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类论文开题报告大全(15篇)

时间:2023-11-27 13:59:18 作者:书香墨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介绍,它需要我们提出清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如果你还不太了解开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目的: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使变动成本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首先应关注变动成本法的实质及其利弊和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通过对变动成本法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探索出变动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和管理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其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引导企业将变动成本法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发挥变动成本法应有的作用。

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及科学虽得到迅猛发展,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加之由于20xx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出口大幅下降,而内需始终不足,企业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关注成本这条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这种国内外大环境下,谁拥有了成本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在当前情势下产品销售的主动权,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信息就成为企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的重要依据。而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使得固定成本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样,按传统的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就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以及获取成本竞争优势的需要了。因为现行的完全成本法认为,只要与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产品成本,所以,对制造费用不管它是固定性的还是变动性的都应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却是从成本性态分析出发计算产品成本,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克服了全部成本法的许多不足之处,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它认为只有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成正比例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变动成本)才构成产品的真正成本。于是变动成本法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必要的、现实的选择。变动成本法是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由当期收益予以补偿的一种方法,与完全成本法相比,有其显著的优势。它既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又是损益的计算方法,因而它更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外研究: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得以迅速传播。但由于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未被美国税务当局认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外部环境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企业的管理当局要求会计人员提供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于是变动成本法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在美、日、英等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到现在已经普及应用于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

国内研究: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已被引进我国。当时,国家在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不少的大中型企业陆续对变动成本法的使用进行试点,从而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道路。1993年,我国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为了做到尽可能与国际惯例协调、接轨,在成本计算方面,把过去那种将销售及管理费用都包括在产品成本内的“特大型”的全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即计算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成本项目,这样与西方现行的财务会计做法基本上一致,从而为变动成本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还把一些典型企业如海尔的先进成本管理经验向各大中型企业推广。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在推广和应用变动成本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它仍以理论的形式停留在书本上,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应用还是很少,大多数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实行全部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成本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愈来愈不适应,而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1、论文主要采用主要应用比较分析法,对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对变动成本法进行了评价。

2、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院图书馆、网上数据库和社会、企业实际案例。

[5]聂超颖.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和决策应用.《消费导刊》.20xx,12.p141.

[8]翟春凤,赵磊.变动成本法利弊辨析.《中国乡镇企业计》.20xx,8.p44-p45.

[10]廖晓莉.论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商场现代化》.20xx,27.p65.

[12]颜廷生.变动成本法在现行成本核算中的可行性探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xx,2.p103.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交毕业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最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主要内容:

1.引言。

2.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1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2.2谨慎性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2.2.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2.2.2谨慎性原则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3.1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

3.2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3.3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

3.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5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4.3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

4.4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4.5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5.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5.1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5.2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5.3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5.4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5.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5.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5.7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6结论。

参考文献。

预期目标:

毕业论文预期将于2016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导师,作进一步修改润色;2016年4月12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4月26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三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5月10日前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预期字数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字数。并按学校统一规格打印成文。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选题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1.归纳法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献着作,充分利用数据库,专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分析法对国内外就该论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现状及最新进展、研究动态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到充分了解。

3.比较分类法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做比较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创新,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价值。准备工作:已大量阅读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主要措施:广泛查阅资料,理清思路,草拟开题报告和着手文献综述,作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草拟论文提纲,着手撰写论文。

四、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sanders,t.h.,hatfield,h.r.,moore,v.,1938: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

[2]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

[7]何光明.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交通财会,2009,07.

[8]汤云为.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5)。

[9]李娜.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财经论坛.

[10]马文娟.会计实务中的谨慎性原则[j].甘肃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马义华.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几点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年4月期刊.

五、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2015年10月10日前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

2015年10月12日上交论文选题。

2015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导师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015年10月25日前完成文献综述。

2015年10月29日前完成开题报告填写。

2015年11月2日开题答辩。开题后正式着手撰写论文。

2016年3月29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6年4月12日前完成论文二稿。

2016年4月26日前完成论文三稿。

2016年5月10日前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

2016年5月29日论文答辩。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既为我国国际贸易往来创造了条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舞台,却也引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经营绩效,进一步细化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各个方面的优化与升级,然而相比于资本结构、股利政策方面,我国上市企业尤其是国有制企业对营运资本管理的重视却远远不够。

1.1.2营运资金是企业经营周转过程中使用的日常性流动资本,是衡量企业流动性和支持日常运营能力的重要标准。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科学而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而,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白热化,企业越来越重视对营运资金管理。目前,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研究,向着更深度和广度发展,而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明显滞后。纵观国外的营运资金管理,已经从营运资金管理目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等传统理论研究向着更深和更广发展,美国两位学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耗费的时间占了约三分之一。美cfo杂志和rel咨询公司从1997年便开始针对美最大的一千家企业进行系统性的营运资金调查,以实际数据经验支撑理论研究;国内营运资金管理开始时间虽然较晚,但王竹泉等学者提出的分销渠道控制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尽管为得到实证的证实,也使得国内营运资金管理取得了新的发展。

1.1.3营运资本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鉴于各上市公司性质、所在行业、周边经营环境等的不同,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与策略也千差万别,因此,针对不同行业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也在逐渐展开。但专门针对能源企业的却如沧海一粟,能源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存货成本高等,这就注定了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特性性、创新性与适应性。而且我国能源行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内部改革刚刚完成,外部强劲需求考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的进一步匮乏也迫使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资本管理,面临问题越多越复杂,就更迫切需要相关理论实证研究的支持,为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也进一步促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营绩效。

