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汇总15篇)

时间:2024-01-14 10:32:34 作者:雅蕊 条据书信

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学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

今天教研室的来学校检查工作,自己运气不错,被抽到检查听课,上完课后,自己总感觉到课上得生硬,没有活力,很多时候好像是自己强压给学生知识点似的。教学过后,自己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出在预习导航和课件的设计上,因为我当时设计预习导航和课件是跟同级教研组的成员一起设计的,预习导航是这样设计的:

1、根据本文收集相关资料。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你认为杨子荣是一个怎样的战士?你最想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他?

然后照搬这些来上课,结果自己上课时才发现,这样生搬硬套使得自己上课很被动,而且不知怎样用语言组织,使课堂连贯起来。学生对自己的指令也无所适从,学生的反应就差了,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呢?课后我又给这篇课文设计了预习导航如下:

1、杨子荣听到枪响后他是如何反应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2、划出描写杨子荣心理的句子,体会他的反应?

3、从这些反应你感觉到杨子荣是怎样的人?

4、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想了解有关这篇文章中的其他内容吗?为什么?

我想,根据自己的这种设计,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课文,也比较好汇报他们的理解,自己也不用再把答案强加给学生,因为预习导航的1、2题基本上学生能从可文上找到并汇报,学生能汇报第1、2题,第3题也就不难回答了,第4、题是引导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去读课文以外的读物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自己感觉到要上好一节课,必须深入研究课文,生本课堂也一样,自己设计的预习导航应该真正给学生导航,才能指引学生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向狼借路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1.从爷爷三次给“我”压岁钱的情景中,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年俗文化。

3.学会12个生字,能认读6个生字。能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背下来。

二、教学难点:

在学文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懂得生活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篇,感受生活中的亲情。

教师朗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听后谈感受。

(预设:学生会谈到亲情,谈到长辈对孩子的爱,以此铺垫学习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读,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课文中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分别说说爷爷三次赠“我”压岁钱的情景。

(三)深入学文,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思考:“良苦用心”是什么意思?爷爷赠我压岁钱的“良苦用心”是什么?(请你认真读课文,仔细体会爷爷藏钱的地方和他说的话,并从中找到答案,获得感悟)。

学生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讨论。

重点交流,点拨:

1.六岁时的我对压岁钱有着怎样的渴盼?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藏到鸡下蛋的草窝里?

(抓住“焦急的目光”、“翻”、“摸”等关键的描写我神情和动作的词体会我对压岁钱的渴盼,并能感情朗读。爷爷之所以把压岁钱放在草窝里,是想让孩子明白:家里的日常生活能够维系,有老母鸡的功劳,要懂得感恩。)。

2.十岁时,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埋到菜园里,他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在我找钱时,爷爷一直在默默关注我,他在关注什么?重点体会爷爷的话。

(清贫的生活教会了爷爷很多东西,爷爷要教给我的是一个道理――想得到就必须付出劳动。)。

(自己的那片天空要靠自己去撑,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回顾全文,提升认识。

他还放在了我的衣袋里,这又是为什么?你能读懂爷爷的话吗?

(自己的那片天空要靠自己去撑,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回顾全文,提升认识。

从文中的爷爷三次独具匠心的给孩子压岁钱的这个故事里,你有了怎样的感悟?

(可从生活的哲理来说,也可从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来谈,总之,让学生能触动心灵,表达真实的感受。)。

(五)背诵积累。

选择自己对文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背诵。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情。

1.欣赏名画--罗中立《父亲》。

教师简单介绍这幅画作,“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这幅画带给你怎样的触动?”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的谈画作《父亲》,其间教师可向学生出示这样一段话:“我离开众人,来到中国美术馆,安静的展厅,遇见了《父亲》,那是怎样的震撼啊!连最末梢的毛细血管都在沸腾,这样的作品我们在中学的美术书上就欣赏过,但是,你没有看过原作,你就真的不了解他的伟大!父亲的皮肤的沟壑会让你承载不了太多压抑,那一刻,眼泪全面迸发!”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爷总起:回忆爷爷给“我”压岁钱。

