚至夜里爸爸妈妈还要起来换桑叶。在我们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蚕宝宝们是猛吃猛长,每天都在变化,白白胖胖的,实在是太可爱了。

5月8日:

今天中午,我发现一只蚕宝宝身体变透明了,在桑叶上爬来爬去,不吃桑叶。爸爸说:“这只蚕是要吐丝结茧了。”我们将它捉到早已准备好了的纸盒子里,它在纸盒子里到处乱爬,最后在一个角落里停了下来,开始吐丝。我仔细观察蚕宝宝吐丝,只见它把一根丝固定在一个地方,绕一个圈,黏在自己身上,这样反复连续好几次,下午放学回来时,我发现,蚕宝宝已经被一些蚕丝围在中间,透过蚕丝,还能看到蚕宝宝在辛勤工作呢。

5月9日:

今天早上起来看结茧的蚕,茧已经成型了,不过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里面的蚕在继续吐丝。又有一些蚕开始吐丝了,我们把它们放在用纸板隔成的一个个格子的大纸盒子里,每个格子里放一条蚕。可是,我发现它们很不听话,总是喜欢到处乱爬,有的爬到盒子外面,有的几条挤在一个格子里。

养蚕心得体会篇九

养蚕实习是一种独特的农事实践,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蚕的生命特点,还能帮助培养和加强人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我参加了一个月的养蚕实习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蚕的可爱和养蚕工作的不易。

第二段:养蚕实习的准备工作

养蚕实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蚕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周期,准备相应的设备和环境。我们需要为蚕筑起一个适宜的养殖场所,搭建蚕室,选择适宜的桑叶作为蚕的食物,并要做好相应的卫生防疫工作。此外,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常用蚕的疫病药品和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们能更好地照顾好蚕,确保它们健康成长。

第三段:养蚕实习的过程和体会

在实际的养蚕实习过程中,我们要细心观察每只蚕的生长状况,及时更换蚕室中的桑叶,保持蚕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并做好蚕室的清洁工作。每天早晨和傍晚,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蚕的分级工作,将体型相近的蚕分配到不同的养殖箱中,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照料。此外,我们还会定期检查蚕室中是否有蚕的疫病发生,并及时处理和隔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养蚕工作的细致和耐心的必要性。

第四段:养蚕实习的收获与成长

通过一个月的养蚕实习,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科学地养蚕,还对农业和养殖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了解到蚕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们需要我们不断地照料和保护。同时,我也了解到养蚕工作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经常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养蚕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珍贵经验和乐趣。养蚕工作需要我们细心和耐心,但也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农业劳动的辛苦与重要性。希望将来能更多地帮助农民,为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养蚕心得体会篇十

通过一段时间的喂养,我养的几条蚕终于吐丝结茧了。

我发现蚕也有聪明的和笨的。

聪明的蚕结的茧有的是大大的椭圆,有的是稍微小点的椭圆,它们结的茧又快又好。

笨的蚕结的茧各有不同,有的像粒小花生,有的像个小豌豆。最后一只蚕竟然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把准备结茧的固定点织好,我一看,它居然织了三个固定点,天哪,真叫人担心它还有没有足够的丝可以结茧哦!

养蚕真有趣呀!也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才能从茧里爬出来变成蚕蛾。

经过将近两个星期的蜕变,蚕蛾终于破茧而出了。

只见蚕茧的一头有一个圆圆的洞,洞的边缘很潮湿,书上说,那是蚕蛾的唾液。仔细观察蚕蛾,我才发现它长的很奇怪:蚕蛾浑身上下都是白色的,刷子一样的眉毛下面,镶嵌着两粒菜籽一样的黑眼睛,一对不大的翅膀,还有六条腿,它还不停地用最前面的两条腿梳理着刷子一样的眉毛。

一开始我还担心,蚕变成了蚕蛾会在家里到处飞,现在我终于放心了,它虽然长着一对翅膀,可它只会扑翅膀,却不会飞。我想一定是因为它的肚子太大,身体太笨重,所以才飞不动。

如果不是自己养蚕,我是真的不敢相信一条小小的蚕,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最后吐丝结茧,变成蚕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