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调研报告题目(优质8篇)

时间:2023-09-29 15:30:48 作者:LZ文人 文秘知识 最新农业调研报告题目(优质8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一

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展起来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农业从业者,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土壤状况,合理施肥

要想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首先要了解土壤的状况。通过检测,我发现土壤中的某些元素缺乏,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且品质不佳。于是我对土壤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采取了施肥的措施。在施肥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使用有机肥,因为这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和肥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第二段:科学安排种植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除了改善土壤状况,我还发现土地利用率也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研究科学的种植布局方案,使得土地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在不同季节,我对不同种植品种进行了多样化的种植,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农业收益,还可以避免单一农作物因为自然灾害等因素而风险过高的情况发生。

第三段:关注作物生长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农业生产过程中,作物的生长受到天气、疫病和害虫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防止这些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我在实践中时刻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发现有病害、害虫等情况,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产量的损失。例如,我在发现作物有虫害的情况下,及时使用有机农药防治,并采取轮作种植的方式避免虫害的再次发生,从而保障了农业收益。

第四段:积累经验,不断创新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发现,不断积累经验,学习高端农业生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农业从业者,尤其是老一辈的农民,依然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愿意改变,从而使得农业的效率和效益无法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主动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寻求创新,尝试新的种植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强与专家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察觉和创新水平。

第五段:艰苦创业,不忘初心

作为一名农业从业者,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和辛劳,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艰苦创业,是每一个农业从业者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只有不忘初心,勇敢前行,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更高的成就。

总之,农业生产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从业者,我们需要不断摸索中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积极采取措施和创新技术,让农业生产实现更好的发展。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二

农业遍受益者是最亲历者,从五而论不仅能全面展示农业遍的发展现状,也能够激发人们对农业遍更多的思考和关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对农业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尤其是“农业遍对环境的影响”、“农业遍对农民的影响”、“农业遍对消费者的影响”、“农业遍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农业遍的发展水平”五个方面。

在我看来,农业遍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生态模式。农业遍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对土地的破坏。由于采用了有机农业方法,避免了化学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农业遍还大大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的风险。长期以来,农业对环境的破坏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农业遍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农业遍也给农民带来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农业遍作为一种有机农业模式,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农民必须采取更多的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通过市场销售,农民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还能够提高其经济收入。此外,农业遍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因为农业遍注重生态环保,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农业遍对消费者也带来了明显的好处。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业遍生产的有机农产品不仅天然无污染,而且在培育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更加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因此,农业遍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选择。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遍的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保证农产品的产量,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农业遍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农田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无法忽视的重大问题,只有发展农业遍,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粮食的供应。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遍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提升农业遍的发展水平。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遍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其次,农民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遍的产量和品质。最后,消费者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形成对有机农产品的更多需求,从而推动农业遍的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遍对环境、农民、消费者和粮食安全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支持农业遍的发展,使农业遍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保作出贡献。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创新和提升,才能够让农业遍更好地发展,造福于我们的整个社会。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三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和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就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十三五”和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农业部党组的工作安排,认真总结“”行业发展的成就经验,分析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明年和“十三五”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新成绩,总结新经验

“”时期,伴随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和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体量巨大的朝阳产业。20xx—20xx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增长11%,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8%,很多农产品加工大省工业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从1.8:1提高到2.2:1。规模以上企业从6.9万家发展到7. 6万家,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近2万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7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成为经营主体融合共生的主导者、产业环节融合互动的引领者、资源要素融合渗透的推动者。

(二)发展动力持续强劲。

“”期间,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产品加工业,既不与民争利,又带农增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20xx年预计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工业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亮点,为新常态下稳增长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落后产能逐步消化,装备技术升级加快,为产业发展增强了新的发展动能。目前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2%。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88.5%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正在培育成长。

(四)空间布局更趋合理。

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向加工园区、物流节点、优势主产区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xx年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万家),成为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聚集地;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湖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逐步显现。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吸引农民直接以资金、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加工和流通业,全国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将农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融合,打造了农业产业化升级版。“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将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引入,模糊产业边界,实现网络链接,大大缩短了供求距离,降低了经营成本。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补农建农带农。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比重更大,每亿元加工营收吸纳96人就业,明显高于工业;农业逐步从出售原字号农产品转向加工制品,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可以讲,“”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声水起、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作为农业新的业态和农业新的增长点,其内涵日益丰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说农产品加工业是对农产品资源进行开发,将农产品“卖出去”来增加农民收入的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则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将消费“引进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正因如此,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指出:“有一些贫困地区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农家院变成旅游设施,绿水青山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预计20xx年经营收入3500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带动33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成为城乡居民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

