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如何改变生活(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5 05:18:50 作者:念青松 工作总结

优秀作文应该有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以便更好地展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妨参考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江苏省丹阳市运河初级中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不好数学往往是因为数学太过难懂,所以融合生活现象,使数学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教学不是单向的传播活动,而是双轨道的互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中学生这一群体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成为单纯的灌输者,学生变成单纯的接收器,这样达不到效果的最优化,所以教师需要实行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营造生活化情境。

数学无处不在,当你去便利店买东西,需要数学去计算你的开支;当你从一个城市奔赴另一个地点,需要数学去计算你所花的时间。所以说,数学来自生活,教师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联系生活,创造新型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情境与学生更具有接近性,更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比如,讲解坐标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存在哪些对应关系呢?学生就会集思广益,可能会想到经纬度与城市的对应,可能会想到姓名与个人的对应,这些都是生活常识,但是其特性与坐标的知识如出一辙,学生根据对坐标实质的分析,联想生活存在的事物,就会觉得其实这门课程是很实用且有趣的,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尺规画图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联想法做开堂语,比如,教师可以说:有一个人的家在主干道的西北方向100米处,他从家里出发去主干道会见好友,而好友的家刚好在主干道西南方向200米处,试问他们俩如何走,在主干道汇合时的路程是最短的呢?路程又是多少米呢?教师可以利用此类情节,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提高学生参与度。

初中生的智力水平还处在有待开发的未成熟阶段,所以教师要着重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毕竟对很多现象,他们都还是处在懵懂时期,所以举例子要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而且要选取普遍存在的现象,选择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的例子得不到全班学生的`认可,信息不对称,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注重生活中的例子,并且是具有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比如,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可以联系利润问题,让学生解答,教师可以举压岁钱存银行的例子:小明过年获得累计1000块的压岁钱,他把这些钱全存进银行,一年后他从银行取出本金的一般购买衣服,其余的钱继续在银行存放一年,最后小明获得了900元,假如银行利润是固定不变的,那么银行一年的利息是多少呢?此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知了有关银行的一些内容,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认知水平。

教师把生活化教学应用到课堂,提高了课堂有效性。课堂生活化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练习也要朝着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迈进;教师单方面的联想和情境创设是不够的,学生应该成为情境创建的发起者,学生要学会生活化的数学应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自身能够使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毕竟学习是自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布置一些让学生举例的题型,如给出一个解答方程式,让学生自发想象,编造情境,但是不能脱离现实,天马行空,因为经验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能让学生汲取知识,而且学中作乐,让他们懂得关注生活,并且由生活联想到数学。

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内涵,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侠南。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06)。

[2]卞兆俊。谈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08)。

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

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5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 “一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

如在教学低年级应用题“一本书已经看了45页,还剩28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这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学生来讲,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让学生分析想象思考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要适时加以“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起一本书,加做翻阅动作,边说已经看了45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有28页,怎样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我用稍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起来成整本书,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学关系,正确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适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育教学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

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演示操作、动手实验、动态表演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学生思维。比如,(1)讲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四根相同的火柴摆一个三角形,学生摆不成,为什么呢?怎样的三边才能构成三角形呢?(2)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我设计了折纸游戏与乘方的奥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20次,相当于多少层楼高?我抓住时机提出“乘方”。(3)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个内角,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再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看看拼在一起有何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

(4)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矩形,问谁能弯的面积最大?(5)教学路程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遇”“追及” “相向”“同向”这些概念,我用flash课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对于环形跑道中的相遇问题,我请两位同学在跑道上演示相向而行相遇,同向而行追及,使静态的应用题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化难为易。像这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教学总体、样本时,我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书面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我市某高中、某小学以及我校的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视力低下的人数,并计算近视率。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并适时提出问题:“可以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吗?”于是引出“总体、样本,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统计问题。

再比如:在函数教学中有一道选择话费方案的题目。我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请你结合实际设计一个合理的节省话费的方案。”课后学生很有兴趣地进入学习情境。在小组展示成果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包括:分钟通话费、包月通话费、网内通话费,如意通、神州行等问题,设计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问题之新颖,令我不敢相信。像这种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主的作业既是一种生活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深入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能力,使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一论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的实现过程必须有生活的因素,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在这样的高度上驾御我们的教学,我想,那将是一种使教学回归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要求看,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用学生熟知的活生生的生活数学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作为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探求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获得尝试成功的喜悦感。

