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模板14篇)

时间:2023-11-19 06:33:11 作者:文锋 讲话稿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模板14篇)

范文范本的目的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基准,帮助我们明确写作的要求和目标。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毕生追求,同时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效率普遍不高,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鉴于此,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教师不仅应该注重传授知识,还应注重传授知识的渠道以及成果,即使用哪种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观察、询问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准备工作。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给自己设置的目标应该合理,而不应该为了赶超班级其余的学生而设置不合理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能力,据此,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如,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内容时,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参与起义的领导人以及判断该次起义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历史问题,并学会因果分析法。因此,我在教学中,就会首先要求班级中的学生达到前两个教学目标,即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农民起义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其领袖,再引导他们分析该事件的意义,如此,就能让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后两个教学目标,我则会在教学中提及,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掌握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如此,这样的教学目标便是合理的,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达成这一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层次性,即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练习题,这对巩固、夯实他们的知识极有帮助。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若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不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此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1.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即自主探究孔子在思想流派中所起到的作用、探究百家争鸣时期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思想内容。像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在此时期形成这种思想问题呢等。学生自发研读教材内容,并进行组内讨论,他们就会得出相对较为准确的结论,像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等等。他们皆能正确总结出来,且自己总结出来的答案,他们往往能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多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2.采用问题教学。我在教学中也会经常使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即用问题导入新课,并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跟随着我的思路去学习新课。如,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内容时,我首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王朝呢?”学生们皆开始思考,于是我就趁势揭开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即“秦统一中国”,等到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的时候,我又问他们,“如果你们是一国之王,你们会用什么办法去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开始回答:“军队,我要把军队的主导权放在我手里。”、“钱,国家的金钱应该由我主宰。”、“应该选择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这样我就可以放心了。”……听到学生们的答案之后,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手段?是否跟大家想的一样呢?”……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指着多媒体中的疆域图,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我国还有什么未竟的统一大业?”让他们在课下思考。如此,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教学就完成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能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真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多扮演“严师”的角色,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讲,少见发言。这样的课堂,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首先,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提问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应当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但极有上进心的学生,当他们回答不出来问题时,不应疾言厉色,而应注重引导,带领他们思考出正确的答案。如此,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也就会愿意学习知识,这就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即引导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放下为人师者的身份,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使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自由、民主的活力气息,如此,学生才能身心愉快地学习知识,学习效率自然高效而理想。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在与学生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为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永群.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文学教育(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在课堂中去实践,提高激励语言的实效性。老师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激励语言的个性风格。不去刻意营造,而是去真正地提高激励的作用。

1、真情表露适量运用在人们相互交流过程中,只有真诚,才具有说服力。教师的激励要做到真诚,首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如: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老师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激励语言在适当的条件下,发挥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如果不结合实际给学生过多的奖励,或是不真诚的、是不明来由的鼓励,都是间接的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面向全体、交互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都参与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简单地马上进行判定,最好由学生来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会听、会评,激发起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兴趣和自信。例如说:“你真会听,同学的优点和缺点都发现了,你肯定会做得更好。”经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及时对评价者的评价进行激励,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既可以鼓励学生学会评价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当前祖国发展一日千里,各行各业发展惊人,我县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作为我县的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我分别从教师基本情况、中招物理成绩、当前物理课堂现状及分析等方面尽量客观的谈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以利于我县物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县物理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全县物理学科教师含兼职共186人,其中男111人,女75人。以20我县参加中招考试考生数12750人计算,我县物理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为1:137。

全县物理年龄分布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36人,占总物理教师数的19.4%;36岁——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120人,占总物理教师数64.5%;50岁以上的年长物理教师数30人,占总物理教师数的16.1%。另外,年龄为30岁以下的青年物理教师中女教师为24人,男教师为2人。从物理教师的教齡来看。以下教齡教师数为34人,为总物理教师人数的18.3%;10年—教齡教师数为1人,占总物理教师人数的0.5%;21—30年教齡教师数为104人,为总物理教师人数的55.9%;31年以上教齡教师数为28人,占总物理教师人数的15.1%。从任教学科年限来看,任教10以下的物理教师数为53人;—20年的物理教师数为26人;任教21——30年物理教师数为81人,任教31年以上物理教师数为26人。

从年龄来看我县初中物理教学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数理明显不足,不利于以后我县物理学科教育的发展。部分教师中途从其它学科“转行”到物理学科,一方面需要加快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促进学科间有利的融合提升。