“”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凝聚了各级管理部门、广大企业和亿万农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可以说,产业有了大发展,工作上了新台阶。在实践中大家积累了不少好经验。

一是始终把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些年,我们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重视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指导企业以农为本,引领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努力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着力破解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双重挤压以及资金技术等要素瓶颈问题,充分发挥产业增长带动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从纵横两个方面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

二是始终把市场决定和宏观指导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遵循。这些年,我们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依托社会组织,整合资源要素,针对农产品加工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类公共服务,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户形成了发展产业的合力,有效激发了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是始终把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些年,我们努力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用地等政策方面为产业发展争取空间,用政策来推动,用规划做引领,用标准来衡量,善于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政策,把政策变成项目,先后推动出台了粮食加工减损、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基地、综合利用、主食加工、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人才队伍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开展主食加工提升等系列活动,有效组织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财政项目,为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四是始终把创新和推广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这些年,我们努力把创新练就成看家本事,瞄准资源配置、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实招、下大力,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创新、传统加工技术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农业文化遗产、创意创新等方面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在成果推广应用、标准化进程、品牌培育、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五是始终把职能和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这些年,各级管理部门履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强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整合系统资源,汇聚工作合力,形成了目标一致、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一起发力、互相支持、攻坚克难、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适应新形势,明确新思路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做好产业工作的行动指南和遵循依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等任务要求。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强调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特别是要把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就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央的部署要求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期,也是我们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期。一方面,全面小康社会,居民收入倍增、人们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档次升级,形成新的需求,加之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是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供应趋紧、投入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明确新思路。

(一)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

这些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和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农民收入也连年增长,但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就会成为空话。这就需要提升新的农业增值空间,开辟新的农民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伸向消费市场,搭建起了沟通城乡的桥梁,既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又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了农产品转化增值。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在农村首先要发展那些农民能够广泛参与、共享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的产业。因此,我们要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工作目标,坚持以农为本,立足农业资源特色优势,尊重企业和农民主体地位,做大做强产业,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农业多重增效和农民多渠道增收做出贡献。

(二)坚持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工作路径。

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国际经验也表明,农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天然的“接一连三”的特殊属性,而休闲农业则更是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体。我们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努力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为载体,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一体推进。通过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通过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程,努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

(三)要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新创业三大任务为工作布局。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已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新创业三大任务。这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适应新的形势,符合职责要求,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体任务和工作布局。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在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的同时,大力推动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到20xx年,农产品加工业总量明显增长,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争取年均增长7%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2.5:1左右。

发展休闲农业,要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培育繁荣农村、富余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到20xx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8%以上,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引导农民创业创新,要以营造良好农民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为主线,以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为主体,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农民在农村兴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养老、家教、生产资料供应、生活生产服务业。力争到20xx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孵化助推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使农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三、采取新举措,开拓新局面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聚焦重点,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好“三大工程”。

第一,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在工程实施上,要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并高效廉洁规范实施,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加强初加工设施和装备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环节,整体提升初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二是推进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灭菌、冷冻保鲜、分子蒸馏等精深加工技术,在提取蛋白质、脂肪、纤维、新营养成分、药用成分及活性物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发展优秀国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装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三是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品牌培育,推介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四是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强综合利用试点,一定要试点出样板和成效来。

在推进方式上,

一要抓好政策指导扶持。集中精力研究制定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抓紧发布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解决好农产品加工的税收、用地、用电等问题。

二要抓好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推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重大技术装备难题。推广成熟适用技术,发布行业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人才、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推进标准化进程和品牌培育,发挥生态、安全标作用,集中力量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计划,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优胜劣汰,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要抓好园区建设。着力强化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创建一批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营销网络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

四要抓好公共服务。搭建政府服务公共平台,促进投资、贸易、银企、科企对接,搭建主销区向主产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各类平台。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等公共服务及专业服务。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为主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中央+地方”联动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资源数据库,提高农产品加工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创新“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形式,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第二,大力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

