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刚经所在之处 金刚经上班族背诵心得体会(实用6篇)

时间:2023-10-07 15:39:40 作者:雨中梧 心得体会 最新金刚经所在之处 金刚经上班族背诵心得体会(实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金刚经所在之处篇一

金刚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智慧的结晶和人生的指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上班族的我们也能从金刚经中汲取智慧,改善我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态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背诵金刚经后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金刚经的重要性和意义

金刚经的名字源于其内容如金刚般坚固,乃至摧折和破除一切迷信和执着。背诵金刚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和内心的渴望,从而深入洞察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金刚经教导我们要以空、无我、无人、无众生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放下执着和贪欲,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第二段:背诵金刚经对工作的影响

背诵金刚经对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金刚经教导我们要保持专注和正念,不受外在环境和干扰的影响,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金刚经强调无我和空的观念,让我们认识到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应该让工作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背诵金刚经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减少工作压力和疲劳。最后,金刚经教导我们要以智慧和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促进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段:背诵金刚经对生活的启示

金刚经不仅对工作有影响,对生活也有启示。背诵金刚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中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从而珍惜眼前的一切。金刚经教导我们要以慈悲和智慧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世界,从而培养出平和、宽容和善良的人生态度。同时,金刚经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以智慧和正确的观念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第四段:背诵金刚经的方法和效果

背诵金刚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坚持和毅力。可以选择每天早上或晚上找出一段时间,静坐下来,心无杂念地背诵金刚经。通过背诵金刚经,我们能够渐渐培养出冥想和专注的习惯,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和洞察力。同时,金刚经的教言会逐渐渗入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改变我们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第五段:结语

金刚经对于上班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改善我们的工作状态,还能够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取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背诵金刚经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但却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收益。希望通过背诵金刚经,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工作态度,过上快乐、有意义的生活。

金刚经所在之处篇二

金刚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以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意义,引导人们超越烦恼和贪念,追求心灵的至高境界。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上班族们往往很难有时间去修行和品味这部经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上班族开始尝试将金刚经背诵进入日常生活中。在背诵金刚经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部经典的智慧和力量,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体会和体验。

首先,背诵金刚经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每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常常让我迷失在琐碎的事务中,难以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而通过背诵金刚经,我不仅可以减少烦恼和杂念,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背诵的过程中,我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字词上,这样才能准确地完成背诵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希望追求的东西,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真实的需求。

其次,背诵金刚经让我学会了放下和忍耐。背诵一部经典并非易事,需要长时间和耐心的坚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放下杂念和焦虑,静下心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的重要性。无论我工作中遇到多么困难的问题,无论生活中有多少烦恼和纷纷扰扰,通过背诵金刚经,我学会了放下一切杂念,专注于背诵的过程。这既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修炼,也是保持安宁和平静的一种方式。

第三,背诵金刚经让我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和启示。金刚经虽然文字简练,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是极其深刻和宏大的。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不仅能记住字句,更能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教诲。金刚经中提到了人生的苦、空、无常等重要观念,通过背诵,我渐渐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内心的满足和善巧的修行之道。这些智慧和启示不仅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睿智和明达,也为我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第四,背诵金刚经让我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力量。虽然我们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但无论身在何处,背诵金刚经时我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这种共鸣让我感受到了身处社会中并不孤独,相反,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方式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善巧修行的道路。在背诵经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这使得我更加有动力坚持背诵下去,并且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心得。

最后,背诵金刚经不仅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背诵金刚经,我渐渐培养了专注和坚持的品质,学会了放下和忍耐,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和启示,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力量。这些品质和体验不仅在背诵经文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更在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因此,背诵金刚经既是为了修炼自己,更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幸福。

通过背诵金刚经,我体验到了这部经典带给我乃至上班族们的智慧和力量。我将继续坚持背诵下去,让金刚经的智慧在我工作和生活中发光发热。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上班族可以尝试背诵金刚经,让这部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灵魂之书,引导我们走向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金刚经所在之处篇三

