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四年级(精选22篇)

时间:2023-11-30 05:47:54 作者:温柔雨 党团范文

优秀作文是通过良好的结构和精准的措辞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考和见解,给读者带来思维的冲击和深入的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并体会其中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元宵节挂灯笼、放烟花的缘由啊!祖国的每一个传统文化里都藏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啊!我深深地又一次陶醉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

明年元宵节,我一定要亲自挂上灯笼,燃放烟花,让我们家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上一年又一年。

四年级传统文化考查报告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颀《古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2、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6、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9、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1、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2、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13、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5、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6、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7、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8、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19、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0、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1、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4、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5、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26、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2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8、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29、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30、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1、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32、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33、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34、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本学年学习第二册。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共17课。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三、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3、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返回目录。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返回目录。

1、黑芝麻汤圆。

材料:糯米粉300克,黑芝麻300克,白砂糖150克。

做法:

(1)黑芝麻炒熟,碾碎,拌上猪油、白砂糖,三者比例大致为2:1:2.

(2)适量糯米粉加水和成团,以软硬适中、不粘手为好,揉搓成长条,用刀成小块。

(3)将小块糯米团逐一在掌心揉成球状,用拇指在球顶压一小窝,拿筷子挑适量芝麻馅放入。

(4)用手指将窝口逐渐捏拢,再放在掌心中轻轻搓圆,然后下水煮就行了。

2、花生汤圆。

材料:糯米粉,花生,蜂蜜。

做法:

(1)将熟花生仁打成粉,加入蜂蜜,搓成小剂子备用。

(2)取五分之一的糯米粉用温水和成面团,用手压扁,水烧开后放锅内煮至浮起。

(3)将煮好的面团取出与剩余的糯米粉混合,慢慢加入锅内的水,揉成新的面团。

(4)将面团分成若干小份,压成面皮状,包入馅料。将馅料包住收口,滚圆,放入煮开的水中,就可以了。

3、紫薯汤圆。

材料:水磨糯米粉100g,紫薯25g,红豆沙粉40g,椰蓉20g,绵白糖20g,猪油10g。

做法:

(1)用温水把水磨糯米粉和成面团,加入紫薯揉匀,静置20分钟。

(2)红豆沙粉用温水混合,加入椰蓉、绵白糖制成馅料。

(3)和好的面团搓条,分剂子,包成汤圆。烧水至沸,包好的汤圆下锅煮至浮起即可食用。

4、枣泥汤圆。

材料: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面粉1250克,枣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将白糖掺上大油、枣泥和1000克熟面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面粉加水打成浆糊,加入馅内揉匀,用刀拍紧,切成400克馅块备用。

(3)糯米粉放入筐内,将馅块浸水,倒入糯米粉内滚动,反复6一8次即成。

(4)锅内加水烧开,下入元宵,边下边用手勺将开水推转,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5、油炸汤圆。

材料:糯米粉二两、面粉一大匙、豆沙馅约半两、蜜瓜条二至三根、白糖二两、清水三两、熟芝麻一大匙。

做法:

(1)将水中放锅中,再放入白糖,用小火慢慢熬至刚变微黄色成糖汁,盛碗里晾凉。

(2)将糯米粉和面粉放一个碗里,加适量清水(这次的清水不在所列的三两之内),揉成粉团;蜜瓜条切碎。

(3)取适量粉团捏成碗状,取指头大一块豆沙捏扁放在粉碗里,再放一点熟芝麻、几粒蜜瓜条粒。收拢碗口,然后搓圆。

(4)全部做完后,将置中火上,放油烧至三成热,用牙签在汤圆上逐一扎几个孔,放入油中慢慢炸呈微黄色。捞出沥干油分,摆盘中,淋上糖汁即可食用。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由于汤圆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鲜肉馅含高油脂及高热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返回目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时候我们一般都还在假期当中。去年,我的元宵节过得很开心,今天就让我跟你们二两棉花——细细弹(谈)吧。

我的家在福州,福州是一座美丽的榕城。正月十五闹元宵,福州人会在这一天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舞狮,送孩儿灯……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使得城里头热闹非凡。

吃元宵是福州人必不可少的一样民俗活动,吃汤圆之前可得先包汤圆,每次我和妹妹包汤圆,都非常快乐。我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包。有一次,我的妹妹把汤圆皮儿包破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笑着对妹妹说:“鞋儿破、帽儿破,你包的汤圆破……”

最后,我吃上了我亲手包的汤圆,一口咬下去,那芝麻浓香溢了出来,果然自己包的最好吃!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爸爸说:“吃汤圆就代表着团团圆圆”。原来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是这样来的呀!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内容:

第一讲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时了解该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等。

二、主要教学内容。

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结构;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的基本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

三、思考题。

第二讲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产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血缘宗法制度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及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大陆地理环境,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血缘宗法制度。

三、思考题: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危机与转变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认识到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永保生命力。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危机与两次转变;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化论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统文化在台湾。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观看资料片: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诗词是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的典范之作。

四、思考题。

1、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角地位,为什么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冲击?