目前,m和sottbesley(1972)给出的有关营运资本的两个相关概念,即营运资本和净营运资本。而营运资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虽起步较晚,却也在逐步健全当中。由只针对单一营运资产项目管理的研究发展到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重心,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化、全面化,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也更加深入和扩大。

毛付根教授(1995)指出营运资本一般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总额,而净营运资本则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现代企业理财必须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两者之间的变动所引起的盈利和风险之间的消长关系进行全面的估量,正确地进行营运资金的结构性管理。最优的营运资本投资水平,也就是预期能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水平。这是国内最全面介绍营运资金的开山之作,定义了营运资金,并分析了营运资金的管理与公司风险的关系。

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2000)提出了对现行周转率指标的质疑,并提出用“应收账款周转率”代替“应收账款平均账龄”,“存货周转率”代替“存货平均占用期”的建议,该研究是对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的深刻剖析,使营运资金指标的确定更加符合营运资金管理的初衷,促进了营运资金理论的发展。

雷新途(2003)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营运资本应界定为永久性流动资产与永久性流动负债之差。此外,作者还指出营运资本研究的重点应放在稳定的、可预测的流动资产和负债,排除随机性强、不可预测的流动资产和负债。

王竹泉、马广林(2005)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一文,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再一次将营运资金管理这一财务问题同管理紧密相连。原因是对于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上为风险收益权衡问题,只有拓展到管理领域才能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更多收益。

罗福凯、车艳华(2006)支出营运资本日常管理已经演进为营运资本实时管理,营运资本已成为财务管理的前沿对象。营运资本在产业链上的流动,会形成一条跨区分销企业连接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的价值链。只有每一个接点企业都处于高效运作状态,价值链才能畅通。品牌、特许经营权、广告、信息等无形流动资产将成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该项研究大大拓宽了营运资金的研究范围,营运资金与供应链结合的思想,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介入,使得营运资金管理的思想更加宽泛,也更加复杂。

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2007)对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以营运资金的重新分类为切入点,在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移到了渠道关系管理上,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方强、张琪(2010)将营运资金的搭配政策由配合型、激进型、稳健型,重新划分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已解决实际应用政策制定和风险水平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使得经理人员更好的利用财务政策,提高工作效率。

李文(2010)提出了营运资金的占用比例的评价指标、营运资金来源结构的评价指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的概念,其中营运资金占用比例评价指标包括:营运资金需求占营运资金占用率、净流动余额销售规划比率;营运资金来源结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占有率、流动负债占有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现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剩余日、营运资金生产率、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

现在对于营运资本的研究更多地引入了利益相关者和价值链。随着企业理论的发展,不仅仅是股东享有企业经营的净利润,而是所有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分担风险,获得收益,从而决定企业边界和其价值创造。因此,最优的营运资金投资水平应是预期能使内部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水平,而且这个水平要从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

(1972)对当时的存货订货量基本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在保险储备量下的最优订货模型。这一模型提出了在保险储备的情况下,如何使存货的订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订货方法。该模型是对前期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对当时的理论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后来一系列存货订购模型的产生。国外早期营运资金管理只是针对某一项流动资产,只能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流动资产部分的管理状况,忽视了资产项目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应用这些策略时经常出现冲突和矛盾。

在1973年归纳了当时八种具有代表性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它们分别是:总体推断法(aggregateguidelines)、约束条件法(constraintset)、成本平衡法(costbalancing)、概率模型法(probabilitymodels)、组合理论法(portfoliotheory)、数学规划法(mathematicalprogramming)、多重目标法(multiplegoals)以及财务模拟法(financialssimulation)。上述八种方法直到目前仍然是一般的财务管理或营运资金管理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

(1976)提出了“现金周期”这一概念,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探讨现金流转状况,提出改进现金管理,缩短现金周期的措施。

jensen(1986)认为当企业经营管理着存在着利用企业较多的自由现金流收益从事获得非金钱私人利益的过度投资道德风险行为时,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收益,从而经常性地减少自由现金流。另外,短期债务还可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进而增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激励,更有效的使用企业资金。上述研究均是对营运资金基于单个项目的研究,对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限制在公司投资融资范围之内。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在现金周期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虑现金周转期内各个阶段现金流量的时间和数量,按不同时间点占用营运资金数量重新计算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建立了一个修正的现金周期(aweightedcashconversioncycle,wccc)指标--加权现金周期。此时的研究仍然只停留在孤立研究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层面。

