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赤壁赋教学后记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大全16篇)

时间:2023-10-17 11:54:08 作者:碧墨 口号大全 2023年赤壁赋教学后记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大全16篇)

爱国标语可以用于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创作爱国标语需要严格审视自身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观,确保其不背离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充满智慧的爱国标语,它们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一

《赤壁之战》这一课的课文情节曲折,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在阅读中如何紧扣文脉,使学生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选目标、自主学习、自我发现,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画,班级讨论交流,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教学。

一、找准支点,引导发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引导学习“火攻”一段的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找准教材中思维的“支点”,以大跨度的“扫描”,从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信息,进行接通、叠合,然后提供足够时间,完全让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学习成果汇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高速高效的形成新的认识,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极迁移,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二、读为主线,自选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学的基础上,了解发现归纳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多层次的因果联系,认识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既深入课文,又跳出课文,认识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另外,在教学中,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较多。学生已有了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教师没必要逐段分析,而是设计了覆盖全文重点内容的两个思考题,让学生打破段落界限,从全文去寻找线索、认真思考;这样做使学生从整个事件的`联系去考虑问题,是一种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思维训练。这两个思考题的重点不放在认识情节的一步一步发展上,而放在综合的依据事实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这样做即使领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训练,也是认识事物因果联系的训练。在讨论中,学生发言要按一定的规范,即先朗读有关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种严格的语言训练,要求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有说服力。在讨论中教师不作大段讲授,着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路,让他们依*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二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赤壁赋》教学反思15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作品,黄州成就了苏轼文学的顶峰。苏轼曾经在在他的诗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潮州儋州”。《赤壁赋》是汉代文赋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感很强。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背就行,在反复地背诵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够懂。说实话,这篇文章自己在讲前几遍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懂,尤其是主客问答的部分,现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么一点吧。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主要有四个方面,“赏文本”、“析文言”、“悟文理”、“体文情”。“赏文本”角度,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篇文章,让学生熟悉这种文体。“析文言”主要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一部分其实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悟文理”从主客问答的角度,来看待苏轼的自我开导。“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悲的焦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物是永恒的,但人生是短暂”的,苏轼用“水与月”的变与不变,来进行开导。当客提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时,苏轼就提出了要享受当下。“体文情”主要看苏轼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旷达乐观。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ppt做的也很漂亮。对于主客问答中文理的讲解自己很满意,起码自己懂了,讲解的也比较清晰。但是,课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这是一堂课,而不是一场报告,应该注意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思考。但是自己的课,自己说的太多,课件上的东西太多,变成了自己读课件,这样就容易使自己受制于课件,而缺乏自己的讲解和灵活性。另外,这个假期,自己已经讲了六篇课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没有听,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听,觉得有很多错误。我想,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三

由于现在的高中教材选用了大量苏轼的作品,当然,学生对他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了,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赤壁赋》的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学习,发现异同点,应该说,就课堂效果而言,效果还算不错的。

首先,我让学生来背诵前赤壁赋,勾起对赤壁的回忆,加深对苏轼的认知,从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其次,我让学生动起手来,扫清本文阅读障碍,让每位学生都有事,都能做成事。

再次,让学生进行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大家一起来探究本文的思想主旨。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下一阶段,要想办法调动这些人的学习积极性。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四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赤壁之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五

这次展示课,我讲了《赤壁之战》。从整体上看,有亮点,但细审深析,存在问题也较多。教研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指点,使我获益匪浅。

说实话,在选择课文上,我考虑了很久,迟迟拿不定主意:《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我从小就很喜欢,不仅仅因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然而我又很徘徊,因为这篇课文要想讲好,难度较大。一则,这是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不便理解;二则,内容上故事性较强,又和历史有一定联系,把握不好,很容易讲成历史课。

但是作为古典文学之典范,《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现在,学生对文言文不甚了解,古代文学正在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然而白话文问世仅一百余年,换言之,即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几乎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保存下来的。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更好地继承灿烂的祖国文化。由此,我下定决心,就讲《赤壁之战》!

