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的教案设计(实用19篇)

时间:2024-01-06 06:49:28 作者:GZ才子 演讲稿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透彻理解。以下是一些高效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经典篇章之一。

拓展阅读:采薇解读。

“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诗人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诗人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诗人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诗人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诗人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

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诗歌,掌握诗中的比兴与借景抒情的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戍边战士的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重点】。

诵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体会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主旨。

【难点】。

感受戍边战士内心复杂交织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无数的的战士因为戍边而与家人分离不得相聚,归期变得最不确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乡途中的所思所想,这位战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从《采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通过三遍的读,我们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体现整首诗的情感?

明确:“忧”字,全诗有以下句子出现“忧”字,“心亦忧止”“忧心孔疚”“忧心烈烈”。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我们知道这位战士是要返乡的,我们通常认为归乡是让人快乐的、兴奋的,那么这位士兵的忧愁是什么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诗歌中的战士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忧愁的呢?仔细品读,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明确:诗经中最主要的手法——赋、比、兴。比、兴往往连用,在写回忆之“忧”时,作者用薇菜的生长变化来暗示归乡之期被不断的推迟。

3、通过刚刚我们的分析之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诗经的写法,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背诵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采薇》学案与教案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中流露的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

2).学生能指出起兴手法的运用,能说出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熟读成诵。

2).听《采薇》的吟诵音频,掌握重章叠唱所营造的音乐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3)学生能对和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赋比兴、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把握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听《采薇》吟诵音频,并大致能唱,感受其中戍卒的情感变化。

2.思考:我们学过哪些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点?

3.自主选择其他《诗经》篇目,对其简要赏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预习了《采薇》,你喜欢《采薇》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凄苦的思乡之情。

《采薇》是一位久戍思归的戍卒在回乡途中吟唱的血泪之歌,是一幅凄凉的物是人非的图画。我想,每个同学读完此诗,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再次走进戍卒的内心,感受那份凄苦与凄凉。

二、1——3章,把握重章叠句,感受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赋: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比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2.1~3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做什么?为什么要采薇?

采薇,采集野生薇菜,戍防战士所为,粮草不够,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去做,不勉强,也不做作。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3.1~3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艺术手法叫什么?具体赏析。

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便更深刻的表现了士卒的内心之苦。痛苦的感情层层递进。

从“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

第1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

第2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

第3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

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时间流逝,不得归家。

4.每章具体描写思归之情的是哪几句?

第1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猃狁害得他有家难归。

第2章: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耐,还想到:“我驻守的地方不确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

第3章:眼看已经到了十月,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士卒极其痛苦,可又有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愁也日益深重。

这种反复吟咏,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入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5.播放《采薇》前三章吟诵,归纳重章叠唱的艺术作用以及1~3章所表现的士卒的思想情感。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3、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2、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略)。

三、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文指点生字读音。

四、理清作者思路。

1、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分析课文内容。

1、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4)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

(5)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再次明确目标。

七、课后作业:

2、“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八、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后记。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法。

2、学法:诵读、讨论、探究。

辅助教具。

小黑板、录音机、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

2、请同学介绍作者、作品等。

生a: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生b: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

二、出示目标。

1、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伴乐(高山流水)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韵律及情调),学生初步领略三峡之美。

2、学生自读(伴乐),自由欣赏三峡之美。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

第二段读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读慢,读出清幽;第四段略慢,读出凄美。

3、伴乐朗读竞赛(小组推荐或自荐4人,每人一段,评价、鼓励)。

4、学生齐读(美读)。

5、自读课文,理解句意(分小组疏通,教师巡视)。

6、集体解决疑难。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理解了文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去领略三峡的美。

1、小组自学,讨论问题,教师巡视、点拨。

问题:

(1):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归纳其特点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描述。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可从结构、语言、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2、合作探究(小组代表竞答,师生评议、鼓励、)。

(1)三峡之美,美在那里?