(1992)将营运资金视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是投资的目的,即占用最少的资金,以最低的资本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应时刻关注在营运资金上投资的风险,考虑机会成本,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juancolina(2002)在管理类型上重新阐释了营运资金管理。他指出,一个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包括三个部分:(l)收入管理(应收账款、订购程序、支付账单和收款);(2)供应链管理(存货和物流);(3)支出管理(购买和付款)。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细化,强调了营运资金三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将会给公司带来最佳效果。colina的这一论述使人们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资产负债表部分,而是扩展到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将公司日常琐碎的经营管理统一于营运资金管理之下。

steyn、hamman和smit从整体考虑营运资金,认为高增长并不是一家公司取得成功的好方法。因为如果公司有较高的销售增长率,其扩张较多依赖于非现金营运资金的扩张,那么在股利支付之前来自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将远远慢于税后净利的增长,结果导致公司的破产风险增大,成为被收购的目标。因此,如果公司想要在长期中取得成功,必须采取一种更加温和的增长方式,重视现金流与非现金营运资本的管理。

johnantanies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三角困局”.他指出企业要想同时做到存货的最小化、资产利用程度的最大化以及顾客服务水平的完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试图达到一个领域的最优化,就意味着忽视了该优化过程对另外两个领域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整个公司的次优化。而公司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又会加剧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制定营运资本管理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公司其他领域计划的影响情况,否则营运资本管理计划的最优化很可能损害整个公司的战略意图,造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次优化。

jafar和sur(2006)研究了国家热力公司(ntpc)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结果表明,该公司在放宽限制之后取得了较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效果,这是通过自身适应放宽限制后的全球化和自由竞争的新环境实现的。他们指出,虽然许多国营企业通过适应新的形势来生存和发展,一大群在数量和投入上比重都很大的公共事业部门已经被严重的问题困扰,如增长缓慢,生产效率低,缺乏研究和开发,营运资金管理低效等。

mihirdash和ranihanuan通过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营运资金管理的风险-收益权衡模型,从而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决策。通过线性规划这种定量方法来解决存在相互影响因素的决策制定应用于营运资金决策较为合适。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的上的,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在方法上由数学方法转变到基于供应链和渠道的营运资金研究方法。国内营运资金管理从过去仅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到只限于公司投资融资范围的研究,再到现在基于渠道和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度。但是相对于国外讲,营运资金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内仍有欠缺。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选题理由:

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制约到信用卡的使用。据业内人士不完全估计,现在整个银行业所发行的信用卡中,大约只有20%是“活”的,其余80%是“睡眠卡”。另据了解,截至底,中国银行卡发行总量7.62亿,总交易金额35万亿元,但消费交易仅4亿元,只占全部消费额不到5%的份额,其余95%都是现金存取和转账,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今,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店口镇也不例外,持卡消费已日渐成为平常之举,但是据我了解,信用卡业务在店口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各银行利用免首年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信用卡,可是人们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成为了店口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情况如何,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怎样解决,这都使信用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拟实现的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综述﹛与本论文(设计)相关的已有研究(设计)成果的综述﹜:

近几年,信用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彭千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一书中提到银行对于信用卡现在的`发展眼光应放在针对不同的客户发行带有不同增值功能的信用卡上,找寻优质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在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使用率以减少“睡眠卡”。虞月君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4)一书中提到对于银行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刷卡奖励的活动或是增加特约商户数量以刺激消费者消费;还可以添加增值服务,让有此需要的消费者在出示卡时即可消费享用。这些都可以提高卡的使用率。李芳在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一书中提到信用卡如果被非法提现或盗用,银行不承担责任,这样将很难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信用卡的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另一方面持卡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以防范信用卡被盗刷以及相关的损失。万晓东,何春雷在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2007,提到(1)利用免息期。先消费后还款,就相当于银行为你提供了一笔无须手续的短期信用贷款,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偿清当期对账单上的本期应缴款,即可享受免息待遇。(2)利用循环信用,通过适当的负债来换取资金的周转,以降低理财成本。(3)巧用免息分期购物。

四、论文(设计)主体框架与进度安排:

论文主体框架:

一、诸暨市信用卡使用问题的提出。

二、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诸暨市信用卡持有量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持有年龄。

(2)信用卡的持有张数。

(3)不同银行的持有量。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增长情况。

(2)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情况。

(3)信用卡的功能使用情况。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调查。

(1)、信用卡的满意度。

(2)、信用卡设密码调查。

(3)、客户和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一)、信用卡持有量情况因素分析。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因素分析。

四、诸暨市信用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信用卡的持有量。

(二)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

(三)防范信用卡的安全。

进度安排:

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月~1月,资料收集。

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9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9年4~5月,完成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6进度安排。

文献综述。

1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

1.1资本运营的涵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2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1.3.4并购方式。

1.4研究课题的意义。

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

参考文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依托资本市场相关工具,以并购和重组为核心,以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标,通过资本的有效运作,来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概念虽然产生时间短,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广泛地进行资本运营。事实证明,如何有效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资本运营课程在我国研究也比较热门。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资本运营观念在不断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们。在资本运营的大潮面前,许多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从我国资本运营的实际来看,进行资本运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国内企业也要面对跨国企业的挑战。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先去了解和认识资本运营。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现实,充分考虑到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资本运营的内涵、形式、核心、企业并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核心——并购的模式、动因、效应分析,并通过国内外资本运营历程分析我国资本运营发展趋势。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资本运营中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理论部分主要参考金融投资类、经济类报刊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大量有关资本运营与企业并购方面的书籍;投资学教材与参考书和教学中老师对资本运营模式的总结与案例分析;另外,指导老师在研究过程中会提供较大量的参考资料。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块: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及其相关的概念、资本运营的特点、形式、国内外发展状况及重组、并购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资本运营的核心——m&a,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说明资本运营的全过程、特点和技巧。最后一部分主要总结全文,对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特点做一分析和总结。文章在阐述理论问题紧扣what—how—why,并加以背景的介绍,使文章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