爷7岁时--鸡窝里。

压分述10岁时--菜园里良苦用心。

岁殷切希望。

钱12岁时--衣袋里。

总结----“我”的感悟。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体会杨子荣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英雄气概。

2、了解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主动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课后1、2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阅读关于杨的其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林海雪原》的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杨子荣。

二、初读课文。

读书要求:1、抓住故事情节,能创造性复述。

2、抓住故事场面,能把握人物特点,

过程: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课文,说说几次打虎的不同情景。

三、理解课文。

1、抓住故事场面,把握人物特点。

再找到杨动作的句子,表情的句子,你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想象当时的场景,如果是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四、拓展升华。

1、学习课文抓住人物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场面的方法,学写一个心情紧张,害。

2、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课后第2题。

3、迁移练习。

认读生字词语。

五、总结实践。

课外收集有关杨子荣的资料。

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5、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具:

小黑板。

教学流程:

第一节。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件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小屋里都有什么?体会小屋的简陋。

2、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

3、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

五、小结: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六、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节。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巢、蹈、躁、睬、儍、蜗”的写法。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练一练。

蹈躁睬。

滔噪踩。

四、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同学交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五、全课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1、读课文,写生字。

2、预习12课。

六、板书:

我爱小屋。

小屋美好的回忆怀念童年的家。

怀念小屋。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

一、了解家乡。(课前准备)。

要夸家乡,不仅要对家乡有感性的认识,还要对家乡有更多深层的了解。布置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使学生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

1、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2、了解家乡的特色产品。

二、感知家乡。

1、播放《谁不说咱家乡好》的音乐,并出示歌词,学生欣赏。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

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

丰收的歌声响四方。

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

2、教师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首歌是怎样赞美家乡的?

3、教师讲述:是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呀!热爱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大家热爱的家乡却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物产。

三、介绍家乡。

(一)合作交流,介绍家乡。

1、学生间相互交流。

(2)学生汇报;:各组汇报准备介绍什么。

教师板书:风光物产。

(二)设制情境,介绍家乡。

怎样介绍呢?请同学们听一听龙脊风光的介绍。

1、第一个情境:(播放介绍龙脊风光视频)。

同学们你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美丽风景吧!

也介绍家乡的物产。

2、第二个情境:介绍家乡物产(展示物产图片:)。

3、选择其中一种给大家介绍。

(三)再合作交流。

四、赞美家乡。

1、畅想家乡的未来。

师:家乡风光实在美,家乡的物产多又多,同学们,谁不爱家乡呢?同学们请你们用手中的笔,把家乡的美用文字表达出来把!

2、学生自由习作。

3、习作展示。

(1)投影仪展示。

(2)学生自读。

(3)学生评。

(4)。

五、讲评。

六、修改。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杨子荣打虎》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名著节选,选自著名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本文描写了侦察英雄杨子荣勇斗老虎的紧张场面,表现了杨子荣在紧要关头机智、镇定、勇敢的英雄本色。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英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作为本课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章内容,不同的语言特点,对一些典型的'句子或片段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比如这节课上,关于老虎样子的描写这几句,我就采用了“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的方法,把这一句中能够体现老虎凶猛异常的词语:巨吼、大个、露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扑来、扫击、刷刷、雪粉四溅都标上红色,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体会老虎饿了几天后的凶残模样,从而读出老虎高大威猛、吼声如雷、牙利尾壮、凶神恶煞的特点。使学生爱上朗读,爱上语文。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尽量不去模仿别人,而是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适合本班学生的,能体现个人独特风格的教学之路。我认为语文课既应该是诗情画意的,也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全情投入,激情演绎。只有教师真正的投入,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如果一味游离于课文之外,又怎么能打动和感染学生呢。因此这节课,我沿用一贯的教学风格,融入了全部的感情在里面,努力做到认真、投入、情绪饱满,激情演绎。

一节课下来,细细回味,有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成就感,也有课堂处理不到位的遗憾。虽然整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解读,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策略的选择都还令人满意,但也发现了自己在备课中存在的“不够细致”的问题,今后的教学会更沉下心来,细细揣摩,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好《新课程标准》,小步走,不停步。