第一段:介绍背诵金刚经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现代社会中,上班族们每天都忙于工作,时间紧张,精力不足。然而,正是在这样忙碌的生活中,他们更应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背诵金刚经,作为开启心灵之门的一种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上班族们所接纳。金刚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所包含的智慧和修行指导为上班族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灵粮食。

第二段:背诵金刚经的挑战与珍贵(200字)

背诵金刚经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念头繁杂的上班族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们将收获更多。背诵金刚经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而我们念诵经文的同时,也在培养内心的专注和耐力。当我们专注于经文中的每个字句时,我们便能逐渐领悟其中的智慧和内涵。背诵金刚经给予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通过与智慧结缘,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

第三段:金刚经背诵给上班族带来的好处(300字)

背诵金刚经对上班族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忽视。首先,金刚经中的智慧能指导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得到独到的见解。工作中的压力和难题可以通过修行经文中的修持方法得到有效的化解。其次,背诵金刚经可以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工作效率。长期以来,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更容易分心和冲动,而背诵金刚经可以平静我们的内心,增强我们的注意力。最后,金刚经的背诵也是一种宝贵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修正贪嗔痴,提升我们的修行境界。这对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特别重要。

第四段:背诵金刚经的方法和心得(300字)

背诵金刚经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坚持和耐心。首先,我们可以从每天坚持背诵一小段开始,逐步增加。其次,借助现代技术,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将金刚经音频下载备听,这样在工作间隙也能够继续背诵。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背诵金刚经与呼吸调节结合,通过深呼吸的方式,使我们的心境更加平静。此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在自然环境中背诵金刚经,亲近大自然,获得更多宁静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背诵金刚经需要有恒心和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背诵下去,才能真正受益于其中的智慧和修行法门。

第五段:总结金刚经背诵带来的改变和心得(200字)

通过背诵金刚经,我发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态度有了不小的改变。一方面,我更加从容应对工作压力,内心的平静让我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金刚经背诵也让我逐渐明白,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于心灵的富足。背诵金刚经带给我更多的是平和与智慧,给予我面对生活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因此,我坚信背诵金刚经是上班族们修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追求真正幸福的一种方式。

金刚经所在之处篇四

种类

1.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

2..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寓意

玄奘派认为:金刚比喻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的烦恼,能被般若所断除,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罗什派认为:金刚比喻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的般若,能破坏一切虚狂妄执,而不被妄执所坏。

金刚本有两类: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的金刚宝,虽坚强而还是可坏的世间金刚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烦恼,都可通。

般若

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指诸法如实相(大乘层面上的“真相”或“本质”),不可以用有无等来叙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因为凡夫的所知所见是被戏论所乱的虚诳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说,空寂本相和缘起假相,都是如实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乱相和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而归于“空无所得”。所以所说的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佛教认为,世间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带来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杂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脱,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而并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而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言教的表显形式。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属于文字。

名字由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本来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讲的是“正觉现证”的“实相”,认为世间“般若”一词的名义不能恰当定义和概括。但是化导众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间的文字语言,这需要利用“观慧”作为方便从而达到“如实证知”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采用了“般若”一词。但是佛法不承认“般若”一词完备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为权宜。针对这点《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观慧可以作为解脱生死的工具。而“空无我慧”被认为是解脱道的唯一观慧。

菩萨不共:菩萨不但以空慧得解脱,还以大悲的“无所得慧”为大方便,策导普度众生的万行事业,庄严无上的佛果。

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归属

菩萨不共:般若只属于大乘菩萨,是佛为教化菩萨所说。

三乘所共:佛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让他们旁听。从实相和观慧角度上,佛经说三乘都应学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为菩萨。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波罗蜜

