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粗盐分离提纯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报告(优质5篇)

时间:2023-09-25 09:18:40 作者:雅蕊 工作报告 2023年粗盐分离提纯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报告(优质5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粗盐分离提纯实验报告篇一

摘要:本文对学生在完成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操作中的错误之处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学生的探讨和交流加以改进,最后,对产率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由此,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化学知识,学会了探索,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粗盐提纯;操作步骤;产率;偏差原因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09-082-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说明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按照新教材对学生实验的要求,我们学校也让学生做了相关的实验。其中粗盐的初步提纯增加了产率的计算,学生实验做完后,我发现了学生实验时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下面我就对这一实验操作步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一简单的分析。一、称量与溶解1.按教材要求是称5g左右的粗盐,量10ml蒸馏水,但学生在进行溶解时发现粗盐有一部分不能溶解,有的学生就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用掉了很多时间还是不行;有的学生就直接进行了过滤操作,导致未溶解的食盐与不溶性杂质一起被除去了,最终使精盐的产率偏低。实际上根据20℃时食盐的溶解度只有36g来计算,10ml水中最多溶解量只有3.6g,称5g粗盐基本上是不能全部溶解的。因此,我在第二组学生进行实验前,先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后得出把粗盐的质量改为3g比较合适。2.在用托盘天平称量粗盐时,由于实验室的搬迁把部分天平的托盘弄乱了,导致有些天平用正常的方法无法调节平衡。学生向我提出后,我说:“能不能自己去想办法去解决?”结果我发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他们自己思考、动手把粗盐的质量称了出来。有的是在轻的托盘上放纸使其平衡后再进行称量,有的是先移动游码使其平衡后再进行称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称3g粗盐时用了很多时间,主要是在加粗盐到将要平衡时操作不当导致很难平衡。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等粗盐加到差不多平衡的时候应用左手轻轻拍打右手手腕,使少量粗盐落在左盘上,至天平平衡。3.在溶解过程中,我还发现了由于粗盐的颗粒比较大,直接放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很慢。这就使部分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没能完成实验;也有少数学生为了是溶解速度加快用玻璃棒去捣碎粗盐颗粒而导致烧杯破裂的错误操作。这就建议我们在称量粗盐前应先把粗盐碾细后再进行后续实验,以便节约时间。二、过滤1.在用滤纸制作过滤器时,由于对折后的角度很少会与漏斗角度恰好相吻合,所以很多学生很难使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在一起而留有旗袍,这样就会使过滤的速度减慢,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时间。老师应引导学生用改变对折的角度来使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并用玻璃棒沿滤纸轻轻滚动,赶走气泡。同时要注意滤纸的边缘是否低于漏斗边缘,若超过了则需用剪刀将高出的部分剪去,使其低于漏斗的边缘。2.由于一些参考资料中只是指明漏斗的下端需紧靠烧杯内壁,所以有部分学生在靠的时候把漏斗下端尖端的对面部分紧靠在烧杯的内壁上,导致滤液在下滴过程中直接滴入烧杯中,造成液滴飞溅,同时也影响到了过滤的速度。故老师在指导学生时应强调用漏斗的下端尖端处紧靠烧杯内壁,防止学生发生混淆而使操作错误。3.最后,在过滤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等漏斗下端部再有液体流下时再停止过滤的操作。因为过滤所需的时间比较长,有些学生比较心急,看到漏斗内没有液体就取出烧杯准备蒸发操作了,结果残留在滤纸上的液体继续流下滴在了铁架台上,这样会导致最终的产率偏低。漏斗中液体没有后,最好是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下滤纸和滤渣,使残留在上面的食盐能流入滤液,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三、蒸发1.在蒸发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防止液滴的飞溅。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都知道,都做到了用玻璃棒搅拌来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飞溅。但等到有比较多的固体析出时发现即使用玻璃棒搅拌,处于液体上层边缘的固体也会溅出,这时就要提醒学生应用移动酒精灯的方法来给液体进行间歇加热以防止固体飞溅,否则会造成产率偏低。2.在蒸发操作即将结束时,按教材上的要求是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但是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这个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到底是多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把握。有的学生蒸到水分几乎没了才停止,造成固体大量飞溅;有的学生留有的水分却很多,余热不能将固体烘干。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于是在第二组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就要求学生在出现比较多的固体时(即还剩少量水),利用前面1中讲到的移动酒精灯给剩余部分进行间歇加热,水分越少时移动的频率要适当的变化,以保证蒸发皿中的固体、液体不飞溅出来为标准,直到把固体烘干为止。这样就防止了固体的飞溅,也保证固体被烘干,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四、计算产率蒸发结束后,用玻璃棒将蒸发皿中固体转移到纸上以便于称量,但很多固体粉末都粘附在蒸发皿的内壁上,很难被全部刮下来,这样就容易造成产率偏低。建议可以在实验前先称量好蒸发皿的质量,结束后再称量蒸发皿和固体的总质量,利用前后的质量差得到精盐的质量,这样可以使实验的结果比较准确,同时操作也比较简单。还有一点就是用于搅拌的玻璃棒上面也沾有少量的精盐,需用小刀把它们轻轻刮到蒸发皿中一起称量,www.否则会导致产率偏低。五、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产率的因素实验完成后,根据学生所计算出的产率结果来看,发现其中还是有比较多的学生误差比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误差大的。最后我对他们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主要都是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导致的。1.影响产率偏低的因素:(1)没有将粗盐碾细,粗盐未能全部溶解完就进行了过滤操作,导致食盐和不溶性杂质一起被除去了。(2)在转移过程中有固体不慎洒落(包括溶解前的粗盐和蒸发后的精盐)。(3)在蒸发皿内壁和玻璃棒上还有精盐没有完全转移到纸上称量。(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任何一步中有溶液溅出,都会导致食盐与液体一起溅出。(5)未等漏斗内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就进行蒸发操作。(6)蒸发时,不慎使固体溅出。(7)在称量精盐的操作中,有少数学生在天平指针偏左时就开始读数。(8)没有用少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以及过滤装置中残留的固体。2.影响产率偏高的因素:(1)精盐没有充分干燥探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学生转移到纸上的精盐使纸湿了一片,计算出的产率甚至超过了100%)。(2)有少数学生在称量精盐时天平的右盘上未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3)过滤时,由于滤纸破损、所倒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缘故导致了浑浊而未进行重新过滤。(4)有少数学生在称量精盐的操作中,在天平指针偏右时就开始读数。上述整理的这些因素都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如有不当之处或未整理出来的,请大家能指正和补充。