作为语文课,就要讲出“语文味”,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小说,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结合课后习题,我设计了教学思路。感觉亮点在于“对句”导入,试写“嘉奖令”,欣赏火攻短视频,升华主题于珍爱和平。然而,缺点和不足也显而易见:

首先,在范读方面欠缺,整堂课没有给学生进行范读。黄老师点拨我说:“一堂好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精彩的范读。尤其是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文言类课文,学生读不好,读不顺,不容易品味课文,因此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读课文,读百遍,学生做到,教师首先更要做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次,学生发言虽多,但提问的覆盖面不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回答问题。由此,备课要备充分,要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给每位学生通过思考能勇敢发言的机会。备课是上课前所有的准备活动,绝不等于写教案。所以,备课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备课要站在系统、哲理的高度,将整单元、整册、整个学年、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书统筹起来,进行整体备课。

再次,把握人物性格是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如果能围绕人物描写,让学生运用五种人物描写方式,来个小练笔,会更好:既能加深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锻练习作能力。

板书书写不完整,也是这节课的缺陷。今后,要继续坚持练粉笔字,培养自己边讲课,边书写板书的习惯,避免忘写板书。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感到应加快自身职业成长的步伐,常请教,常反思,时时改进,课课提高,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六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校的一个省级课题,因此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我们在省级课题之下的一个子课题。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学习园地。

文档为doc格式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七

这一周我们在学习文言文,高一的学生们一提到要学文言文就头疼,特别是知道《赤壁赋》还要求全文背诵后,就更痛苦了,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热情,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本课有非常大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爱上这篇文章爱到不背会誓不罢休呢?想了很久我决定从本课的作者苏轼入手。

要说苏轼吧,学生们并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不少苏轼的诗词,如果我只是简单的介绍苏轼,估计不少学生对他还是停留在初中时的认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有一种手法是知人论世。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对某一首诗歌的作者了解比较多,在理解欣赏诗歌时相对就容易些。同理亦然如果学生对苏轼了解比较多,在理解本课时相对也会容易些。但是,只是了解苏轼,不是欣赏崇拜,怎能爱屋及乌,从爱苏轼到爱他所写的文章呢?我决定让学生崇拜苏轼甚至让本就崇拜苏轼的爱上他!

有了这个想法,我决定从导语入手。一个精彩的导语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李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有一个人,一度下狱,三度被贬。但是他既没有像贾谊一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一样归隐田园。他是――苏轼!还没等我说完啊,全班学生都齐声回答,他们得意洋洋的望着我,好像再说:“这也太简单了,今天要学这一课,当然知道是苏轼啊!”好既然大家对苏轼这么熟悉,我就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我在课件上我展示了诗人苏轼,词人苏轼,文章苏轼,书法苏轼,官员苏轼,美食家苏轼,兄长苏轼,丈夫苏轼……这些其实是考察学生对苏轼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前几个问题学生们非常顺利的答出来了,什么在诗歌方面与陆游并称苏陆,豪放词开拓词境,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个好官修建了苏堤。下面作为兄长和丈夫,苏轼怎样,就是我煽情的补充。

作为兄长他对弟弟怎样?初中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在本词的序中写着“兼怀子由”,苏轼很爱自己的妻子,在妻子去世后他在妻子墓旁亲手种下三万株松树寄托哀思,在妻子去世十一年后梦到亡妻写下了悼亡词之首《江城子・忆梦》。说到这里已经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背着“……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的至情至真感动了无数人,苏轼的乐观洒脱也为人敬佩。在面对三度被贬的人生困境时苏轼以自己坚强的品格遗世独立,本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千古名篇――《赤壁赋》,一起欣赏苏轼笔下黄州赤壁的风光。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解题

师:这是一篇赋

ppt出示: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一段话

师:赋还有另一个特点,不过我们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出示:字音正读

2生读(错误比较多,预习效果较差)

师:记住意思,字音就好记了

生齐读

出示:理解词语的意义

美人、舞、侣、友

生1解释

出示:理解语句的意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生翻译

师强调:翻译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比如单独一个“红”,你敢翻译吗?

师强调:“且夫”什么意思?况且

4.师:请大家速读文章,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语句

ppt出示: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欢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师板书:愉快

师:这句是外在表现还是情感词语的句子?