第四讲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作用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蛮戎狄夷在“汉族”形成中的作用;少数民族充实了汉族,汉族也充实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区域性政权为中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元、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近代以来少数民族的反帝爱国斗争。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放映反映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影像资料:《南方少数民族》,使学生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四、思考题。

1、中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哪些贡献?

2、中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哪些贡献?

第五讲儒家和道家哲学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儒家和道家哲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主要教学内容。

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内容介绍;儒家和道家哲学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思考题。

1、道家和儒家哲学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道家和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第六讲佛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佛教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同时使学生对当今社会的宗教现象有正确地认识。

二、主要教学内容。

佛教的传播;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学生可参观一些宗教建筑场所,以便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思考题。

1、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2、佛教在中国历史中有哪些作用?

第七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等,了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二、主要教学内容。

强大的生命力和内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重名誉尚气节的人格精神。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参观古代建筑,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

四、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有哪些?

2、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第八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主要技术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讨论: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不同的原因。

四、思考题。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第九讲中国传统军事思想: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把握中国军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西军事文化的差异,建立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在现代军事及社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孙子兵法》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需要延伸的课外内容。

参观:军事博物馆;。

讨论: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当代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影响。

录像:《孙子兵法》。

四、思考题。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2、如何看待当前的《孙子兵法》热?

二、教学安排及方式。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民俗地区等,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可采取两种考核方式:

1.课堂闭卷或开卷考试。

2.写课程论文或报告。

四、参考教材。

1、《中国传统文化》金鸣娟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版。

3、《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吃汤圆是南方人才有的,吃汤圆的寓意就是能够全家人一起团团圆圆的,以前都是一家人一起做。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温馨的场合了,很多人都是在元宵节都是直接去超市买一包汤圆回家煮。

第二、吃饺子。

在元宵,南方人喜吃饺子,而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惯,如河南。所以,饺子也是元宵经常吃的一种食物。饺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当然,饺子不是元宵节独有的食物了。

第三、豆面团。

除了汤圆、饺子,还有豆面团这种食物,也是元宵节受欢迎的一种食物。尤其是昆明人特爱吃。其做法就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就可以了,而且吃起来口感不错。

第四、吃生菜。

生菜,也许很多人都说,平时也经常吃,这个元宵节有什么关系。其实,元宵吃生菜是广东人喜欢的,生菜拌以糕饼煮是一种不错的食物,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节庆也图一个好兆头。从生菜的名字来说,可以谐音为生财,因此生菜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吉祥之物。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130人,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前几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三字经》以及古诗文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歌诵读(一)(二)(三)”“古城建筑”“文学巨匠(一)(二)”“对外交流”“传统工艺”“诗陶瓷艺术”十个单元。“诗歌诵读”: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文学巨匠”:学习屈原、李白、杜甫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传统工艺”领略观赏流传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的风情民俗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里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的情趣。

六、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七、课时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1

2.25―2.26。

孔府。

1

2

2.29―3.4。

背诵孔府并且交流。

1

3

3.7-3.11。

孔林。

1

4

3.14―3.18。

小组交流对孔林的理解。

1

5

3.21―3.25。

孔庙。

1

6

3.28---4.1。

交流对孔庙的理解。

1

7

4.5―4.8。

长江之歌。

1

8

4.11―4.15。

背诵长江万里图、卜算子。

1

9

4.18―4.22。

巴山蜀水。

1

10。

4.25―4.29。

背诵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1

11。

5.3―5.6。

古楚风光。

1

12。

5.9―5.13。

交流并背诵黄鹤楼、念奴娇。

1

13。

5.16―5.20。

吴越音韵。

1

14。

5.23―5.27。

交流并背诵临江仙。

1

15。

5.30―6.3。

谜语。

1

16。

6.6―6.10。

画谜。

1

17。

6.13―6.17。

谚语。

1

18。

6.20―6.24。

学智篇。

1

19。

6.27―7.1。

综合复习传统课。

1

20。

7.4―7.8。

期末测评。

1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都是为了求一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制作汤圆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汤圆的内馅甜、咸、荤、素皆有,而元宵则多为甜馅,一般是果料和干果为主。