在工程实施上,要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培育休闲农业品牌。做好顶层设计,用好的规划塑造出一个好的产业来。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政策。制定好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形成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二是持续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内涵。要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以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农村文化遗产普查,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力度,强化政策创设,完善工作机制,带动遗产地农民增收。

三是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在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等方面有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发展农家乐、小型采摘园、休闲农业专业村等项目,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在推进方式上,

一要创新组织经营形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

二要加大标准制修订。要在总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修订创建标准,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和民俗村四大类型,分门别类研究制定餐饮住宿、景观环境、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标准,推动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标准化服务、特色化运营。

三要强化基础设施改造。要结合村庄整洁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和休闲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引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积极争取落实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四要加大宣传推介。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带动农业,休闲农业就是城市带动农村,做好向市民推介宣传很重要。要站在助推农民增收、方便市民休闲的角度,结合时间节点、产业特点和消费人群的个人化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扩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庆,四季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

在工程实施上,要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落实和创设农民创业创新政策。打通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落地生根。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支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设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二是培育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以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为主体,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以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天使投资人、创业带头人和科研院校专家为主体,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远程传输、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

三是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真正让农民创业创新园成为好的抓手;利用名村、企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

在推进方式上,

一要建立工作机制。在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围绕农民创业创新,加强部门间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农民创业创新职能,加强上下间工作联动,形成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要开展试点示范。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创建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试点县、试点乡和村。

三要推介典型代表。总结推广一批农民创业创新模式,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开展农民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宣传推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

四要提供公共服务。努力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配合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鼓励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综合性服务和专业类服务,开展各种促进创业创新的公益活动,为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同志们,面对“十三五”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加强系统自身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这里,我提四点要求。

一要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以更严的标准和更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到重实际、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主动破除一些过时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转变、方法路径上的新突破、作风面貌上的新气象,进一步树立全行业讲纪律守规矩、真抓实干的清风正气。

二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干部队伍。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行业第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群众和企业的意愿需求,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研究关系行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三要创新抓手载体。深入挖掘现有各类典型示范的好经验好做法,抓住那些一举多得和牵动全局的好措施好政策一抓到底。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模式的研究总结。

四要加强机构职能和队伍建设。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优化内部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分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发挥事业单位作用,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完善推动工作和服务基层的体系。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构建协同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加强对外沟通协作,建立领导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行业服务、协调一致的管理服务机制。

明年及“十三五”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的任务已经明确,重点工作已经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农业部党组的中心工作,鼓足干劲、拼搏进取、求实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各项产业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四

所谓低碳经济体系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遏制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新型的能源、科技技术以及全新的发展观念,积极促进各行各业实现低能耗高产出,进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资源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它将农业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流程过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浪费的问题。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效应。

2.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2.3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4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2.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都市休闲农业等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能够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文档为doc格式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五

农业遍及大地,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正因为农业的存在,人们才有了丰富的粮食和各种农产品。在我国,农业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有幸参观了一些农业园区和田园乡村,深深体会到了农业的伟大和重要性。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体会到了农业的辛勤劳作。参观农业园区时,我看到了众多的农民工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他们清晨就起床,忍受着酷暑和寒冷的天气,不辞辛苦地耕种、种植、收割。他们的汗水浸透了大地,他们的辛劳成就了农产品的成功丰收。感受到这份辛勤劳作的时候,我内心对农民工人们产生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其次,农业的技术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在参观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时,我看到了众多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和高科技农具。例如,智能化的种植系统、自动化的农机设备等。这些高科技手段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节约人力,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和福利。

再次,我体验到了乡村田园的宁静与美好。在旅行中,我有幸去了一些乡村田园旅游区,享受了大自然的美好。在那里,我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看到了翠绿的稻田、金黄的麦田和茂密的果园。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沐浴在阳光下,忘却一切烦恼。这种宁静与美好让我更加热爱乡村的生活,也更加珍惜自然的恩赐。

此外,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致富。在乡村旅游区,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特色农庄和农家乐,农民通过经营农业旅游,增加了收入来源,改善了生活状况。同时,农产品的销售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们能够更好地销售产品,提高了农业的盈利能力。这种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也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我认识到农业遍及大地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生态责任。农业生产需要土地、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源的支持,而这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人类的责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通过科学种植、节约用水和减少农药使用等措施,才能够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未来人们享受到更好的农产品和生活质量。