生没回答(其他老师也一头雾水,不知他问的是什么问题)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2:“桂棹兮兰桨……天一方”这句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失落

师板书:悲凉

生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较失落

生5:“肴核既尽……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师板书:喜

5.师:“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

生6读第一段

他生评价

ppt出示:文本探究读第一段体味人物情感

生7再读第一段

师评价:“飘”了吗?让它飘起来

师范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你看,飘起来了吧

生8再读喜欢的句子:我也喜欢“飘飘乎”(大家笑)

生8再读“飘飘乎”

师: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读一下

生8读第一段(好几处错误)

生齐正音纠错:兴、斗牛

生9读“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指导:应该读出高兴,就像唱歌一样音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

生9再读“徘徊”句

师范读此句

生10再读“徘徊”句

师强调:诵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读了5分钟)

生自由小声读

生12:想到曹操一世枭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赋形式上的特点主客问答主客一体

ppt出示:文本探究研读第四段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读第四段短暂思考

师:苏子的内心有悲凉,他如何将悲转化为喜呢?大家自由朗读一下,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朗读思考

3生回答

师小结:希望大家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达观的心态去面对

【评述】

一、教师的指令比较模糊,导致有的问题学生难于回答

二、诵读环节,一个“徘徊”就“徘徊”了5分钟,感觉老师在指导诵读上应该再下点功夫

三、ppt中出示“主客一体主客问答”是“赋”形式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四、老师讲的'过多,导致拖堂

中语会阚老师评课

导向性评价

授课教师的优点:

一、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自己体悟文本

二、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言文并重

学生应该接受的是对语言的学习,对文学的鉴赏和人文熏陶

语言方面的学习,有注音、释义、句式句子的理解,还有炼字、炼句等

鉴赏方面的学习,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重视教学预设(对教学的整体设计)

五、重视积累

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作家、作品、文体特征方面的知识,应该注意

授课教师的缺点:

古诗文理解本来就有难度,学生一般对文本理解不够,不应扩展太多

这个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正:

(1)对语句的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

(2)有相应环节落实对语句的理解考查,这个环节不能省略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理解,当然不是指逐句释义,有的用自己的话说就可以。

三、有的教师存在新型架空分析的倾向

把古诗文当白话文讲,问学生这,问学生那,不能让其深入理解文本,应该联系语句找答案(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四、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每个老师都重视,但实现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设计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升华中间环节应该由易入深,由浅入深局部的设计也要好好考虑。

五、部分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用语不能恰如其分

该对就对,该错就错,该极好就极好许多老师一律用夸张性评价:太好了,非常棒!——不够平实。

六、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

有些课堂,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够,老想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老师的思路上去比如,有的课堂学习目标出示太快,还没看清楚什么内容就过去了,读一读是不错的办法。

许多问题的提出没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更符合老师、成人的思考角度,老师又不能恰当引导,生硬拉到老师的思路上。

七、老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巧的东西是雕虫小技,老师应该自己钻研教材重点难点,调控课堂。

还有的老师教学语言欠准确、精炼(太随意),教态随意,存在知识性偏差。

八、拖堂的问题

八个老师最长拖堂5分钟,课堂仓促结束的约有10位老师。

九、课堂启发诱导不够

几点建议:

一、自己对课文深入钻研最好,不要离不开教参。

二、分析课文的性质,哪些内容是必须的,哪些内容是可有可无的,课堂留余35分钟用来诵读、背诵,没有时间,删掉一些问题也要读一读。

三、学习目标应该准确,不要太宽。

四、把课文资料提供给评委。

五、小组讨论应该有价值,不要太滥,动不动就讨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用讨论了。

六、有激情不等于太煽情。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九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十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十一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略读课文《别饿坏了这匹马》,这篇课文是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后我按照要求上的一节课。教师完全放手,整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其实这种说法和做法大纲一直是这样要求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课前我总结了前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对学生说假如你是一名老师,你要让学生弄懂哪些问题。怎么才能让他们弄懂。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然后分小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小组相互提问解答,把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上,然后集体来讨论。

前面几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的也很激烈,自己解决了不少问题。看着学生在书上的批注,我感到很满意。可出现的问题是在集体讨论上,一个学生提出了不解的问题,有同学帮他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了不光荣的“第三者”横擦一脚,学生的鼻子又被我牵着走。