义解

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佛法以河流两岸为喻,一边是痛苦轮回的“此岸”,另一边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帮助众生由“此岸”到达“彼岸”,是为度众生。波罗蜜(度)指的`是从此到彼的修学过程,不是已经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为波罗蜜。

种类

”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种波罗蜜,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般若译为智慧,智慧对于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义解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和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来随机说法,后来由结集者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至今。就像线一样贯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

拓展阅读:金刚经持验纪序

佛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则其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也。中峰云。六百卷广说般若。专为小乘人。融通陶汰。欲其净治心器。然后以上乘圆顿甘露之味贮之。故此经大旨。以无相无住无为为宗。重叠翻覆。随立随扫。极是谈空。究竟不是谈空。所谓如来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故又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此语最堪破俗。只看中间无实无虚四字。世尊已自道破全经注脚矣。实处都虚。虚处都实。不生不灭。灭灭生生。尘劳法相。一刀齐断。勇猛撇脱。直寻本来。是之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之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然经中一边说应住降伏。即一边说信心净信。一边说经义。即一边说果报。一片婆心。千般苦舌。其欲度善男子女人。急于护念。嘱付诸菩萨。其欲度一切众生。更急于度善男子女人。故凡所言诸法相。如潭中云影。雪上爪痕。空灵脱化。说无可说。独至来世有人。于此经受持演说。乃至四句偈等。辄盛推荷担。赞叹希有。极口许以无量无边福德。此语前后凡十数见。无非鼓舞五百岁以后人。一下破除诸相。亲证般若故。此经者世尊诲人不倦之书也。以众生度众生。以非众生度众生。实则众生各各自度。我非度众生。众生亦不见为我度众生。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无分相。亦无合相。或谓果报之说。专为第三等人说法。似于六祖诸师。高占地步。将作是纪者。不应以第一第二等人待来世耶。古云满街是圣。即可云满尘界是佛。既云是佛。何分三等。为此说者。所称凡夫之以我为见。犹之四相未空者耳。佛曾说应以某身得度者。即现某身而为说法。我今亦不论第一第二第三等人。只是有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受持此经者。即不难现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佛身而为说法。但令得闻是说。欢喜奉行。是诸佛慧命不断。自然虚空落地。铁树夜花。任搜罗增续。繁辞累册。如假柯古以来诸人。不过以佛语证明佛语。非另添一般说法也。佛又云。我若具说。人或狂乱。狐疑不信。今日倘有净信无疑之人。佛将以所欲具说。欢喜向其人倾倒吐之。佛固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况此编纪事。征信古今。又何狂乱狐疑之有。虽然。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宁福德相可如是住乎。知无相无我。即知福德不应贪著。佛非但为诸菩萨言也。请为受持者转一语曰。佛说果报即非果报。是名果报。佛说不受福德。即非不受福德。是名不受福德。

劝流通金刚经引

金刚经为最上乘法。五祖于般若六百卷中。独推此经。为见性成佛要门。普劝僧俗受持。自秦魏诸法师翻译后。帝王宰官以迄士庶。无不奉行转诵。其持验灵应。代著明征。唐有假太常鸠异。宋太宗有太平广记。近代则唐宜之巾驭乘。王载生新异录。冒宗起受持果报诸编。莫不竭力宣扬圣铎。广度迷津。弘法施而续慧命。厥功诚不朽哉。集中所载。因果缕缕。火可使返。水可使出。疾可使苏。厄可使脱。算可使绵。名可使成。嗣可使续。福可使集。枷杻可使自开。刀锯可使自落。上可超拔先亡。下可消释宿冤。阴吏鬼使不敢近。太山神君不敢录。诸天设宝盖浮图覆贮之。阎罗具金榻银床供奉之。更能解脱尘劳。往生净土。冥府称之。曰续命经。功德经。其为幽明尊礼。至极可知。即书写诵读功德。已不可思议如是。而况能发明心地。精进受持者哉。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阐法。载宝之人。断断如矣。(克复)甫发心纂次记事。适遇同志善友。共发菩提。捐费助刊。汇古今。参闻见。颇竭心目之力。未能僭谓大成。较昔庶云善本。念从来诸刻多在吴中。他省尚希刊布。并生庄严佛土之中。未睹法事流通之胜。岂非天壤间一缺陷事。谨告同志善信。获见是纪。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编。其见闻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辑。俾足鼓励将来。归依不朽。昔贤有为劈窠图者。劝人念佛。卒以他人念佛。往往得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生净上。又善过格云。能以最上乘法授人。使之因言省悟。传一人者当十善。十人当百善。传大贵人。大力量。大豪杰者。当千善。搜采缮梓。印卷施人者。当万善。今此般若要典。无上密谛。诚能羽翼传播。自觉觉他。将见慧光不断。善果同圆。八部天龙。共拥琅函之轴。六尘火宅。齐开昙钵之花。谨疏短引。用劝同人。