总之,通过参观和了解农业园区和田园乡村,我对农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农业的辛勤劳作、技术进步、乡村田园的美好、农民经济的繁荣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些方面使我更加珍惜农产品的价值和农民的贡献。农业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命脉,我们应该共同关注和支持农业的发展和保护,为人类的生活和未来作出更多的贡献。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运行的稳定。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农业部农业工作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和明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就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十三五”和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农业部党组的工作安排,认真总结“”行业发展的成就经验,分析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明年和“十三五”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新成绩,总结新经验

“”时期,伴随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和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体量巨大的朝阳产业。20xx—20xx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增长11%,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8%,很多农产品加工大省工业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从1.8:1提高到2.2:1。规模以上企业从6.9万家发展到7. 6万家,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近2万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7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成为经营主体融合共生的主导者、产业环节融合互动的引领者、资源要素融合渗透的推动者。

(二)发展动力持续强劲。

“”期间,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产品加工业,既不与民争利,又带农增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20xx年预计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工业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亮点,为新常态下稳增长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落后产能逐步消化,装备技术升级加快,为产业发展增强了新的发展动能。目前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2%。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88.5%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正在培育成长。

(四)空间布局更趋合理。

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向加工园区、物流节点、优势主产区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xx年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万家),成为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聚集地;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湖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逐步显现。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吸引农民直接以资金、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加工和流通业,全国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将农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融合,打造了农业产业化升级版。“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将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引入,模糊产业边界,实现网络链接,大大缩短了供求距离,降低了经营成本。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补农建农带农。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比重更大,每亿元加工营收吸纳96人就业,明显高于工业;农业逐步从出售原字号农产品转向加工制品,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可以讲,“”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声水起、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作为农业新的业态和农业新的增长点,其内涵日益丰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说农产品加工业是对农产品资源进行开发,将农产品“卖出去”来增加农民收入的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则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将消费“引进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正因如此,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指出:“有一些贫困地区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农家院变成旅游设施,绿水青山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预计20xx年经营收入3500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带动33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成为城乡居民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

“”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凝聚了各级管理部门、广大企业和亿万农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可以说,产业有了大发展,工作上了新台阶。在实践中大家积累了不少好经验。

一是始终把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些年,我们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重视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指导企业以农为本,引领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努力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着力破解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双重挤压以及资金技术等要素瓶颈问题,充分发挥产业增长带动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从纵横两个方面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

二是始终把市场决定和宏观指导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遵循。这些年,我们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依托社会组织,整合资源要素,针对农产品加工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类公共服务,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户形成了发展产业的合力,有效激发了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是始终把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些年,我们努力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用地等政策方面为产业发展争取空间,用政策来推动,用规划做引领,用标准来衡量,善于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政策,把政策变成项目,先后推动出台了粮食加工减损、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基地、综合利用、主食加工、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人才队伍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开展主食加工提升等系列活动,有效组织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财政项目,为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四是始终把创新和推广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这些年,我们努力把创新练就成看家本事,瞄准资源配置、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实招、下大力,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创新、传统加工技术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农业文化遗产、创意创新等方面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在成果推广应用、标准化进程、品牌培育、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五是始终把职能和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这些年,各级管理部门履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强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整合系统资源,汇聚工作合力,形成了目标一致、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一起发力、互相支持、攻坚克难、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适应新形势,明确新思路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做好产业工作的行动指南和遵循依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等任务要求。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强调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特别是要把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就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央的部署要求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期,也是我们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期。一方面,全面小康社会,居民收入倍增、人们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档次升级,形成新的需求,加之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是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供应趋紧、投入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明确新思路。

(一)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

这些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和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农民收入也连年增长,但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就会成为空话。这就需要提升新的农业增值空间,开辟新的农民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伸向消费市场,搭建起了沟通城乡的桥梁,既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又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了农产品转化增值。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在农村首先要发展那些农民能够广泛参与、共享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的产业。因此,我们要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工作目标,坚持以农为本,立足农业资源特色优势,尊重企业和农民主体地位,做大做强产业,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农业多重增效和农民多渠道增收做出贡献。

