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学的读后感(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9 11:45:23 作者:翰墨 评语寄语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回顾和回味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以下是一些读者们的读后感心得,通过阅读他们的观点,或许能够让我们对所读内容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论语读后感

我有幸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六章孔子对郑国丞相子产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评价,耳边仿佛又回响起那首曾经熟悉的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几也恭,其是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仗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言行的经典归纳,可谓言简意赅。乃君子之道:他对己严格自律,对上负责认真,对民重于恩惠,对下以理服人,无愧于“春秋第一人”之称。

子产作为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无不装着那定盘的星——老百姓。就拿“不毁乡校”的故事来说,他针对老百姓的正当言论和想法,采取的不是“堵、毁”,而是以百姓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引、疏”的方式,取长补短、化解矛盾。针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尽孝尽德的事情,他识德重礼、体察民情,哪怕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设身处地地替百姓着想,决不做损害百姓成全自己的事,让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胡书记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用现在的话来总结我们的老先辈子产的行为再贴切不过了。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为官者心里永远装着代表老百姓那杆秤、那只砣,那么得民心者永得天下,并为之世代传颂。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年代久远、体量博大、内涵丰富、道理深奥、文字怪僻的古代经典。在此书问世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重读这本惊世之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礼貌颠离重流的今日,在全社会倡导提高社会礼貌程度、提升全民素质的今日,用孔子的思想去引导自我的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应当是很有必要的。

在细读和品味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论语》之后,感触颇深!先就其书而言,“论语”的“论”字读“伦”音,“伦”字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是“辈、类”;第二种是“条理、次序”;第三种是“人伦”。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其中深含的寓意已经很深刻了,体现出了一种最基础、最根本、最源头、最本质的“伦”字。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所以人应当讲究一个“伦”字,即伦理道德。

再者,就孔子其人来探究,他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圣贤和万事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是世界礼貌史上的最伟大的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学说,为中国礼貌乃至世界礼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生平坎坷,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成长与母亲颜氏的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他11岁跟随鲁太师学习周礼,19岁已经掌握了被总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并逐步构成了以“仁义”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伦理哲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梦想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人生观是听天由命,进取投身于社会现实,重实践,重人伦、重内省;孔子的思想教育是普及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疏导;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以得民安民为出发点,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军事思想是反对擅灭人国、擅灭人祀的战争征伐。

本书中,孔子重点阐述了关于学问、为政、礼乐等方面应当遵循的道理。在关于“学”的问题上,他认为学固然有学书本的一面,可是更重要的应当是学做人、学礼乐、学从政、学生活等,他不主张死啃书本,更多的喜欢社会生活实践。在从“政”的思想核心上,他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孝敬信勇是为政之德,圣贤君子才是为政之人。同时他论述了礼乐之事的得与失,指出了礼乐对于为政的重要性。

本书用经典的语言高度概括,深刻透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欲做事先做人”也许应当是我们涉世之初作为人所必须清楚的最基本的处世之道。做人?应当怎样去做人,做个怎样的人?做事?做什么事,应当怎样去做事?应当是我们永远追寻和追求的完美人生和梦想境界。“思想的高度决定行为的高度”,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相反,什么样的行为也同样会折射出你最本质的思想。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日,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给人的思想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这种环境的发展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坚持思想的稳定,构成定性和纯洁性,发展相对的平衡性,给思想的净化找一个支点,应当是每个人应当深思的问题。我想用孔子的思想和他所阐述的哲理、倡导的观念去工作、学习和生活,并用以为人处世之道,应当是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成长的。

在读了论语之后,在深刻体会了很多的道理之后,我想就如何提升领导力,我想从简单的做人和做事谈谈自我的体会。

首先,应以做人为本。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工作岗位,人的品格永远是第一位的,以自身品格构成的人格魅力应当是无形的领导力。仅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才会产生相应的领导效应。领导在很多场合是受人瞩目的。换句通俗的话说,你的身上聚集了很多群众的眼光,大家在看着你,看你是怎样做的人,怎样做的事?如果你是一面好的镜子,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继而会产生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会巩固你的领导力。所以,第一点就是要率先垂范,做群众的镜子,给群众树立榜样。