本文从去年11月份确定研究题目后,12月到今年3月份主要进行相关理论、文献和案例的收集、整理。从3月到4月初完成。

(含文献综述)和前期正文的编写。计划到4月底完成初稿,并交给指导老师审核、修改。争取5月中旬完稿,并进行论文答辩的准备。

文献综述。

摘要: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一般说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不可能没有资本运营,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谓产品经营,就是企业围绕产品与服务等主要业务,进行生产(含服务)管理、产品改进、质量提高、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而企业的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大街够、融资和投资的运筹,以谋求实现在风险与赢利之间的特定平衡,争取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

关键词:资本运营;并购。

1.1资本运营的涵义。

在论述资本运营前,有必要把产品运营说一下。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一般学术界定义产品经营(生产经营)是以物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物化资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获取最大利润的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2017.4,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有关资本运营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综合起来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最大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证券、货币)、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

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品和产业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企业要缩短资本流动过程,加快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过程,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在资本运动总公式中,也相应地反映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关系。

1.2.2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问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

合同。

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答约成本,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与垂直兼并、混合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垂直兼并、混合兼并的内在原因,并对原有理论作了补充和调整。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产权理论认为,资产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明晰的产权界限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基础。企业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规范化的公司产权基础上,没有界定清晰的产权、规范的股权结构和合理有效的股权流动机制,真正的公司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行为是难以产生和发展的。在清晰的产权界定基础上,企业资本运营行为有助于推动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价值型管理和优化重组,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企业运用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推动公司产权的聚合与裂变,可以进一步促使公司产权明晰化。

产权理论要求产权必须明确.必须能够白由流动.这将从如下方面对资本运营产生推动作用。首先,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动公司并购的社会化。其次,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市场化进程。第三,产权的白由流动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有关资料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表明:运用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谋求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日本在不到2017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在我国,企业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极为明显.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所谓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

并购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财产、经营权或股份,并使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并购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品牌、市场、资金、管理、文化等优势,让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使呆滞的资本运动起来,实现资本的增值。

并购的具体方式包括企业的合并、托管、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产权交易、企业联合、企业拍卖、企业出售等具体方式。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并购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推动并购实践的发展;在研究西方公司并购史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经济学分析,从而形成多种并购理论。

(一)效率理论(efficiency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有助十促使公司管理层效率改进,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潜在效益。效率理论可以细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角化经营理论与价值低估理论。

(二)代理问题及管理主义者(agencyproblemandmanagerism)。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今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八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动、进步”的雷锋精神,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以实际行动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市官兵深入辖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民服务活动,实实在在的为驻地百姓服务,切实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突出展现当代消防军人的良好风貌。

一是和谐邵阳、疑难解答活动。为大力弘扬“三句话”要求,增强市民防火安全意识,在此期间,全市各大队在驻地设立消防知识宣传点,发放有关消防安全知识资料,现场解答群众关于消防安全的疑难问题,确实加深了辖区市民对消防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了辖区市民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美丽邵阳、志愿服务活动。为学习雷锋精神,美化社会环境,新宁大队官兵与社区联系,同社区人员一起将社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打扫,认真清理了墙面、墙角、沟槽、花园、广场等地方,使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武冈中队在得知临近单位道路旁边堆满垃圾以及一些不文明的物品时,立即派遣官兵对附近进行了清扫,还临近单位一个清新的环境。

三是活力邵阳、自愿献血活动。全市血源告急,很多病人都等着鲜血挽救生命。全市基层大队立即组织官兵、合同制消防员、文职雇员踊跃参与献血活动。干部积极带头,在医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有序地填写登记表,一个个排队验血型,进行采血,领取无偿献血证,整个献血过程井然有序。一袋袋血液,饱含着消防官兵的真挚情感和深情厚意,昭示雷锋精神永存,践行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誓言。

四是绿色邵阳、植树造林活动。新春伊始,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给邵阳增添一片绿色,邵阳支队机关、特勤、大祥区、双清区中队在胡远才副支队长的带领下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植树现场,官兵们一个个士气高昂,精神饱满,还不时传出欢快嘹亮的歌声,体现了消防战士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军人素质,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挖坑的挖坑、填土的填土、种树的种树,一片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

邵阳支队学雷锋活动不仅仅做在表面上,喊在口号上,更注重的是内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全市消防官兵更进一步加深了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坚定了官兵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弘扬了雷锋精神,也很好的展现了红门卫士的风采。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1、本选题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美国财务报告重述制度是伴随着公司治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1971年7月原美国计生原则委员会(apb)第20号意见书中规定:“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差错时,应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由于安然、世通重大财务舞弊事件的频繁爆发,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其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要在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上签署书面声明,声明指出公司管理层和主任会计师要对财务报告的差异负直接责任”。随后,5月,fasb发布第154号公告,首次正式定义财务重述的概念。由此,美国财务重述制度走向成熟。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差错定义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确认、计量和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12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中,上市公司应以临时报告的方式,及时披露企业存在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的信息。随后,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企业对前期重要差错的更正要采取追溯重述法。这项准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正式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年报补丁”