向狼借路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1.能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认。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式,体会小鸟的内心情感变化。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分角色朗读);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由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把不会的生字词挑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问。

2.由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注音并加强记忆。

3.老师板书文章中的重点生字词,带学生朗读。

明确:冷、离、等、剩、斧、砍、谷等。【板书:冷、剩、斧】。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小鸟的情感变化。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大树听,但是冬天鸟要飞回南方过冬去,鸟答应了大树,等明年回来时还要唱歌给大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飞回来找大树的时候,大树却不见了。鸟四处寻访,最后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为了履行约定,面对着由朋友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2.这个故事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明确:这个故事中一共有5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小鸟、大树、树根,门先生,和小女孩。

然后是小鸟和树根又出现了,小鸟第二年回来之后只看见了树根,大树却不见了,于是小鸟向树根询问大树的下落。

以上就是文中人物出现的场景。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鸟以及其他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以及小鸟在面对每个人时不同的心理变化。

4.由同学们自主发言,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无私奉献。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的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

(四)拓展延伸。

1.在班级内找人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各个角色的语气,可以让同学们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2.让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都在想些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五)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课下练习课后生字词。

2.把这个童话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并且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童话题材的课文,文章浅显生动,富于幻想和夸张,将物拟人化描写,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本文着重赞扬了鸟儿和树之间珍贵的友谊,以及小鸟信守承诺的品质。本堂课从文章的对话出发,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诵与朗读之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以及文章的教育意义。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能够独立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指名说,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植树不仅能为绿化校园出一份力,还能给我们带来劳动的乐趣。在所有的树种中,有一种树叫桃花心木,你们见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介绍。(播放课件)师介绍:

欣赏了美丽的图片后,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桃花心木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将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刚才大家读的那么认真,那文中出现的生字你们认识了吗?同桌互读,指名领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育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

1、从哪儿能感受到育苗人的奇怪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指名汇报。

2、看到育苗人的奇怪举动,你会怎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将两个问句改成陈述的语气。

3、是呀,看到育苗人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心中有许多疑惑,你的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些什么?生自由提问。

四、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1、为了解开作者心中的疑团,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生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画出种树人说的话。

指名读种树人第一次说的话,评价。课件出示。

“不确定”这个词同学们怎么理解的?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师板书。

为什么会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那如果天天给树苗浇水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指名读,生评价。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生汇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用书中的话说一说。

这段话又提到了“不确定”,“不确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男女生赛读,再次体会作者所想到的。

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已看到的或听到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事例。生讲述,其他学生谈谈体会。

再让学生举举相反的例子。

那么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长的怎样了呢?

五、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a、茁壮成长b、即将枯萎c、已经枯萎。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动笔写一写。指名汇报。

介绍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结: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只要你们像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禁受得住生活的考验,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每天我们都和同学们在一块学习、游戏,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矛盾,你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中的两个同学是怎样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

(1)“体、缘、愤、戒”的写法。

(2)区分“即”与“既”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将语句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题是“争吵”,使谁与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结果怎样?

2、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师生交流,明确课文内容:

“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而发生争吵,最后“我”和克莱谛。

四、作业:

把课文读熟,注意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板书设计:

争吵。

我--------------克莱谛。

弄脏本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体会父亲的话。

(一)找到“我”和克莱谛吵架的有关段落,认真读一读。

1、抓住重点语句,自主讨论交流:

(1)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2)于是我想报复他。

2、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三)体会父亲的话。

1、父亲的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标出来。(小组交流)。

2、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小组自主交流: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2)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3)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多好!

(4)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5)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我”不安、后悔、矛盾。

3、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此时他们在想什么?俩人想的一样吗?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交流)。

(2)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3)“终于挨到放学”为什么是“挨”?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父亲知道整个事情时,父亲的表现怎样?从文中标出来读一读。

讨论:

(1)父亲为什么把戒尺折成两段,扔向墙角?