凡例八则

经文流传久远。前后凡六译。字句不无稍殊。兹一遵姚秦三藏法师原译。则诸疑可决矣。

本经三十二分。相传分自昭明太子。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遵原藏本。不标分数。实称融贯。近多因之。但标分世传已久。中峰略义。亦仍彼分。便诵持也。经中字音。梵与华异。一字有读作数音。本字另读别音者。及间有难字。俱明注以便初学。纪事首叙历朝。始自后魏。迄昭代。古今并列。方信从有据。但唐及明事颇详。而宋元遂尔寥寥。以时无假太常唐别驾诸贤故也。善事湮没。令名不彰。后起纂述之功。其可少乎。纪事先善男子。善女人。次比丘比丘尼。往刻多广列缁属。空门弟子。崇信佛典。分固应尔。唯俗家学道。真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尤叹希有。故集中编次为详。稗官野史。类多荒唐。风闻涂说。未堪传信。兹集考据最严。凡事迹稍涉可疑。俱行删汰。务使表章真实。足供激劝。每条下详注所出。以昭信也。评论所以发明本案旨意。必言之前后。触处醒发。则阅者心眼顿开。自然关著痛痒。卮言无当之诮。庶几免之。

金刚经所在之处篇五

《金刚经》能够消业、除障、增福增慧,助往生极乐,功德不可思议。经的长度也非常适合作为日课诵读。

《金刚经》是根本佛法的心要,它的基本精神还是用佛法本身来概括为最妙。在佛法中有四悉檀义。用四悉檀义来概括《金刚经》基本精神是最恰当的。四悉檀者就是指四种成就:一是世界悉檀,二是各各为人悉檀,三是对治悉檀,四是第一义悉檀。这四悉檀是佛法成就佛道、度化众生的基本教则。

《金刚经》就是奉行其则的具体表现。所谓世界悉檀者就是应世界诸法因缘而安立世界法相,令世界众生于世界缘起法相而生智解。所谓各各为人悉檀者就是针对众生种种根性而施设方便,令其解悟法性。所谓对治悉檀者,就是对治众生根本烦恼,如六个根本烦恼。所谓第一义悉檀者,就是全破凡夫界之虚妄性,直显胜义谛不可思议性。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也。《金刚经》法义也就是依四悉檀而宣讲的无上宝典。

《金刚经》中讲:“于法不说断灭相。”这就是随顺世界因缘,是世界悉檀,也就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就是“妄法是常,圣人亦现,然不颠倒。”《金刚经》中讲:“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各各为人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就是所有众生皆度,然不执于灭者,是为真度也。《金刚经》中讲:“若以色见我,以声音见我,是人邪行道,不能见如来”就是对治悉檀。执相为邪,扫相为正,对治而已。《金刚经》中讲“如是观”,这就是离相见真的第一义悉檀也。如上就是《金刚经》基本精神。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