制度的成熟。

2、本选题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特别是st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对年度报告进行补充更正的现象很普遍,此现象形象地被称为年报的“补丁”。年报打“补丁”的现象这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多属于隐性披露缺陷,容易被忽视,但如果依据补充或修改前的年度报告(若前后报告差异部分达到重要性水平)作决策,将会给年度报告使用者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或误导其决策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本文试图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象进行较为系统性的分析,使外部投资者对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动因、经济影响和发布年报补丁的公司特点有所了解,从而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zui为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它传递了上市公司在整个会计年度内的全景信息,是投资人、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等进行正确决策的依据。纵观国内外证券市场上财务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少的上市公司在定期财务报告发布后又频繁地以补充或更正的形式修改已公布的定期报告。现实中我们发现在年报披露后,短则一两天,长则几个月之后,有很多的上市公司便开始发布补充更正公告,而公告前后公司业绩却相差甚远。这种利用财务信息补充更正而进行的不规范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本文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产生的原因、责任归属及改进建议。

2、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说明选题背景和有关文献对本文所研究问题及类似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年报补丁问题。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具体动机及手段,接着阐述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之后做上市公司年报补丁分析,zui后再描写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市场反应。第三部分:财务信息补充更正与审计责任。第四部分:政策建议。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析出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找出其责任归属。了解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特征和市场反应,找出应对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基本思路和方法。

首先,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和财经视频,基本了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其次,和相关专业人员探讨,向他们学习提取其中的意见,融合自己的想法。

第三,通过细心研究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案例,对此分析从而找出问题。

zui后,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查阅的各种资料所得,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技术路线。

(1)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状。

(2)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找出对策。

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通过大量阅读资料、听取相关专业财务人士的专业意见、自己学习所感悟及前人的总结,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象的探析是可行的。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

3.20__.3.3-20__.3.20根据开题报告,完成论文初稿。

五、参考文献。

1、王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王艳平;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相关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8、廖永强;基于公司治理特征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和具有人工智能的管理会计软件发展阶段。财政部从1988年开始,规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中长期目标、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指导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等,从而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发展。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势头较好,目前国内90%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都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可以说会计软件已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一面旗帜,我国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创建于1984年,明确提出会计电算化专业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理论上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涌现了大批会计电算化的优秀教师和实际工作者。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

(二)缺乏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从满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

(三)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

(四)会计电算化的统一数据接口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各软件公司自行开发的,各自使用权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五)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许多会计电算化单位没有严密的基础的管理工作制度。

(六)会计电算化重视账务处理却忽视管理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可以及大的发挥电子计算机的计算与分析功能,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主要是事后核算的影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大多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能力的现象。

三、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现阶段的状况。

为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会计师改革已迈出了稳健而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也应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了wto,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与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同时真正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会计会场也应是如此。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的时间较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了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纺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

(二)会计电算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怎样的问题呢?是什么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普及程度不高。

2、会计人员的素质低。

3、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1)网络安会问题突出。

(2)“无纸化”的风险。

(3)数据安全保密工作做的不好。

4、会计软件缺乏兼容问题。

四、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全国会计信用公示制度建立会计信用公示制度应遵循法制化,公正客观,分类公示,方便快捷原则。信用公示制度如果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面向社会和全民参与,就应采取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发布信用信息。要依法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利于社会监督。可将工商、税务、质检等管理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分层次开放。建立会计信用公示制度,定期发布诚信企业和失信企业信息,就是对诚信企业的褒扬和对失信企业的惩罚,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受守信的益处,使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声誉扫地,付出代价。

(二)重视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会计人员要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守商业秘密。改造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境界,使会计从业人员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教育会计人员应“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注6)树立“诚信会计”的良好形象。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将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转化成自觉的行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行动准则,营造良好诚信的社会氛围。另外会计人员还需要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这样才能确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前提条件。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监督制度等并且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督。

(四)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2.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加以规范。

3.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弹性区间,对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

(五)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或产权所有者监督其所属单位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较好地保证了《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得以履行,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看,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规范委派会计的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六)加速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

1.从行业协会出台制度规定和完善事务所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机制,制约所有者和经营者出于经营目的,干预注册会计师发表的独立审计意见。

2.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并规范最低收费标准。这样不仅减少了行业恶性竞争,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以损害审计质量的方式来降低审计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样提高了行业“租金”,将增加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违法的机会成本。将有利于增加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其执业的审计质量。

3.限制一个事务所同时为一个客户做非审计服务业务和审计业务,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受损害,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市场竞争的公正性。

4.应限制事务所对有限责任组织形式的选择,以提高事务所和个人执业的风险意识,增加其对审计质量的关注。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违规时承担无限责任,其面临的风险以及责任加大,铤而走险的几率才有可能大大减少。