2、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3、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4、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面茶。

5、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们过元宵节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四年级写传统文化的作文

书法一个传统文化;书法深受外国人们的欣赏;书法是一种艺术文化。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相信大家最熟悉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王献之、柳公权、毛泽东等。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大家都知道文房四宝吧!文房四宝可是大大有名气的。它们分别指笔、墨、纸、砚,笔指毛笔,墨指墨水,纸指宣纸,砚指砚台。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它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法则。中国书法艺术已经逐渐被日本和韩国文化接受。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楷书主要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写得最好)。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书法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深受广大人们喜爱的文化。

四年级写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采。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寿''"喜''等贴在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爬到灯台上去头油吃。它的眼睛滴溜溜地四处张望,害怕人们发现呢。等它把灯油装到葫芦里的时候,葫芦却有个窟窿。灯油一滴一滴地流到地上去了。小老鼠急得直跺脚,连忙跳下灯台趴在地上用舌头去舔,那贪婪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麽精彩。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

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

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

第四周《月夜》 《乡思》

第五周《山中》 《济上作》

第六周《断句》 《宣城见杜鹃花》

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第十周《塞下曲》《秋望》

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 《征人怨》

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

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

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

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汤圆;在北方有香脆多馅的饺子,不管是南方汤圆还是北方饺子,我都钟爱。

妈妈告诉我饺子和汤圆有区别,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我的馋嘴都很喜欢吃,我的眼里只有吃,哪还能看出他们的区别。

汤圆我喜欢在元宵的时候吃,代表团团圆圆,毕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满嘛。每逢元宵时节,妈妈总会煮好一大锅汤圆,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汤圆们在锅里面沸腾,仿佛在里面狂欢似的,真令人喜欢。

“开动啦,小馋嘴。”妈妈亲切地说。我已经等候多时啦,终于来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夹起来,可是顽皮的汤圆们不让我夹,油腻油腻的.,一夹起来,就会滑下去。所以妈妈让我用勺子来吃,这样以来,他们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们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都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圆圆的汤圆。我喜爱白白胖胖的汤圆,因为,他让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饺子令人喜爱,可口又多馅。有玉米馅儿的,有肉馅的,也有玉米火腿馅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时候,虽然我们在南方,但是我也喜爱吃饺子,饺子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家庭温暖如初。

当然了,饺子什么时候都能吃,因为随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见沙县等小吃餐厅,都把饺子列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会来几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饿了,就会去买几份饺子充充饥,顺便也让家人们饱满。我喜爱多馅的饺子,因为饺子解决了我们的温饱,让家庭美满。

南汤圆,北饺子,我都爱,我都要;每吃几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饿了就找它。

四年级写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国画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四年级传统文化考查报告

试题总共为五道论述题,任选两道作答,满分100分,每小题50分。

一、谈谈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10分)。

2、陈述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活、思想中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15分)。

3、陈述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个人修养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15分)。

4、陈述传统文化对未来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10分)。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宗教和信仰?

1、贫乏性(5分)宗教在中国从未占统治地位。中国大众看待宗教没有特别的热情,只停留在实用的层次。没有为宗教献身的事情。(5分)。

2、兼容性(5分)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多种宗教的并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中国公民信仰的四大宗教。(5分)。

3、民族性(5分)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5分)。

4、实用性(5分)为现实和今生求福免灾。具有功利性。(5分)。

5、简要叙述出自己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10分)。

三、简要叙述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1、例举出中国法定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5分)。

2、分别详细叙述这几个节日由来、历史等。(20分)。

3、分别详细叙述这个节日中饮食特点,并简要叙述饮食所包含意义等。(20分)。

4、总体归纳总结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特点等。(5分)。

1、风味多样(5分)详细叙述(5分)。

2、四季有别。(5分)详细叙述。(5分)。

3、讲究美感。(5分)详细叙述。(5分)。

4、注重情趣。(5分)详细叙述。(5分)。

5、食医结合。(5分)详细叙述。(5分)。

五、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传统文化?