粗盐分离提纯实验报告篇二

高中阶段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是学生在学习有机物时常见的一种题型,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融会贯通,下面谈谈我对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一些认识。

一、有机物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

首先应弄清是物质的分离还是物质的提纯;然后分析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最后判断出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若混合物尚不能直接采用某种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要采用必要的措施将混合物转化为可直接用某种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的状态。

二、有机物分离、提纯的基本要求

混合物的分离,即让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各自独立开来,获得若干种具有一定纯度、有保值价值的物质。对混合物进行分离,要做到:原理正确,操作简单,少用试剂,量不减少,纯度合格。

混合物的提纯,即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使主要成分(非杂质)达到一定的纯度保留下来,混合物的提纯又叫做物质的净化或除杂。对混合物的提纯,要做到:原理正确,操作简单,少用试剂,(主要成分)量不减少,保护环境。或者用科学简单的方法将杂质转化为主要成分。

三、有机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不同,可采用蒸馏、分馏、萃取、过滤、盐析等方法进行分离;二是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一般是加入或通过某种试剂进行化学反应,使欲分离、提纯的`混合物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被吸收、洗涤,生成沉淀或气体,或生成与其它物质不相溶的产物,再用物理方法进一步分离。

四、有机物分离和提成中常见的几种错误及剖析

1、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剖析: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把乙烯氧化成co2,虽然除去了乙烯,但是乙烷中又混入了co2,因此又必须选用碱液或碱石灰去除去co2。

正确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溴水或盛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乙烯(乙烯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乙烷不反应)。

2、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苯中的少量甲苯

剖析: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把甲苯氧化成苯甲酸,苯甲酸在苯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处理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

正确方法: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处理,再加入稀naoh使苯甲酸转换为苯甲酸钠进入水层,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3、用滴加溴水的方法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

剖析:苯酚虽然可以与溴水反应得到不溶与水的三溴苯酚,但是三溴苯酚易溶于苯,从而形成混合溶液无法分离。

正确方法: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使苯酚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酚钠,使溶液分层,再分液除去。