反观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却很不乐观,一些陈旧的思想和模式还左右着我们的实践不能深入下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总是在用“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实际上,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抽象的局限,我们的教师也总是把这样的教条当作生活的真实,因而放弃了挖掘真实生活的兴趣。我们还知道,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比如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我们还在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上做了尝试,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常规性问题加以探索研究。根据我的数学教学实践,在探寻生活化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巧设生活之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巧设疑,能激趣。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学习的数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场中,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节课,我先巧妙利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这个类似游戏的数学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纷纷跃跃欲试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题方法,我顺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来解决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

二、巧用生活之物,探寻数学性质。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直接把最终的数学结论送给学生。我们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所以我经常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实物,可以用来作为探究数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我想若让学生用任意准备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小棒长度确定,实验次数少,不具代表性,不易发现规律。我就换方法让学生用火柴拼三角形,实验次数增多,换角度可以从反面实验,让学生体验四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火柴,结果如何?接着用五根火柴拼三角形,使它一边为3根火柴长度,结果又如何?学生自然会发现,按上述要求拼出三角形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从三边长度关系上发现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然后再拼其他三角形进行验证,这个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到的结论会深入人心。

再如《梯形》这节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反复研究教材,如何能简单地画出相对严格的等腰梯形,方便我们研究它的性质呢?我想到了用方格纸,让学生在格线纸中画出等腰梯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巧解生活之疑,将数学知识应用生活。

自古至今,数学来源于生活,处处存在于生活中,并最终应用于生活。人们还在不断摸索,在生活实践中继续发现数学真理。倘若学生学了数学,不会应用数学,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并且会使学生产生学数学无用的心理,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学以致用,我不断挖掘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进行改造,设置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来解决。

学了《分式方程》这节后,我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为我班百分考核优胜者买奖品的实际问题:“班长带15元钱去超市为百分考核优胜者和进步幅度大者买奖品,如果买一种软皮本,正好需付15元钱,但售货员建议她买一种质量好的硬皮本,这种本子的价格比软皮本高出一半,因此,她只能少买1本笔记本,这种软皮本和硬皮本的'价格各是多少?如果想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奖励,请同学们参考超市的不同学习用品的价目表,制定一个购买计划,”这样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很自然地担负起解决问题的使命,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了《勾股数》这节,我拿了一把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到讲台,我问同学:“老师看到咱们班黑板的这条边框有些偏离原位,想检验一下,它能否和下面的边构成直角。但是老师手里只有这把直尺,同学们能否帮老师想个办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只用老师手里的工具来检验?”学生们热烈讨论,并到黑板前用直尺比比划划,想出多种办法,不知不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方案,亲自去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统计班上同学们视力的数据来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让同学们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保护视力的合理化的建议。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用数学课堂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如何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单纯用课本中的概念去教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花费很长时间,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而在数学教学中导入生活实际,以学生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生活现象或事实为例,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又如,在分发作业时,让学生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计算。

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事实、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应用,增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根据男生、女生或个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所处的位置,从而对学生生行分类、排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家时统计自己周围的门牌号码,从而让学生认识各种物体所处的位置,认识方位,“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等,同时也使学生对数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

如何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学习

公园、动物园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玩具物品、设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马路上次栉比的建筑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教学数学的好材料,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展开教学,就能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比如,孩子对秋天的落叶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几何图形在树上贴标记来区分落叶和非落叶树的方法;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累了计数、分类、方位等数学经验。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习惯,努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小学生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看着有点难,和以前学习的不一样,开始有点失去兴趣了。在教学本节时,要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见到这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从生活中拿出一些这样的物体,让他们自己去感知,意识到没有这些物体是不行的,在生活中不仅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也是生活中常见到的。