全县物理教师学历情况为:原始学历为中专物理教师数为93人,大专为64人,本科29人,最后学历为中专物理教师数1人,大专61人,本科124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县物理教师学历在逐步优化,优质师资正在进入教师队伍,这是既是提高教研水平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又是提高全县物理教育的基础。

二、近三年中招物理成绩。

鉴于今年数据不够全面,我们在不考虑今年物理试卷的难易程度,只从进三年的综合成绩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各级领导的安排督促下,我县物理教师努力拼搏,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各项考核指标全面提升,也从侧面反映了广大物理教师的工作风貌和工作态度。

基本情况:

分析对象为46节物理课,其中随堂课10节。下面分别对其做一简单分析。

随堂课中带教具的6节,占60%;课堂进行检测评价的为2节,占20%;课堂学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2节,占20%。活动课中带教具的为20节,占比56%;课堂进行检测评价的为20节,占比为56%;课堂学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为16节,占44%。

接合听课过程中的一些个人观感,我对我县物理学科目前的教育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教育理念上:学科教育要落实全面育人。

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了解到不少教师关注于物理课堂的教,特别是某一知识点的讲解与处理方式、对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实验的创新等具体的学科知识;也关注于班级中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尖子生的流失、学生学习兴趣的淡化丧失等一些“面上”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也谈及一些学校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班级中一些优秀学生的表现等精英式人才及其教育的问题。但在如何分解整理学习目标、如何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等关于学生整体素养培养方面的较少,也就是说关注学生素质培养的理念还没能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实际的教学思想,在真思考、真教研方面还要下一定的功夫。

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学生作业的了解检查,教师一般多关注于优秀学生的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占很大比重。而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作业的订正及复批、错题本的应用与评价等涉及学生作业、做事认真态度,良好习惯养成的做法却很少见。甚至对于一些积重难返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讲、不做题、作业空白处连成片,而教师只关注于“优秀生”的现象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当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开始有意识的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来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比如关注于学生质疑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理规划能力等,一些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习惯的培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相信这种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学习目标、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完整性、一致性。

在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了解中,我感到教师大多能够进行上课前的认真准备,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非常熟悉,课堂教学流程顺畅,讲解生动风趣。但是我们如果认同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师生活动的前提下,我感觉课堂教学关注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评价的课堂过少,重视程度较低。近一半的课堂,到了结束也不见学生,特别是大多数学生或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也没有简单的提问来了解学情。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课下作业学生能不能自己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效率如何?等等就更难以了解,而这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教学决不是一讲就行了,那种“我讲过了就没有我的事了”的认识已经明显过时。

目标、评价、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一致,才能让我们师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感到清晰、具体、心中有数。从整个数据来看,日常教学中关注于学生评价的课堂还不够多,但比较好的现象是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能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和评价,一节课下来,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有自我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独立检测的时间和机会,而结合中招成绩,从整体来看,越是关注学生评价的学校,学生的中考成绩一般越好。

(三)发力点:学生主体地位要用力维护。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实验观察、提问、特别是学生的展示、组间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明确学习对象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课堂在逐渐增加,并在教师的认识层面上占比更大,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维护,需要我们教师科学的设计和指导。有的教师课堂上也让学生小组独学、合学、交流讨论,但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多是一些面上的热闹。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但提出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和层次性,多是一些附合性的回答,比如“是不是?”,“能不能用桌上的器材来进行实验?”,学生的回答是“是”、“能”等,学生在回答中养成的不是思考问题的习惯,多是一种庸懒的应付。还有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的层次,缺少设计,比如“一个放在水平面上,另一个放在……”,还有的问题设置的不太切合学生的学情,比如引课中有的老师用诗词、用歌曲,本来比较切合学生的兴趣,但用时可能三五分钟,而最终只是引入的课题,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但课题却有点跑偏了。

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配合”不上的现象,我们不要简单的归结为学生资质不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点拨、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流程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下真实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予机会和平台,但也要我们指导学生、激励学生。

(四)学科特色方面:物理实验关注度有所提升还需加强实验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从涉及的课堂教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虽然没有开展分组实验的课堂,这也说明物理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家逐渐的认识到了实验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能、形成概念规律方面的促进作用。我们物理教师的专业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受限于师资条件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实验的作用,多限于为了开展实验而开展实验,实验开展过程中科学知识、技能的设计简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活动后的可以观察的闪光点少,更没有实验后对实验活动效果的反思评价,使得实验活动的开展让人感觉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设计是提高实验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专业素养提升:教学反思、教育研究等专业技能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与教师、中层领导的交流,感受到受学校规模、专业发展积极性、组织建设力度、考核评价办法、学习培训交流机会等方面的影响,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开展较少。