(七)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规定明确具体的惩治措施,同时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因使用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明确造假单位、中介机构、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赔偿责任和比率,以便受害人依法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获取赔偿,以此达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和惩罚违法违规者的目的。切实贯彻实施《会计法》及相关会计法规规章,对检查出来的造假行为,要把处罚重点放在处理相关责任人个人身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使其不敢以身试法,以期从源头上遏止造假行为。规范中介机构行为,要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对知情不报或参与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中介机构,除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及经济处罚外,该取缔的要予以取缔,相关人员一定时间内甚至终生不得继续从事原有职业,情节严重的应追究事务所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其协助制止造假行为。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检查、严格监督,发现问题严肃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特别是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依法从重处理并公诸于众,形成巨大的威慑力量。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构造会计核算模式,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旨在向各有关利益集团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报表是这一系统的主要“输出”,也是财务信息披露的核心。会计报表根据公认会计原则,概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报表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就会计报表主表本身来说,其格式的固定性和以数字反映为主的特点,决定它所表述的企业财务信息势必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的决策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会计报表主表信息的局限性与日益增长的使用者信息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了会计报表附注的发展。为此,会计报表附注作为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倍受关注,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对附注的研究来了解企业的真实利润、实际生产规模水平、表外筹资等在主表中无法反映的信息。随着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化、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和人们对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客观要求,文字辅以数字表达的`会计报表附注将会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量大、内容复杂,披露上的灵活性较大,对于附注信息的规范和分析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基本报表信息的进一步说明、补充或解释,在保持基本报表正文简练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获得充分的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文拟从完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进行探讨。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作为信息披露的一部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产品是一种相当专业性的商品,不具备专业技术的一般消费者难以判断其质量;其次,报表附注信息产品的质量在技术上也难以检验。因此导致报表附注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吴联生,),其中规则性失真与行为性失真分别与报表附注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和人类的有限性有关,因此是难以逾越的。此外,根据证券市场上的结果来判断报表附注信息的质量也具有局限性,因为结果还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环境、投资者能力等的影响,任何对结果的检验都是对报表附注信息质量和其他影响因素的联合检验。

(二)现实意义。

随着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化,会计报表附注在整个财务报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会计信息披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三张基本报表一起共同组成会计报表的整体。然而,由于附注信息量大,内容复杂,披露上的灵活性较大,对于附注信息的规范也显得日益重要。而且,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加,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信息披露程度以及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所以信息披露仍然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薄弱环节,信息披露不规范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对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加以统一和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披露已经进入了附注时代,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报表附注的长度已超过了会计报表本身的长度(朱元午,)。而且,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加,也形成了鱼目混珠之势,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信息披露程度以及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据林舒、魏明海的研究表明,截至,公司上市前都存在过度“包装”现象。黄志忠、刘峰()的研究发现,公司自上市起,利润率逐年下降。可见信息披露仍然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薄弱环节,报表附注披露制度才刚刚起步,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公平、成熟的证券市场仍有很大的差距。

在国外,研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大多是从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释支持会计信息的强制性披露的观点,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方式。有关强制进行信息披露方面的经济学文献较多,主要是在美国。也有部分人主张,是否公开、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应该由公司自行选择,不应该通过法律强制。

四、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典型案例来揭示上市公司报表附注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摈弃了以往单纯依靠理论分析、或是通过国内与国外的准则对比的方法,来谈我国报表附注存在问题的方法。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有其独特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单纯以国外成型的信息披露理论或是准则的对比来评价我国报表附注披露中发生的问题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发生的典型附注披露问题,来揭示我国目前报表附注编制要求中存在的弊端,以为未来准则的制定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五、预期目标:

本文在借鉴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制度,探讨能够让报表使用者获得最真实的财务信息的方法。

六、进度计划。

时段工作内容。

第1周-第1周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审。

第2周-第3周毕业论文大纲,交指导教师审阅。

第4周-第9周论文撰写,指导教师指导。

第10周-第10周打印装订、答辩。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五、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9.10选题。

22008.10.5确定论文题目。

42008.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09.3.30论文定稿。

72009.5.15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xx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xx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xx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xx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xx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xx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xx年第9期。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zui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

选题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1、归纳法

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献著作,充分利用数据库,专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分析法

对国内外就该论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现状及zui新进展、研究动态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到充分了解。

3、比较分类法

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做比较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创新,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价值。

准备工作:

已大量阅读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参考文献。

主要措施:

广泛查阅资料,理清思路,草拟开题报告和着手文献综述,作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草拟论文提纲,着手撰写论文。

论文开题报告

注意:研究论题应该是能获取比较充分资料,并且有一定研究价值,自己能够把握的题目。切记不要研究太大的项目和自己根本不能得到资源信息的题目。论题是你研究的总纲要、总出发点,也是你的研究总目的。

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研究为解决问题。例如:组织的某一个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目标;实现一个研究论题的确良总体目的等。注意:直接说明研究宗旨,不要作解释,也不要将研究过程、内容写进宗旨中去。宗旨表述应明确、简洁,紧扣论题。宗旨研究的方向和导向。

为实现论题要求,需要实现的若干个具体的研究结果。例如:研究项目的若干子目标;研究论题分成的多个小题目等。

注意:直接表表述研究的若干个研究目标,不要作解释,也不要将研究的内容的过程写进研究目标中去,更不要作一些情感舒发。应将研究目标一个一个分开来写。研究目标一定是比较具体的研究结果,不要与研究的宗旨混为一谈。研究目标一定要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你研究论题和总目标,可以分解的具体子目标。可以反映出你的研究论题的可操作性,并可以指导你的研究在几个具体目标指引下开展工作。

说明,实现论题研究的目的需要在哪些领域进行研究。例如:组织内的某一个方面;环境中的某一个方面;市场中的一个范围等。

注意:研究范围是按研究宗旨和目标来确定的,是为实现论题的要求,确定在哪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可以获得研究的结论,或者研究目标要求的结果。不能扩大研究范围,也不能表述了研究范围后,根本不在这个范围进行研究。当然,也不能没在某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得出只有在这个方面研究后才可能产生的结果。