学以致用,注重课后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论文

法国有名教育家卢梭说: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素材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中,既然这样,如何才能确实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让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经过对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兴趣的掌握,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根据,然后将教学内容实行再次删减整合,重组学习素材,让新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新课标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中,编者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阅读的拓展性知识。我们在处理这些教材内容时,转变了以前对这类教学内容忽视不见的态度,而是踏踏实实组织引导学生汲取这些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素材,因为这些素材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还能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国家在数学上的伟大成绩,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课题组的教师还启发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其中包含对学校生活、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中素材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从而激励学生活学数学,用活数学。

我们知道,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素材息息相关,那他们主动汲取知识的水准就会更高。基于此,课题组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特别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以达到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加入到探索交流之中,引起学生之问积极有效的思维碰撞。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呈现了学校电动门伸缩的画面,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动门可以伸缩自如,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这样的课堂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我们的教材虽然经过各位专家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编排,但是,却难以达到十全十美,完全适应全部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们常常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把教材中学生比较陌生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引不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和部分情节做适度的调整,而那些大数据则进行必要的删减,大胆应用学生熟知的、有兴趣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9的分解和组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猜数游戏,让其中一个孩子把9枚棋子分别撮在两只手中,然后由另一个孩子猜一猜,每只手中分别有几枚棋子,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在游戏中发现,交流中总结,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巩固9的分解组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题的设计要生活化。

大家知道,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所以说,练习题的设计就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纽带,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是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每位孩子拿出一张纸,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因为练习题的设计就在学生身边,利用的学具也是学生熟知的,这样,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又让学生彻底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的要生活化。

(一)指引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上完“轴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回家之后,自己设计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形,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班级橱窗上,然后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运用所学的轴对称的知识布置自己的房问,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庆六一活动中,学生用自己设计并剪制的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宣传栏美观大方,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二)制作数学手抄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将乏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有趣的手抄报中,让学生在制作数学的过程中轻巧地获取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借此机鼓会励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突出,而动手能力又特别强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从而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虽然我们的做法也许还不完善,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们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继续探讨生活与数学结合的方式,及时总结,整理经验,完善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为本实验得到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而努力。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可以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

另外,模拟现实场景,化静为动,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如相遇问题中“相向、相对、相背而行”这些概念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又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大多数同学已认识了人民币,静态的“认一认”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尝试设计了动态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这样的情境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获取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相沟通,我们的数学就一定会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上升的体积。要回答“十月份,明明的爸爸每隔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两天休息一天,明明每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奶奶,问选哪些日子比较适合”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问题,只要采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可解决了,多么简捷!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5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我们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同时应注意,不能把数学完全降低到经验型的范畴,譬如说计算教学,它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掌握。另外,在创设生活情境的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要在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的摆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而非真空空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生活体验。而数学学科本身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容易陷入机械灌输的误区。而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能还原数学教学生动活泼的画面,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拉近学生与数学教材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数学,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事先安排学生利用木条来制作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与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来拉动这些图形,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形状不稳定,极易变形,而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由此来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此熟悉的场景更能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使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片断不断地浮现于学生的脑海里,从而真正将枯燥的数学学习与丰富的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思数学。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深刻,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并不是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枯燥而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将知识寓于直观而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将抽象深奥、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我首先来向学生形象而直观地展现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桌子、红领巾、气球、直尺等实物。从而改变枯燥而单一的知识讲述,而是将这些抽象而枯燥的几何图形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更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此时在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处理功能来将这些实物转换成几何图形,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来绘制一些几何图形。这样的教学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同时又让学生积极操作,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一片和谐、融洽,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学得快乐主动,学有兴趣成效。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发现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强,教材所呈现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同步,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重点原因。要真正落实生活化有效教学,就不仅仅是要还原生活,重现生活画面,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数学素材来让学生更好地学,更为重要的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对自己的房间进行重新布置,来测量自己的房间墙面面积以计算所需要的涂料,测量地面的面积,从不同规格的磁砖中选取自己所喜爱的,来计算重新铺地面所需磁砖的数量以及相关的费用。这样的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了更多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充分地运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就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我们要深入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使得数学教学更具艺术性、趣味性与实践性,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以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如何用生活丰富数学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引领教学,是现代教学中最迫切的需求。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我认为,如何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更合理地处理好身边的实际问题,正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与课题。