《金刚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与前提。《金刚经》中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此可证明,此经是成佛的根本法所在。据《解深密经》中佛判释一代说教,可分为三时,一是有相教,二是无相教,三是不有不空中道了义教。无相教是大乘教,有相教是小乘教,第三时了义教是大乘教的圆满教,是以无相教为基本而圆满无量义。

《金刚经》是属于第二时无相教的核心,也就是大乘佛教的基础与前提。《金刚经》直显无相法性究竟彻底,又于无住广大甚深行上做种种阐释,可为理事兼备。然也有隐而未显之密意存在,如全部般若经都没有广开心识结构分析,对于第八识没有阐释,所以在转识成智还有操作上的细节没有显明,这正是唯识了义教在第三时所要补充的。所以学修《金刚经》必须还要进一步地学修瑜伽唯识教,这样才是圆满的大乘佛法之实践。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是最根本的教义。然而,至高无上与根本前提并不意味着其中实质内涵的妙义都已详尽,所以佛在第三时中,广演唯识所现之义,从而使得转识成智的方法是一种具有精密的结构系统与可操作性之方法。《金刚经》之所以至高无上,就在于其开启一切法平等性义,也就是不二法门,也就是一真法界理。这个妙义在唯识教里得到充分的具体阐释。

拓展阅读:《金刚经》感应

1、神奇的经卷

这是一则经卷救人的故事。

唐朝政和年间,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石匠,人们都称呼他孙翁,每天持诵《金刚经》。有一天,他和三十多位伙伴一起上山采石,一路上说说笑笑,很高兴地来到山上,大家拿出工具叮叮当当凿起石头。突然,轰隆隆的一声巨响,山崩裂了,石头飞滚,石匠们就这样葬身于乱石中。十二年后,孙翁的子孙们上山寻找残骸,一块一块地搬开石头,奇迹出现了,石缝里有一个人端坐着,仔细一看是孙翁,大家惊呆了,欣喜又疑惑地问:“十二年中,没有任何东西吃,您、您怎么还活着?!”他笑着说:“唉,饥饿时发现身边有一张油饼,随手拿起吃掉,直到现在不觉得饿。”忽然忆起平日念的《金刚经》,便问是否还存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在、在、还在。”他们高高兴兴返回家园。到了家中取出经卷一看,惊讶不已,经卷上有一个如油饼般大的圆孔,大家明白了,孙翁在那场劫难中能幸存下来,是依靠不可思议功德的《金刚经》。祖孙们激动万分,泪水溢流。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知道此事的人们都生起了信心,称赞本经神奇功德,很多人也开始念诵。

2、猎人免苦

自古以来人们以肉食为美味,于是千方捕捉、百计搜罗使飞禽走兽失魂落魄、尸身横陈。莲池大师云:“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一旦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做畜类。冤冤相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短命,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应也。”杀生果报不可思议,使人胆战心惊。怎样才能清净怨障呢?《金刚经》具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曾经杀过生的人,应从内心深处悔过并立誓念诵本经,现世即可消罪灭障,后世得生善趣。

宋朝有一名叫王将国的猎人,他的妻子纯朴贤善、敬信三宝,从没有间断念诵《金刚经》,夫妇过着和睦富足的生活。

每次见王将国猎取很多动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妻子总是愁眉不展,心中思忖:丈夫这样杀生,以后的果报很可怕。一天妻子劝告他另谋生计,不要再打猎了。王将国执意不听,一定要去打猎。妻子继续劝说:“这本经第十五分,主要讲金刚经的功德,经文很短,念一遍也是很好的。”经过妻子以温和善巧的语言再三劝告,只好陪同妻子念了一遍功德品。