研究范围的表述,说明了你在研究中所涉及的领域,也表明了你把握研究的范围尺度。

这个方面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你的论题,是在什么样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为此你要适当说明你选取的论题,产生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背景下。这方面是指的大背景,而且不是论题涉及的具体组织、企业、人员的微观背景。

第一部分主要是让人明白,你的研究论题在宏观背景下,有没有合理的逻辑性,是否是一个有着比较大的实用性背景,同时也表明你的研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宏观条件下产生出来的,产生这样的论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等。当然这部分不要写得太多太长,防止喧宾夺主,淡化了具体的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你的论题,有什么样的具体背景,也是微观背景。就是说,你的论题产生于什么样的微观条件,在这个微观环境(指一个组织,或者你所研究的论题所处的具体环境)有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其中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过什么样的问题,现在又有什么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研究的必要等。

第二部分应说得比较细一些,因为直接关系到你的研究对象的问题。

第二部分,说明了你的研究论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你发现的一些问题,就是因为有这些问题,所以逻辑性地产生了了你的研究论题。而且初步说明了你对研究论题的一般看法。引导人们了解你的一些思路、观点、及对问题的理解。

以上两部分应有机地联接起来。

背景研究还要注意的地方是,务必要以实证的态度,如实地描述研究论题的背景。并准备在论文中,适当扩大后,成为论文中导论部分的宏观背景描述和组织背景论述中的微观背景描述;在背景研究中,应围绕研究论题,说明你发现的问题,以便自然地过渡到研究章节中去,同时也展你对问题的基本理解。

研究方法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其一是,获取研究问题所需要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你用什么方法进行实证调查。例如,设计问卷,面谈,电话访问等等。注意,你应将你收集信息的有关方法,例如问卷,访谈提纲等文件,作为附件附在论文最后的附件中,以表示你是在做实证研究。但这些文件不要列在论文中,避免影响论文的整体性。

其二是,处理信息的方法。例如收集来的各种数据如何分析,归类等。如果你对数理统计比较熟悉,可以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处理你所得到的有关数字数据。也可以用一些预测方法处理你得到的信息。如果你收集到的信息是文字资料,则可以用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处理,以便发现相关的规律。

其三是,利用你收集到的、并适当处理过的资料信息,围绕论题目标,开展问题研究方法描述。例如,pest、swot、策略矩阵、五动力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方法、组织行为学中的各种模型、hrm中的各种方法、企业战略定位的方法。其它你认为对你的论文研究有用,可以导致你的研究获得合理结论的一切方法都是可行的。

研究方法部分还要注意的是,在开题报告中,以上内容只是一般简明扼要地说明就可以了,不要十分详细地介绍。比较详细的说明将在正式论文的“研究方法”一章中展开。还要注意的是,要实事求是地写出你的研究方法,不要将根本不用的方法也写进去扩大报告篇幅。

其一是,你研究的论题有什么价值。所谓价值是指你的研究是否为你的组织重视,是否是某一个方面所需要的研究、甚至是急需的研究课题,是否会为你的组织、你的服务对象用于决策参考等。总之,你要说明你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实际用途,而不是空洞的议论。这一部分说明,由于有需求,所以有必要来研究。

其二是,你对这个课题研究有相关优势。所谓优势是指,你本人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你拥有有利条件可以获得研究这个问题的资料资源,你有领导和其他人员的有力支持,你得到某种委托,你想将所学用于指导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实践活动等等。当然对每一位开题报告作者来说,不会完全拥有上述所有的条件,只要有多少写多少就可以了,但一定要使人一看,你的确能够研究这个问题。这一部分是说,由于拥有某些条件,你有研究这个问题的可能性。

将你从开题报告开始,到完成论文研究的全过程,列出一个有时间规范、有进度内容的计划,并准备按这个计划实施。同时也是你的督导督促你完成论文研究的一个依据。

你要列出三十种或者三十种以上的参考书目。作为你研究过程中的参考资料。注意,参考书目罗列的方式参照哈佛注释系统。

你列出的书目,必须是你的研究所需要的,而且是你必定会参阅、也一定参阅过的参考书。不要将根本不会用到的书也列于书目中。

根据你罗列出来的书籍,也可以看出你对论文研究所下的力气,

你的研究的广度、深度,你可能对问题理解的水平、研究的水平等。

论文开题报告

是日常管理检查不到位。税收管理员因管户多,平时对所辖户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仅凭主观印象和人情办事,对所辖户不能做到合理调整定额,动态管理不到位。是对个体户停歇业管理存在重审批、轻监督,日常巡查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的问题。有的停歇业户,不是真正的停歇业,税务登记证和发票在停歇业期间不上缴,仍照常营业,这样势必对正常经营户造成不利影响。六是对未达起征点户发票控管难。从目前来说,由于房租普遍很高,不达起征点的个体户很少。尤其对用票户一定要跟踪管理。

二、加强个体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是加强税法宣传的力度和纳税信用管理。增强税务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优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尤其是对税收管理员加强考核,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者要进行处罚,直至调离。二是强化对个体户的监督检查。规范税负核定和调整工作,对个体工商户实行阳光定税及社会监督的方式,平衡纳税户间的矛盾。三是加强事前调查核实。