第二点就是在工作中,在做事的过程中,工作的方法,和对待群众的工作态度,也就是与工作伙伴(能够是上级领导、同事、或者是下属)相处的环境所产生的工作氛围是怎样的?这种工作氛围应当是用领导力来打造的,和谐的团队是体现领导力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倡导欢乐工作,工作的欢乐应当是源于和谐的。如何来营造和谐,那就需要用孔子的思想,用论语中所阐述的很多潜而易见的道理,蕴涵的深刻哲理来处事。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大小事情。

论语读后感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读后感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论语》是千百年来最受益匪浅的思想名著,以言简意赅、含蓄永恒的语言为世人所称道,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传承于世、经久不衰,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之重要。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弟子及后学者将其一生言行整理成书,它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论语》。

《论语》流传到今天的共20篇,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论语》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同时涉及了学习教育、为人处事、君子品格、为政之道等各方面的内容。《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盛典,既有深刻的政治智慧,又有精炼的人生哲理,我认为作为现代的我们是值得深读细研的。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文学巨作,就在三年级,号称“书痴”的我有幸与这位“良师益友”相会。初识《论语》三年级下学期的一个周末,妈妈送给我一本包装精美的《论语》,饱含深情地说:“刘伟,送给你《论语》,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迪,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吗?”我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向妈妈投去确认的目光。从此,我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读《论语》背警句成了必做的功课,一年时间,我顺利地背完所有的警句,妈妈恭敬地把书安放在书柜中。不可无志一次考试考砸了,我失落不已,整天闷闷不乐。失落中,我望望书柜,发现了妈妈给的《论语》,书上早已有一层薄薄的尘土,轻轻拍打了几下,书还是那么新,我翻开书,一条条名言警句应接不暇,忽然,我的目光盯在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条名言上,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一国的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是做为一个平民百姓,志向却不能丧失。

我只是经历了一点挫败,就变得失魂落魄,丧失了志向,像一只迷途的羊羔。今天失去志向,明天的人生就没有了规划,这怎么行?想到这里,我再也坐不住了,打起精神来,恢复了斗志,翻开语文书,开始重新学习……知错就改“你怎么又犯?屡教不改,这都第几次了?今晚我打你家长电话。”听着老师的数落,我羞愧地低下头。上课讲话,成了我的一大“忧点”。不管上什么课,我的嘴皮子总是闲不住。老师课上得绘声绘色,我也讲得不亦说乎。老师多次提醒,我却不以为然。妈妈知道了我的“壮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呀,有了错误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错误。课堂上我多次讲话,还屡教不改,真是犯了大错。

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毛病给改掉。从那以后,上课时,我专心致志,积极发言,成绩飙升,老师表扬,妈妈欣慰地笑了。战胜自我别以为我多嘴胆子大,其实,我最怕上台演讲。那回班干部竞选比赛,我因为胆小怯场,不敢上台演讲,失去了竞选的机会。回到家里,我伤心地哭了,妈妈来安慰我:“见义不为,无勇也。”我马上止住眼泪,盯着妈妈看……对啊!一个人面对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现,我对上台演讲怯场,也是一种懦弱。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令人害怕的事,所谓恐惧,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我身为堂堂男子汉,要想将来有成就,必须战胜自己。于是,我开始挑战自己,当组长,收发作业;当值日班委,管理当天班级纪律。日久天长,我成了老师的助手,班级的功臣,因为我当“官”的一天,绝不会让班级纪律扣分,同学们背后戏称我“管家婆”,我也坦然地接受这个“雅号”。“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对我太遥远。不过,我会永远诵读它,让《论语》伴我一路成长!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触至深。因为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如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该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处。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鲜的知识。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复习。