事隔五年,王将国身患重病,昏迷不醒中青衣鬼把他提到冥府。凄凉惊恐中,阎罗王严声厉色地说:“你生性凶暴,残杀生灵,罪如山丘,判入号叫地狱中感受油锅煎煮之苦。”此时鬼吏查了善恶薄说:“他生前曾与妻子念过《金刚经》的一分。”阎罗王稍解怒气说:“以此功德,当受一分的地狱之苦。”便命鬼卒把王将国带到油锅前,将少少的铁汁浇向他的后背。恐惧当中他惊醒了,感到背痛难忍,让妻子过来看,他后背确实有一块皮肉溃烂流脓,就像铁水烫伤一样。请了很多医生都无办法治疗。昼夜悲惨地号叫,他知道此是地狱铁汁浇淋所致,只有依靠佛法的威力才能脱离此苦。于是叫妻子沐浴、敬香,替他祈祷发愿:“从此断杀,慈悲众生,书写《金刚经》,终身持斋念诵。”妻子又将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王将国,祈求三宝加持他的病马上好。晚上,王将国梦见一神僧手持宝瓶来到床前,将瓶中甘露水洒在背部说:“你的妻子为你念《金刚经》,现在你的病好了。”

3、三刀和尚

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仅有生老病死之苦,还受到诸如王法、邪魔、怨贼等危害,但念此威力无穷的般若经,可以灭罪积福,免受种种危害的侵扰,诸事吉祥。

唐朝孝子张伯英,干元年在寿州当兵。他非常想念年迈的父亲。由于他的父亲在颖州居住,遂盗取官府的一匹马急急驰去。在淮阳休息时,不幸被官兵查获,寿州刺吏崔昭下令处死刑。在行刑时,刽子手举刀用力砍下去,不但没有伤害张伯英,刀反而断成两截,又换了一把刀,仍然无法伤害他,再换一把,如前一样。刽子手拿着剩下的半截刀,呆呆地发愣。一会儿,惊叫着:“我用尽所有的力气,每当刀刃快要砍到他时,刀突然断折,手臂也无力了!”

崔昭听到刽子手所说,深感惊异地问张伯英:“你曾经练过很高的武功?”伯英说:“我从没有练过武功。但从15岁时,断荤食素,持诵《金刚经》,至今已有十多年。昨天被捕,心想这次必死无疑,万缘放下,专心致志念诵。行刑之前我只是持诵《金刚经》而已。”说完,亦感到莫名其妙。崔昭心中暗自思忖,世间真的有这样奇异之事吗?命人将他的念诵《金刚经》取来,打开经匣一看,惊讶万分,《金刚经》上有三条清晰的刀痕。情不自禁地合掌赞叹:“我早就听说此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今天得以亲眼目睹,真正是佛法无边,果不虚传。”生起极大的信心。张伯英从此出家,被人们称为“三刀和尚”。

金刚经所在之处篇六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我是这样见佛所做、听佛所说的。

开示如来真实义之时,佛讲授了这部经典,地点是在舍卫国,由学生祗树和给孤独两人合建的一个道场——祗树给孤独园。在道场中,居住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的人,他们都是聆听、见证这部经典的人。

吃饭的时间到了,世尊整理好衣服,拿着自己的饭钵,与大家一起走入舍卫大城化缘。在城中依次化缘之后回到居所——讲经说法的道场。吃完饭,收拾好衣服和饭钵,洗完脚整理好座位,跏趺安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世尊安坐后,这时长老须菩提于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请教:最伟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使我们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佛祖世尊说:好啊,好啊。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修正他们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你现在认真地、仔细地听好了,我这就教给你。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该像如来这样当下进入,像这样使心念得以降服。

是的,我们一定会按照如来所教的去做。尊贵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愿意、非常高兴、非常想聆听如来教导。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祖严肃地告诉须菩提,所有喜欢并发愿的修行人,应该像如来所教授的这样去修正自己的心念。而且还要了解一切众生生长存在的内容、形式和规律。

从生命的繁衍方式来看:

存在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

从生命存在的形式来看:

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见的;

存在有——“若无色”即无形无象,看不见的。

从生命智能层次来看:

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无想”即没有思想、没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没有思想,达到了似有似无、似无又似有的与“天道”和谐境界的。

我全然地帮助一切众生进入“道”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脱,离苦得乐常寂。像这样度化、解脱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因我的帮助而得到解脱的。实际上本无众生得度,亦本无众生可度。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须菩提啊,如果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一个具有道心的纯粹的修行人啊。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行道心的修行人对生活中、对修行中,所学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无论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当下放下——即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就是说,不要停留在任何能被我们感知所复写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这些所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尝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一切事物上。须菩提啊,有道心的修行人行布施,应该像我刚才所讲的这样——不住于“色”;而且还不能停留在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上——不住于“相”。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须菩提,对于我所讲的内容,以及下面所提到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东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那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世尊,那更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应该、也必须像如来所教导的这样去“做”,即这样去“住”——住在“无所住”上,行在当下放下。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及所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是不是可以仅凭借“身相”,就将其当作如来呈现呢?

这样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和世尊,真是不可以凭借“身相”,凭借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观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论、方法,将其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佛祖非常严肃地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识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一个念头,都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在反应任何事物时,对于我们的心念所呈现出来的任何思想意识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都不执著于、不住于、不停留于心念所反应出来的任何形象、思想意识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任何一个观点或念头,那么即在当下得现如来本来面目。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恭敬地向佛祖请教:

佛祖世尊告诉须菩提:你可不要、也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啊。

如来我涅盘以后,再过五百年,有通过布施持戒修德(功德、福德)而具有了慧根的这样的人,对如来我教授的理论、观念和观点,还有方法,产生挚信和决心——谦卑而诚信,并认为这是可以实践、实现的真理。

你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不仅仅只是几辈子跟随大智慧、大觉悟者布施持戒修行,而获得这样的善根和智慧。其实这样的人,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世,跟随过无量无数的.大智慧、大觉悟者行于布施持戒,才可能获得这样的无上善根和智慧。

像这样的人,当听到、学习到我所教授的内容,不管是其中的某个章节,还是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字,以至于当下净信(觉悟)。须菩提啊,如来对于这一切都是知道的,也曾亲见并能预见,像这样一类的人皆能够获得无量的福德,成就无上的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像这样一类的人,再也不会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著于法相的“有”,也不执著于法相的“无”。无法相,无非法相:即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可以成为固定的如来觉悟之法;也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不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任何理论及方法,都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

这样说又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像这样一类的人,如果以己心之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去衡量事理,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明确什么呢?

因此,不可以执著于固有的观念——肯定一切,也不可以否定一切固有的观念。

以上所讲的,都是如来平常所教授的内容和道理,也是一直倡导的、一贯教导的内容和道理。因此你们这些诚心修行的人,应该知道,如来所教授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方法,就像过河的船一样,河已经渡过去了,人已经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不能负船而行。一切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法,在“了悟”以后,都应该像对待渡过了河的船一样,当下放下。觉悟之法尚且如此对待,何况一切未得践证觉悟的法,同样也是应该当下放下了。

注:无法相,无非法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意为不执著于任何“相”,一切都可以是“法”。无法相,即“离一切相”;无非法相,即“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根据我所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来看,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所谓的觉悟之法,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觉悟之法,供如来教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如来所教授的觉悟之法,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思议、不可以言说的。所谓觉悟之法,实际上根本不能说是觉悟之法,但是又不能否定其是觉悟之法。

因此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一切证得圆满觉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无为之法当下进入,只是进入的“当下”有所不同。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须菩提啊,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

(一)所谓的福德,本无自性,无定性。皆因布施而获得。布施得多,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多;布施得少,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属生灭法,其因布施而“生”,受报完成后福德即“灭”。

若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其因此而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的。若功德没有圆满,其福德随功德增减。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无为无不为;皆从此经出:即无不从此法界生,无不还归此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