生a:美在山,美在水。

(2)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其特点并描。

师:如,三峡的水四季有不同的特点。三峡春冬之水是清幽、激荡、秀丽的。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从素湍绿谭,回清倒影可以看出来。)。

生b:三峡的山是连绵的、高峻的`。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以看出来。

生c:夏水是湍急的。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d:秋天的水是凄清的。你看:树林山涧凄清寂静,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从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等可以看出来。)。

(3)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e: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的?(答出一点即鼓励)。

生f:(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语言精炼、贴切。(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五、拓展介绍。

同学们,三峡的景色这样秀美,你想去吗?(想)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5月20日14时,宏伟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实现。到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面竣工,那时三峡将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作用。中国人让三峡造福人类的梦想正在实现。

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是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

六、小结。

郦道元抓住特征,仅用155字,就写出了三峡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出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读来令人神往。

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同学们,你们现在也要发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和管理中去,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

七、学生根据板书提纲试背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三。

3、查阅有关资料,自办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山--绵长高峻(高峻美)。

三峡(美)夏湍急(奔放美)热爱祖国。

郦道元水--春冬清幽(清幽美)大好河山。

秋凄清(凄婉美)。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二、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吧!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内容结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采薇》学案与教案设计

《采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今昔对比,写出了戍边战士回乡归途中伤心悲苦的心情。下面是《采薇》优秀学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拓展阅读:《诗经·采薇(节选)》介绍。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作背景:。

《诗经.采薇》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进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周宣生(公元前八二七至公元前七八二年在位)执政的前夕,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丈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八二七年悬望曾出兵征讨)。

诗的背景:。

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这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

诗的意思:。

春天,柳条随风飘动;冬天,雪花飞舞.

采薇教案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三)课题研究。

〔参阅教科书第一章第四节,参考阅读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

采薇教案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一课时。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的,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的。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的,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采薇》教学设计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采薇》教案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内容结束]。

采薇教案

解家园之思得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得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得能力,并能表达自己得体验感受。

进一步认识诗歌得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得基础上,能读出诗歌得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

自行诵读、翻译,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得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得乡思情结得内涵,体验这一美好得感情。

鉴赏诗歌,从诗歌得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得成长得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得感情。

在更广阔得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自己得文学修养。

1、解家园之思得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得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得能力,表达自己得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得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诵读赏析。

1课时。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得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整理编定古代得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得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得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得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得绝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得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得作品,或揭露当时得社会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得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得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得展示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得语言特点。

《诗经》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种句式。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得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得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得起点。

《诗经》得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得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得效果。增强诗歌得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得抒发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加强作品得形象性,获得良好得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得手法。“兴”字得本义是“起”。

《诗经》中得“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得开头。大约最原始得“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得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什么样得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得岁月里得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对战争得不满和对故乡得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得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得悲伤、厌战和对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得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得怨敌、思家与盼归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得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得战士得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得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得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得。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得强烈得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得对战争场面得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得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得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得心情。有前面得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得战斗之后,战争得幸存者终于踏上归家得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得喜悦,而是营造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场景,写得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得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得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得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得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得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得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得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长暗示时间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得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得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采薇。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得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得悲伤、厌战和对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得心情。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采薇教案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1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四、小结。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戍卒归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况。两部分互相映衬,互相生发。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其日之远也。”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心忧而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自己久戍未归,这种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这种感人的忧愁之情又通过“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得无可遮拦。

时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一层。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生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个音讯,这更使人产生不定的心绪,无可依傍,也无可慰藉。心忧岁暮,征人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说自己真的没有家室,而是说,虽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离,不能与家人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王事靡盬”,战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这里叠用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心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心抵御外侮的愤激语气,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平衡,并转入下章对军旅生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小节:

起句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方高大的将帅之车,在形象、色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比之意。描写将帅戎车,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面貌的战马。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高大、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从“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这些高大、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士卒的掩护,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高头大马后面,是搀着强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战则捷,居则戒,与首章“玁狁之故”呼应。至此,全篇气势为之一振,诗人在凯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结束了自己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故东晋谢玄认为这四句是毛诗中最烩炙人口的佳句(见《世说新语·文学》),似不为过誉。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采薇》教学设计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

特点呀?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一)吟诵品析。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二)文化探寻。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

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练习:昔日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11、集体练习吟诵全诗。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

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