(二)坚持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工作路径。

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国际经验也表明,农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天然的“接一连三”的特殊属性,而休闲农业则更是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体。我们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努力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为载体,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一体推进。通过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通过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程,努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

(三)要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新创业三大任务为工作布局。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已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新创业三大任务。这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适应新的形势,符合职责要求,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体任务和工作布局。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在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的同时,大力推动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到20xx年,农产品加工业总量明显增长,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争取年均增长7%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2.5:1左右。

发展休闲农业,要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培育繁荣农村、富余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力争到20xx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8%以上,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引导农民创业创新,要以营造良好农民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为主线,以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为主体,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农民在农村兴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养老、家教、生产资料供应、生活生产服务业。力争到20xx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孵化助推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使农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三、采取新举措,开拓新局面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聚焦重点,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好“三大工程”。

第一,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在工程实施上,要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补助政策并高效廉洁规范实施,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加强初加工设施和装备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环节,整体提升初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二是推进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灭菌、冷冻保鲜、分子蒸馏等精深加工技术,在提取蛋白质、脂肪、纤维、新营养成分、药用成分及活性物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发展优秀国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装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三是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品牌培育,推介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四是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强综合利用试点,一定要试点出样板和成效来。

在推进方式上,

一要抓好政策指导扶持。集中精力研究制定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抓紧发布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解决好农产品加工的税收、用地、用电等问题。

二要抓好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推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重大技术装备难题。推广成熟适用技术,发布行业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人才、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推进标准化进程和品牌培育,发挥生态、安全标作用,集中力量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计划,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优胜劣汰,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要抓好园区建设。着力强化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创建一批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营销网络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

四要抓好公共服务。搭建政府服务公共平台,促进投资、贸易、银企、科企对接,搭建主销区向主产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各类平台。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等公共服务及专业服务。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为主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搭建“中央+地方”联动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资源数据库,提高农产品加工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创新“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形式,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第二,大力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

在工程实施上,要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培育休闲农业品牌。做好顶层设计,用好的规划塑造出一个好的产业来。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政策。制定好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形成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二是持续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内涵。要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以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农村文化遗产普查,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力度,强化政策创设,完善工作机制,带动遗产地农民增收。

三是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在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等方面有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发展农家乐、小型采摘园、休闲农业专业村等项目,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在推进方式上,

一要创新组织经营形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

二要加大标准制修订。要在总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修订创建标准,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和民俗村四大类型,分门别类研究制定餐饮住宿、景观环境、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标准,推动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标准化服务、特色化运营。

三要强化基础设施改造。要结合村庄整洁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和休闲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引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积极争取落实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四要加大宣传推介。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带动农业,休闲农业就是城市带动农村,做好向市民推介宣传很重要。要站在助推农民增收、方便市民休闲的角度,结合时间节点、产业特点和消费人群的个人化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扩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庆,四季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

在工程实施上,要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落实和创设农民创业创新政策。打通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落地生根。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支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设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二是培育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以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为主体,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以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天使投资人、创业带头人和科研院校专家为主体,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远程传输、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

三是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真正让农民创业创新园成为好的抓手;利用名村、企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

在推进方式上,

一要建立工作机制。在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围绕农民创业创新,加强部门间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农民创业创新职能,加强上下间工作联动,形成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要开展试点示范。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创建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试点县、试点乡和村。

三要推介典型代表。总结推广一批农民创业创新模式,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开展农民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宣传推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

四要提供公共服务。努力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配合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鼓励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综合性服务和专业类服务,开展各种促进创业创新的公益活动,为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同志们,面对“十三五”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加强系统自身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这里,我提四点要求。

一要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以更严的标准和更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到重实际、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主动破除一些过时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转变、方法路径上的新突破、作风面貌上的新气象,进一步树立全行业讲纪律守规矩、真抓实干的清风正气。

二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干部队伍。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行业第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群众和企业的意愿需求,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研究关系行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三要创新抓手载体。深入挖掘现有各类典型示范的好经验好做法,抓住那些一举多得和牵动全局的好措施好政策一抓到底。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模式的研究总结。

四要加强机构职能和队伍建设。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优化内部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分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发挥事业单位作用,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完善推动工作和服务基层的体系。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构建协同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加强对外沟通协作,建立领导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行业服务、协调一致的管理服务机制。