对定额户要进行动态管理,对停歇业户情况不符或弄虚作假的坚决不予审批。四是强化事中监督检查。对所有停歇业户,实行不定期巡查,定期通过复查、核查,对弄虚作假者除按规定给予处罚外,还要在网站、办税服务厅及相关公示栏上进行公开曝光,有效地杜绝弄虚作假者。五是加强事后责任追究。除对弄虚作假者追缴应纳税款、加收滞纳金和给予相应的处罚,还要对该户的管理员予以考核扣分,进行处罚,以增强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感。六是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的监管力度。

在“严”字上下文章,对符合开具发票的业户一方面要了解其税收缴纳情况,是否合法,在此基础上再检查其使用发票是否规范,在验旧、缴销上把好关。七是大力推进个体税收分类管理。这主要是将个体户分类,将建账的分成一类,将不建账的分成另一类,停歇业的再分成一类,最后,将非正常户、问题户集中起来,由税务所统一管理。

八是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对个体户税收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地税应加强对财产类税种实施有效管理,鼓励正常经营,调控从租行为,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调整作用。抓大、控中、放小突出管理重点。同时,应加强对未达起征点户的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实地核查,参考同类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合理定税,重点把握好起征点临界点的税收管理,依率计征,努力使纳税人满意。总之,个体税收征管处在一线繁杂而艰巨,除了税务部门自身努力之外,还应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特别是工商、银行、海关、公、检、法部门的配合支持尤为重要。

另外,群众性的护税协税网络也十分重要。面对基层征管战线长,税源分散的情况,税务人员往往鞭长莫及,顾及不暇,因此,可依托当地组织,如社区、村委会、街道等,帮助做好集贸市场、专业市场个体户的申报纳税(即委托代征)和催报催缴,也可委托他们进行个体户的定额评税,监督个体户的纳税情况,协助税务部门查处偷漏税;另外,还可发挥税务代理的中介作用,为个体户建账,代理申报纳税,辅导纳税人及时足额缴纳税款。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08.9.10选题

22008.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08.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08.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09.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09.3.30论文定稿

72009.5.15论文答辩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xx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xx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xx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xx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xx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xx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xx年第9期。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的里程碑。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依托资本市场相关工具,以并购和重组为核心,以企业资本限度增值为目标,通过资本的有效运作,来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概念虽然产生时间短,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广泛地进行资本运营。事实证明,如何有效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资本运营课程在我国研究也比较热门。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资本运营观念在不断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们。在资本运营的大潮面前,许多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从我国资本运营的实际来看,进行资本运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国内企业也要面对跨国企业的挑战。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先去了解和认识资本运营。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现实,充分考虑到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资本运营的内涵、形式、核心、企业并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核心——并购的模式、动因、效应分析,并通过国内外资本运营历程分析我国资本运营发展趋势。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资本运营中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理论部分主要参考金融投资类、经济类报刊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大量有关资本运营与企业并购方面的书籍;投资学教材与参考书和教学中老师对资本运营模式的总结与案例分析;另外,指导老师在研究过程中会提供较大量的参考资料。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块: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及其相关的概念、资本运营的特点、形式、国内外发展状况及重组、并购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资本运营的核心——,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说明资本运营的全过程、特点和技巧。最后一部分主要总结全文,对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特点做一分析和总结。文章在阐述理论问题紧扣what—how—why,并加以背景的介绍,使文章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

6进度安排。

本文从去年11月份确定研究题目后,12月到今年3月份主要进行相关理论、文献和案例的收集、整理。从3月到4月初完成。

(含文献综述)和前期正文的编写。计划到4月底完成初稿,并交给指导老师审核、修改。争取5月中旬完稿,并进行论文答辩的准备。

文献综述。

摘要: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一般说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不可能没有资本运营,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谓产品经营,就是企业围绕产品与服务等主要业务,进行生产(含服务)管理、产品改进、质量提高、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而企业的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大街够、融资和投资的运筹,以谋求实现在风险与赢利之间的特定平衡,争取企业资本增值化。

关键词:资本运营;并购。

1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

1.1资本运营的涵义。

在论述资本运营前,有必要把产品运营说一下。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一般学术界定义产品经营(生产经营)是以物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物化资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获取利润的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4,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有关资本运营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综合起来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证券、货币)、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

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品和产业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企业要缩短资本流动过程,加快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过程,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在资本运动总公式中,也相应地反映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关系。

1.2.2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年,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问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

合同。

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答约成本,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与垂直兼并、混合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垂直兼并、混合兼并的内在原因,并对原有理论作了补充和调整。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产权理论认为,资产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明晰的产权界限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基础。企业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规范化的公司产权基础上,没有界定清晰的产权、规范的股权结构和合理有效的股权流动机制,真正的公司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行为是难以产生和发展的。在清晰的产权界定基础上,企业资本运营行为有助于推动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价值型管理和优化重组,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企业运用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推动公司产权的聚合与裂变,可以进一步促使公司产权明晰化。

产权理论要求产权必须明确.必须能够白由流动.这将从如下方面对资本运营产生推动作用。首先,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动公司并购的社会化。其次,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市场化进程。第三,产权的白由流动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有关资料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表明:运用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谋求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日本在不到xx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在我国,企业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极为明显.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所谓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

并购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财产、经营权或股份,并使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并购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品牌、市场、资金、管理、文化等优势,让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使呆滞的资本运动起来,实现资本的增值。

并购的具体方式包括企业的合并、托管、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产权交易、企业联合、企业拍卖、企业出售等具体方式。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分析,从而形成多种并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