有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反思,追求个人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组织等方面有可喜的收获,这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推广。更多的是受上述因素限制,多数教师个人主动的教学反思一般较少,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梳理的更少。还有一部分新入学科的教师,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加强学习,比如对于100℃的正确读法,密度的物理意义等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更需要加强学习,但这种学习效果更多的来自同行间的真实的交流。

我的建议:

(一)结合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学习。

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立足学科教学,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树立大的教育观,从而能从更广的角度看待学科教育问题。在科学理念引领下,坚持进行课堂教学尝试探索,以学生的兴趣、习惯、精神、理念培养带动学科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别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多安排物理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提高认识,更好的服务于全县的物理教育教学。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关注目标达成。

从学生学情分析入手,细致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思考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疑有趣的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从学情出发,精讲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从学习习惯培养入手,加强小组建设,科学开展独学、合学,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从落实评价内容入手,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从习惯、兴趣培养入手,激励和指导相结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三)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科学技能有益,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精神理想、社会参与等综合素养的有益。但实验不仅涉及实验器材等硬件配置,还需要实验的准备、调试,学生管理等,一方面建议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多加重视,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培养、实验规划、实验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整合,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组织建设,个人和团队力量相互促进。

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条件,建议各级领导加强物理教师队伍建设,配足物理教师和实验室人员数量,保证正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教学常规的检查、教研组建设、校间校际间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给予闪光做法和骨干教师以平台,给予青年教师学习机会和发展方向的引领,弘扬教育正能量。

笔者相信,近三年来我县物理教学成绩的进步,源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源于教育局的正确领导,更源于广大物理教师的辛勤付出。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教育均衡化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县的物理教育现状必然会发生更加积极的改变,物理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新的提高。

作者|滑县教体局教研室张灿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精选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初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活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老师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老师教学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丰富教学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提高。

(一)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重视。在中考的考试中,历史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还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一些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应付考试,直接给学生画重点内容,缺少对历史内容的讲解,造成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的历史老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师资水平薄弱,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往往一成不变,只是讲课本上的内容,不对课外内容进行拓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中生喜欢学习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老师先给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历史老师就像一个说书先生,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事件的背景、高潮以及结果,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了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老师讲课就不能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艰难,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个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改革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想法,比如,老师在讲《商鞅变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商鞅变法外,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变法?”这种发散性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归类,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多来自于老师的传授,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就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应该宽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历史,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发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讲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作为当代初中生,应该学好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继续坚持新课程改革路线,把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孙瑞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8):133.

[2]孙爱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0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案

为了了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我对延边州各县市部分中学的156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统计“你是否喜欢历史课”,统计结果如下:

注:“百分比”是指被调查年级选择a、b、c、d四个选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和43%,也就是说至少有73%,七成以上的学生对历史课程表示喜欢,也就是说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最高,而八年级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比例最少,为63%;九年级喜欢历史课程的比例高于八年级。

容更加难以理解,对于这些内容相对凝重、政治味道浓厚的教学内容不好把握,照本宣科者多,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9年级,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把压力变为了动力,教师为培养学生能力,也有意识的引进大量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如7年级那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比之8年级的照本宣科来说强了很多。个别学生感觉考试压力过大,对周而复始的机械复习与考试厌烦,从而对历史学习都产生了厌恶情绪。可见,学生对历史课的感兴趣程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同时,我还听了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正常授课,并参阅了初中历史教师的教案。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对延边州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

课改理念颠覆了传统教学,那么作为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备课模式也应有大的改革,经过实践,我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教学上采用了“学案”教学模式,填补了以往我们在备课中存在的弊端,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在教案的编写上。

首先,必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考纲,明确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免得作出一些无用功。

其次,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课本,课本的编写其实是很经典的,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明白,哪些必须要老师点评分析,那些地方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三,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先不慌立马编写,现在在自己的脑袋里有个大致的构思。

这样编写教案,是因为现在的教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的学案。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斜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机会。比如,我在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时,视频展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再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讨论分析“大跃进”的核心和人民公社的实质以及危害,学生以小组讨论回答时我随便抽生,最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对展示、点评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更高的评价,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精选