明年及“十三五”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的任务已经明确,重点工作已经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农业部党组的中心工作,鼓足干劲、拼搏进取、求实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各项产业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出更大的贡献。

3页,当前第1123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旱作农业的发展,抓好旱作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业部和财政部在甘肃联合召开部分省区旱作农业工作座谈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研究政策,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旱作农业重点工作,努力使旱作农业为全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次会议在甘肃召开很有意义。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旱作农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粮食从调入到调出的历史性跨越,在全国做出了示范和样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刚才,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甘肃省和云南省农业厅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四个省区在发展旱作农业方面都有好的经验和做法。中国农科院梅旭荣研究员作了“科学发展旱作农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专题报告,听了很受启发。静林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旱作农业发展成绩和各项关键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对旱作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午,与会代表还要参观广河县旱作农业现场。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年旱作农业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总结

旱作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紧紧围绕“集水、保水、用水、节水”做好文章,是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旱区农民持续增收。长期以来,农业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以来,组织编制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连续五年召开全国农田节水会议,连续多年安排节水示范项目,推动旱作农业发展。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增加投入,加大示范力度,推广集成了全膜覆盖、坐水种、膜下滴灌、机械深松等旱作农业技术,初步形成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以甘肃为代表的“三北”地区实践证明,发展旱作农业,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积累了坚持行政推动、加大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和遵循自然规律等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技术创新与集成配套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紧紧围绕重点作物和优势产业,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水资源状况等因素,顺天应时,主动抗旱、科学抗旱,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实用简便、投入少、见效快的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旱作农业示范区。尤其是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技术在西北地区率先突破,带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随着旱作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在抗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的转变,由单一抗旱技术向综合集成技术的转变,由传统抗旱技术向现代抗旱技术的转变,实现了大旱少减产、小旱不减产、不旱多增产,旱作区由原来的产量低而不稳变成了现在的粮食主产区。充分说明旱作区实现稳产高产大有潜力、大有希望。20xx年,甘肃省广河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4.2万亩。当年降雨量为349毫米,1—7月份降雨量比往年减少3成,属于干旱年份,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446斤,比半膜玉米亩均增产457斤,增产46.2%。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6408斤,比露地马铃薯亩均增产1912斤,增产42.6%。在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是发展旱作农业的条件明显改善。国家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为进一步发展旱作农业提供了条件。各级农业、财政等部门,加强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设施条件建设,加大关键旱作技术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500多个,示范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20xx年,以地膜覆盖、膜下滴灌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4亿多亩。

三是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各地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压夏扩秋,调整结构,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北方玉米主要分布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通过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玉米种植范围已扩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的地区。如甘肃“压夏扩秋”,夏秋作物比例由44:56调整为36:64;陕西在陕北推行压杂扩薯,渭北推行压小麦扩玉米;宁夏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马铃薯、地膜玉米;山西积极调减小杂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旱作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布局。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旱作农业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确保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甘肃六年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陕西五年间全省净增粮食超过36亿斤,主要作物单产增长了10%,其中旱地玉米单产提高100斤以上。山西省长治县从1995年开始,连续十几年坚持在玉米种植上推广整秆半耕半覆盖技术,单产由上世纪90年代的960斤提高到目前的1120斤,自然降水生产效率达到每亩每毫米生产粮食2.2斤。

总的看,旱作农业发展的成效显著、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但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用水资源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未来20xx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农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大范围、大面积的干旱频繁发生,从干旱类型、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上看都呈增加趋势。20xx年川渝大旱,20xx年东北地区夏伏旱,20xx年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和东北地区夏伏旱,20xx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20xx年北方冬麦区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春旱,历史罕见,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情已成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据统计,近20xx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亿亩左右,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两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亿多亩,因旱损失粮食平均每年600亿斤以上,约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6%。三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虽然旱作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旱作区干旱少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还面临严重威胁。此外,旱作区大多是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能力较差,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和物质基础均较为薄弱。我们要认真总结旱作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旱作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旱作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5月31日,回良玉副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良玉副的讲话精神,在旱作农业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当前,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旱作农业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粮食增产潜力巨大。据专家测算,在旱作雨养农业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具有多利用400亿立方米天然降水的潜力。实践证明,通过推广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可以解决光温水不配套的问题,可有效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努力,旱作农业区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旱作农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集成配套良种、农艺、农机、农环等综合技术为突破口,以构建扶持旱作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保障,以加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完善合作协调机制为支撑,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发展,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的总体目标,即: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期间,要紧紧围绕“集水、保水、用水、节水”,力争使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实现“五个转变”,即:更加注重先进适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实现从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转变;更加注重抗旱减灾技术应用,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影响,实现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转变;更加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从广种薄收向高产稳产转变;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针对性,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实现由分散布局向特色旱作农业格局形成的转变;更加注重提升旱作农业科技生产水平,不断突破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由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旱作农业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充分依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旱作农业示范工程等项目,加强旱作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田间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坡耕地治理改造,建设水平梯田,开展坡面水系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雨水拦蓄能力;加大田型调整,聚土改土,增厚土层,改良土壤,建设土壤水库。