(2)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5、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三、小练笔:

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文中出现的这种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写一写。

板书设计:

争吵。

我-----朋友-----克莱谛。

教科书第2223页《练习二》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4)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二、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三、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科书第8687《奥运会》

教学内容(课题)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美观便于携带等)。

2.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三、练习。

a)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得出结果。

b)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纸。

四、教学“实践活动”

1.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分组讨论罗列方法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83页第2题。

板书设计包装的学问。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早晨、中午、下午、晚上。

3.你觉得三峡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请同学们认真品读最喜欢的段落,把你品读到的最美的句子勾出来,在课文旁边批出自己的感受。

三、“游览三峡”,交流感受。

1.你认为三峡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美?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确定顺序。)。

中午:(出示段落。)。

(1)中午的三峡充满热烈的气息。(板书:热烈。)。

(2)抓住课文中拟人和比喻的句子,体会长江在阳光下奔腾、咆哮的动态美。

(3)站在长江边,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描绘一下长江呼啸着,奔腾流去的壮美景象。

(4)指导朗读。

下午:(以读代讲。)。

(1)(出示图,伴以舒缓的音乐。)“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学生轻柔地跟读。)。

(2)此时,假如我们就坐在长江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板书:朦胧。)。

3.你还喜欢三峡什么时候的美景?

早晨:

(1)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峡早晨的明亮、美丽?

(3)学生从露水、白霜、绿叶金实,从橘树和柚树闪烁着的阳光,从清凉的峡风来体会三峡早晨的明丽的美。

(4)(出示图)此时,我们好像就站在船头,迎着凉爽的峡风,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捧着书,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出三峡早晨明丽的美。

夜晚:

(1)三峡的夜晚是怎样的?(板书:静谧。)。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渔火和灯标闪闪烁烁,长江沉沉欲睡。)。

(4)指导朗读。

(5)三峡的夜晚美吗?用横线画出来,仔细体会。

(6)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黑森森的峭壁,像瀑布一般的月光,圆圆的明月,闪闪烁烁的渔火、灯标,给人以静谧的美感。

(7)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老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你们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谈自己的见解。(点明时间,前后照应,使景色更美丽……)。

老师小结。

四、赞三峡。

三峡的秋天,有时如明丽的小诗,有时如奔腾的巨龙,历来多少诗人写诗赞美过它,你们也想赞美它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喜欢的方式,赞美你心中的长江三峡。

小组合作-汇报。

五、总结。

1.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生动、具体。

(2)全文结构巧妙,开头结尾相互照应。

(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

2.教师总结。

3.展望长江三峡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朦胧。

晚上静谧。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播放课件)。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二)深入精读。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明丽)。

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

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

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共同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生读文。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读文,评价。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范读。

生齐读,配乐。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

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

生:作者喜欢三峡。

……。

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再去找一些描写三峡的诗篇进行补充阅读,我相信大家还会有别样的感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如果将来你有幸亲眼目睹三峡的风光,还会有更深的领悟。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

《杨子荣借题发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我国当代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描写了孤胆英雄杨子荣和以座山雕为首的盘踞在东北林中的土匪们开展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故事,讴歌了英雄大智大勇、忠于革命的精神。

在教学前,我紧紧围绕着课后的思考题:“你认为杨子荣是一个怎样的战士?找出课文中描写杨子荣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布置学生的前置小研究,学生在自学中认真完成。教学时,让学生们先围绕着思考题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展示学习讨论的成果。在展示交流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杨子荣面临的险恶环境;在读中体味作者对英雄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在读中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评价:杨子荣是一个怎样的战士?教学完后,不忘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课中,同学们上课发言积极,很好的达到了预设效果。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描写,花了大部分笔墨描写杨子荣的心理活动。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杨子荣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会紧张,会害怕,与凡人不一样的是他能很快的在逆境中找到出口。有勇有谋是他的品质,处惊不乱是他的`特点,因为在他的心里装着他的战友,装着部队,装着对解放战争胜利的渴望,于是他沉着、冷静的面对座山雕的试探,在读课文时要根据杨子荣的不同心理活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但在让学生读时没有完全发挥出学生的朗读水平,这点是不足的地方,需要加强训练。

另外,《杨子荣借题发挥》只是节选自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给学生发放了读书卡,让学生在认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完成阅读卡,以任务的形式,督促、指导学生阅读原著,讲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