1、叙述文化的含义(15分):广义文化(5分),狭义文化(5分),总结文化的含义(5分)。

2、叙述文化的结构和分类。(5分)。

3、叙述传统文化的含义(15分)。

4、叙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15分)。

四年级传统文化的作文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回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

剪纸的内容丰富多彩。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各种风景等。大家熟悉而又热爱的景物一向是剪纸的题材。每次过年或是喜事临门,大家都要剪些“喜”或“福”字等祝贺。

剪纸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呢。看“盘古开天地”,我们的老祖宗盘古,他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最重要还是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看看这“女娲造人”,以前世上没有人,女娲用她那灵敏的`双手做起了一个个泥人,一个个泥人变成真人,创造了人类。再看看这“后羿射日”,那后羿举起大炮般的弓箭向那十个太阳其中的九个射去。

剪纸不但有神话故事,而且还有民间故事呢,如“老鼠嫁女”,小老鼠抬着大花轿,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

最后小老鼠终于嫁了鼠新郎。

剪纸艺术必将世代流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元宵节四年级作文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在元宵节的那天,家人们都会团聚在一起,吃着汤圆,汤圆代表着团圆的意思。

今天是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看烟花。

呵!看烟花的人人山人海,大家都在议论,想象着美丽的烟花。仰首望天,盼望着黑夜中出现光点。”嗖“一声火苗冲天的'汽笛,打破了刚才的话语,火苗像彗星一样,拖着金色的小尾巴,投进了黑夜的怀抱。”轰“火苗驶出齐天大圣的”七十二变“,瞬间在空中绽开了美丽的笑容。嘿!瞧,一个光彩夺目的花中皇后——大牡丹闪亮登场!颜色多得数不胜数:赤、橙、黄、绿、青、蓝、紫,比朝霞云朵还要丰富,硕大无比。它那高雅素洁的舞姿令观众们赞不绝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叫,接着,那牡丹那牡丹分散成了闪烁着的小星星在空中摇摇欲坠,这个牡丹还没有谢幕,哪个紫色兰花又接踵而至。烟花们一个又一个地粉装登场,他们那优美的舞姿令我们眼花缭乱,连连叫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的作文

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教案作者:桑行赵树军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1、南园十三首(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1、导入:

2、作家、作品简介: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四年级传统文化的作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诗人,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带我包粽子,我最喜欢吃白米粽。那天一大早外婆买了很多的粽子叶,我用水把粽叶刷洗干净,然后在水盆里泡一个小时后,放锅里加一点油再用慢火煮半小时,粽叶准备好了。用清水把糯米浸泡半小时。等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

先把粽子叶子对折成圆锥桶,再倒入糯米,然后顺着圆锥桶的边缘把多余的叶子裹起来,再用绳子把粽子寄紧,不一会儿,我们就把糯米全部包成了粽子。

“上锅煮粽子喽!”我大声喊起来,外婆把粽子一个个放进锅里,用水煮半个小时,带着粽叶香气的粽子就出锅了,清香四溢。我打开粽叶,把粽子放进白糖碗里,沾着白糖吃,可甜可香了,我一口气可以吃好几个粽子呢!

我最喜欢过端午节了,因为我爱吃粽子!

四年级传统美德教案

弟子规总叙:圣贤教诲。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过程:

一、释题: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学生齐读: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讲解内容:

1、解释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

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2、学生表演节目:

一个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3、学生说故事故事一《黄香温席》学生说感受。

故事二《董遇读书的故事》学生说感受。

三、课堂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四、课后思考:

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

面做的不够。

第二课时。

入则孝:顺承父母。

教学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入则孝”经文。

2、运用“入则孝”经文讲授的规则,分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孝的行为,哪些是不孝的行为。

3、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养育之恩,培养恭敬的态度,感恩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背圣贤经典: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简单释义: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延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三、读故事明道理。

1、什么是真正的孝?

故事1:一个老和尚带着徒弟来到郊外,看见一堆骨骸,师傅吩咐小和尚把母亲的骨骸和男子,孩子的骨骸分开埋葬。小和尚非常惊奇地问:“师傅,您是如何区别这些骨骸的呢?”老和尚说:“有些骨骸的颜色偏灰,这是做母亲的骨骸,她们因为生养,把自己的精血都输送给了自己的孩子,因此骨头的颜色也就不一样。”

故事2: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嫌弃,但它们都有一种值得人类称赞的美德。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会四处寻找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汇报。

2、什么是真正的孝呢?

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孝”需要我们怎么做?。

汇报小结:

1、倾听父母的需求;

2、体谅父母的难处;……。

四、学生读课文中的故事。

《孟母断机》、《岳母刺字》,说说感受。

五、总结。

1、父母叫你的时候——我要……。

2、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情——我会……。

3、父母的教诲和责备——我会……。

六、课后作业:我们要怎样孝敬父母?