二是构建技术支撑体系。要围绕作物集成技术。充分发挥技术推广和科研院校专家的作用,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条件的旱作农业技术模式。要抓住关键问题集成技术。针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断完善技术模式,逐步建立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要着力加强农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探索解决地膜污染的有效途径,防止残膜污染。要加快旱作农业配套机具的研发,为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供支撑。要坚持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农技与农环相结合,变单一的抗旱技术为综合的抗旱技术。技术路线、扶持政策也要根据技术集成的要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三是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各地要适应旱作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农业装备建设,着力提高旱作农业发展物质装备水平。要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运水平为重点,加快普及各类专用农机产品;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微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施;以提高抗旱能力为重点,大力建设集雨窖池和配套提灌设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先进技术、设备及设施的组装配套。同时,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及时监测发布旱情,为农业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科学编制旱作农业发展规划。旱作农业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发展要求,科学制定旱作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旱作农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主攻方向、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关键技术,以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形成各具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旱作农业发展步伐。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旱作农业各项工作落实

发展旱作农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社会氛围,不断推进旱作农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旱作农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建立适应旱作农业的工作机制,确保旱作农业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成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解决重大问题。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旱作农业工作涉及多部门,农业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发改、水利、国土等涉农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良好氛围。农业系统内部要密切配合,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协会等各方面技术力量,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对接的旱作农业技术研发新机制,形成科技合力。整合项目资源,充分利用高产创建、标准园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平台,集成技术、集中项目、集约资源,推动旱作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是强化典型示范。深入开展旱作农业示范活动,积极创新示范模式,为旱作农业发展树立典型和样板。各地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和平台,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资源特点和耕作制度,突出优势农作物,强化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集成示范一批新的简便实用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做到县县有示范、村村有样板,不断扩大示范规模。要根据地膜使用情况,建立一批农田残膜回收示范点,提高农民捡拾残膜、企业回收和加工再利用的积极性;鼓励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制和生产,加快机械化残膜回收步伐。

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既要重视对上的宣传,及时反映情况,报送信息,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还要重视对外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旱作农业在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增进社会了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旱作农业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通过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观摩、印发明白纸等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宣传旱作农业的典型,使旱作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

同志们,我国旱地面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一定意义上讲,粮食生产的差距在旱区,增产的潜力在旱区,粮食上新台阶旱区肩负重要职责。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开创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页,当前第3123

农业调研报告题目篇八

农业遍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人类社会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农业到现代的现代农业,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改变了自然环境,也赢得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更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我个人深入了解农业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与农实地交流观察,我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农业是每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从古至今,农业供给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所需的食物和纤维原料,支撑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在现代社会,农业通过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农民个体而言,也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农业具有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和城市化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也面临着环境压力的加大。然而,农业并不是环境的破坏者,而是保护者。农业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强了我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和节约用水,农民们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也保护了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此外,农业生产还通过植被覆盖和土壤保水等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再次,农业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农田和果园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只有人们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依赖,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民们通过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现代的科技手段,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系统。在农田里,我看到了农民那种对大地的热爱和怀抱。他们伏地劳作,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帮助着周围的自然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农业能够提供工作机会和改善农民收入。农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也给农民带来了实质性的收入。在农业带来的就业中,农民们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也能够创造财富和价值。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效益,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这使得农民们过上了更加优质的生活,也有更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改善家庭和农业生产条件。

总而言之,了解农业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了解自然和环境的重要途径。农业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更是保护环境、促进和谐共生、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农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应该珍惜农业的发展,加强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