按照国家教育大纲,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使学生从生活中领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反之加深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也就是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学生和家长反映不少数学教材知识死板,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同时也有知识死搬硬套,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少数现象。

如何才能数学与生活更加紧密结合?就是要把数学教材中枯糙乏味、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进行还原,用更具生活化的语言和故事进行教学,或转化成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不少学生和老师甚至家长,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应用。为了改变这一错误认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设立更多生活情境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详尽地掌握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

2.提高学生数学意识,培养生活观察能力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等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回家测量家人的身高,并到课堂上一一说出谁更高,并计算出平均身高,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高中主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数学主题图往往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原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揭示思路和方法。因此,数学主题图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好载体”。用主题图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其实是一种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体现了由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的教学原则。

一幅主题图就是一道内容丰富的数学习题,尤其是那些以问题为主题的数学主题图,更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好材料,数学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练习的材料,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因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占主导地位,而主题图恰恰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思维的空间。用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练习的材料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使学生能透过表象看问题,让学生展示对图的理解过程,不要只看结果,力求一图多解。

1、数学主题图的优点分析。

1.1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呈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现实场景。如计算校园占地面积、到商场购物、计算图书室的藏书量、郊游乘车、到游乐园玩耍、小实验活动等。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圆”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呈现的是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情境图。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圆,然后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物体上有圆或与圆有关的数学信息,通过找与圆有关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兴趣。

1.2提示了教与学的线索。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题图不仅是为学习内容提供课程资源,同时也提示了教学活动的线索与学习方式,这对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用好教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其内容的呈现上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例如,在计算方法,几何公式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首先呈现卷笔刀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列出乘法算式“l2×14=168”,接着呈现一幅供学生讨论算法“12×14”的情境图,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计算思路,展现完整的笔算过程。这样,通过学生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展现计算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再有,情境图设计的内容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是通过一些画面和提示性的话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如呈现四人围在一张桌子四周,就是明确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二是注重学生的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提供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如,“圆的认识”这节的情境图,画面内容明确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画一画圆,并由此通过教师用圆规画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教材呈现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用一些提示性的话语,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实践以及自学、讨论,交流等活动去感知、理解圆的特征,“圆的周长”的情境图,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猜一猜、填一填、议一议等活动,自主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1.3提升了价值观教育。

主题图一方面为学习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提示了教学活动的线索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如通过精美的画面和丰富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数学的情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的教学要求。主题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知识,更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合理的运用主题图展开有效的教学。

2.1注重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境的呈现过程。“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

2.2选择主题图的提示语。

在当前数学教材主题图中,在其内容的呈现上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并通过插图和提示语,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如果插图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围在一张桌子,这里就是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示框中的话语,有的就是反映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果画的是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在这里要起到主导作用。总之,分析教材时,教师要认真研读图中的这些信息,理解它的`意图,理清教学的思路,从而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

2.3利用主题图的整合性。

单元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十分丰富,通常覆盖了整个单元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进行综合练习很好的素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将最初接触主题时对图意的感知,提升到梳理成一个个数学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收集有用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地区使用同一套教材,因为地区的差异,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实际,刨造性地使用主题图。比如,不具备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的学校,班级,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教学手段去用好主题图,再有,当教材上的主题情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或者有的内容重复、有的素材作用不大时,教师如何根据实际,对主题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增加或删减。总之,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整体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更好的体现主题图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改变的生活随笔:如何改掉自己的毛病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我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蹒跚学步,到满嘴叫着妈妈的孩子,再到独自背书包上学的小妹妹,直到现在长成这个已经上初中的女孩。

小时候,家里只有我一个,父母把我捧在手心里养,虽然家里那时并不富裕,但父母总为我的要求尽全力做到,却并不知道他们的难处。

那年我十岁了,妈妈生了个弟弟,从那以后,爸爸妈妈开始忽略我了,把什么好的都给弟弟,好像我再也不重要了。我变得任性、叛离,甚至趁爸妈不在时打骂他、弄疼他,直到他哭,我才笑。