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沿着改革的道路真走下去;二是走改革,回头,再改革的循环式道路,这是假走。其实这关系到改革是否彻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的,沿着曲线发展,有时甚至走回头路,但最终新事物还是会战胜旧事物的。由此看来,我们对小语的改革应该充满信心。小语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有没有实效,即在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同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当今的中国的小语教学,尤其是小语公开课教学,主流上仍像追求中国古代南朝的那种“绮艳丽糜”的文风一样,重形式,轻实效,这其实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成功,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愉悦、自主、高效地学到了知识,能力与思想一起得到升华,即高效的课堂教学。下面用哲学的眼光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今天的小语公开课追求完美,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答:否。

有一次,我在市区听课,课题是:《田忌骞马》。这位教师备课很精细,什么细节都考虑到了。上课的应变能力也不错,课上得还算成功。可听课的专家老师,说法不一致,基本的意见是不怎么成功。有的说小语教学应该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这节课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读书的形式单一,读书的时间也不够。这样说也有道理。可有位听课的老师反驳道:那样别的环节时间就不够了,整个公开课就不完整了。提出反对意见的这位老师说得也有道理,那么究竟谁的观点对?其实就关系到课堂教学是要实效还是要完美的问题。前者要的是实效,后者要的是完美(实际上是完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事无俱全,这些是自古以来客观真理。有些事看似完美,其实不然,细究还是有不足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事物都有个度的问题,超过了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一旦我们只追求完美,那么这种完美也必然不再完美。同时我们追求的实效也会不复存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尊重这样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宁可要实效也不要所谓的完美。也许有人就说:“既然如此,我们干脆不要形式了。”这也不对,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过“度”的表现。其实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统一的,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内容决定着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小语课应以内容为主,如果能有较为完美的形式加上有效的内容,那是最理想的结果。

二、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小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常态课和公开课。公开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展示课,是一种近似于追求完美的课,也是一种“千锤百炼”的课。这其中饱含着执教老师及其幕后的协作者(也可戏称“导演”)的辛勤汗水。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可是这样的课太过于雕琢,华而不实。试想想,每次都这样上课,那么整个教研组就不要工作了,专门为你服务好了。更何况每个学校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多媒体教室供许多老师同时上多媒体“优质课”。所以我认为“优美”的公开课只能是作为常态课的启示课。常态课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即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例如,学生的朗读不行,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加强朗读指导。有些老师认为语文课就是读,除了读还是读,这其实是过“度”的,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行为。如果朗读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还要老师干嘛?朗读只不过是帮助理解课文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万能的。

常态课要“平中见奇,朴而不素”。所谓“平中见奇,朴而不素”是指方法要新,看似平淡、朴素,实则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譬如,在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在同学们对“珍贵”二字理解肤浅时,拿出了我珍藏多年的,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本旧语文教科书。学生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以为我在骗他们,当他们看到书上写得不够工整的我的名字时,大家都惊呆了。同学们都问为什么我的书能保存这么久,我告诉了他们:这本书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候的,当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父亲曾经不想给我读书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去捡破烂,最后挣了10元钱,用这点钱缴了学费。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这一年是我家最困难的时期,所以这本书我珍藏至今。(别的书,如三年级时的数学书等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为此我还痛哭了一天。)最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说,我的这本书珍贵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的。”我又问:“那么我的这本书同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相比哪个更珍贵呢?”同学们说:“用生命换来的珍贵些。”我又问:“为什么呢?”在我的引导下,他们说:“因为鲜血和生命比汗水珍贵得多。”我于是借机说:“那你们看,我们的英雄指导员伟大吗?”……“我们的革命先烈高大吗?”……做了这样对比和铺垫以后,学生对英雄的精神就有了真正的领悟,老师的教学也就有血有肉,没有了说教之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别的突出的闪光点,有了这点就足矣了,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本节课我没有运用什么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也没有什么“华丽的外衣”,可照样能上好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无比的优越性,但是,它不是万能的。在广大农村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有效就行,不必追求有形。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事不同理而同啊!