这就是我总结出论语的几条名言,我们应该学习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有一个好主意,该不该马上实行呢?(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母兄长在世,应该先问问他们。”冉有也问道:“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他肯定的回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好奇,问孔子为什么给了他俩不一样的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子路好胜,我要给他泼点冷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读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有一部著作熠熠生辉,它如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走向知识的海洋;如一颗料宝石,诱导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如一把钥匙,引领人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正如学者朱光潜先生说:“《论语》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全书共20篇92章。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我共读了两个章节,其中第一篇让我感触颇深。

原文是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阴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非常地认同孔老先生说得这句话。它的解释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不尽心竭力的吗,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我一开始读解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原文明明是:“三省”,解释却变成了“多次”呢?后来才了解到,古文中“三省”中的“三”表多次。不仅古文有趣,字也非常有意思。

这句话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目前我还很少能接触到,我的重点在第三段。这句话概括起来就四个字:温故知新,大诗人朱嘉说过:“间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有了,但如果看一下就过了,那不等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一点效果也没有,好的知识不能一笑而过,要反复地,不断地咀嚼,才能悟出其中的深奥之处。

这句话非常重要,是学习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没有了这把钥匙,学习就没有了深度,只有片面的一层,我以前没有这么个习惯,认为一遍记熟了就过了,结果过两天考试明明背过的,就是记不起来了,丢了分。从此以后,每天学过的东西我都会复习一到二遍,将它们印在我的脑中。

你一定听过孔老先生说的这句话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到了就一定能想到,因为这是千古名句,字面意思是: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自己理解为:世界万物,无论人还是物都有可以借鉴之处。前些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古鲁的三位老师啊》大学者古鲁临终前感慨到使他受益最深的三位老师——气丐,狗,小孩。意想不到吧,这不正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印证吗?这世界上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多着呢,能教你知识当你的老师的人并不一定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乞丐,兄弟,父母,基至小孩,狗都能传授给你你不知道的事。

就连商业大亨马云都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

论语读后感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行编写的。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现在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尘和米。孔子看见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老师。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习。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现在这句话用于表扬。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听信,一定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读后感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明白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此刻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就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务必,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就应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刻里获得超多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超多的时刻却收效甚微,尤其是此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刻内获得超多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因此,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必须的知识积累,没有必须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搞笑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明白是乐教、善教。

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日,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

孔子在自然情况下教学时,总会诱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抱负,现如今的我们,都是在老师的追问下,随口说出自己的理想或抱负,年轻的我们不重视理想和抱负,更不是很明白什么是理想和抱负。孔子那个年代的学生却不同,孔子的弟子更是个个怀有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这不得不让我们汗颜。孔子的弟子们说到做到,这无不和孔子的言传身教相关。

说起不求名利,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现在,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树立自己的抱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动力前行。有了抱负也还不够,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谦虚的学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有,我们还是学生,不能有攀比心理,只要努力做好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论语》读后感

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读后感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就像在说证券投资一样)。

这里提到的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大家都以为孔子最喜爱颜回,但端木赐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实现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达到如此显赫地位,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端木赐发挥自己经商的才能,积累巨额财富,从而有能力推动儒学的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够的财富有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实现我们的目标,所以努力赚钱不代表“钻到钱眼里去了”,而是我们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为了理想,而努力赚钱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同时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著作。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知天下。”别说半部,就区区几句都能告诉我们做人和学习的哲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理论,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论语》,是孔子的徒弟们把他曾说过的每一句有道理、有哲理的话综合到一起,编成了这部著作。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和学习的道理,还有学习的好处与学习的.方法。

我读了这部著作后,深有感触。这部著作让我明白了很多,让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我没有全神贯注,老是走神;考试时没有拼尽全力;做作业时,没有认真思考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坏习惯改正,做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好学生。

不只是中国人,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这部著作,许多外国人读完这部著作,都夸我们中国人伟大,我听了十分自豪。还有一些外国人就是因为《论语》而喜欢上我们国家的,还想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呢!

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创下无数辉煌历史的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学家,更是我心中最崇拜的学家。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教会了我怎样学习,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我一天一天的进步和成长。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虚心而奋发向上的人。

这就是我读了《论语》之后的感受,让我懂得了人生的哲理和学习的道理,更让我认识了这位创下无数辉煌、荣耀的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