一次在房间外偶然听到爸妈的谈话之后,才知道我想错了。“孩子他爸,女儿明天十三岁的生日,蛋糕定好了吗?”“这么重要的事能忘吗?”“明天就不要让她做家务了。”“怎么不做,她什么也不会,她从小就是娇生惯养,那次我发现她什么也不做,才故意锻炼她的`。都这么大了,还什么都不做,以后还怎么走出社会,我们再惯着她,就只会害了她呀!”“对了,明天她生日,要不要准备个惊喜呢?”不知什么时候泪早已落下——原来爸妈是爱我的。

从那以后,才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我也在更加努力的让他们知道我能独立,也不在羡慕他们对弟弟的爱,因为他们同样也爱着我。

时间的推移,曾经那个不懂事、任性的女孩变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虽不能说为父母减少了多少负担,至少在父母累时能为他们锤锤背,放松放松心情。

这就是我的改变。

学习初中数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

数学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数学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数学要实际,让学生知道数学有用。

以前我教过的学生,有的头脑很聪明,上课时不愿意听讲,一考试就不及格,当我问他原因时,他说:“数学我不是学不会,就是不想学,学习语文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英语可以与外国人交流、沟通,也算是有一技之长,学习数学天天就是算来算去的,有啥用啊!”听了这个学生的话,使我深受感触,有他这样想法的学生相信还有很多,这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学习,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用处,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技术设计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往往也离不开数学计算或数字运算,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数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在21世纪日益突出,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除此之外,学习数学还能够培养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培养思维的严密性,这些都应让学生知道,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一点一点的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前后”时,上课前,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

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做到学与致用实现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如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对数学的应用。又如,教学四年级的简便运算题132-98=132-100+2时,学生难于理解减去100时要加上2。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情境:妈妈有132元买东西花了9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是132元减去100元),售货员要找回2元(应该再加上2元),所以,找回的要加上2元,把一个抽象的题转化成生活的问题解决。这样教学,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如此近,对我们的生活如此有用,无形中对数学知识有亲近感,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全班分八个小组,每个组绘制一幅“我们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并与学生交流,全班展评。这样一个融开放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作业,当我布置后,学生积极性高,小组学生纷纷献计献策,大家齐心协力,进行校园建筑物的测量,确定它们所在的位置,研究一个合适的比例尺……为了一个问题,学生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请教师、家长作裁判。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作业,让数学课延伸到生活中,数学作业走出课堂的限制,让学生明白不但课堂上需要合作,生活中更需要合作,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团结协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生活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着眼于孩子们的未来需要。

如何让宝宝日常生活中轻松学数学

先让宝宝在菜谱里挑选一道喜欢的菜式或点心,然后你可以照着菜谱念出来,要求宝宝负责准备的原料,并给他准备有刻度的量杯、调羹等,如“15毫升的水、2碗面粉、2勺白糖等。如果宝宝不了解计量单位,您可以简单告诉他,看着量杯上的数字,学着计算合适的分量。

2、数字之旅

外出时,让宝宝看看道路的标示牌、店铺的招牌和广告牌,如有看见数字就让他大声地读出来;或在买单排队时让他数数队列里的人数;或公园里柳树的数目;或上楼的时候和宝宝一起数数台阶;这样一来,宝宝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能够有数字的概念。

1、数字儿歌

如“我说1,1张纸来1支笔,学习数学做练习,都要用到纸和笔。我说2,身上长着多少2?左边右边数一数,眼睛、手脚和耳朵。”教宝宝一些带有数字的儿歌,可以训练宝宝基本的数字概念,让他了解到学数学不单是做题目和上课,在游戏和唱歌的'时候,也可以学到数学的知识。

2、拔打电话

列出一张亲戚朋友的电话号码单,在节假日的时候依次给他们打个问候电话。可以由你念号码,宝宝拨通电话;也可以由宝宝念出纸上的电话号码,你负责拨电话。平时你也可以让他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爷爷奶奶家的电话,训练宝宝记忆不规则的数字组合。

1、物品归类

将家里的毛巾、浴巾、手帕等日用品混在一起,让宝宝根据不同的颜色、大小分成几个组;还可以进行提问,如“蓝色组里有多少样东西?”引导宝宝数一下,然后得出答案,如“有3条蓝毛巾、1条蓝手帕和2双蓝袜子,蓝色组里一共有6件东西。”