中国的.教育说到底还是以应试教育为实质,以素质教育为追求目标,后者如理想的华丽的外衣。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一点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国家不健全的考试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隋朝就有了,到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到了今天,它的缺点也越来越凸显了――导致高考生分数高,能力低,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这种这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变,但是没有从根本得到改变。举个例子说吧。中国人进大学难,出大学相对容易;美国人进大学容易,出大学难。美国人的大学生活是很苦的,上大学时就要进行各种实验,写学术论文,只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无法毕业的。而中国的大学生高中以前很刻苦,进入大学以后就可以放松放松了,好像买了保险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除了我们的国情不同外,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同欧美的不同导致的。所以我国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深思!发达国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像我们这样考,他们高考时居然没有作文,特别重视实践能力,实践性题目占主要的,如美国和法国。所以我认为为了素质教育没有障碍,为了课堂教学能有宽松的环境,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势在必行。为什么?试想,一个只想着学生拿高分的老师怎么会去想着怎么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极端――追求高分。现在的小学虽然没有初中、高中那么注重分数,但是不要忘了,高考的门槛在那儿等着未来的孩子呢,谁敢不重视学习成绩啊!有了高分,别的方面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国家的教育制度变革与否。现行的教育制度特别是考试制度和世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对矛盾,其中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前者处于支配地位,但后者会影响和制约前者。最终两者有可能会相互转化。

综上所述,从微观上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实效,反对华美至上主义;从宏观上说,国家要切实转变观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特别是考试制度,这样未来的小语课堂才会大放异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总结

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导言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所占的时间不多,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导言的意义,并结合历史课教学经验,阐述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等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导言设计的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课堂教学中的导言,犹如一部戏剧的“序幕”、小说的“引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作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引入,能成功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所谓导言,就是每节课前两三分钟,教师从本课的具体内容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而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高涨,自然而然地引出所授新课的开场白。在历史课教学中,课堂导言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巧妙的导言、睿智的演绎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1.导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注意,就谈不上学习。有人曾作过这样的心理调查:老师上课讲第一句话时,至少有33%的学生没有听讲,在一般情况下,上课至少5分钟后全班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这个调查充分说明了上课伊始,由于学生的兴奋点还在课外,注意力比较分散,此时教师讲新课,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精彩的导言,就能够迅速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转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上,并能被学生所接受,这样教学效果就能得到保证了。可见,历史课的课堂导言能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2.导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指个体“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差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智力,二是动机。学生有了动机,就能心甘情愿地自觉猎取知识,教师从上课的一开始,就运用有效的方法导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精神放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去思维、去行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使之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去学习,去领悟,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求,把探索新知作为一种动力,这样教学的完成自然会水到渠成。因此,有效的导言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灵丹妙药。

3.导言具有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名着《学记》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处处硬拖着他们;要激励他们而不是时时硬压他们;要给他们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他们。课堂独特的导言就像一支航标,给学生指引出一条认识的路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激励学生探求自己未知领域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可见,历史课设计恰当的导言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4.导言能够使课堂结构更完整,更严谨。恰当的导言能使课堂结构更清晰、更具层次感,虽然课堂结构不是铁定的,但一般而言,一节课的结构是:导言―提出问题―思考探究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活动与探究)。从中可以看到: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的动机,形成课堂学习的小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此时的学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接着,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掀起另一高潮,进入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师生通过提问、探究答疑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快感进入到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状态下猎取知识,学习效果就自然明显了。因此,导言是有效课堂一个不可缺的环节。

二、导言的设计及演绎。

1.设置悬念、逼人期待。悬念产生于学生想急于解决问题,但用自已的知识和方法却又末能解开谜团的时候,因而可以触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觉得非知不可,从而怀着积极探索,满腔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带着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聆听老师的讲授,自己则从中找出答案。

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时,在导言部分这样设置悬念: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收买人心,曾封韩信等人为王,当刘邦取得天下后,又对这些异姓王进行了处置,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刘邦的意愿一样,“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悬念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课,直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容,这一悬念就一步步地得到了解决。

2.设问置疑,诱导探索。“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孔子语)有疑虑就能产生认识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心创设疑虑情境,并通过质疑、释疑去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如《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言设计为:现在我们出行很方便,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为我们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呢?这样一问,学生会很快抢着回答出海陆空的交通工具。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在汉代,我国的先民跟西域以及更远的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你知道主要是通过哪条交通路线进行的?为这条交通线的开通作出贡献的是谁呢?你能画出这条交通线吗?这样设计问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教师再讲授知识时就轻松自然了。

