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武侯祠导游词模板

时间:2023-07-12 14:20:26 作者:李Y 文秘知识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武侯祠导游词模板篇一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武侯祠,请大家下车,我们依次排队进入景区。排队这个时间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武侯祠。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好了,现在大家跟我我,我们一起进去。可以抬头看看这里的大门,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

很多朋友又会问了,既然这里是祭祀刘备的庙宇,有为什么会叫武侯祠呢,启示是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武侯祠里面有很多值得参观的地方,比如说三绝碑、二门、前后出师表、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还有桂和楼以及我们的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游览的朋友可以自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方集合。

2023年武侯祠导游词模板篇二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是以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过劳死,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以南约20公里),享年54岁。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后被蜀汉国君刘禅谥号为“忠臣武侯侯”,所以他的庙在历史上被尊为“武侯祠”。中国最早的武侯祠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绵县),但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成都武侯祠。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死于白蒂城后,灵柩运回成都葬于此,史称惠玲。按照汉制,有陵就有庙,所以同时就诞生了汉昭烈庙。南北朝前后,成都武侯祠与惠玲祠、韩昭烈祠合并。

刘备的陵墓建于公元223年。

明初重建时,武侯祠并入“汉昭烈祠”,形成了现存的武侯祠。现存寺庙的主体建筑重建于1672年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十一年)。

1961年,被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博物馆建于1984年。

2008年被授予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成都武侯祠现分为文物区(三国历史文物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金里(金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国文物博物馆。

2023年武侯祠导游词模板篇三

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小周,希望。首先让我们来看这幅平面图,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南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大约210多亩,这里是最富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纪念地,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可以说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只美誉。1961年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馆,于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2008年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呢,现在将武侯祠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今天带大家参观的部分是三国历史遗迹区,我们的游览顺序是:从大门进入后,依次参观游览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近几年迁建的进来的三义庙,最后,通过红墙夹道到达惠陵,游览时间大约1个小时。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已经有1788年的历史了,当时因为蜀汉皇帝刘备去世,下葬于惠陵,按照汉朝的陵寝制度,有陵必有庙,所以在惠陵旁边修建了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由于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如鱼和水,密不可分,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又将成都少城内纪念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迁建到了汉昭烈庙旁边。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献王朱椿为了突出君权,下令拆掉武侯祠,将武侯祠并入于汉昭烈庙内,使两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张献忠兵败四川,对四川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武侯祠祠庙荒废,但惟独惠陵保存完好。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祠庙,是在清康熙11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为纪念刘备及蜀汉文臣武将的汉昭烈庙,后殿才是真正意义上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为这样的建筑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为了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初游武侯祠的朋友常常会问小周这样一个问题,这刚才进来时,大门上明明悬挂着“汉昭烈庙”的牌匾,汉,是刘备见过时的国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顾名思义,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总是习惯了把这个地方叫做武侯祠。

从唐代开始,碑刻艺术就成为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现存碑碣50余通,分别镌刻于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其中以我们前方的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选用石质较为坚硬细腻的硖石所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宽0.95米,全名为《蜀臣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为铭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约50个字。

唐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园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到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写碑文,裴度,字中立,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先后辅佐了唐代的四个皇帝也是唐代中后期的中兴名相。他在碑文部分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文章序文部分开始便写到:度常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意思是说我裴度读前代的史书,详尽的搜罗了前贤先哲的行事,有的具备臣子对待君主的气节,但是没有开创国家的能力,有的深得立身处世的道理,但是没有治理民众管理官吏的办法,如果说有谁兼备这四种美德,并能运用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就只有蜀国丞相诸葛亮了。

2023年武侯祠导游词模板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暂但却很精彩的一段,从东汉黄巾农民起义算至三家归晋(公元184年—280年),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分别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怌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大分裂,大动荡,最后又重归统一的局面,三国时期,只不过也是一次而已。

在三国鼎立、群雄割据的年代,四川曾经是蜀汉政权的割据地。虽然四川地处西南,而且势单力薄,但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大批忠良之士,为了汉室一统天下,他们争东吴、扶南夷、出师北伐、英勇奋战,从而演绎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留下来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后人千古传颂。于是,人们就修开始修庙建祠,或者是保留古战场。从而构成了众多的三国历史名胜古迹。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武侯祠,便是众多的三国古迹中久负盛名的一处古迹。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大街,庙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的诗《蜀相》中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的话,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在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7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武侯祠导游词模板篇五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庙宇,始建于公元223年刘备入葬于惠陵。依据汉制,陵旁必有庙,所以在刘备下葬于惠陵后,当时的蜀汉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刘备的原庙。(原庙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庙宇,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称刘备的原庙为先主庙。)(因为现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体建筑,刘备死后就已出现其中两组,故以刘备下葬惠陵作为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时,在惠陵和先主庙不远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就已成为著名的古迹和旅游胜地,杜甫当时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写。明代时,蜀献王朱椿认为“君臣宜一体”,就把武侯祠与先主庙合并为一,通称“汉昭烈庙”,明末清初,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尽管官方一直把这里叫作“汉昭烈庙”,大门也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但人们仍习惯的称这里为武侯祠。为什么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惠陵。祠内有清代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汉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 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2023年武侯祠导游词模板篇六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xx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武侯祠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