2、几何形状

宝宝在家里玩耍时,可以引导他观察家里的每个家具,看它们都有什么样的形状,等宝宝大概了解了几何的基础概念后,你再跟宝宝说:“我要长方形的。”然后让宝宝找出家里长方形的家具;同时,你还可以用积木做示范告诉宝宝:2个三角形能组成1个四方形;1个圆形可分成2个半圆形等等。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论文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项具体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

只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才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可以随处发现各种各样的数学元素,如时间、零用钱等等,在计算时,必须要应用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从这一层面而言,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效果,此外,还可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从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 二) 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上挖掘数学知识,就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可以说,生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这对于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 一) 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处处有丰富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带着疑问,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生活,用心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学生的观察对象,这也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采用这样的措施可以让数学学科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背景,注意观察学生在校园中的表现,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挖掘出学生生活中蕴含的各类数学知识。

( 二)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简单的生活知识

小学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偏低,对于他们而言,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抽象、复杂的,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简单的生活知识,将复杂的数学难题转化为简单的生活问题,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当然,这需要注意到做到以下几项:

第一,教师要积极的走入学生 生 活,努 力 挖 掘 出 生 活 中 的素材;

第二,要注意到的是,并非所有复杂的知识都能够转化为简单的生活元素,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知识应用与后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从全局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顾此失彼。

( 三) 知识的应用设计和呈现应体现生活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开放性,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讨论的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维途径,形成创新的土壤,培养实践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在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 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生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内学习,还要抓好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课题需要由教师来选定,单独探究、小组探究的形式均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全程的指导,只要进行适度的点拨即可。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小学的基础打好,才能更好地理解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论。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数学生活化”理念将会慢慢地被教师的自觉执行。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相结合,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提升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生活元素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并加深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腾达。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有感 [j].华夏教师,2013(06)。

[2] 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06(s2)。

[3] 仇桂霞。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4] 宋艳华,王政。春意盎然 别有洞天---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小学新课程改革掠影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7)。

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感到数学教学越来越难,其中应用题更是一个是个难点。有些同学对课本上的习题难以理解,而无从下手,只要一结合实际情况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就说明数学教学必须生活化。

首先,数学科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课的学习又是为生活实际服务的。在学习中学生既要熟练地掌握运算顺序,又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时有关的路程问题、工程问题、储蓄问题、打折问题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当我们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去理解,学生就能感到很容易而且有很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新。课本上的思考题,往往是一些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学生才能做出来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过点拨提示也可能做出来。

不论学生从哪个角度,运用哪种方法,根据哪种推理,都是创新能力的表现,一定要鼓励。教师还可让学生在家里、学校、社会上看到的、帮助别人做过的较难计算的题,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使学生的思维向着灵活性、开放性、求异性、创新性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这一章时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模型比如投掷篮球、喷泉、桥拱的外形,从中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不会感到数学的枯燥无味。

再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自编生活习题,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巩固了对应用题的理解,而且还收集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总之,可以通过对数学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变的生活随笔:如何改掉自己的毛病

首先,你要觉得自己是可以改变的,是可塑的。要有改造的意愿,有改变的决心。

其次,你要知道自己都有些什么毛病,知道哪些性格、行为习惯,是你生活、工作的障碍。你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再次,你得清楚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找榜样,可以深度思考,可以想象自己改造成功后的样子。越具体越好。

又次,你要制定一个改造计划,要有具体做的事情,要有考核的指标,要有时间表。

又次,你要落实你的计划,盯着自己去做。

又次,你要正视改造的过程。怎么正视呢?你以前有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恶习,你知道这种习惯不好,但是你已经习惯了。新的做法和老的做法是不一样的,这让你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抵触力量。但其实这种抵触是可以化解掉的。至少抵触情绪是可以化解掉的。你只要在思想上转变了,不觉得痛苦了,你就会乐意去做这件事情了。

要改变习惯,就要改变动作;要改变动作,就要改变想法;要改变想法,你得有想法。

又次,要适时纠错,矫正,要提醒自己,叮嘱自己,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新的习惯就形成了。但这要坚持很久,因为积重难返。