学生回答后,我又引着他们回答,没有真正的放开,没能达到集体备课时要求的个目标,效果。课后,我们年级组的成员在一起讨论、反思,他们告诉我,我的引导要让学生来问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他们思考,交流,甚至是争辩,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我去引导问答,我就缺少了这样一个一问一答个过程,所以课堂少了那么一点光环。是啊,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才真正的是自然生成的课堂,充分发挥了互助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合作.虽有遗憾,但也有让我感到得意之处。在课文的最后,我认为进行小练笔的时机已经到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让学生续写了一个场景,引: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想_______,______。“情动”而“辞发”,在短短五分钟内,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非常非常的感人,当场让几位学生读了他的小笔,集体帮他们修改,效果很好。

夜已深了,我打了个哈欠,睡吧!明天要用十二分热情迎接如花的笑脸。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十二

苏轼一直以来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两首词,一首是《定风波》,一首是《望江南·超然台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作品,黄州成就了苏轼文学的顶峰。苏轼曾经在在他的诗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潮州儋州”。《赤壁赋》是汉代文赋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感很强。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背就行,在反复地背诵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够懂。说实话,这篇文章自己在讲前几遍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懂,尤其是主客问答的部分,现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么一点吧。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主要有四个方面,“赏文本”、“析文言”、“悟文理”、“体文情”。“赏文本”角度,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篇文章,让学生熟悉这种文体。“析文言”主要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一部分其实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悟文理”从主客问答的角度,来看待苏轼的自我开导。“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悲的焦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物是永恒的,但人生是短暂”的,苏轼用“水与月”的变与不变,来进行开导。当客提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时,苏轼就提出了要享受当下。“体文情”主要看苏轼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旷达乐观。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ppt做的也很漂亮。对于主客问答中文理的讲解自己很满意,起码自己懂了,讲解的也比较清晰。但是,课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这是一堂课,而不是一场报告,应该注意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思考。但是自己的课,自己说的太多,课件上的东西太多,变成了自己读课件,这样就容易使自己受制于课件,而缺乏自己的讲解和灵活性。另外,这个假期,自己已经讲了六篇课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没有听,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听,觉得有很多错误。我想,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十三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作品,黄州成就了苏轼文学的顶峰。苏轼曾经在在他的诗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潮州儋州”。《赤壁赋》是汉代文赋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感很强。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背就行,在反复地背诵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够懂。说实话,这篇文章自己在讲前几遍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懂,尤其是主客问答的部分,现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么一点吧。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主要有四个方面,“赏文本”、“析文言”、“悟文理”、“体文情”。“赏文本”角度,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篇文章,让学生熟悉这种文体。“析文言”主要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一部分其实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悟文理”从主客问答的角度,来看待苏轼的自我开导。“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悲的焦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物是永恒的,但人生是短暂”的,苏轼用“水与月”的变与不变,来进行开导。当客提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时,苏轼就提出了要享受当下。“体文情”主要看苏轼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旷达乐观。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ppt做的也很漂亮。对于主客问答中文理的讲解自己很满意,起码自己懂了,讲解的也比较清晰。但是,课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这是一堂课,而不是一场报告,应该注意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思考。但是自己的课,自己说的太多,课件上的东西太多,变成了自己读课件,这样就容易使自己受制于课件,而缺乏自己的讲解和灵活性。另外,这个假期,自己已经讲了六篇课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没有听,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听,觉得有很多错误。我想,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十四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一堂好课应该呈现从徘徊到突围的精彩,有挣扎、有冲突、有交锋,然后从缝隙间突围,师生均能从文本和课堂获得突围的快感。”肖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温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设计中的潜意识里的我。是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遥远,距离让我更坚定的成长。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写“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提问过于机械和呆板,进而使整堂课略显呆滞,缺少灵动,课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却一直生成在教师的言语里。教师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课中,却无法引领学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没有,勉强确实是没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整堂课都在赶场,频率快,节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走马观花。缺少“点”上的细化,徘徊一词虽已让学生感悟了,但联系诗境不够,矛盾场的渲染不够,学生的生成就不够,学生其实是成长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当然,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层面,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自己也没有随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课堂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上意识到了却没有很好的落实。没有言的积累,何来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许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针。注重人文味的同时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书卷味,淡化了学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堂课也多少让我找到了一点自信,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慰。是命运把我们抛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习且思。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十五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后记篇十六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