第三课时。

入则孝:心系父母。

教学内容: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圣贤经典,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圣贤经典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圣贤经典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老师讲故事。

《子路借米》、《陈毅侍母》。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圣贤经典,理解意思。

1、课件出示两幅图(图1:小孩为母亲扇风。图2:小孩出门前请示父母。)。

2、请大家仔细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清楚。

3、引出这两句话,齐读。全班一起读。

4、男女生比赛读。男女同学比赛读。

5、指名读。

6、谁来说说,平时你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指名说。

三、总结:

师:我为你爸爸妈妈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孩子感到自豪。师:看来,大家都是好孩子,懂得帮父母干活,都是孝顺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为父母洗一次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第四课时。

入则孝:不伤亲心。

教学内容: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教学目标:

1、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试着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教学重点:

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弟子规》中包含处事之道,非常浅显易懂。现在就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虽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为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意妄为让父。

母担心,不止是不孝的行为,更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引导:班级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音调:以作弄别人为乐,喜欢趁同学坐下不注意时将他的椅子拉开,害同学跌坐在地下。这样的行为有损于中学生的道德规范。

(2)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别人的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藏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会很伤父母的心。

引导:有些同学不经过他人允许,擅自拿取他人的课本、橡皮等等,这种现象在一些班级存在,但这种行为是相当可耻的,违背于仁义道德。就算是一块钱或一颗糖果,这样小的东西也不可随意拿取,不然就是小偷的行为。

三、古今故事串联。

1、古:舜的故事。

而得见舜,他非常赞赏他的为人,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而舜的孝行最终亦感动了继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终和和乐乐的过日子。最后尧将王位禅让给舜,在舜的治理下,国家得以兴盛太平。

明确:孝顺父母是人的天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请用一颗真心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故事二:

北京有个外商公司正在招聘员工,去应征的都是很优秀的人,而且要经过多次的考试,还要考外语及很多专业知识。考试下来,只剩几个人做最后面试。当这些通过最后考验的人到了会议室,长官就对他们说:“我现在有点急事,出去一下,十分钟以后我们继续面试。”结果他走出去以后,在这十分钟当中,这些年轻人就站起来东摸西摸,看到桌上的资料拿起来看一看,还顺手拿给其它的人看。十分钟以后,这位主管进来,他说对不起,你们统统没有录取,因为会议室里装有摄影机,你们连最基本的“事虽小,勿擅为”都没做到。他们很不服气就说:“从小到大,没有人教我们不可以乱动。”

明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人类缺乏一种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纵使他们的能力很好,学历也很高,但是这些微细环节都没有顾及到。

恶也会变成大恶。

四、总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在处世为人时,要多想一下,多走一步,积累善良的本性,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朋友,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是无限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弟子规》的感受。

第五课时。

入则孝:孝亲可贵。

教学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教学目的:

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背圣贤经典:

二、讲解内容:

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

3、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孝顺父母,那是极其自然牟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不喜欢子女,而子女还能够用心尽孝,这是难能可贵的。

4、读课文中的故事:《芦衣顺母》、《郯子奉亲》学生小组讨论,说感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写一篇日记。

第六课时。

入则孝:悦谏亲过。

教学内容: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教学目标:

1、诵读《弟子规》,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感悟《弟子规》中的做人真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对照弟子规的每一条进行落实。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朗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二、经典释疑。

1、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怡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2、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三、贤人故事。

《孙元觉苦心劝父》、《李世民劝父》。

四、总结。

古人的孝心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也感染着我们这群追求梦想的人。让我们用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五、布置作业。

找一些和孝顺父母有关的小故事读一读。

第七课时。

入则孝:孝亲礼诚。

教学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教学目标:

1、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试着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入则孝》,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经典浅释:

1、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疾”是疾病,“尝”是用舌头品尝。在古时候,治病下药都是用煎煮的汤剂,所以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煎好了汤药,作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看,是否太凉或太热?这样父母既不会烫到,也能发挥药性,让父母病情好转。

引导: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

2、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父母过世后,子女常常悲伤哭泣,“咽”是指伤心到哭不出声音来。古礼中规定父母过世后要守丧三年。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守丧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呜咽起来。孔子的学生宰我曾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孔子回答:“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因此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

3、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恭敬。

三、贤人故事。

1、仲由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非常孝敬父母,他因为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当家里没有米,他为了让父母吃到米,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回家,然而他却甘之如饴。后来父母过世,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出门有马车、饭菜很丰盛。但他没有因此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了,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2、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高祖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被封为代王。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每次喂母亲药汤时,自己总先尝一尝,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四、总结。

“跪羊图中有句歌词:“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也许大家的年纪还小,不能切实地领悟,但请不要“失去后才懂得去珍惜”。

五、布置作业。

1、观看《让世界充满爱。

父母篇》,写一写你的感想。

2、查找感恩歌曲,谈谈你的感受。