如果你真的觉得这是你的障碍,如果你真的渴望变得更好,你就必须改变,不改不行。脱胎换骨,破茧成蝶,虽伴着疼痛,但成功后成果喜人。

公众号:日白匠。

如何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可操作性才会强。如在乘法后,我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创设情景如下:学校要举行春季运动会,其中有个项目是班级接力,需要每班出4男4女,全年级8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接力赛?创设的生活情景,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数学基础知识,解决了实践问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我的问题银行”“家中的数字”“家中的周长”“生日派对方案”“我的设计”“走进银行”,分别针对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这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活动,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入实践生活,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智力开发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点出发,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出来。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学生买文具、买衣服、买食物……各种生活购物场景,引发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再问:“我们购买东西都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大声地回答:“人民币。”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这个过程中,常见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发现数学巨大的实用价值。

再联系分别针对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专题活动,“我的问题银行”“家中的数字”“家中的周长”“生日派对方案”“我的设计”“走进银行”,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实践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猜着谁能拿第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

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

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如何巧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问题论文

很多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很优秀,但是这些学生到了高中,数学成绩却出现大幅度下滑,这使得意志较为薄弱的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需要从自身找寻原因,探索解决办法,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地提高数学成绩。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成因。

首先,相比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在数学语言上有较大变化。按照高一的数学课程安排,学生一开始就要学习集合、函数、映射等定义,这些知识的抽象性明显加强,论证严谨且要求学生书写规范,这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同时,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会应用很多特定符号和图形,这对学生而言也是较难理解的。

其次,进入高中后,学习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也和初中数学有较大差别。在初中,学生往往利用一种定式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例如解方程式时,学生可以按照固定的步骤逐步解决。但是,到了高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特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尽快从经验型抽象思维转化到理论型抽象思维。

最后,高中数学的知识量较初中数学有明显增加。例如,在高中数学的第一章中,有34个基本概念和22个数学符号,这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学生在步入高中学习数学时很容易出现成绩下滑现象。

二、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有效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克服苦难。为此,学生要为自己量身制作一套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学生要充分考虑该项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制定之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学习任务。

进行课前预习是高效接受新知识、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新课程中的问题,从而调动其听课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找寻问题的答案,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准确地把握课程重点并突破课程难点。

课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及时记录教师讲授的重点知识并认真理解。

课下知识复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在课下反复阅读教材并翻阅相关学习资料,加强自身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强化自己对知识的记忆。然后,准备一个总结小本,将新学习的知识和与其相关的、以前学到的旧知识相联系,把两者整合在一起,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复习的同时探究出新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独立完成作业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够牢固的知识点。

为了解决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要培养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要一再探究,对于有问题的作业,要改正之后重新做一遍,以此来加深印象。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再拿出来进行反思,把曾经不懂的知识切实收纳进自己的知识库中,方便日后灵活运用。

2.循序渐进,切忌急躁。

由于年龄的关系,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成绩不理想,做题的正确率较低,就会急躁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贪多求快,想要依靠几天的学习或者做几套题就使自己的数学成绩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这都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体现。要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决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因此,学生要努力巩固好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在阅读、书写、运算等方面的能力,在看到问题时能够发散思维,主动联系各个知识点,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探究学科特点,优化学习方法。

数学这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观察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另外,学习数学一定要思维活跃,只看书不做题不能提高数学成绩,只做题不总结也不能提高数学成绩。因此,对于课本知识,学生既要能利用又要能摆脱,在做题过程中要综合利用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在做题之后要及时摆脱书本,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切勿盲目照搬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和书本规律。

4.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处理。

初、高中数学教材有很多重要的衔接点,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应先详细复习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然后将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解决。二次函数不但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龙头”函数,弄清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对以后的学习指、对函数及三角函数图象的研究有“半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结语。

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也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衔接,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对学习的敏感程度,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进行改正,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罗成。对初中和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初步探索[j].中学教学方法,(09).

[2]张立新,王旻。浅析初中和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和如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j].河北学习期刊,(08).

[3]王海玲。高中视野下的初中教学衔接[j].教师经验,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