4、用蒸馏法除去乙醇中水

剖析:虽然乙醇与水沸点不同,但是二者加热时均挥发,蒸馏时仍形成混合物,直接蒸馏达不到除杂的目的。

正确方法:可以向混合物中先加入生石灰,再蒸馏分离。

5、用蒸馏法除去乙醇中混有的乙酸

剖析:虽然乙醇与乙酸沸点相差较大,但是二者均易挥发,蒸馏时形成恒沸混合物,直接蒸馏达不到除杂的目的。

正确方法:可以向混合物中先加入生石灰,使乙酸转化为乙酸钙(沸点较高),再蒸馏分离。

6、用浓硫酸并加热除去混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乙醇

剖析:虽然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共热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但是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用浓硫酸加热的方法达不到除杂的目的。

正确方法: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乙醇和乙酸易溶于水,因此可以在原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的碳酸钠,再用分液漏斗分离即可。

7、除去溴乙烷中的乙醇

剖析:溴乙烷是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的卤代烃,而乙醇是易溶于水的有机物,因此可以利用二者物理性质上的不同,采用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正确方法:在混合液中加入水,振荡,分液。

8、除去溴苯中的溴

剖析:溴苯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卤代烃,而溴易溶于溴苯,用稀naoh溶液洗涤混合液,分液,可得到溴苯。

正确方法:在混合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振荡,分液。

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是中学化学实验中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解答这类试题时,一般先弄清实验目的,再分析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按“杂转纯、杂转沉、化为气、溶剂分”等方法,做到“不增、不变、易分”,从而真正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粗盐分离提纯实验报告篇三

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化学实验课最大的特点,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

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已基本上接近整个教学的尾声,设计了这样一个即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又和我们学习的工业流程紧密相关。对于学生在今后高中乃至大学学习化学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于本实验的教学,我总共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先让学生理解好其理论部分,教师认真讲解四个实验步骤地每一个细小环节及注意事项;第二步是在实验室直接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实验带来的乐趣及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微之处,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学会分析误差,进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是时间掌握的'有些欠缺,学生投入的实验忘记了时间,后来的总结显得比较仓促。

二是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初中化学中让学生做的几次分组实验中,只有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时,稍显复杂,而本次实验可以说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液体的取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五个实验的综合,过程比较复杂,注意事项比较多。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当了看客。

三是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如过滤时,尽然出现了两个学生同时操作,蒸发结晶时搅拌不规范,不均匀导致液体飞溅。

四是学生实验中不够细心,没有蒸到快干就取下了蒸发皿,导致产率偏高,而且七个小组差距较大。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应尽量把组在划分想多一些,每组人数控制在2-3人,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手操作。以弥补上述过程中的不足。

粗盐分离提纯实验报告篇四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粗盐,水

三、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四、实验操作

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过滤按照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所述方法进行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3.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五、实验总结

(1)“四原则”

一是不增加新的杂质;二是不减少被提纯物质;三是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易分离;四是被提纯物质易复原。

(2)“三必须”

一是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是过量试剂必须除尽;三是除杂途径必须最佳。

粗盐分离提纯实验报告篇五

这次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实验探究的魔力了。

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忙起来了,各尽所能,分工合作:天平称取粗盐、量筒量水体积,玻璃棒搅动溶解粗盐的溶液,点燃酒精灯,计算产率……在一片“铿锵”声中,学生完成了“粗盐提纯”。

师:“好,同学探究出结果了。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成果和其他组同学分享?”

生甲:“我们这组的产率是66.67%,我们是这样实验的:先称取5g粗盐,量取10ml的水,把10ml的水倒入烧杯中,然后用药匙把粗盐渐渐地放入烧杯中,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剩余粗盐1.7g,溶解粗盐3.3g,该溶液为饱和溶液,我们把所得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上进行蒸发所得的剩余固体为精盐2.2g,产率为66.67%。”

生乙:“我们的产率为40%……”

生丙:“我们的产率为87%……”

……

师:“为什么我们每组的实验结果会不一样呢?”

一个个答案从学生口中飞出,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这堂课气氛活跃、轻松,学生真正驾驭了实验,并从实验中探究出结论,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目前,由于受到学校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仍习惯于依靠教师的演示实验开展教学,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情况倘若久而久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探究”就只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结论”充其量变成学生囫囵吞下的一粒“枣”。教学是个双边活动,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应当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以期优化教学效果。不管是否受到条件的限制,教师都必须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实验的机会,因为它确实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