3.创设意境,激发情感。历史课的教学也可以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言:“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着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想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起热爱祖国的感情,祝愿伟大祖国展翅飞翔,那么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你们知道吗?有同学看过《开国大典》吗?”这段话创设了美的意境,使学生沉醉于激情澎湃、诗情画意的同时,也领略到历史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教学充满了艺术气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开门见山,求真求实。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每天都穿着质地好、款式多样的漂亮衣服,那么,你知道成衣的工序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学生轻松、兴奋的状态下开门见山地切入新课: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这些问题紧扣课文,目标落在实处,学生学习也自然直奔这一主题,省去了许多曲折之笔。

5.故事讲述,引起兴趣。爱听故事是少年儿童的特性,故事式的引入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以自然地引入新课。例如,运用成语、典故、传说、历史故事,如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木马计、诺亚方舟,等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角色,学习效果自然也往往事半而功倍。

6.教具展示,诱其乐学。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把教材中的无形变为有形,把含蓄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形象,诱导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如讲述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时》,笔者先出示张衡的地动仪模型,然后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无不拍手称奇,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都喜爱这样的直观操作引入。

7.媒体运用,激发激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化教学的普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教学导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将无声变为有声,将静态化为动态,从视听方面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激情。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抗美援朝》时,先播放课前剪辑的《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以及上甘岭战斗的壮烈场面的片段,把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的英雄儿女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终于取得了上甘岭战斗的胜利,赢得了战斗的主动权,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那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入朝作战呢?”这样的导入,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历史课课堂导言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平时肯下功夫,精心设计,潜心钻研,注意积累,敢于创新,勇于提高,就一定能演绎出更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导言,课堂气氛就更加浓厚,更加融洽,更加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就应一起共同努力,拨动孩子们心中最隐秘、最独特的琴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牵领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学用书(7―9年级共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

我在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这一章节内容后,是非常惊喜的。因为无独有偶的是其中一个“口耳相传”小游戏。以前我是在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上看过这个游戏,类似我来比划你来猜。所以在教学时我也是运用这个游戏作课堂导入和教学,以期让学生真切感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准确的记录并传递信息。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我自己还有一个小设计就是在讲述世界史的古代文字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了儋州话和黎苗族方言,还有纳西文字和贵州水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字的重要作用,同时扩展一定的课外文化知识,使这一章节的内容的学习更加饱满和丰富。

这一章节的很多小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在现在的历史教学课堂里,能使用的素材和方式越来越丰富,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发散思维,彼此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多学习。在专家的案例里面所说的“学生当主角”,这俨然是现在课堂的常态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体验为学习的方向和基础这是我的.一个要求。历史内容中的政治部分稍微远离学生生活体验,这个时候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也让课堂不再枯燥。

本学期我跨年级带的八年级和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周八年级的课程中上了一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要内容包括准备阶段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成立阶段的开国大典,巩固阶段的西藏和平解放。刚好在元宵节这一天上课,学生心态都比较活跃,甚至浮躁。基于这个情况,我在上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报歌名也可以。学生都很高兴,报了很多流行歌曲,也有学生狡黠的知道我的设计意图直接说国歌。我因势利导,接着设问,请同学们想象,当奥巴马访华的时候欢迎歌曲中响起了一首《可惜没如果》,奥运会给运动员颁奖的时候响起一首《隐形的翅膀》。我话还没说完,学生就哄堂大笑了。再设问刚才同学报歌名的时候说国歌,这样的表述对吗?学生都纷纷否定,说不对,是《义勇军进行曲》。由此切入课程学习。另外为了区别政协会议和首次会议的内容特别强调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刚好3.5日是周恩来总理的诞辰,特别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时候在教学中的混淆点,需要某一个标志或者标示性小知识来区分。

在学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之后,对其中的小策略都深有同感,也高度共鸣。这些小策略在历史课堂中着实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历史学科有其本身鲜明的特点,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复杂性等特质。历史事件本身不应该孤立看待,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在学习中“穿珠成链”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九年级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中的《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书在教学中直接进入学习是比较突兀的。在导入时尽可能的复习旧课,穿珠成链的学习,学生会学得更有效率。将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把第一单元的两课书的大事件串联起来,大概3分钟时间即可,还可以将此串联作为导入。

“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我倒是想过,但是没有集体实践过。学习海南历史的时候最直接的教材就是中和的东坡书院了,不过由于种种安全问题等实际原因没有开展。当然思维也不能这么死板,不一定要真的前往什么实地或者一定要离开课堂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强调的或许只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感受体验都能活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